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療法之父”談蘇聯解體內幕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個
俄羅斯前代總理,“休克療法之父”葉戈爾•蓋達爾出版了新書《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講述了蘇聯解體前所遇到的政治和經濟困難。
全麵危機
1991年貨幣危機、國家財政收入下降、預算赤字增長,這些都迫使印鈔機加速運轉。鈔票發行量創下蘇聯幾十年來的最高曆史紀錄。
政治危機愈演愈烈,政權搖搖欲墜,蘇聯政權的威信越來越低。一些國家過去曾表示願意就蘇聯債務重組簽訂協議,但是到了1991年,都變得謹慎起來。
蘇聯領導人甚至想用政治作交易換取數額不多的資金,如許諾與韓國恢複外交關係,換取其5億美元的貸款。蘇聯政府竟然在未經儲戶同意的情況下提取單位和公民存在對外經濟銀行的外匯存款,包括戈爾巴喬夫本人因在國外出版書籍而獲得的外匯(當然,他本人可能不知道此事),但外匯仍不夠用。
對外經濟銀行無法按時支付進口商品的貨款,蘇聯的輪船因拖欠貨款和停泊費用而被扣押在外國港口。當時政府各部門之間信函往來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在國外的蘇聯專家怎麽辦?沒有錢給他們發工資,也沒有錢讓他們回國。
穩定經濟的最後希望落在七國集團1991年夏天的會議上。戈爾巴喬夫希望邀請他出席會議。普裏馬科夫為此前往倫敦,在英國電視台談到了蘇聯崩潰可能出現的危險,如果西方不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就會混亂。西方領袖們無法拒絕戈爾巴喬夫,邀請他參加了會議,但是沒有答應提供資金上的幫助。
1990年底至1991年初,蘇聯領導人陷入極度困惑之中,一方麵不使用武力就無法保護帝國;另一方麵隻要動用軍隊就無法獲得西方的財政援助。
紛紛獨立
1990年2月至3月,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分別舉行最高蘇維埃選舉,主張獨立的一方大獲全勝。1990年春,波羅的海三國發表獨立宣言。緊隨其後的是摩爾多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1990年底,蘇聯大部分地區拒絕服從蘇聯憲法。
戈爾巴喬夫試圖說服立陶宛精英們必須維護蘇聯,但是沒有成功。當時隻剩下一條路:嚴厲而果斷地動用武力維護帝國的完整。
1990年春的政治局會議討論了這個問題,沒能通過最終決議。1990年底至1991年初波斯灣燃起戰火,西方國家不再盯著蘇聯,此時蘇聯的一些政治精英認為,可以用武力解決波羅的海問題了。蘇聯報紙是這樣描述1991年1月在立陶宛發生的事件的:“1月7日向立陶宛空投陸戰部隊,1月8日部隊開始保衛新聞大廈和其他一些設施……”
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議會以及莫斯科市蘇維埃和列寧格勒市蘇維埃紛紛譴責蘇聯軍隊在立陶宛的舉動。庫茲巴斯礦工的罷工委員會要求蘇聯總統辭職。西方對蘇聯領導人表示了強烈抗議。戈爾巴喬夫對局勢的描述最確切:“到處散發著火藥味。”
走向分裂
西方與莫斯科對話的語調越來越冷淡。外匯──財政問題尚未解決。蘇聯領導人急需西方的貸款,於是作出讓步。那些決定動用軍隊的人相互指責,推脫責任,尋找替罪羊。
1991年1月,總統最親密的戰友之一切爾尼亞耶夫上書戈爾巴喬夫說:“這一次必須要作出這樣的選擇:或是您坦率地說,不能容忍一寸土地脫離蘇聯,要采取包括動用坦克在內的一切手段,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或是您承認,這是個中央無法控製的悲劇性事件,您需要譴責那些使用武力和造成人員傷亡的人,並追究他們的責任。第一種情況意味著您將親手葬送這5年來您所說和所做的一切。承認您本人和國家尚未準備好革命變革,走上文明之路,不得不仍按老一套來處理問題和對待人民。在第二種情況下還可以扭轉局麵,繼續奉行改革方針。不過,局勢已不可逆轉。”
在西方的壓力下,戈爾巴喬夫決定與1991年1月對立陶宛動武事件劃清界限,實際上發出了明確信號──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成為既定事實。這是戈爾巴喬夫的無奈之舉,麵臨的外匯──財政災難限製了蘇聯政權的行動自由。
1991年春,戈爾巴喬夫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無法再靠武力保住帝國。1991年3月至7月發生政治突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聯合起來,打算根本改變蘇聯的國家體製。在1991年7月30日的新奧加廖沃談判中,戈爾巴喬夫對各共和國領導人作出關鍵性讓步,同意實行單渠道稅製。按照這種稅製,蘇聯政權將在國家資金來源這個最關鍵問題上完全依賴各共和國。實際上,這是促使帝國解體的一個決定,它將成為一個較鬆散的邦聯製國家。
(《參考消息》7.26原載7月3日俄羅斯《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