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攻打真主黨:美國收拾伊朗的一次演習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個
攻打真主黨:美國收拾伊朗的一次演習 亞洲時報 Ehsan Ahrari 美國知名記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近日又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文章的結尾這樣寫道:“美國布什政府……與以色列的報複打擊計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   假設這種說法成立,那麽美國和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形象將大打折扣。以色列未能摧毀真主黨的作戰能力是一次慘敗,其負麵影響不僅僅是滅了美以的威風,而且還將對美國產生更為嚴重的後果。   赫什在文章中寫道,總統喬治•布什在上世紀60年代曾為逃避越南戰爭的兵役,而進入德克薩斯州空軍國民警衛隊,因此對空軍的實戰應用缺乏經驗和了解。副總統迪克•切尼則鑽了法律“空子”同樣避開了越南戰場,可是他卻天真地認為:“若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地下軍火庫及指揮部成功發動空襲,便能降低以色列麵臨的安全威脅,同時還將為美軍對伊朗地下核設施進行先發製人的打擊揭開序幕。”   白宮方麵“極力否認”了該文章的真實性。白宮新聞秘書斯諾表示“文章內容大多都是虛構的”,他還對文章所引用的“匿名消息來源”表示“質疑”。不過,《紐約客》雜誌的編輯卻支持赫什的觀點。   美國國務院認為,以軍的轟炸行動將“鞏固黎巴嫩政府的政權”。然而,這種邏輯本身就值得懷疑。大肆破壞、濫殺平民、致使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難道這場災難能夠鞏固黎巴嫩政府的統治嗎?   無論破壞性是大是小,空襲行動絕不會對黎巴嫩政府的統治能力產生積極影響。同理,以軍派出地麵部隊也隻會迫使黎巴嫩人民團結在真主黨周圍。當一個國家或政治實體受到侵略時,人民中間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凝聚力,這是美以在策劃攻打黎巴嫩時根本沒有想到的。   布什政府隻要翻查一下曆史資料,就會知道80年代初以色列入侵並占領黎巴嫩時所帶來的災難,而真主黨的創建正是以軍侵略並占領黎巴嫩的直接結果。   許多年前,美國前總統甘乃迪曾經談到了白宮如何區別處理政治事件成敗的問題。他說:“勝利者總會有很多父親;而失敗者永遠隻是孤兒(Success has many fathers, failure is always an orphan)。”這正是布什政府不願承認事前已獲悉以色列將對黎巴嫩發動空襲的原因。不過,赫什卻不信這一套。   羅伯特•諾瓦克(Robert Novak)也是美國的資深記者,在政界中擁有極廣的人際關係。他在8月6日發表文章寫道:“以色列政府試圖將真主黨趕出黎巴嫩南部地區是經過以色列國防軍詳細策劃的。24天前美國官員曾通知我,他們將會給以軍一個星期的作戰時間,然後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會出麵促成停火。然而,以軍策劃已久的行動卻未能速戰速決,因為真主黨的確是一個可怕的戰鬥機器。”   赫什在文章中不僅讚同諾瓦克的上述分析意見,而且還談及布什政府計劃轟炸伊朗核設施,並希望與以色列共同分享伊朗和黎巴嫩的情報。據報導,伊朗為真主黨提供了大量關於修建地下設施貯存火箭炮及其它武器方麵的意見和協助。   美國的原計劃是想協助以色列發動空襲。赫什在文章中援引一位與美國空軍交往甚密的匿名人士說,“對我們空軍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成功摧毀伊朗境內的一係列目標。於是,美國帶著新的策略對以色列軍方說:‘我們何不集中火力進行轟炸,還可以交換關於伊朗和黎巴嫩的情報。’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赫什在文章中還對美國部分伊朗專家關於布什政府的臆測表示讚同。毫無疑問,政府內外的新保守派勢力對攻打伊朗已是望眼欲穿,因為伊朗被美國視為除北韓之外最主要的敵人。敘利亞對美國或對以色列的威脅較小。因此,布什政府希望以色列能為美軍空襲伊朗做一次示範。赫什寫道,切尼的想法是“看看以軍如何進攻黎巴嫩,我們就會知道如何進攻伊朗”。   如果以色列成功摧毀真主黨武裝,那麽布什政府將會借助埃及、沙地阿拉伯和約旦這三個遜尼派穆斯林國家之手來向伊朗施加壓力。可以說,這個計劃無需美國花大力氣,因為這三個親美阿拉伯國家不願看見什葉派穆斯林的勢力日益強大。   但是,真主黨的頑強抵抗及其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卻讓遜尼派國家的領導人始料不及。赫什在文章中寫道,遜尼派領袖原本爭相批評真主黨,但是“在目睹自己的國家爆發抗議以軍轟炸黎巴嫩的群眾示威後立即轉變了立場”。   赫什對多名美國政要在黎以衝突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也相當有意思。對於黎以戰爭,拉姆斯菲爾德抱著矛盾心理,而賴斯則沿襲了一貫以副總統切尼為主、缺乏獨立思考的行事作風,這也是前任國務卿鮑威爾的一大特點。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伊裏亞德•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由於和以色列關係密切,因此“支持以色列(攻打黎巴嫩)的計劃”,盡管他的發言人矢口否認。而參謀長聯席會議則再一次扮演了“軟骨頭”的角色,不敢向副總統切尼及其它新保守派勢力提出異議。   目前黎以雙方已經達成了停火協議,那麽誰勝誰負也就成了熱門話題。從阿拉伯國家的角度來看,這場衝突有兩個贏家和三個輸家。最大的贏家當然是敢於跟高科技裝備的以軍相抗衡的真主黨。真主黨領袖哈桑•納斯魯拉雖然長期遭到美國和以色列的批評和斥責,但通過這場戰爭他卻將自己成功地塑造成一位阿拉伯民族英雄。   第二大贏家便是向真主黨提供火箭炮及培訓的伊朗。不過,伊朗仍然有可能成為布什政府政權更替計劃的下一個目標。   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最大的弊端在於:總是不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甚至一錯再錯,重蹈覆轍。赫什在文章中透露,白宮故意歪曲了關於真主黨和伊朗的情報,這種做法和汙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出一轍。   顯然,黎以衝突的三個輸家分別是以色列、美國和黎巴嫩的民主政治。同以軍刀來劍往一個多月後,真主黨雖然也有人員傷亡,但仍然鬥誌昂揚。另一方麵,以色列政府內部卻開始了一場戰後相互推卸責任的口角之爭,其結果也許會導致總理奧爾默特下台。   如果布什政府確實將以色列對黎巴嫩的轟炸看作是空襲伊朗的一次“演習”,那麽現在白宮必須慎重且長遠考慮對伊朗采取的政策。最後,黎巴嫩民主政治的發展前景已是滿目瘡痍。   黎以戰爭結束後,國際社會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美國最終認識到選擇戰爭並不能使黎以衝突得到和平及長遠的解決,於是對伊朗采取積極接觸的外交政策。   本文作者Ehsan Ahrari是總部設在美國維吉尼亞州(Virginia)亞曆山德裏亞(Alexandria)的國防諮詢機構─Strategic Paradigms的執行總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