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停火協議落實難 最大輸家是以美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個
新華網專稿:根據聯合國安理會11日通過的關於黎以衝突的1701號決議,北京時間今天下午1點,交戰1月有餘的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就應當立即停火。以色列和黎巴嫩方麵都表示願意接受聯合國的這一決議。這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盼望已久的好消息。但是,這個來之不易的停火協議能否真正落實,仍然是人們關心的一個未知數。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黎巴嫩雖然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嚴重,真主黨武裝也遭到創傷,不能算這場戰爭的“贏家”。但是,因兩名士兵被抓而荒唐地發動戰爭的以色列和同樣荒唐地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則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輸家”。 停火決議有漏洞 不管由於什麽樣的原因,聯合國的決議是有漏洞的。這些漏洞使真正的停火很難得以落實。真主黨一方麵對聯合國決議沒有譴責“以色列侵略黎巴嫩”表示不滿,另一方麵表示,隻要以色列不把軍隊完全從黎巴嫩南部撤走,就不會停火。以色列方麵則稱,隻要真主黨武裝動武,以色列就有權進行“自衛”。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停了火,也很容易擦槍走火,再起衝突。更不用說,從目前情況看,雙方都各懷鬼胎,誰都不願意吃虧。尤其是以色列方麵,在停火日期到達前,使用雙倍的兵力,對真主黨武裝進行最後一擊。真主黨武裝也對以色列發動了猛烈的反擊。 聯合國決議呼籲“全麵停止敵對行動”,但少了時間上的限定,何時實現和怎樣實現“停止敵對行動”,則成為決議執行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首要難題。 為實現“全麵停止敵對行動”,決議特別要求真主黨停止對以色列的所有襲擊行動,但同時要求以色列停止所有進攻性的軍事行動。按照以軍的說法,以色列的所有軍事行動都是出於“自衛”目的,到底哪些行動算是自衛,哪些不算,似乎以色列一方仍有操作的餘地。 此外,為了下一步實現永久性停火和達成長期的政治解決方案,決議規定了以色列和黎巴嫩兩方都必須遵守的原則性條件,其中包括解除包括真主黨在內的所有民兵組織的武裝、對黎實行除黎政府之外的武器禁運、建立緩衝區以及劃定黎國際邊界等。這些方案能否實現,也頗讓人生疑。 以色列為軍事打擊找借口 就在聯合國決議通過後,以色列不但沒有減少對真主黨武裝的進攻,反而變本加厲。這好像缺乏停火的誠意。 以色列外交部發言人伊加爾·帕勒莫爾辯解說,以色列采取軍事行動是為了防止真主黨武裝在實現停火前的最後時刻發動猛烈襲擊。他回憶說,以軍10年前在黎南部發動代號為“憤怒的葡萄”的軍事行動。就在黎以雙方正式履行停火協議前1小時,真主黨武裝對以色列發射了前所未有的“火箭雨”。 “我們熟悉真主黨的策略,他們希望在即將履行停火協議時發動猛烈襲擊,這樣我們(在協議生效後)難以回擊,然後他們宣布獲得勝利”,帕勒莫爾說,“這就是我們如今要先發製人、狠狠打擊他們的原因。” 以美是最大“輸家” 分析這場戰爭的起因和結果不難看出,真主黨的目的達到了,而以色列和美國的目標則沒有實現。 眾所周知,這場戰爭是在以色列首先發動對巴勒斯坦“哈馬斯”的武力打擊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為了援助“哈馬斯”而有意“引火燒身”、主動出擊綁架兩名以色列士兵而引起以色列發動武裝進攻的。 應當說,真主黨的這個目的是達到了。在以色列發動黎巴嫩戰爭後,就無暇進攻巴勒斯坦的“哈馬斯”了。另外,真主黨武裝雖然受到創傷,但還沒有傷筋動骨,其大約8000人的武裝和大量武器裝備基本得以保存。 當然,真主黨的這步棋使黎巴嫩人民和真主黨武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黎巴嫩1000多名無辜平民死於以色列的狂轟濫炸,物質損失更是慘重,大量城市基礎設施被破壞,恢複這些設施大約需要十幾年。真主黨武裝也有400多人被打死。 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輸在兩個方麵,一是物質和人員損失,二是政治和道義損失。據報道,以色列在戰爭中共死亡103名官兵和40名平民,物質損失達51億美元。 美國支持的這場戰爭受到包括阿拉伯國家和美國人民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的批評,在政治和道義上不得人心。在阿拉伯國家中本來就比較孤立的以色列在發動這場戰爭後就更加孤立。阿拉伯聯盟曾經發表聲明,公開譴責以色列對黎巴嫩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不但沒有得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損失,並打亂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計劃。"9.11"事件後,美國便製定了以所謂消滅恐怖主義根源為目標的、用軟硬兼施手段在中東全麵建立所謂西方式的"民主"國家。 然而,這場戰爭不但無助於美國這一目標的實現,反而,產生了負麵作用。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的這些做法更加反感。目前,布什政府的一些有識之士已開始注意到這場戰爭給中東戰略格局帶來的變化。美國共和黨著名持不同政見者哈格爾日前警告,“美國與以色列之間的盟友關係不能以犧牲美國與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關係為代價”。(完)(劉瑞常)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