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磁脈衝防護專家:周璧華教授 zt
(2007-07-16 11:04:05)
下一個
專訪中國電磁脈衝防護專家:周璧華教授
2007年07月15日 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7月15日電(黎雲、施永才)解放軍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周璧華今年已經67歲了,按照解放軍的服役條令,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齡。鑒於她在電磁脈衝防護領域的突出貢獻和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2007年,解放軍理工大學又破格為她申請第3次延遲退休。
勇者無畏
就是在人們常說的“一瞬間”裏,強電磁波像一隻無形的手,猛力拍打著演示計算機,巨大的衝擊波使屏幕劇烈地抖動,變黑,然後癱瘓……如果這台計算機裏裝滿了國家和軍隊的核心機密,後果會很嚴重,興許決定著一場戰爭的勝利,甚至是國家的存亡。
“除了傳統的陸、海、空、天四大戰爭模式以外,被稱為第五維空間的電磁空間,已經成為製約信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解放軍理工大學校長張亞非說。
有效防護軍用設施不受強電磁脈衝打擊,打贏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信息戰爭,這就是周璧華教授的研究課題。
“如果把無形的電磁波比作有形的飛機炸彈,我們的工作就好比在建防空洞。”周璧華說,“可以說,沒有電磁脈衝防護能力,戰事未開已先敗。”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周璧華在一次電子學實驗中發現,她苦苦求得的一些重要數據經常丟失,甚至連線路的一些元器件也會被莫名其妙地擊穿。經過多方查找原因,她斷定是自然空間中的電磁波在作怪。
年輕的周璧華敏銳地覺察到,複雜的電磁環境正在走近和影響戰爭。上個世紀70年代,周璧華在國內著手研究並率先提出了電磁脈衝工程防護研究課題。
沒有經費,沒有設備,甚至沒有人知道她在研究什麽,周璧華開始與電磁脈衝這個“絕命殺手”結緣,這一做就是幾十年。
“她是個敢去開挖凍土的人。”博士餘同彬這樣評價他的導師。這位後起之秀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留下來跟著周璧華做課題。
在餘同彬看來,周璧華的前瞻性和研究成果,已經處於世界的前列,出國留學沒有必要。
1993年,為了做好某重點國防工程的電磁脈衝防護工作,周璧華每天往返在山頂的通風洞口和山腳的宿營地,雨後路滑,她幾次險些滾落山下。
“也正是這項實驗的成功,奠定了我國電磁脈衝防護領域的理論基礎。”當年跟隨周璧華實驗的理工大學仿真偽裝係主任陳彬說。
這些年來,周璧華建立了國內一流的電磁脈衝實驗室,完成了100多萬字的電磁脈衝防護專著。她的專著《電磁脈衝及其工程防護》是國內第一部係統論述核電磁脈衝工程防護理論和技術的書籍,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睿者無私
周璧華的簡介中這樣寫道:“周璧華,博士生導師,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帶出了一個知識結構好、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科研創新團隊,有50多篇學術論文被三大國際檢索機構收錄……”
“實際上,她的成果遠不止50篇,好多與學生合作的論文,她都不署名。”理工大學電磁脈衝研究中心主任石立華說。
在理工大學,周璧華的嚴和實是出了名的。
“我將博士論文提交給了導師,原以為到她那裏也就是走走過場。”劉宜平說,但僅僅過了兩天,一份寫滿了密密麻麻批注和意見的手稿退了回來——周璧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連續用了兩個通宵,仔細閱讀了他的論文,修改了包括標點符號在內的所有錯誤。
畢業兩年後,劉宜平的研究成果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她影響和確定了我的學術態度。”他說。
博士餘同彬剛入校不久就和周璧華發生了觀點碰撞。
“當時,我對她的一個觀點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而此前學術界是有定論的。”餘同彬說。
最後,周璧華全力支持餘同彬推翻自己的觀點,還親自組織了實驗,建立物理模型,進行數值分析。
“後來我提出了我的想法,並以此為題目作為博士畢業論文,獲得了全軍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餘同彬說。
如今,餘同彬已是全軍電磁脈衝防護領域的中青年骨幹。
除了嚴和實,周璧華的慈愛在學生中也廣為流傳。
1987年春,周璧華相中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陳彬。為求得這員幹將,她多次到北京“死磨硬纏”,把他調到了部隊。為了讓陳彬安心工作,她又四處聯係,將陳彬的妻子特招入伍,一同調到了南京。
“她是個愛才如命的人,她成就了中國的電磁脈衝防護事業,也成就了我的今天。”已經成為解放軍理工大學仿真偽裝係主任的陳彬深情地說。
親者“無情”
周璧華低著頭急步地走路,老伴孫百賢遠遠地跟在距離她100米左右的身後,目送她走進實驗室——在解放軍理工大學,晚飯後出來散步的人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
“她太忙了,走路時也要思考問題,我既擔心她又怕打擾她。”在周璧華的家裏,孫百賢微笑著對記者說。
如同他的名字一樣,為了支持周璧華的研究,孫百賢承擔了所有的家務。“她大概有10年沒有去過菜市場買菜了,更不要說管孩子。”
時間對於周璧華來說,實在是太寶貴。
“我們要找周教授,不管什麽時候,都是先去實驗室,她一般不會呆在家裏。”餘同彬說。
更多的時候,是孫百賢默默地坐在辦公室裏等,等著她從實驗室裏出來,一起回家。
對待家人,忙碌的周璧華心中有永遠不能彌補的痛。
由於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女兒剛出生40多天,周璧華就把女兒狠心送回了老家。兒子未滿周歲,也被送回了老家。
如今已經長大的女兒經常打趣說:“媽媽的心裏裝滿了工作,卻裝不下我這個女兒,也裝不下這個家。”
把兩個孩子拉扯大的,是周璧華的母親。老人去世時,周璧華卻因承擔了某項重要任務,不能趕回去。
故事似曾相識,卻又真實發生在周璧華的身上——也許,隻有她自己,才能體會到其間無盡的悔恨和傷痛。
為了表達對周璧華的敬意,理工大學業餘演出隊專門創作了一台晚會。舞台上,兩名年輕的學員手捧蛋糕,在全體學員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中,深情地呼喚:“周教授,我的媽媽……”
周璧華麵帶淚花,對著台下一張張閃著青春光芒的年輕麵孔,敬禮!
她的手,久久沒有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