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學老師到導彈核彈頭專家 zt
(2006-08-22 16:25:51)
下一個
林華令:一位山區教師成長為二炮彈頭專家的心路曆程……
接到國防科技大學通知書那天,他正在給一群初二的學生講“因式分解”
那是括蒼山脈腳下一所普通的中學,所屬的準確地名應該叫做浙江黃岩縣寧溪鎮。清晨和黃昏時分,林華令喜歡在校外的田野間漫步,眺望在雲霧中聳立的括蒼山,細細感受那種拔地而起的豪邁和壯麗。他知道,在雲霧深處,在連綿不絕的群山簇擁下,就矗立著號稱浙東第一高峰的括蒼山主峰米篩浪。他還知道,道家所謂的“三十六洞天”,括蒼山脈就有三四個之多。而括蒼山地區的居民,也始終保持著古代山民勤勞善良的傳統,這份獨特的民風民俗,被許多人文學者和民俗專家稱之為“括蒼文化”。
難得的美景,淳樸的民風——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裏,台州師專物理科畢業生林華令曾經大感振奮。他教初中數學,高中物理,既勤奮又投入。節假日,他會帶上相機,招呼上幾個得意門生,登括蒼山,拍括蒼山,回來後就用自備的相紙和定影液衝洗照片——青春與熱血,理想與激情,讓這個年輕人的日子飽滿了很長一段時間,並因此成了他關於青春回憶中最難忘卻的段落。
但時間一久,林華令漸漸地感到了不滿足。寧溪距離黃岩縣城30多公裏,而且都是崎嶇難行的山路。往往懸著一顆心,好不容易坐長途車趕到縣城,隻能匆匆跑進書店買上幾本書,就得著急忙慌地搭車往回趕。至於看看同窗好友,或者坐進電影院挑部好片子看看,於他而言不啻奢侈。所以,兩年過去了,縣城裏的好多熱鬧去處他都沒有光顧過。
林華令年輕的心開始強烈地渴望起外麵的世界,可他又真的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才能走出那一座座望不到邊的大山。於是便鬱悶、便焦躁。而那樣的心境中,時間也就有意跟他比著耐性,行走得緩慢而拖遝。
這時,師專的一位老師給他寫信,說他的幾個昔日同窗都考上了研究生,老師說他的底子那麽好,如果不趁年輕拚搏一把,將來肯定會後悔。
這封信改變了林華令的生活。此後,除了教學,他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複習考研上。一年後,林華令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爆炸理論及應用專業。接到通知書那天,他正在給一群初二的學生講“因式分解”。他講了自己考研的事情,教室裏的學生就哭了;他也怔怔地站在講台上,半晌說不出話來,心裏澀澀地不是滋味。他曾那麽強烈地渴望著走向外麵的世界,可事到臨頭,麵對與他朝夕相處的學生,他卻不由得有了一絲不舍,一屢感傷!
林氏風格”:第一個科研項目就是全軍重點課題
林華令接下的課題全稱叫做“常規彈頭貯存可靠性理論研究”。
一般而言,導彈彈頭存放時間一長,就會產生炸藥老化、戰鬥部性能下降等一係列問題,而這對保管和使用的安全性,甚至對導彈是否能正常發揮威力,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林華令的任務,就是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然後予以解釋,並找出應對的辦法。
那是他1991年從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到解放軍某研究所以後的第一個科研項目,而且屬於全軍重點課題,他必須成功。林華令一頭埋進了實驗室。他先設計製作出一個個藥柱樣品,通過儀器,在爆點內的高溫下加速其老化,一次次測試其體脹、強度等變化情況,觀察藥柱的爆轟性能是否會受影響,起爆點是否會因此下降……
調藥、插雷管、機械引爆……那些日子裏,林華令與課題組成員一次次重複著這種在常人看來無比單調、枯燥的實驗,但林華令卻樂在其中。隨著一組組實驗數據的完整和充實,一個嶄新的物態方程在他的腦子裏漸漸成型,並最終清晰起來。
在將相關數據和方程導入一個現有的軟件係統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在檢測某一個實驗數據時,係統參數出現了波動和偏差,雖然幅度微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林華令的研究要求,誤差必須歸零。應該說,那套程序已定型多時,許多人也都先後使用過,也都說挺好使。可問題既然出現了,他就得投入十二分心力去應對。
於是林華令決定自己編一套程序軟件。對他來說,編程並非難事,讀研時,他就時常鑽進計算機房,搗鼓各種型號的計算機,從小型機、大型機,直到銀河級億次巨型計算機上的編程,都被他擺弄得服服帖帖。研究生畢業的前一年,他極富想像力地搞出了一套可以用於炸藥性能分析的軟件程序,許多同學和老師對其堪稱天才的設計思路,讚歎不已。所以,對自己在編製程序方麵的能力,林華令一直都是信心十足。
在實驗室裏,林華令苦熬了兩個通宵,一套針對自己項目特定需求的軟件程序大功告成。應用那套程序,林華令的項目研究進展得順風順水,最終為評估彈頭及分係統的貯存可靠性積累了大量寶貴的信息和數據,並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有效的驗證。除此,還給出了貯存中炸藥化學、物理、熱力學、爆轟等六項性能變化規律。而通過對滲油、體脹、老化及安全性問題進行整體的評估研究後,不僅解釋了彈頭貯存中出現的問題,更得出了與爆炸威力相關的重要結論。
第一次出手便成績不俗,讓林華令大感振奮。而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風格:迄今為止,他已先後完成了數十項科研項目,每次實驗之前,他都會根據項目的特定需求,單獨做出一套與項目相契合的程序軟件。他的這一研究特點,被許多人稱為“林氏風格”。
導彈洞庫裏,林華令以無畏的忠誠零距離麵對放射性氣體和有害元素……
多年來,中國一直都是“核禁試”的大力倡導者,並且是眾望所歸的積極實行者。而在基本上停止了核試驗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保存一點用於自衛的核力量,捍衛共和國的國防和領土安全,就成了林華令和他的同伴們肩負的重擔。通過多年的努力,林華令不僅見證了我國導彈戰鬥部貯存可靠性與延壽工作研究的興起和發展,也當仁不讓地成為這一領域的頂尖專家。
林華令行走在導彈洞庫裏。
此前,他已經順利完成了導彈關鍵裝置理論計算、爆炸性能判定軟件研製、爆炸力學計算程序的移植和程序再造等工作,還對延壽的炸藥進行了開創性的解剖,對解剖後的試件進行了安全性能、力學性能安定性等15項指標試驗,並成功地模擬和計算出彈頭從點火、力學壓縮、出中子等一係列過程……但僅有這些顯然還不夠,他還必須深入到導彈洞庫裏,了解那些關鍵部件和裝置,參與清洗、擦拭和最後的檢測,以驗證理論計算的準確性。
洞庫有很好的保護措施,但空氣裏還是會有一些放射性氣體和有害元素飄浮。林華令深知這會對深入洞庫的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和危害,更何況,在零距離的接觸和檢測過程中,誰也不能預見會發生些什麽。作為共和國綠色方陣中光榮的一分子,林華令說他從來就沒有將這些放在心上,他知道自己必須以無畏的忠誠,扛起肩上的重擔。
那段日子裏,林華令的時間被切割成了兩塊:一塊是在實驗室裏漫長的檢驗、測試、稱重、探傷、測量和成分分析;另一塊則是在機房裏,將檢測到的大量數據與理論計算進行仔細比對。艱苦的付出,終於結出了碩果:在采用數值模擬方法開發出三維爆轟動力學有限元計算程序之後,林華令徹底解決了庫存戰鬥部爆轟性能研究難題,並建立了一套預測其元件貯存性能變化的新方法。在此基礎上,庫存核彈頭在貯存過程中的許多難題,也迎刃而解。
那天淩晨時分,林華令將最後一組數據輸入計算機,一直緊繃著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他起身,推開窗戶,天幕上彎月如鉤,夜風帶著山林的濕氣湧進屋子。那天,林華令臥聽山野裏的天籟之音,一夜無眠!
“等年紀大了,我會重回括蒼山,重新當一名山區教師!”
買磊跟記者興致勃勃談起林華令。
買磊,二炮工程學院2002屆研究生,畢業後成為林華令的同事。最初,在買磊的眼裏,林華令是研究室的副主任,是二炮彈頭專家組13位成員之一,成果無數,獲獎無數,這樣的人一般來說即使不是拒人於千裏之外,也是難以接近和高不可攀的。但買磊很快就發現,林華令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既讓人敬服、又令人親近的專家。2004年初,買磊跟著林華令做一個質量評估項目。一次,買磊在計算機上調整一個程序,在一個點上他怎麽也轉不出來。於是請教林華令。一般人的做法會很直接:“你把這個語句調整一下就可以了!”但林華令不是。他不會上來就告訴你出來的路徑,而是引導著你去想問題。“這個參數在這裏是這樣一種呈現方式,為什麽到那裏狀態就會發生變化?”——林華令的發問,一語點醒“夢”中人,買磊順利地找到了出來的路徑。
“你可能不相信,我們研究所像我這樣的年輕人,隻要有了什麽疑難問題,都敢在夜裏12點給林主任打電話請教,而林主任每次都是盡心盡力地為我們答疑解惑。他真的做到了誨人不倦……”買磊說。
采訪中,記者將買磊的這些話告訴林華令。林華令微微一笑,講起了他做畢業論文的經過。他學位論文的題目叫“氯化鈉單晶衝擊溫度的測量及其狀態變化的理論研究”,其機理是采用二級輕氣炮加載飛片,撞擊包含氯化鈉單晶的靶,使氯化鈉單晶在衝擊壓縮中產生高溫,然後用瞬態高溫計測量其高溫光譜,並確定其衝擊溫度。這一研究最後是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輕氣炮研究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成都科大分部完成的,完成的過程中,他還先後得到了科學院院士經福謙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篇論文曾先後入選第二屆國際強動載荷及其效應學術會議和全國高壓學術會議論文集,並被收入IE文摘。
“沒有那麽多部門、那麽多人的配合和指導,我的實驗不可能做得那麽成功。而這件事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由此體會到,搞科學研究,特別需要一種團隊合作的精神。如果在技術上搞壁壘,不願意對新人傳、幫、帶,那根本就談不上團隊合作,對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也隻會帶來負麵影響……當然,你別忘了,我當過四年教師,可能我骨子裏總是潛藏著好為人師的衝動,而且,還總是克製不住。”
林華令說著就笑。但隨即,笑容散去,臉色變得淡淡的。他一定是想到了括蒼山腳下的那所中學。雖然,讀研期間和畢業以後,他曾給學校和學生寄過很多書和教輔材料,但在內心深處,他卻總是因為自己當初的離開,對學校、對學生懷有一絲深深的愧疚。盡管括蒼山區的確少了一位教師,但我們國家卻因此多了一位一流的導彈專家。
“我已經想好了,等我年紀大了,搞不了科研了,我會重回括蒼山,重新當一名山區教師!”林華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