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讀台軍空中反製能力 戰機出動率可達90% zt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07/28軍事文摘消息:   近年來,隨著台海局勢的日益緊張,台軍在整軍備戰的同時,開始注重“先下手為強”的戰略方針,爭取局部作戰優勢,奪取主動權。而空中反製作戰就是台軍先製反製作戰的主要形式。   台軍空中反製作戰的基本實力   台軍擔負空中反製作戰任務的部隊主要由空軍戰機、地地導彈和特種作戰部隊構成。其中空軍戰機部隊包括7個戰鬥機大隊、1個電子戰預警大隊和2個偵察機中隊。地地導彈部隊目前尚無獨立編製,暫混編於台中和澎湖的2個防空導彈營中。特種部隊包括陸軍的1個特戰旅、3個空騎旅屬特戰營、1個兩棲偵察營和1個高空特種勤務中隊、海軍水中爆破大隊及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台軍可用於空襲作戰的飛機主要有57 架幻影一2000、136架F一16A/B、129架IDF、99架F一5E/F和AT一3,總數近500架。台空軍另裝備有4架E一2T預警機,及16 架偵察機、201架各型直升機、55架運輸機、18架EAT一3型電子幹擾機。台軍現已部署42枚天弓ⅡB型地地戰役戰術導彈,並正在加緊研製“雄風 2E”型和射程為1000千米的“雄風2EⅢ”型巡航導彈。   台軍空中反製作戰的主要樣式   台軍空中反製作戰的主要樣式包括四個方麵:   ——聯合電子壓製。台軍在實施空中反製作戰時注重電子戰的使用,通常以1架E一2T預警機為核心與2到3架EAT一3型電子幹擾機掛載AN/ALQ一71、73和ALQ一130型電子幹擾裝置與攻擊編隊組成混合機群,並聯合陸軍的電子對抗部隊和海軍的觀通情報係統在實施空襲時對我偵察雷達和火控係統及戰區內的通信設施進行高強度的電子壓製。   ——導彈精確打擊。以部署於台中澎湖兩地的天弓ⅡB型地地戰役戰術導彈為主要力量,對淺近縱深的機場、交通樞紐、核電站、戰區指揮機構實施“定點”打擊。由於其數量有限,在打擊時主要選擇能影響戰局的我戰略性目標和重要的戰役目標實施。   ——航空火力突擊。以136架F-16A/B和99架F一5E/F為主要力量,按照“就近攻擊、相對固定、機動使用”的原則區分各作戰部隊的任務。一般以晉江至連城一線為界,以北地區主要由新竹第2聯隊、花蓮第5聯隊、桃園第8飛行大隊擔任;以南地區主要由台南第1聯隊、嘉義第4聯隊、台東第7聯隊擔任;清泉崗第3聯隊主要擔負製空掩護任務,必要時機動支援其它聯隊的空襲行動。   ——空降特戰突襲。空降特戰突襲主要由特種部隊擔任。作戰時組成特戰分隊搭乘運輸機在我淺近縱深內實施傘降滲透,襲擊導彈陣地、雷達站、指揮所等重要目標;或者將本島的直升機前推至金門、馬祖等外島搭乘特戰分隊在沿海和淺近縱深地區實施機降,按照“快打快撤,狠咬一口”的原則對沿海重點目標實施突襲。   台軍空中反製作戰的基本能力   按目前台軍的戰備水平和裝備維護保養水平,台軍作戰飛機的出動率可以達到90%,地地戰役戰術導彈可以全裝出動,作戰部隊每天可以出動2-3次,保持10%的力量機動。這樣台軍一次性可以出動的反製作戰飛機為213架(根據台軍作戰思想,空中反製作戰主要使用F-16A/B和F一5E/F飛機),每天可以出動420~600架次的作戰飛機實施反製作戰;戰役戰術導彈僅42枚,按照台軍“立即反製、對等報複”的思想,將根據作戰情況很謹慎地使用,一般不會一次性地全部使用。   雖然台軍用來反製作戰的作戰飛機達到213架多,但受其航空電子設備和指揮體係的製約,不能組織大規模的戰略空襲,中等規模的戰略空襲也很難組織。在空中反製作戰中主要以小規模的戰略空襲和戰術空襲為主,一個編隊的規模為36架左右,通常一次出動2~3個機群於作戰的主要方向上實施空襲。戰術空襲以4~32架的編隊不等,根據目標性質采用不同的空襲規模:當攻擊重點機場時,出動16~32架的機群;攻擊一般機場時,出動12~24架的機群;攻擊雷達站時出動4~8架;導彈陣地8—16架;大型橋梁12~16架;水麵艦艇4—12架。導彈攻擊時一般對一個目標發射1~2枚地地導彈。   目前,台空軍實施空中反製任務主要由F一16A/B、F一5E/F擔任。F-5E/F作戰半徑985公裏。在實際使用中,F一5E/F飛行高度300~500米時,作戰半徑420公裏,飛行3000米時作戰半徑500公裏,最遠時可達我興寧、連城、崇安、路橋等機場。F一16A/B最大作戰半徑為500~930公裏,其攻擊範圍可達鹽城一蚌埠一武漢一梧州一線。大陸東南沿海及縱深地區許多目標均在其攻擊範圍內。天弓ⅡB地地戰術導彈射程為300~600公裏,攻擊範圍可達樟樹、新城、汕頭、衢州等機場,最遠可達南昌、武漢等城市,東南沿海及縱深部分大城市均能被攻擊。   台軍以前裝備的“青蜂”地地戰術導彈精度不夠高,加上僅能攜帶常規單彈頭,因而殺傷能力一般;近來裝備的天弓ⅡB地地戰役戰術導彈和正在研製中的地地導彈打擊能力有較大提高,但數量有限;幾種主戰飛機實施空中反製作戰時,不僅載彈量大,自身具有較強的火控能力,而且所攜帶的空襲武器大部分是精確製導武器,對我具有較強的硬殺傷能力。F一16A/B最大載彈量為6噸,外掛點9個,機載的空襲武器主要有“幼畜”空地導彈、製導炸彈、集束炸彈和常規炸彈。該機在配有美製“藍盾”係統情況下,將大大提高其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的進攻作戰能力,可保證其避開對方和防空雷達係統,以超低空(30米)大速度(時速800千米以上)對地麵和海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F一5E/F戰鬥機的最大載彈量為3.2噸,可掛載激光製導炸彈及各種常規炸彈、子母彈、 火箭彈和“幼畜”空地導彈。   台軍實施電子壓製,主要先期動用E一2T型預警機和EC一130H、EAT一3型電子戰機等對沿海一線雷達、無線電通信進行壓製,其機載電子幹擾設備作用距離多在100千米以上。它們均可攜帶不同類型的雷達和紅外線告警係統、有源幹擾和無源幹擾等電子戰設備。特別是台向美購買的82具AN/ALQ一184電子幹擾吊艙,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可自動選擇幹擾方式。同時在F一16型機上掛載“雷神1 號”電子反製夾艙,為空襲編隊提供有效電子防護,並使用機載反輻射導彈(“天劍一Ⅱ型”反輻射導彈)對我各型防空、製海雷達進行實體摧毀。   台軍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取得了較大發展,並開始向尖端技術領域邁進,特別是地地戰役戰術導彈向遠程化、體係化、多能化方向發展,另外台軍加緊外購新型武器裝備,這將使台軍空中反製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但是由於台灣軍工研製能力有限,對外武器進口依賴大,進攻能力受限,加上台軍大部分作戰武器主要用於防禦,因此台軍空中反製作戰存在難以克服的脆弱性,決定了其戰時支撐有限,經不起戰爭初期大量的消耗。   綜合分析   台軍在空中反製作戰中,用於空中反製的飛機將很難超過50%。因為台空軍將主要用於防空和爭奪製空權,台軍F一16A/B、F一5E/F均有夜戰能力,用於空中反製作戰架次大約為:F一16A/B,170~190;F一5E/F,100- 120;合計日出動270~310架次。由於出動架數有限,故每次出動時各種空襲飛機都以載量出航;若每次空襲都投出全部載彈,則日投彈量(噸):F一 16A/B,900—1200;F一5E/F,300-400;合計日投彈量可達1200-1600噸;由於飛機性能和機載武器能力的不同,其空襲對我的破壞程度不可僅從投彈量上分析,其中F一16A/B所攜帶的精確製導武器是主要威脅。在空襲範圍上,台軍空中反製作戰是以高、中、低檔飛機搭配使用,雖然 F一16A/B性能優越,空襲範圍大但其防護能力弱,除非特殊戰略考慮,台空軍不會使其孤軍突進,空襲也一般不會進入我大縱深。空中反製作戰中注重空襲飛機與精確製導武器結合使用,提高攻擊效果。   但是台軍無論空襲規模、空襲範圍和目標打擊、電子壓製能力都極其有限,隨著戰爭的推進,加上作戰消耗,若無支援的情況下,台軍空中反製能力僅能維持一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