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企圖搞垮緬甸軍政府 賴斯督陣施加壓力 zt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2006年07月28日 09:26 環球時報   當東盟國家外長奔赴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參加第39屆東盟外長會議時,緬甸問題成了官員和記者們關心的焦點。28日,第13屆東盟地區論壇也將在此開幕。美國國務卿賴斯將首次參加該論壇,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代表西方國家、通過東盟向緬甸施壓,搞垮緬甸軍政府。在如何對待緬甸的問題上,東盟國家的外長意見尚不統一,並已為此爭吵了兩天,賴斯的到訪可能進一步增加論壇的戲劇性。無論是憤怒、失望、同情還是無奈,緬甸這個東南亞小國都激起了與會者的強烈情緒,而它未來的路如何走,所有人都感到迷茫。   鄰居們無奈地爭吵   此次東盟外長會議將對緬甸國內政治局勢發表公報。對成員國內政發表公報,這在東盟還是頭一次,足以說明事態的嚴重。東盟國家的外長們24日和25日因公報內容爆發激烈爭吵。東盟原本希望公報措辭嚴厲地批評緬甸拒絕改革。法新社上周曾得到一份公報的草稿,草稿要求緬甸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等人,還對緬甸政府今年3月拒絕接見馬來西亞外長賽義德並阻止他與昂山素季見麵表示“失望”。但經過這兩天的爭吵,新草稿上的上述內容都被打上括號,仍需各方繼續討論。日本媒體報道說,反對采取強硬立場的官員來自欠發達的國家柬埔寨、老撾和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的官員則主張嚴厲批評緬甸。   美國去年曾指責東盟,說它對待緬甸軍政府過於軟弱。此後,東盟對緬甸的批評明顯增加,但緬甸並未因此改變。印尼外長維拉尤達本月25日對記者說:“跟你說實話吧,我們很無奈,因為事情缺乏進展。緬甸人解釋來解釋去,卻說服不了我們。”馬來西亞外長賽義德說:“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非常糟糕。”他還指責緬甸有意冷落東盟,因為“他們在拒絕與我會麵後,突然同意與聯合國副秘書長易卜拉欣·甘巴裏會麵,並允許他見昂山素季”。賽義德主張東盟對緬甸實施新的“放手策略”,稱幹脆將其交給聯合國處理。美國《華爾街日報》24日的文章中引用賽義德的話說:“如果緬甸不與我們合作,如果他們不開始切實的經濟政治改革,東盟就不可能保護緬甸。”他預測說:“東盟的‘放手策略’可能會給緬甸帶來更大的壓力和批評。”   但是,即使態度強硬的鄰居也不主張對緬甸實施製裁。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說:“我們沒有討論製裁。這不是東盟做事的方式。我們將繼續與緬甸接觸。”   賴斯要來“討論緬甸”   透過東盟對待緬甸的態度,可以明顯感受到美國和西方的壓力。一些東盟國家對緬甸態度強硬,就是害怕因為緬甸損害了與美國的關係。一周前,美國國務院就發表聲明,稱賴斯此次將討論“緬甸缺乏民主與全國和解方麵進展的問題”。 尚不知道賴斯此次吉隆坡之行能為緬甸帶來什麽,但緬甸幾家報紙這兩天發表了同一篇評論,稱“這個臭名昭著的惡棍(美國)想走上顛覆我政府的老路”。   為紀念緬甸1990年受挫的選舉16周年,賴斯5月底發表聲明再次指責緬甸政府。她還通過“美國之音”對緬甸人說:“你們爭取民主的理想沒有被遺忘,你們並非孤軍奮戰。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我們仍然是你們忠誠的夥伴,我們將努力爭取你們重新在自由、和平和繁榮中生活,我們會讓這一天盡快來臨。”   自從緬甸軍人1988年9月接管國家權力以來,西方國家就對軍政府實行政治高壓和經濟製裁。1990年的緬甸大選中,全國民主聯盟(民盟)大獲全勝,但軍方很快宣布選舉作廢,此後西方國家對緬甸的態度更為強硬。美國政府持續在民主、人權和毒品等方麵對緬施加壓力,要求軍人交權給民盟,釋放昂山素季,大力支持流亡海外的緬甸民運人士,還多次發布對緬製裁法案。2005年,美國稱緬甸為“暴政前哨”和“邊遠的暴政”,並試圖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製裁緬甸決議。歐盟把緬甸的人權問題作為東盟與歐盟發展合作的前提條件,使東盟與歐盟之間的多次高層會晤延期、降低規格甚至取消。聯合國從2000年開始介入緬甸問題,2005年安南多次批評緬甸軍政府,年末聯合國安理會首次就緬甸問題聽取匯報。   為了使國際輿論加大對緬甸的壓力,美國除了進一步指責緬甸的人權狀況,還說緬甸“試圖謀求核武器”。對此,緬甸政府新聞部長憤怒地反駁說:“美國人的指責毫無依據,他們說我們研發核武器,就請他們把證據拿出來!”   軍政府手上還有牌   麵對西方和東盟鄰國的壓力,緬甸軍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應對措施以維護軍事統治。   地緣和資源是緬甸的兩張王牌。緬甸位於東南亞、南亞和中國的接合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國實施兩洋戰略和印度實施東向政策的必經之道。該國還擁有豐富的礦產、木材、油氣資源,目前是全球第十大天然氣出口國,出口泰國的天然氣超過了泰國年消費量的25%,對鄰國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緬甸還善於利用大國間的矛盾和利益分歧。大國不可能采取共同的對緬政策。不說別的國家,美國和歐盟即使立場一致,具體措施上也有分歧,如美國銀行被徹底禁止進行與緬甸有關的一切交易,歐洲的金融機構則保存了緬甸的生命線。日本也在推動安理會製裁緬甸問題上與美國唱反調。   緬甸還抓住東盟追求整體發展的軟肋。盡管美國稱緬甸是東盟“最大的尷尬”,但東盟不能放棄緬甸,如果開除緬甸,無疑表明東盟處理自身問題的能力低下,東盟共同體的建設將成為泡影。此外,互不幹涉內政作為東盟的一項基本原則,在近期並不會被完全放棄。   緬甸還采取適度服軟和拖的辦法緩解外部壓力。軍政府並不與國際社會強硬對抗,也從來不說自己要長期執政,在推動民主問題上是“說而不做,做而不決”。外部壓力大時,政府就做出一些讓步,如短期解除對昂山素季的軟禁,釋放政治犯,召開製憲國民大會,允許部分外賓會見昂山素季,一度接受聯合國的調解等。2003年8月又推出了分為七步走的“民主路線圖”並啟動第一步。一旦壓力有所緩解,再回到原地。   “另一個南斯拉夫”?   從1988年9月至今,緬甸軍人持續執政已近18年。   目前軍隊、民盟和少數民族在緬甸國內的政治結構中已成三足鼎立之勢,但軍人占有絕對優勢,民盟和少數民族沒有取代軍隊的實力,它們的執政經驗也與軍隊相距甚遠。據學者的粗略估算,40多萬現役軍人加上家屬,再加上退役或轉到地方任職的前軍人,總數超過500萬,約占緬甸全國人口的10%。此外,軍人控製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會員已超過2167萬,約占緬甸總人口的40%。緬甸軍隊本身以及其所控製的政治力量在短期內是不可動搖的。緬甸反軍人政權的核心力量是民盟,但民盟在軍政府的長期打壓下已元氣大傷,領袖昂山素季的影響力不斷下降,民盟黨員已不到鼎盛時期的1/10,基層組織基本陷於癱瘓。作為民盟主要支持者的緬甸中產階級、非政府組織和流亡海外的民運分子人數少,在緬甸社會的影響更小,而民盟的同盟軍——高校學生、佛教僧侶早已偃旗息鼓。緬甸少數民族武裝和政黨的地位1988年以來有所上升,但沒有形成合力,也沒有挑戰軍人主導地位的意願。   雖然緬甸麵臨西方的製裁,也麵臨著東南亞其他國家民主化進程的“示範效應”和東盟的壓力,但一個國家的民主化最終還是要依賴內部條件的發育和成熟,外因不是決定性的。另外,緬甸的政治僵局近期難以打破。軍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有小規模摩擦,但重新全麵開戰的可能性不大;軍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剛剛開始,但不會導致緬軍的分裂。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一致施壓可以使軍人政權垮台,但在其他政治力量無力取代軍政府控製能力的情況下,緬甸反而有可能因此陷入內戰。東盟秘書長王景榮曾指出,緬甸有10大民族和100多個方言群,它可能突然演變為“另一個南斯拉夫,而情況可能嚴重好幾倍”。這是熟悉緬甸內情的東盟國家不得不考慮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