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侵華日軍數千噸化武遺留中國 目前未銷毀一枚 zt

(2006-08-22 16:25:51) 下一個
  新華網哈爾濱7月5日電 (記者 王茜 常璐) 外交部處理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問題辦公室主任劉毅仁,5日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化學武器挖掘回收現場表示,目前我們國家已回收處理的化學武器近4萬枚(件),但這僅為侵華日軍當年運進中國化學武器總量的冰山一角。   據了解,由於日本至今未向中國提供其遺棄在華化學武器的任何信息,加上沒有完整的資料記錄,因此日本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數量很難準確統計。   劉毅仁介紹,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期間生產芥子氣、路易氏劑、苯氯乙酮等毒劑共計7000多噸。其中化學武器絕大多數運到了中國。   而迄今為止,中日雙方對日本遺棄在華化武進行確認調查、挖掘回收及鑒別包裝等各類現場作業共計60餘次,共挖掘回收日本遺棄化學武器37499件。   “目前,所有已經發現並處理的化學武器沒有一枚被銷毀。”劉毅仁說。   我國強烈要求日本盡快處理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新華網黑龍江寧安7月5日電 中國強烈要求日本盡快處理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新華社記者常璐 王茜   中日兩國有關部門專家5日正式開始對黑龍江省寧安市發現的日本遺棄化學武器進行挖掘回收,此項作業預計還將持續4天。截至發稿時,已挖掘出31枚廢舊炮彈,其中7枚為化學炮彈。   “中方對目前日方處理遺留在華化學武器進程緩慢不滿意。”外交部處理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問題辦公室主任劉毅仁在作業現場對記者表示。   他坦言,根據1997年正式生效的《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簡稱《公約》)規定,日本應在2007年4月前徹底銷毀所有遺棄在華化學武器,但從目前情況看顯然是完不成的。   《公約》明確規定:遺棄國負責銷毀遺棄在他國的化學武器,並為銷毀遺棄化學武器提供一切必要的財政、技術、專家、設施及其他資源,領土國應提供適當的合作。   據統計,迄今為止,已在中國14個省(區)60個地點發現當年侵華日軍遺棄的化學武器,其中吉林哈爾巴嶺是目前最大的埋藏點,據中日雙方專家探測,這裏約有近40萬枚化學炮彈。   自1997年至今,中日雙方對日本遺棄在華化武進行確認調查、挖掘回收及鑒別包裝等各類現場作業共60餘次,共挖掘回收日本遺棄化學武器37499件,化學戰劑汙染物近200噸。   “目前,所有已經發現並被臨時安全化處理的化學武器沒有一枚被銷毀。”劉毅仁說。   記者在作業現場看到,埋藏點位於寧安化輕公司院內,周圍已掛起黃色危險標誌警戒線。發現炮彈的現場南側馬路對麵是寧安市第一中學,附近住宅密集。   “這些炮彈哪一天爆炸了怎麽辦?還有沒有沒被發現的化學武器?”小區居民和學生不約而同地表示了強烈的擔憂。   “已知的日遺化武都是在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和城市建設等過程中偶然發現的,目前發現並經過臨時安全化處理的日遺化武,很可能是當年侵華日軍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總量的‘冰山一角’。”劉毅仁說。   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曆史已經過去61年,但日本遺棄在華的化學武器至今仍對中國有關地區普通民眾的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安全構成現實威脅。   2003年8月,齊齊哈爾市發生日本遺棄化學武器泄漏事件,造成1人死亡、43人受傷;2004年,吉林敦化兩名兒童受到泄漏化武的傷害;2005年,廣州番禺三位居民也受到日遺化武的傷害。   中日兩國政府經過談判,於1999年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關於銷毀中國境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備忘錄》。同年,中國政府在外交部設立了處理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問題辦公室,專門負責處理日本在華遺棄化學武器問題及有關事務。   劉毅仁表示,中方希望日方切實履行《公約》和《備忘錄》的有關規定,盡快徹底銷毀所有遺棄在華化學武器,消除日遺化武給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安全構成的威脅和危害。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是如何挖掘回收的?   新華網哈爾濱7月5日電 題: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是如何挖掘回收的?   ——寧安日遺化武挖掘回收現場紀實   記者 王茜 常璐   5日,日本政府派遣代表團來華,在中方協助下共同處理黑龍江省寧安市發現的侵華日軍遺棄的化學武器。記者在第一時間趕到作業現場,真實記錄下此次化武挖掘回收的全過程。   7月酷暑,陣陣熱浪襲人。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寧安市化工輕工產品經營公司院內的日遺化武作業現場,看到周圍已經被警戒線包圍,10座軍用迷彩帳篷整齊排列在工作區,一道警示線將工作區和汙染區分開。   下午14時左右,記者在現場中方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位於寧安市化輕公司院內的日遺化武挖掘回收作業現場。為了保證安全,在工作區的記者休息室內,中方工作人員已準備好了隔絕式防毒服。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換好防毒服及防毒麵具。在室外34攝氏度的高溫下,穿上這身密不透風衣服,戴上防毒麵具,汗水隨即便開始順著臉頰流下。   在所有的記者都穿好防護服後,國防部化武專家王寧帶領記者進入汙染區。王寧介紹,汙染區是化學武器挖掘回收的核心區域,由挖掘室、安全處置室、外觀鑒別室、密封包裝室、臨時存放室組成。汙染區內的挖掘室、安全處置室、外觀鑒別室的帳篷是一種特製的密閉帳篷,裏麵是負壓的,還配有濾毒通風設備,外麵的空氣能進去,裏麵的空氣不能排到室外,即使出現毒氣泄漏也不會造成對周圍環境的汙染,可以有效防止毒劑泄漏對人造成的傷害,能有效地防止處理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化學傷害。挖掘點的帳篷周圍,搭建了由鋼板和沙袋組成的防爆牆。防止意處爆炸引發物理傷害的擴散。   挖掘作業在有濾毒通風的密閉負壓帳篷內進行,在這裏記者看到,中日雙方工作人員正用竹片清理土壤,直到露出炮彈。負責此項工作的中方專家王學峰表示,選用竹片,是為了防止在挖掘過程中金屬物與彈體碰撞而產生的火花。炮彈出土後,中日雙方專家各用毒劑報警器先對炮彈進行檢測,確認無毒劑泄漏汙染後再進行處理。如果報警器發出警報,現場工作人員將馬上撤離現場,由專業人員再進行相應的安全處理。   在外觀鑒別室內,炮彈清理和檢測的操作台上,中日雙方作業人員正緊張而有序地進行作業。王寧介紹,這裏往往是中日兩國專家爭論最激烈的地方。因為一顆炮彈是不是日遺武器,要在這裏被確定“身份”並進行登記成冊。   王寧告訴記者,如果是常規彈經過編號後送到臨時存放點。若是經過確認的化學炮彈,先用一個布袋將毒彈包起;然後,再用錫箔袋進行第二層的防護,抽盡袋內的空氣,進行密封真空包裝;再將密封好的毒彈套上專業緩衝材料,用膠帶纏好放進特製的綠色專用鋼管內,最後再將鋼管放入紙箱中。   由於化輕公司處於寧安市區內,周圍住宅密集,公司門對麵還有一所學校,環境安全該如何保證呢?對此王寧說,在現場和核心區帳篷內都設有風向標、大氣采樣器,每天有專人負責將所采集的樣本,送到分析室內進行檢驗,上、下午各一次。如檢出有汙染指數,他們將會立即啟動應急措施。   王寧告訴記者,這次作業將持續8天,這些處理好的化學武器將被送到化學武器托管庫,等待最後的銷毀。   寧安市化武作業回收日遺化學炮彈100餘枚   新華網哈爾濱7月5日電(記者 王茜 常璐) 據此次寧安化輕公司化學武器挖掘回收的中方協助團官員透露,5日,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化工輕工產品經營公司院內共挖掘出廢舊炮彈31枚,其中7枚為化學彈。   據中方協助團官員王學峰介紹,在中日雙方專家共同努力下,經過探測分析認為,寧安化輕公司院內埋藏炮彈的區域麵積為2.5米乘3米,深度為1米左右。根據深度和麵積初步估算約為200枚左右,也有可能還要多。其中日本遺棄化學武器數量約為100餘枚。   據了解,此次挖掘回收作業預計為8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