宋曉軍:上合軍演看到的中俄軍事裝備差距
(2007-08-18 05:00:30)
下一個
上合軍演看到的中俄軍事裝備差距
2007年08月17日 宋曉軍
我在上一篇博客“美俄“新冷戰”對中國安全有何影響?”中,沒有給出我的答案。其實看看那些照片至少能得出一個答案:實力。我的答案是:我們不要期望曆史再給中國一次“鷸蚌相爭”機會,巴望著做得利的漁翁。
此次上合演習,其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但是從軍事實力上看,我們與俄羅斯的差距還是很大。我們裝備的亮點就是輪式步兵戰車、輸送車和100突擊炮,這是惟一統一551底盤的戰車,在遠征作戰中備件大部分可以互用,可以保證在這種作戰地幅確定但行動地點不確定的特種戰術集團作戰中的作戰效能。
而俄羅斯的第34摩布師,並不是俄羅斯擁有最新裝備的部隊,從鏡頭上看,他們演習中仍然使用的是BMP2步兵戰車,而在他們的院子裏的水泥台上,裝備73滑膛炮的BMP1已經變成了“曆史”。但是我們摩步師的主要裝備仍然是仿製的BMP1。
即使是34摩步師裝備的BMP2步兵戰車(俄軍有些部隊已經裝備了更先進的BMP3),其30毫米炮與傘兵戰車、火力支援車、防空炮都是通用的。而我們92輪式步兵戰車上是25炮,傘兵戰車上卻是30炮,至少備件和彈種是不能互用的。在軍博展覽的新式步兵戰車,炮塔也是仿製俄羅斯很多摩步師已經裝備了的BMP3的。
再看直升機,據說俄羅斯此次出動了兩架米-28,但是鏡頭中似乎沒有發現。但是至少他們武裝直升機米-24和運輸直升機米-17減速箱與發動機是通用的,而我們的武裝直升機直-9是仿製法國的,而運輸直升機是俄羅斯的米-17。在戰術集團於特殊地域獨立作戰時,裝備作戰效能顯然是不一樣的。
再看攻擊機,俄羅斯蘇-25是標準的對地攻擊機,其航速與米-24匹配的很好,在實施強擊機與武裝直升機配合的“突擊——急襲”作戰時,能發揮較好的作戰效能,有利於後麵的偵查——突擊群發起衝擊。而我們的殲轟7與直-9相比,速度偏快,低空性能也與蘇-25有差距。俄羅斯軍事專家在這次演習評前價殲轟7時,應該說是比較客氣,認為該機已經裝備了地形跟蹤雷達,具有較好的低空攻擊性能。但是俄專家也明確說了俄羅斯曾經拒絕為殲轟7提供AL-31F渦扇發動機和美國拒絕向殲轟7提供F-100和F110發動的信息。這至少說明了俄羅斯人對我們的航空渦扇發動機研製水平有質疑。
其實中國在武器裝備方麵,從1949年至今,已經給俄羅斯做了兩次學生。中間曾經有幾年試圖引進西方的技術,但最終沒有成功。90年代後隻能再次引進俄羅斯的技術,但是這次引進與第一次156個援助項目(44項軍工、90多項配套)已經完全不同了,應該說是完全按照市場甚至更高的價格購買的。因為當時我們本來就不成熟的自主軍重工體係,除了航天、地地導彈外,已經因為大麵積轉產而破敗,但需求又要按照海灣戰爭後的標準,因此隻好再走一次引進、吸收、消化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看,我們與俄羅斯的差距是軍重工係統的差距。昨天新聞聯播中的“17大人物”介紹了沈飛的一位女副總設計師,在電視畫麵上看,這位82年畢業的副總設計師的工作場麵應該是仿製的蘇-27。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努力的方向。
我記得8月6日我在一個研究機構給新來的研究生大學生做參加工作前教育課中的關於中國軍事裝備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報告,去年的同時期我也去過。他們的領導我認識,是一位80年代的清華大學畢業生,目前是我國的海軍作戰係統專家,今年也剛剛選上了17大代表。我記得我一開始,就講到了這次上合演習中的中俄武器裝備係統差距的問題,我希望看到在一批優秀的80年代畢業的專家帶領下,這些剛剛從各個著名院校畢業的年輕人,能讓我們看到中國軍隊未來在國外參加軍事演習時,使用上完全自主研發的、成係統的國產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