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透視美國鷹派空中打擊中國計劃 zt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2006年07月27日 07:30 《國際展望》雜誌   ▲前言   美國總統布什提名擔任美國空軍總參謀長的邁克爾-莫塞利2005年6月29日稱,美國國防部目前正在艱難決定在必要情況下與中國作戰所需的轟炸機與其他軍用飛機的數量以及應該如何搭配合適的轟炸機和其他軍用飛機。   莫塞利在參議院三軍委員會為其舉行的“任命聽證會”上表示,如果他最終被任命為美國空軍總參謀長,將優先考慮針對中國的空中打擊計劃,“對針對中國的遠程打擊以及我們進行這種遠程打擊的能力將是我工作的重點。”   眾所周知,美國國內的鷹派長期以來一直宣揚“中國威脅論”,將中國列為潛在的敵人。但高級軍官放言製定對中國的打擊計劃似乎尚屬首次。以莫塞利空中總參謀長的身份,其所說的話當非虛言,換言之,美國國防部確實已經將製定“必要情況下”對中國的戰爭計劃列入議事日程。莫塞利所言之空中打擊計劃是重中之重也是容易理解的,空中力量已成為美國軍事機器的核心,空中打擊是美國在戰爭中使用的最優先也是最重要的作戰形式。   ▲空中化的戰爭   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現代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導致了現代戰爭形態的巨變,孕育已久的世界軍事革命拉開大幕。從大量使用精確武器,對敵方戰爭體係實施中遠程攻擊的海灣戰爭,到集中空中力量,獨立進行航空兵和導彈戰役的科索沃戰爭,再到把空中打擊與特種作戰結合,初顯空中戰爭無人化端倪的阿富汗戰爭,以及突出“威懾與震撼”的伊拉克戰爭,美國領導了這場世界範圍內的新軍事變革,即戰爭空中化、空襲主戰化成為現代戰爭的主流趨勢。而美軍則完成了從海上霸權向空中霸權的轉變,將其空天一體的技術優勢,充分轉化為戰場優勢,進而以空中戰場的勝利直接達成戰略目標。   利用空中打擊達成戰略目的的思想早在二戰以前就已經萌芽,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論是飛行器還是投射武器的性能都無法與這種理想相匹配。其結果是,空中打擊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戰爭的進程,但無法決定戰爭的勝負。這種局麵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越戰時期也沒有改變。因此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爆發後,絕大多數人仍以傳統的眼光來觀察和預測這場戰爭。但長達38天的戰略轟炸和僅僅100小時地麵戰徹底顛覆了傳統戰爭模式。通過沙漠風暴行動,美國軍人們不是在打最後一場戰爭,而是為了打下一場。海灣戰爭成了美國隨後三場戰爭——兩場巴爾幹戰爭和最近的伊拉克戰爭的樣板。   海灣戰爭已經初步顯現出戰爭空中化的跡象一一主要通過戰略空襲打垮敵國,實現戰爭目標。而不必通過大規模的地麵交戰。這一趨勢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美國和北約的“聯盟力量行動”計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奪取科索沃上空的製空權,並削弱南聯盟全境內的指揮與控製能力;第二階段,打擊科索沃境內目標及北緯44度線以南、向科索沃增援的南聯盟軍隊;第三階段,空襲目標擴大到南聯盟全境軍事目標;第四階段,對南聯盟全境既定目標進行有限空襲。北約盟軍空軍司令肖特將軍與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將軍就空襲問題的戰法發生意見分歧。肖特將軍主張從一開始就實施大規模戰略轟炸,著重打擊有價值的目標:如交通線、石油儲備和煉油設施。   肖特將軍認為:空軍打擊中的重心是指對敵人有著極其重要影響的基本的戰略、經濟甚至情感資源,失去它們將會嚴重瓦解敵人的意誌和戰鬥力。為北約的勝利鋪平道路的是對南聯盟的作戰重心實施戰略打擊,而不是消滅在科索沃南聯盟坦克與部隊。克拉克將軍則主張分階段逐步升級的空襲,同時應該以打擊在科素沃第三集團軍為主。在戰爭進行過程中,美國和北約鑒於最初階段的轟炸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決定采納肖特將軍的意見,將第四階段的任務提前到第一階段實施。把空中打擊的目標擴大到工業基礎設施、新聞機構、交通運輸設施等戰略目標。在78天的轟炸中,美國和北約共出動3.8萬架次飛機,投擲了9170噸彈藥,摧毀和嚴重破壞了南聯盟11座橋梁、34座公路橋、29%的彈藥庫、57%的石油儲備、100%的煉油廠、65%的彈藥生產能力、10個機場和100多架飛機。據《科索沃戰爭——美國國防部關於“聯盟力量行動”的戰後審查報告》稱,“聯盟力量”是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空中戰役。   阿富汗戰爭延續前三次戰爭的模式,並超越它們。華盛頓郵報記者托馬斯‘裏克斯稱之為“新的美式戰爭:使用遠程武器,打擊目標空前精確,史無前例地依靠地麵、空中和空間三維提供的有關打擊目標信息的大量數據。”從2001年10月7日起,美軍飛機飛越阿富汗24000架次,投一1v22000枚炸彈、巡航導彈。海灣戰爭中投下的炸彈隻有5%是精確製導的,阿富汗戰爭中這個數字達到了60%。   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在數月之內倒台,美軍隻出動了地麵部隊4000人,死亡17人。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在美軍未來可能發起的軍事行動中,空中打擊仍將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優先的作戰方式。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鑒於航空技術的發展尚未形成“代”的飛躍,美國的空中打擊模式相對於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不會有根本的差別,海基巡航導彈和隱身攻擊/轟炸機仍將是開路先鋒,精確製導武器的對點攻擊仍將是其最基本的戰鬥模式。所不同的地方是防區外打擊武器的使用將更加廣泛,JASSAM和JDAM在空射武器中所占的比例將進‘步加大,尤其是在麵對有著較完善防空係統的對手時,防區外攻擊,非接觸作戰是美軍必然會采取的方式。此外,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無人機在未來美軍空中打擊中所占的份額將逐步擴大,6年前的科索沃戰爭中,尢人機還主要扮演情報收集、日標指示和評估殺傷效果等輔助性工作。隨著掠食者等一係列無人攻擊機的服役,UAV直接走上了空中打擊的前台。小巧靈活,智能化程度較高的UAV將給防空係統帶來更大的考驗。 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空中打擊力量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就在亞太地區部署重兵,精心構築了一條以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一線基地為基軸,以日本、韓國、衝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島鏈防禦體係”,來圍堵中國和亞洲大陸。美國海軍存太平洋地區已形成三大基地網雛形:第一線基地網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區,北起阿拉斯加,經西太平洋島嶼鎖鏈、印度支那,西至巴基斯坦,組成對社會主義國家基地包圍圈的“東方弧線”;第二線基地網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地區;第二線基地網位於美國西海岸至巴拿馬運河一線,組成亞洲戰場的後方基地網。在此基礎上,美國逐步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了三道封鎖島鏈。   美國目前在亞太地區的,車事部署基本上分為“三線配置”,第一線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衝繩、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這一線基地群是美國和日、韓等國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日美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條線,堪稱是一條圍堵亞洲大陸的封鎖島鏈,被國際軍事界稱為“第·島鏈”;第二線部署則以馬裏亞納群島的關島為中心,由包括 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內的一係列基地群組成,被稱為“第二島鏈”,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托,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第三線部署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被稱為“第三島鏈”,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美國在太平洋的一線島鏈上建有大量海空軍基地,重兵把守,牢牢控製著西太平洋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海峽、航線、海域和島嶼,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推行霸權政策的多座橋頭堡。其中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實力最強。這條島鏈距離中國很近,美國在此部署了近10萬大軍,其中亞太美軍的70%部署在日本和韓國(駐日本3.5萬人,駐韓國3.7萬人),總數2萬餘人的第7艦隊主要在西太平洋地區活動。位於第二島鏈上的關島也日益受到重視,美軍正將火量先進武器裝備部署化此。   太平洋空軍(PACAF)是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陸基空軍組成部分,包括第5、第7、第11和第13航空隊,擁有270多架戰鬥機和攻擊機。除此之外,還包括2個任務聯隊、4個戰鬥聯隊、1個空運聯隊和2個空軍基地聯隊。目前,美空軍任亞太地區共有5個司令部,分別是:位於夏威夷希卡姆空軍基地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空軍司令部、駐日本橫田基地的第5航空隊司令部、駐韓國烏山基地的第7航空隊司令部、駐阿拉斯加埃爾門多夫基地的第11航空隊司令部和駐關島安德森的第13航空隊司令部。關島的空軍刊令部將並人橫田藎地,將在美軍太平洋戰區出現一個直接指揮兩個航空隊的司令部。根據美軍規劃,一旦出現戰事,作戰方案將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空軍司令部製定,橫田司令部將在前沿統一指揮從亞太地區到印度洋地區的空軍力量。   美軍第5航空隊下轄3個作戰聯隊,配備各種作戰飛機170餘架。部署在衝繩嘉手納基地的第18聯隊為駐日美國空軍最大的作戰單位,下轄3個F一15戰鬥機中隊、1個E-3空中預警機中隊、1個KC一135空中加油機中隊、1個HH一60G救援直升機部隊。第35聯隊駐紮在三澤基地,主要配備F-16戰鬥機,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一旦關島的空軍司令部並入橫田基地,未來發生戰事時,美軍可對關島安德森基地、三澤基地和嘉手納基地的空軍力量進行一體化運用。此外,橫田基地還常駐374運輸機聯隊,配備C一130運輸機,這使得橫田基地也成為連接美本土、關島和駐韓美軍基地的航空運輸樞紐。   駐韓美國空軍為美空軍第7航空隊,下轄第8戰鬥機聯隊和第51戰鬥機聯隊。第8戰鬥機聯隊駐紮韓國群山空軍基地。群山基地位於群山市西南約13公裏,美軍r 1946年開始使用。機場有2條跑道,跑道長2750米,還建有地下油庫和彈藥庫等有關設施。該基地可容納戰鬥機200架,可起降B一52戰略轟炸機。目前第8戰鬥機聯隊及其所屬部隊共2650名空軍官兵,54架F一16戰鬥機駐紮於此。第51戰鬥機聯隊駐紮漢城以南61公裏的烏山空軍基地,這裏同時也是美空軍第7航空隊司令部所在地。第51戰鬥機聯隊下轄第36戰鬥機中隊和第25戰鬥機中隊。第36戰鬥機中隊主要遂行反航空兵作戰、空中阻滯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現裝備F一16C/D戰鬥機28架。第25戰鬥機中隊主要遂行空中打擊控製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現裝備A一10攻擊機21架。   駐守阿拉斯加的第11航空隊擁有3個F—15戰鬥機中隊和1個F一16戰鬥機中隊。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另一個潛在的麻煩。駐守在日本岩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2航空兵大隊擁有3個F/A一18戰鬥機中隊,1個EA一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和1個AV一8B垂直起降戰鬥機中隊。   2000年8月,美國防部把63枚AGM一86B型具有戰略意義的空射巡航導彈運至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這是美軍首次把精確製導武器部署於美國本土之外,使美軍可在12小時以內用巡航導彈襲擊亞太地區的任何地方。2002年8月23日,美國駐太平洋空軍司令貝格特四星上將在五角大樓的軍事會議上公開宣稱,鑒於美國日益“關注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他已要求五角大樓在關島部署新一代F/A一22猛禽隱形戰鬥機、波音767空中加油機和C一17運輸機以及若幹轟炸機、RQ一4A全球鷹無人偵察機等。2005年,駐西太平洋地區美軍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部署調整,美軍在西太地區設置的三道防線均有所變化。根據計劃,駐第一道防線日本和韓國的美軍將重點加強機動能力和綜合打擊能力,駐第二道防線關島的美軍將增加海空遠程打擊能力,駐第三道防線夏威夷的美軍將增強戰區範圍內的快速增援能力。   關島是近年來美軍加強部署的一個重點,在新一輪的調整中也不例外。6月初,美國公布了一個新的計劃,決定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能在太平洋地區完成收集情報、偵察、打擊任務的全新“全地區型打擊機動部隊”。據透露,這支新犁部隊的具體實力包括3架全球鷹無人偵察機、12架空中加油機、6架從美國本土循環部署的B一2轟炸機和46架F一15E戰鬥轟炸機。首批4架F一15E已從本土的芒廷霍姆空軍基地飛抵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它們屬於空軍第391戰鬥機中隊,該中隊12架飛機和300名人員將陸續抵達關島。去年美軍在關島部署了B一52轟炸機,今年2月下旬部署了B-2隱形轟炸機中隊。全球鷹無人偵察機計劃從2009年開始部署。美軍稱,部署這支戰鬥部隊後,美國對亞太地區的軍事介入時間由過去的20小時縮短為5個小時以內。 美國遏製中國軍力的力度加大   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淩晨時分出動隱形轟炸機作為整個空中打擊的第一波次已經成為定勢。從伊拉克到波黑,F-117A攻擊機屢戰屢捷,使現有防空體係麵臨巨大的挑戰。   莫塞利稱是中國軍力的提升才導致了這樣的關注。莫塞利還宣稱,現在討論空中打擊中國的計劃顯然與國防部正準備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有相當多的聯係。   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的安德魯·克萊皮尼維奇稱,這表明美國對中國發展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關注。克萊皮尼維奇還稱,並不是美國空軍要與中國發生戰爭,而是因為一旦中國與其周邊地區發生武裝衝突,美軍有必要擁有遏製中國襲擊的能力。   有分析認為,曾經在美國空軍多支一線作戰部隊擔任過主管、指揮作戰經驗豐富的莫塞利,隻是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的執行者,其發表有關美國空軍對中國戰略目標進行空中打擊的言論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是最近再次甚囂塵上的“中國軍事威脅論”。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美國政府對巾國和平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威脅性的解讀。從今年年初開始,美國就在不遺餘力地喊著“中國軍力發展對美國威脅”的論調,而且從美國本土喊到了亞洲;從最初的美專家學者喊到了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此外,本年度美國五角大樓的《中國軍力報告》遲遲未能出台,由此可見,美國方麵正在利用一切途徑讓全世界“關注”這個論調。美國在我們看不見的領域更是爭分奪秒,加大動作力度。歐盟對華軍售解禁被一拖再拖,直到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消息。以色列與中國的軍事合作被迫中斷,雖然以色列政府不肯證實,有報紙報道稱以色列政府在美國壓力下,決定取消與中國的軍事技術交易,並收緊軍備出門限製,但這一切都是美國在背後橫加阻撓的結果。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就曾私下承認,正與以色列討論對華軍售問題。而據最新一期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美國將會就相關問題向烏克蘭施壓,中烏之間的軍事蜜月期將會成為過去。烏克蘭任美國的壓力下,可能會放棄出售光榮級巡洋艦給中國。而美國各大媒體“披露”的中國新型核潛艇試射遠程彈道導彈的消息,加上部分美國眾議院議員對中國持續的惡意攻擊,給了莫塞利的表述新的土壤。美國軍方也不斷的為國內的軍火供應商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相關資料:五環打擊理論   在海灣戰爭前不久.美國空軍的沃登上校根據以往戰爭的經驗和美軍武器的發展寫了《空中戰役》一書,其中提出“五環打擊理論”,認為在現代戰爭中,進攻者已經不再需要從外圍戰線逐步向中心逼進,而是可以根據目標的性質分成五個同心圓,按照其對戰爭的重要性按秩序進行打擊。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美軍用戰略轟炸摧毀7巴格達的伊軍指揮機構、C3I係統.以及防空係統等20個重要目標。經過58天10萬餘架次,近10萬噸炸彈的轟炸.基本摧毀了伊拉克的戰爭體係和鬥誌。美國地麵部隊僅經過了1OO小時的地麵戰鬥就勝利結束了戰爭。   第一環是指揮環,包括指揮、控製和通信係統;第二環是生產設施環,包括石油、電力、軍工設施及其相關企業:第三環是基礎設施環,包括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軍隊使用的各種軍用基礎設施:第四環是民心環.包括與作戰有關的軍事與非軍事人員;第五環是野戰部隊,包括防空係統、軍營、坦克部隊等。在伊拉克入侵科成特之後,他領導著負責製訂作戰計劃的“逼將”小組,把自己的理論創新被八到針對伊拉克實施空襲的“迅雷”作戰計劃之中。“迅雷”計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對伊拉克進行戰略空襲;第二階段.打擊科威特戰區的伊拉克空軍;第三階段,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和孤立科威特戰區:第四階段,把伊拉克部隊驅逐出科威特。以此為基礎確定了1 2個必須優先打擊的目標群。即,指揮設施,發電設施,電信和C3I係統,一體化的戰略防空係統,空軍部隊及機場,核生化武器研究機構和生產、儲存設施,飛毛腿導彈發射架與生產、儲存設施,艦艇部隊及軍港,石油提煉和運輸設施,鐵路和橋梁,伊拉克陸軍部隊,軍用倉庫和軍工廠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