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體:緬甸成了中國在印度洋的衛星國 zt
(2006-08-22 16:25:54)
下一個
中華網 2006.8.21
最近報道披露,緬甸在中國援助下在大可可島修建了一座85米長的防波堤,總投資1100萬美元。現在在島上正在進行建設的是軍艦臨時停泊碼頭和衛星監聽站。
90年代當中國“後冷戰時代戰略”成形以後與緬甸加深了聯係。北京許諾向緬甸提供價值10億到12億美元的軍事裝備。現在緬甸軍隊擁有解放軍裝備序列中的各類艦艇、飛機、雷達、無線電、地地-地空導彈等等。這些軍援使緬甸軍隊從軍政府上台時的180,000人發展到現在的429,000人。緬甸空軍 1991-96年接收了36架殲7,96年又定購了21架,2000年又采購了4架中巴合作開發的殲教5。1995年緬甸海軍從中國購買了10艘海南級巡邏艇,另有報道緬甸海軍想采購江滬2,但未達成協議。但中國提供了6艘裝備了YJ-1(C801)地地導彈的華夏級導彈艇。緬甸自行研製的“緬甸”級也配裝了YJ-1地對地導彈。
另外中國還在緬甸大力擴張電子偵聽站,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孟加拉灣大可可島上的海軍偵聽站。另外中國準備還在安達曼海亞曆山大海峽建立類似偵聽站。這些中國偵聽站所扼住的重要地緣戰略位置,使得印度在安達曼海和尼科巴群島的任何軍事行動,堅德布爾海上導彈試驗場以及印度海軍在馬六甲海峽的活動盡在中國掌握之中。此次對大可可島偵聽站現代化改進更反映了中國在孟加拉灣挑戰印度海上安全利益的戰略意圖。
更可怕的是,緬甸南部特拉塞利姆沿海阿恰布和*(港口城市)的偵聽網已使中國的觸角可以伸至印度洋。*偵聽站設備先進,中國可以坐靠馬六甲監視海峽內任何緊急情況,這對於中國來說也有很大的戰略意義。有情報顯示中國在1995年重新啟用了位於老撾索考的偵聽站(該站曾於六七十年代使用過),這樣在南中國海之外的馬六甲海峽和菲律賓海所有的海上信息都被其覆蓋。
從90年代初中國就大力改造從境內雲南至緬甸南部孟加拉灣幾個港口之間的兩路運輸係統。這些工程的上馬也促進了中緬商貿往來。北京對從昆明到緬甸八莫(舊稱新街)的公路的興趣最大,因為再從八莫順伊洛瓦底江而下可直達孟加拉灣。昆八公路從96年開始興建,建成以後將使中國產品獲得一個通往印度洋的商業渠道,從軍事利益上看也使中國在緬甸占領一個落腳點。但據報到1998年有關河運的談判陷入僵局,而緬甸外交部也站出來說:“這隻是空中樓閣而已。” 2001年緬甸開始在八莫興建大型集裝箱碼頭,有關河運又重新提上日程。緬甸船運公司說:“中國希望通過伊洛瓦底江將中國產品擴展到孟加拉灣。”據緬甸港務局稱,雲南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的3艘以上的大型挖泥船在伊洛瓦底江清理河道,目標通航力達到5000噸以上。但中國雲南方麵一直予以否認。中國還一直在援建從八莫經敏黑到拉坎和拉瑞島的公路。
在中國對緬甸的軍援中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用來支持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各項設施。盡管目前中國對緬甸的援建承諾看來是“受邀”的,但極可能是中國意圖在印度洋建立長期利益的開始。1992年,北京同意為緬甸海軍設施現代化包括哈格義島和大可可島提供必要援助。那個時候緬甸所有的海軍設施還是二戰時期的東西,中緬海軍合作開始之後,在中國的幫助下,緬甸在孟加拉灣的軍港設施獲得質的提高。
92年中國幫助緬甸在伊洛瓦底江三角州的哈格義島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93年中國專家又幫助緬甸在勃生(港口城市)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哈島基地的進泊能力遠遠超出緬甸海軍艦艇的噸位,照此發展下去很快就能進泊中國海軍大型作戰艦艇甚至包括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和常規核潛艇。同時緬甸海軍也迅速壯大,軍港設施也慢慢完善。既然緬甸海軍主體即為中國海軍的仿製品,這樣當中國海軍進入孟加拉灣時,這些軍港可以為中國海軍提供可靠的支援,而不必擔心兼容問題。
北京早就注意到了緬甸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因為緬甸軍政府的反西方立場與其保持密切的聯係。中國在緬甸戰略建設包括兩路、軍港、工廠、基地、偵聽網等等,不一而足。難怪一位泰國的外交官員戲稱:“緬甸差不多成了中國的衛星國。”
在中緬戰略關係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是巴基斯坦。2001年在穆沙拉夫首訪緬甸的前一天,巴基斯坦海軍1艘驅逐艦、1艘潛艇對緬甸進行了港口訪問。重要是的盡管三個國家(估計是印、孟、泰)也獲得了訪問許可,但巴基斯坦卻捷足先登。自從緬甸軍政府上台後雖然中國海軍沒有訪問過緬甸,但顯而易見中國對促成巴基斯坦海軍訪問緬甸發揮了巨大影響。因此新德裏有理由擔心將來中國海軍對巴基斯坦海軍的可能支援-中巴海軍共同遊弋於印度東海岸。
最近,好象緬甸對中製裝備質量不太滿意並希望改變軍購對象,故中國對緬甸的軍售有所放緩。在接收了殲教5和坦克後,緬甸拒絕了中國提出的1億美元的軍購低息貸款。同時緬甸盡力做出些平衡手段避免因與北京關係過熱而引起其他東盟國家的聯合抵製。因為眾所周之,東盟一直擔心中國的地區霸權,尤其是與越南和菲律賓在南中國海問題的衝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