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新一代“鐵軍”官兵:隨時準備上戰場 zt

(2007-07-21 12:17:14) 下一個
新一代“鐵軍”官兵:隨時準備上戰場

2007年07月20日解放軍報 劉興安 黃超 陶愛兵 黃健


這是一支時刻緊扣在弦上的利箭。

2006年底,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夜。一陣急促的緊急集合號聲響起,“鐵軍”某機步團的官兵領取戰鬥裝具、準備攜行器材、進行車輛編組……8分30秒後,數百台戰車匯成一條鋼鐵巨龍,頂風冒雪駛入夜色迷漫的原野。

千人百車一路奔襲數百公裏,一路走一路打,擺脫“敵”多種偵察手段、進行複雜電子對抗、闖過雷場和染毒地帶……

等“鐵軍”官兵精神抖擻地集結到指定地域時,一名軍區首長抬腕看了看手表:比規定時間提前了兩個多小時。

有人說,這支部隊的官兵睡覺也睜著一隻眼,此言不虛。

“鐵軍”,隨時準備上戰場!

這標準那標準,打贏才是硬標準

80年,大大小小3000多場硬仗,“鐵軍”的威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

如今這個師的領導班子,包括師長、政委在內的5個人參過戰,4人立過戰功。硝煙彌漫的年代雖然已經遠去,但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的召喚、軍事鬥爭準備的迫切要求,都時刻警示著新一代“鐵軍”官兵:軍人的使命,永遠是打仗!

4年前,新裝備剛到部隊時,時任師長的徐經年既喜又憂:新裝備信息化含量高,對作戰指揮要求也更高,但由於多種原因,野戰指揮控製、偵察情報等“五大係統”,軟件不匹配、硬件不兼容,遂行作戰指揮時,隻能各自為戰。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是體係與體係的對抗,武器裝備不能“聚指成拳”,指揮控製不能綜合集成,打贏從何而談?

徐經年以軍人特有的敏銳,一眼就盯住了“作戰神經”的“軟肋”。

想法剛剛提出,馬上就有人善意提醒:“改裝備、搞集成不是師以下部隊分內的事。咱師機械化還沒搞完,哪有心思去想信息化的事?你辛辛苦苦把樹栽下,十有八九會把果子留給別人,不是白忙活?”

徐經年堅定地說:“部隊的戰鬥力等不起!”

時光荏苒,一晃4年過去。2007年6月9日,一場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機步師指揮演練讓前來觀摩的濟南軍區首長連連頷首。

師指揮“五大係統”融會貫通,指揮員在電腦上輕點鼠標就實現了各種力量有效編成。無人偵察機與3種偵察裝備的接力互通,情報傳輸距離超出了性能設定近10倍!

在機械化還沒有完成,就未雨綢繆鍥而不舍地幹信息化。兩任領導接力4年幹一件事,沒有誰計較個人得失。打贏標準,統一了“鐵軍”的價值觀。

如今,這種“按打仗標準建設部隊”的理念,已經融入到師黨委的各項決策和官兵的自覺行動中。

“鐵軍”官兵,一年到頭始終有一種箭在弦上的危機感:全師官兵一年四季迷彩服不離身,師常委野戰裝具就擺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每周一師團首長交接班,都要通報一周軍情;不用搞動員,無需提要求,各級單位定期進行戰備等級轉換、實裝實兵拉動;全師戰備攜行物資按照戰鬥編組,常年放在指定車上,部隊緊急拉動的反應時間縮短了一半……

這標準那標準,打贏才是硬標準。為此,該師每年70%的機動費都投在訓練場,70%以上的立功受獎指標用於獎勵精武之星,90%的技術獎勵、學習獎勵被用在了訓練標兵身上。高炮團駐地附近的一家地方單位,多次提出想“借”幾名戰士為他們執勤,條件是除免費吃住外,每年再給團裏30萬元經費。高炮團斷然謝絕,政委張博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練兵打仗,寧可生活艱苦些,也絕不能以犧牲戰鬥力為代價!”

近年來,“鐵軍”先後對遠程機動、泛水登陸、信息攻防、搶險救災等數十個課題進行了研究演練,逐一形成了配套預案。同時,還製定了詳盡的戰備等級轉換、戰時政治工作、戰時後勤保障和戰場裝備維修等各種方案上百份,以備戰時之需。

訓練場“出人意料”越多,戰場“意想不到”越少

2007年初,一個寒冷的日子,豫西山區戰雲密布。

轟炸機和偵察機隔三差五盤旋空中,“敵”遠程火力打擊實施頻繁,強烈的電磁幹擾無孔不入……

剛剛搭起野戰指揮所,挖好隱蔽工事,師指揮部突然下達指令:各團立即轉移陣地。就這樣,有的團指揮所一晚上轉移了3回,官兵累得倒下又爬起來,爬起來又倒下,浸透了汗水的作訓服凍得硬邦邦,很快又被新出的汗水融化……

“訓練就是不流血的戰鬥,不殘酷點不行。”師參謀長劉喜合咬牙拋出一句話。

盡可能把作戰對手想得更強大,把戰場環境模擬得更逼真,把訓練條件設置得更艱險,這是“鐵軍”一貫的訓練作風。

一次,全師組織戴防毒麵具考核。按照大綱規定,戴防毒麵具可以在無鋼盔等戰鬥攜行裝具條件下進行,此前“鐵軍”合格率一直是100%。

考試當天,考核組突然加大難度:在全副戰鬥著裝、頭戴鋼盔的條件下進行考核。結果,全師官兵合格率不到20%。

“在戰場上,敵人會讓我們在如此理想的情況下從容不迫戴防毒麵具嗎?”副參謀長陳曉楠的反問,讓不少委屈地想問“為什麽”的人低下了頭。

在今年考核中,全師這項考核的合格率已經達到85%。

如今,“鐵軍”訓練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已蔚然成風,一聲令下,官兵沒人問“為什麽”——

手榴彈投擲訓練,不允許助跑,還要戴鋼盔、負背囊、一手執槍,分站姿、跪姿、臥姿投擲;

冬天進行戰術訓練,故意在訓練場地潑上水,讓官兵在走路都容易摔倒的冰麵上摸爬滾打;

設置火障時,把柴油換成火焰更旺的汽油,動作慢一點就會被燒著衣服;

坦克、步戰車訓練從來不會停下來從容射擊。在馳騁中,裝甲車首發命中率由3年前的25%提高到現在的85%。

翻看“鐵軍”近些年的訓練記錄,經常會有一些成績“差”得出人意料,但“差”的背後是高得驚人的難度。

對此,“鐵軍”官兵說:訓練場上的“出人意料”越多,未來戰場上的“意想不到”就越少。“合格不算過硬,過硬才算合格”,這是“鐵軍”堅持與眾不同的標準!

2005年6月,某新型突擊炮被炮兵團突擊炮連請進了門。最初模擬試射,彈著點總是在靶心偏左上。

有人失去了信心,安慰自己說:“配發時間這麽短,能打中靶子就不錯了,差一點點也沒什麽關係。”

難道就帶著這“差一點點”走上戰場?

連長周學敏白天鑽進炮車一步步論證數據,晚上躺在床上對射擊過程一點點梳理,做夢都在演算……終於,他不僅找到了偏靶的原因,還拿出了一整套修正彈道偏差的辦法。

換裝兩年來,突擊炮連先後參加重大軍事活動3次,發射各類彈藥268枚,都是彈無虛發。

今日“鐵軍”,幹部的軍事訓練考核比戰士還要嚴格,第一名到最後一名全部張榜公示。僅去年,全師就通報批評了訓練落實不夠好的18個建製連、36名幹部,6名訓練不過關的機關幹部被調離或安排轉業,12名成績差的幹部提升亮起了“黃燈”。

一次次“提心吊膽”,練出官兵一身虎膽

這是一場有十幾個國家駐華武官和軍事專家參加觀摩的實彈演習。

預演中,意外發生了。一發高射機槍子彈跳彈擊中了演習區域之外的一名群眾,還有一名戰士被流彈擦傷了腿部……從各渠道反饋回來的險情加到一起,竟然有12處之多!

有人當即提出,演習是給外軍觀摩的,安全第一,建議削減高難度課目,減少實彈用量,用炸點和空爆彈“意思”一下就夠了。

難度降不降?實彈打不打?“鐵軍”麵臨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既然演習展示的是我軍真實的戰鬥力,那就必須顯示真本領!”師政委周和平的話擲地有聲。

當天晚上,師黨委討論後統一了思想:確保安全的關鍵不在少打實彈,而在於周密組織,他們把80多個可能發生的問題逐一論證,每個隱患都落實到具體人排查解決。

演習那天,攻擊目標全是迷彩偽裝靶,坦克在步兵身後進行火力超越射擊……38種數百噸彈藥準確傾瀉在目標上,沒有發生任何意外。

新裝備接裝第三年,“葉挺獨立團”開始嚐試裝甲步戰車泛海衝灘。

翻開訓練大綱,這是一個選訓課目。

可是,“鐵軍”明白,泛海衝灘這一技能,早晚會在戰場上用到,這道“坎兒”必須過,不管風險有多大!

開著十幾噸重的“鐵疙瘩”衝進無風三尺浪的大海。車毀人亡的危險就像變幻莫測的風浪。團長黃成友帶著攻關小組,率先把步戰車開到各種水域嚐試,趟過了湖泊水庫,再挑戰大海……

總部來檢驗那天,黃海海域突起風浪,地方漁船紛紛回港避風。“如果天氣條件不允許,你們這個課目演示可以考慮取消。”導演部出於安全考慮下達了通知。

“再大的波濤,我們也要征服它!”機步團官兵請戰的士氣比風浪更豪邁。十幾輛新型步戰車劈波斬浪,書寫了我軍步戰車泛海搶灘的新篇章。

5年後,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搶灘登陸戰中,42輛“陸地猛虎”變成了“海上蛟龍”。

敢冒風險不是壞事,可怕的是被風險束縛住了進取的手腳。2005年8月,“秋收起義紅二團”在外出駐訓時發生一起車輛事故。師黨委在認真調研後認定這是一起意外事故,當年底,這個團因為訓練成績突出照樣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團”。

從那以後,全師官兵從難從嚴挑戰高難度課目的激情更加高漲。背著手榴彈進行實彈訓練,讓戰車實彈上膛在陌生地域進行機動……在一次次“提心吊膽”曆練中,“鐵軍”官兵練出了一身虎膽。

大勝之後尋“敗筆”,“鐵軍”追求無止境

記者的麵前,攤開著一本厚厚的聯合演習總結,關於運力缺口、兵種協同、戰時政治工作開展等10個方麵49個問題一一在目。

大勝之後尋“敗筆”,“鐵軍”麵對榮譽的出奇冷靜和清醒令人歎服。

從2004年開始,每逢重大演練,該師每名班以上骨幹人員的攜行背囊裏麵多了一件必帶品——戰地日記本。戰前動員,也多了一項指令:號召官兵仔細觀察和體驗每個演練細節,把遇到的問題和思考原原本本記錄下來,以便今後改進。

從演習場回來後的第二天,一場揭短總結會就在黨委會議室召開了。各基層單位拿來“戰地日記本”,直言不諱查缺陷。

勝中尋短,響鼓重捶。

那次,師裏把從2000年以來被肯定的780篇理論文章翻出來,一一用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思路重新衡量。4個研究小組整整封閉了一個半月。

結果驚人:1/3的理論成果已經毫無價值,果斷摒棄;剩餘2/3理論成果或改進、或發展,幾乎篇篇“傷筋動骨”。很多在機械化和傳統作戰模式中百試不爽的作戰理論,被新的作戰形態淘汰……

2004年底,師部辦公樓前燃起了一把火,所有過時的作戰理論文章當著全師官兵的麵被燒掉了。

這把火,至今還熊熊燃燒在每一名“鐵軍”官兵的心裏——短板要靠主動找,還要在與強手的較量中發現。

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之後,外界好評如潮,師黨委卻發現:參演俄軍戰士有1/3是當年的新兵!於是,他們把新兵訓練思路調整為“一年技術定型、二年技術強化、三年以上一專多能”……

把問題當作研究的靶子,把弱項當作攻關的方向。改製換裝以來,先後有50多名兄弟部隊的訓練標兵成為“鐵軍”訓練場上的老師。

幾年下來,他們收集掌握了各種訓練參數、各種戰備建設指標31項共1000餘種,有效解決了一大批製約部隊發展的難題,夯實了打贏現代化戰爭的理論根基,形成了以指揮控製非程式、火力運用非線式、兵力運用非傳統、作戰保障非條塊為代表的作戰理論研究成果600餘篇,撰寫出輕型機步師通信指揮、編製體製、頻譜管理等9個論證報告。

目前,這個師有83%的幹部參與過集團軍以上組織的軍事活動,88%的營連主官有參加兩次以上演習的經曆,91%的師團班子成員組織過重大軍事行動,100%的師團主官被評為“優等指揮員”……

“當兵為什麽?當兵為打仗。隻等軍令動,報國上戰場……”“鐵軍”邁向現代化的步伐,與這首《堅決打勝仗》的師歌一樣鏗鏘有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