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試論以色列的攻擊行動是徹底失敗!

(2006-08-22 16:25:53) 下一個
曆次的阿以衝突,從軍事角度來講,不論其早期的出發點如何,其結果都與以色列的準則達到了最大的吻合---保衛以色列平安,守住現有土地(每次都有擴大),不舍棄每一個猶太人(即使是死人也要搶回以色列)。所以每一次的戰爭,都是以以色列人的勝利阿拉伯人的失敗而告終。可這次的行動,不論從哪一個方麵講,它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由於道義上的原因,以軍的這一次行動,將整個阿拉伯國家及全世界的穆斯林推到了一個統一的對立麵上,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一顆後患無窮的炸彈。戰前可以看出,由於伊拉克薩達姆的一意孤行,由於“基地”組織的恐怖活動,由於黎巴嫩總理的“暗殺”事件以及美國從中的分化瓦解,處於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已由過去對以色列的鐵板一塊,變得群龍無首各自東西,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統治下的一個“附庸國”,因而有了近十年的相對平安。但這一打,近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使得自己重新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且生存的狀態比十年前更加惡化,而以前的對手,通過十年的休養生息,得到極大地恢複,卻在這次戰爭中毫發無損,實力是此消彼長,從今往後,以色列將會生活在無法消除的恐懼之中。 〈二〉從軍事上講,以軍的軍威受到挑戰,以軍已不再是不可戰勝。這一仗,對阿拉伯世界,以軍的無堅不摧的神話被打破,給整個阿拉伯國家振奮軍隊提供了信心保障,以軍再不是不可戰勝。十年前,麵對整個阿拉伯世界,以軍是東突西打,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可是今天,所麵對的敵人比十年前更加強大,但就以色列而言,為了對付一個沒有掌握政府的真主黨遊擊隊,幾乎窮盡了自己最強的常規武器,曆時一個多月的時間,卻損兵折將上百人,坦克戰艦被毀,盡管深入到黎巴嫩境內三十多公裏遠,擊斃真主黨遊擊隊近四百餘人,但沒有傷到真主黨的筋骨,僅打了一個擊潰戰,這對以色列來說,如果不能說是失敗,起碼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勝仗,而對於真主黨遊擊隊,沒有失敗就是勝利,而且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 〈三〉政府在國人麵前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威信受到嚴重的損害。這是一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戰爭。以色列人說----上帝拋棄了以色列,但以色列決不再拋棄任何一個猶太人。這場戰爭的初衷,就是要搶回被真主黨俘獲的兩名以色列士兵,可結果事與願違,僅憑著政客的意願,非但“拯救大兵”的行動沒有如願完成,反而將前十年的和平果實毀於一旦,成為大國操縱的工具,將整個的國家拖入到一場戰爭之中,將民眾與士兵的生命視如兒戲,使國家莊嚴的諾言被顛覆,如果這不能歸咎於前方將士的無能,那就在天真的百姓麵前暴露出了政客的無恥和無能,這將撼動或極有可能撼動在民眾內心裏的信仰根基。 〈四〉國家後方的平靜被徹底打破,有限的資源被無謂地消耗。色以列地小人少,幾乎沒有什麽戰略縱深,資源貧乏。所以曆次中東戰爭,為保本土安全,其戰爭基本上都盡可能在境外進行,以確保國內安全。隨著阿拉伯人的武器裝備的更新及戰術的變化,從這次戰爭中就可看到,想在戰爭中確保後方平安的想法以一去不複返。在真主黨火箭遠距離的打擊下,整個以色列北部幾乎成無人區,人心動蕩,生產停頓,損失無法估量,其直接損失,按以色列政府公布的數據就是近五十億美元,遠大於黎巴嫩政府公布的黎巴嫩損失四十億美元,在人員死亡上,按2003年以色列人口的統計,這一次猶太人就犧牲了近全國猶太人的五萬四千分之一強,而阿拉伯人方麵的損失比例遠遠地小於這個數字,完全有能力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上百人的死亡,絕對不是以色列所能夠承擔的犧牲。 從上麵的四點我們就可以看到,盡管以色列在正麵戰場上一直掌握著主動,但由於其錯誤的指導思想,其得不償失的付出,它不可能再象其以前的那樣,繼續肆意的攻城掠地,不再可能從戰爭中得到補償,其幕後的操縱者也不會允許它繼續的肆意妄為,所以,當戰爭進行到欲罷不能的時候,以色列本身也就陷入了徹底失敗的命運之中。這一場戰爭,是以色列從道義到軍事上的一次徹底失敗!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