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先發製人難實現 台空軍主力又企圖後發製人 可笑!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2006年07月27日 08:55 國際先驅導報   【提要】台軍“接戰順序”的轉變,意味著其改變了襲自二戰德軍的層層抗擊式抗登陸體係,轉為采用利用空中力量的“後發製人”式體係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陳尚君報道 據台灣媒體近日透露,台軍防空“機、彈、炮”的傳統“接戰順序”模式將有變革。台軍正研究以防空導彈取代戰鬥機擔負第一層防空任務的可行性,即采取“彈、機、炮”的模式保存作戰飛機,在最後出動空中力量截擊登陸船團,以達成台軍的抗登陸戰役企圖。   【小題】抗登陸思路轉變   在戰爭史上,登陸與抗登陸戰役曆來是最為慘烈的作戰樣式之一。台灣島特殊的海洋地理環境,也使得台軍一直十分重視抗登陸作戰準備。台軍認為:“登陸部隊在渡越海峽時,其戰鬥力不能發揮而易遭殲滅性打擊,縱使殘剩部隊登陸成功,尚需背水作戰,其後續增援與補給仍須渡越海洋”,因此台軍把抗登陸作戰視為殲滅登陸部隊的最佳時機。   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台軍已經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海、空、地三位一體的抗登陸作戰體係。其基本構想是:當對台大規模登陸作戰發起時,采取以海製海為主,以空、岸製海為輔,奪取海峽局部製海權。集中驅護艦、導彈快艇、潛艇、反潛機,在空軍戰機、岸艦導彈與岸炮的配合下,對對方作戰艦艇或航渡船隊實施多層、立體攻擊,力求控製本島周圍50海裏的海域,將對方登陸主力殲滅於海上。   另外,台軍認為其本島可登陸地段多,抗登陸正麵寬,必須把陣地防禦與機動防禦有機地結合起來,力爭在水際灘頭大量殺傷消耗對方登陸兵。因此,台軍在抗登陸作戰主要防禦方向上設置了大量的障礙物。其障礙物體係從水際灘頭到縱深共設3個障礙地帶,第一障礙地帶位於水際灘頭,第二、三障礙地帶分別位於第一、二線防禦陣地前沿。水際灘頭障礙距岸8~12海裏是水雷帶,中潮線以上設置各種灘岸障礙物,一般為6~8道,縱深200~800米。障礙物種類較多,既有人工製式障礙,又有崖壁、劍麻林等天然障礙。   盡管台軍對其抗登陸體係苦心經營,但卻始終沒有擺脫長期以來抗登陸方強調倚島固守,設想通過層層抗擊,以達到抗登陸企圖的傳統思維。麵對現代戰爭條件下多層次、高精度、大範圍的強火力突襲和大規模立體登陸作戰,二戰德軍式的抗登陸體係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這也是台軍提出空中“後發製人”抗登陸理論的主要原因。   【小題】空軍成抗登陸主力   目前,台空軍由飛行部隊和防空兵部隊兩部分組成。飛行部隊共下轄有7個飛行聯隊、8個飛行大隊和6個獨立飛行中隊,擁有F-5E、F-16A/B、幻影-2000、IDF、E-2T等各型作戰飛機500餘架。防空兵部隊編為4個指揮部,共14個防空炮營、11個警衛營,裝備40毫米、35毫米高炮以及四聯裝“麻雀”防空導彈等。另外,台軍防空導彈部隊雖然在行政上隸屬陸軍,但接受空軍的作戰指揮。   在過去,台軍防空作戰采用“機、彈、炮”模式,即:對距台島200公裏以外的來襲目標,主要使用先進戰鬥機實施攻擊;60公裏至150公裏的目標,主要使用“天弓”和“愛國者”防空導彈實施攔截,並輔以戰鬥機進行空中截擊;35公裏以內的目標,主要由“霍克”地空導彈、“天兵”防空係統和高炮逐次攔截。   但是,今年“漢光”電腦兵棋推演時,台軍提出保存空中戰力強於爭奪台海製空權。因此,推演時台軍空中兵力一開始就大部分疏散到東部山洞內,等到登陸船團時才出現。台軍方實兵驗證中,也曾將駐新竹的幻影聯隊與嘉義F-16聯隊整個兵力全部轉進佳山基地與台東石子山基地,數量規模為曆年之冠。至此,采取“彈、機、炮”的接戰順序保存作戰飛機,直到最後出動截擊登陸船團的“後發製人”模式首次出現。   【小題】 “後發製人”凸顯潰勢   應該說,台軍用戰鬥機實施“後發製人”抗登陸的意圖,大大違反了一般的軍事常理。在現代條件下,奪取登陸場的製空權是取得登陸或抗登陸戰役勝利的前提條件,登陸戰役的勝負實際上取決於戰役初期空中突襲與反突襲的結果。如果台軍在登陸戰役開始時,就放棄空中截擊,無異於放棄戰場製空權,而製空權一旦喪失就難以奪回。單純依靠地空導彈的不可靠性,已經被1982年以色列空軍突襲貝卡穀地的經典戰役所證明。敘利亞苦心經營10年、耗資20億美元建立起來的19個薩姆-6導彈陣地、228枚導彈,在6分鍾之內就被以色列空軍的突襲完全摧毀。   因此,所謂“後發製人”抗登陸,在根本上反映的卻是台軍不戰而怯的保守思想。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