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急於試射“烈火-3” zt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早在1983年,印度就製定了雄心勃勃的綜合導彈發展計劃。主要包括“大地”(普裏特維)地對地導彈、“天空”中程地對空導彈、毒蛇反坦克導彈和烈火係列中程彈道導彈。其中烈火-3型導彈是印度整個導彈發展計劃的高級階段和整個計劃的核心。烈火-3型試射成功將標誌著印度綜合導彈計劃基本大功告成並為進一步研製洲際彈道導彈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自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之後,盡早建立“三位一體”的核打擊戰略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國家安全戰略。其中,擁有有效的核彈運輸載體是最為關鍵的問題。烈火係列彈道導彈無疑是核彈運輸的最佳載體。
在烈火-3型導彈栽進孟加拉灣的第二天,印度首次在本土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發射insat-4c通訊衛星,在火箭升空至距離地麵約70公裏的高度時,整個火箭連同衛星在空中爆炸成一堆碎片,墜入孟加拉灣。印度媒體驚呼事故是“災難性的”。這無疑使印航天大國夢嚴重受挫,同時也使印度進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計劃受挫。”
“烈火”導彈用普通拖車發射
從外形上看,此次試射失敗的印度烈火-3型導彈,與烈火-1和烈火-2型非常相像,隻是長出了一節。這長出的一節,就是在原烈火-2型導彈的基礎上,增加的第三級助推火箭 。
這種簡單地將導彈像香腸一樣接起來,以增加射程的做法,是諸如伊拉克、伊朗等軍事技術落後的國家曾廣泛使用的。由於沒有自主研發能力,1991年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曾經把從蘇聯買來的“飛毛腿”導彈,兩枚拚作一枚,頭尾相接成射程更遠的“阿巴斯”導彈。
這種簡單粗暴式的導彈改裝法,雖然看似取巧,但卻給導彈彈體穩定性帶來隱患。過於細長的導彈,在飛行中穩定性急劇下降,而且很容易因為共振等因素發生飛行異常。凡導彈科技發達的國家,基本不采取這種將導彈節節相接的“土辦法”。當需要更遠射程的導彈時,一般采取推倒重來,全新研發的路線。而印度由於導彈技術儲備有限,目前隻能采取這種粗放型的方法來研製“中遠程導彈”。從已經披露的圖像上看,烈火-3型導彈的細長程度,已經達到了導彈技術的極限。
從曆年印度閱兵式上的照片來看,印度“烈火”係列導彈的移動式發射車,仍然停留在十分原始的階段。將導彈馱在載重汽車上跑來跑去的所謂“公路機動發射”,是冷戰期間興起的一種戰略導彈發射手段。這種方式曾被認為可以讓導彈躲過對方的打擊,大大提升存活率並向對手反戈一擊。
綜觀俄羅斯等導彈技術先進的國家,其公路機動發射導彈,無不是封裝在一個巨大的圓柱形發射筒內。而且發射車一般是10輪以上的越野載重車底盤。這種配置一方麵使導彈在轉運期間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技術狀態穩定,另一方麵發射車和運輸車融為一體,可以實現到地方就打,打完就跑,生存率很高。而印度的“烈火”係列導彈發射車,其實就是一台普通的拖頭掛上一個拖車似的發射車。這種配置,無論在發射前準備階段,還是發射後的撤退階段,都將延誤很多不必要的時間。
根據美國空軍在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期間搜索並摧毀伊拉克導彈發射車的經驗,凡被美軍摧毀的伊拉克導彈發射車,大多是由拖頭和發射架組成的半掛車,而多輪越野載重車被摧毀的很少。
從這些技術細節來看,印度的烈火-1型和烈火-2型導彈,目前也僅僅是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至於它們能在實戰中發揮多大威力,就不得而知了。而剛剛試射失敗的烈火-3型導彈,隻能說還處於研發階段的後期,連“有”都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