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五 06年07月07日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個
安理會13國讚成製裁朝鮮 中俄反對      【紐約消息】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於當地時間6日上午就日本針對朝鮮發射導彈提出的製裁決議草案召開了有關負責人會議。共有13個國家對該草案表示支持。作為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且對朝友好的中國和俄羅斯則表示反對,並強調通過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主席聲明更為妥當。中俄與希望盡早采納決議案的日美兩國分歧明顯。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這是各國根據政府指示就決議草案發表的正式意見。鑒於中俄的反對,日本將不得不重新修改草案內容再尋求通過,或者采納中俄的主張將其降為主席聲明。據多名與會人員透露,會議就采納“決議草案”還是“主席聲明”進行了“激烈辯論”。據說,會上還討論了決議草案的內容,但中俄未加入討論。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則消息為朝鮮導彈事件的所謂“真相”提供了諸多證據。      ●俄羅斯在朝鮮導彈問題上的態度,可真是應了一句老話      首先,我們注意到,與中國政府“沒有公開指責”朝鮮的做法不同,對於朝鮮的導彈發射,不論是俄羅斯外交部的“譴責”、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親口”表示的“失望”,總而言之,給人的感覺都是俄羅斯對朝鮮試射導彈抱持的是“極端不滿”的態度。      然而,就是這個對朝鮮試射導彈“極端不滿”的俄羅斯、在“聯合國決議草案”的問題上、卻“義無反顧”地站在了“沒有公開指責朝鮮”的中國一邊。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可真是應了一句老話:在國際政治的角力中,千萬不要看他已經說了什麽,而要看他到底做了什麽。      ●再談俄羅斯公開譴責“朝鮮試射”的意圖      事實上,對俄羅斯譴責朝鮮的“真實態度”,我們早就給出過判斷,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      第一,俄羅斯公開譴責試射,意味著莫斯科“提前排除”了會幫華盛頓對朝鮮施壓的可能性,顯然,俄羅斯所一再表示的“不滿”、不就是在“信誓旦旦”地證明“俄羅斯與朝鮮的導彈無關”嗎?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根據我們的觀察,俄羅斯公開譴責“試射”意味著俄羅斯有地可能在“朝核問題”上改變角色,在堅持反對軍事解決朝核問題的前提下,由之前的那個相對於北京而言並不起眼的參與者,改為扮演與歐盟在伊核問題中類似的、非常重要的“協調人”角色、從而“提前卡位”,並給有意介入朝核問題、在朝核問題中也扮演一個“協調人角色”的歐盟提個醒:在“中歐俄”不那麽協調的“巴以問題”上、大家有必要象伊核問題中所做的那樣、勁往一塊使,隻有這樣,歐盟才可能在“中俄”的策應下,介入華盛頓用“APEC”這扇門、將歐盟關在門外的亞太地區,最終“全麵稀釋”美國的全球事務話語權。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在俄羅斯對朝鮮試射導彈表示出“極度不滿”之後沒多久,在中東方向,不論是“中歐俄”配合默契的伊核問題,還是彼此間表現得“不那麽協調”巴以問題,都傳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國際原子能機構未掌握伊朗研製核武證據      【安卡拉消息】據俄新網發自土耳其安卡拉的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今天說,國際原子能機構暫時沒有掌握伊朗實施製造核武器秘密計劃的證據。      巴拉迪對記者說:“同時,伊朗核計劃,包括濃縮鈾方麵,還存在許多問題。”      巴拉迪認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德黑蘭將如何答複伊朗核問題六個國際協調國的建議。      俄、美、中、英、法、德六國外長6月1日在維也納的會晤中通過了一係列建議,要求伊朗終止濃縮鈾活動。這些建議包括三個方麵:伊朗核計劃、與伊朗的經貿合作、以及安全保障。      巴拉迪說:“伊朗應當在最短時間內對國際調解國最後一次提出的建議給予答複。這些建議已經比以前好了許多。伊朗在實施核計劃問題上的透明度將有助於提高國際社會對其的信任。我希望,伊朗核問題能以談判的形式獲得解決。”      安理會閉門開會 討論要以軍從加沙撤出決議草案      【安卡拉消息】據法新社報道,聯合國安理會正在討論一項決議草案,要求以軍立即從加沙撤出,並且釋放逮捕的“哈馬斯”內閣官員。      不過美國稱這一決議草案“有失平衡”。      據悉,安理會15個成員國閉門討論了卡塔爾代表聯合國阿拉伯國家提交的決議草案。草案呼籲以色列遵守《日內瓦公約》有關保護戰爭平民的規定。      不過這一草案似乎注定要遭到美國的反對,因為草案隻要求以色列單方麵行動,而沒有對巴勒斯坦提出要求。      巴勒斯坦總理哈尼亞6日抨擊了以軍的加沙行動,要求國際社會進行幹預,停止以軍自去年9月以來對加沙地區發動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巴拉迪今天說,國際原子能機構暫時沒有掌握伊朗實施製造核武器秘密計劃的證據。巴拉迪認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德黑蘭將如何答複伊朗核問題六個國際協調國的建議。      ●索拉納正是揣著“這個日期”去與伊朗外長見麵的      我們知道,早在伊拉克戰爭中、就因為伊拉克武器核查而得罪過華盛頓的巴拉迪,去年是得益於“中歐俄”的力挺才得以連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的。巴拉迪“不喜歡”美國人是眾所周知的。      同樣眾所周知的是,圍繞著所謂的“答複日期”,伊朗與美國之間又進行了一個回合的較量:幾天前,一直堅持內給伊朗幾個星期考慮時間的美國人,突然挑明了“幾個星期”的具體信義,從而強硬地要求伊朗必須在“   八國峰會”(也就是7月12日)以前給出明確態度,歐盟高級代表索拉納正是揣著“這個日期”去與伊朗外長見麵的。      ●華盛頓沒有忘記說幾句“狠話”為他壯行      當然,在讓索拉納帶上“這個日期”的同時,華盛頓也沒有忘記、也不會忘記說幾句“狠話”為他壯行,按美國副國務卿尼古拉斯·博恩斯的說法就是,如果伊朗人不就範,“那麽我認為國際社會對伊朗人施壓的壓力將是巨大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翻遍了近日美國國內外主要媒體,美國白宮、國務院網站之後,竟然沒有找到哪怕是一條的、用來描繪“美國將如何施加巨大壓力的消息”的,這就是說,美國副聊的“這個威脅”,有點兒流於形式。      ●美國人的威脅,不過是在“變著法兒地”扯上“北約”這張虎皮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伊核問題上被一直“中歐俄”共同“消遣”著的華盛頓,哪有什麽單獨對伊朗施加壓力的手段,所謂“國際社會對伊朗人施壓的壓力將是巨大的”的說法,不過是變著法扯上“北約”這張虎皮的手段而已。      ●美國想借用“北約”、在朝核問題上、在巴以問題上,對“中俄”的全球利益進行“分頭狙擊”      我們認為,近一段時間來,美國人在事關自己全球地位的“兩核問題”上、其手法有個重要的變化:在“理論”層麵上,就是嚐試著對“北約”中的歐洲核心國家進行“威逼利誘”,想盡可能地淡化歐美矛盾,凸顯“歐俄”、“中歐”在戰略上的矛盾,從而迫使這些國家在“利益”下“出借”北約這頂帽子,令華盛頓可以借用北約的名義,在朝鮮核問題上、在巴以問題上,對“中俄”的全球利益進行“分頭狙擊”、代價就是給歐盟以介入亞太的“某種新希望”。      ●在阻止歐盟以“獨立法人”身份介入亞太的問題上,美國決策層沒有少操過心      顯然,在我們看來,將北約擴展到亞太,甚至將日本、澳大利亞納入北約框架,一直是華盛頓陷入中東之後、企圖扭轉被動局麵、而“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在這個問題上,歐盟核心國家與美國人的想法顯然不太一樣。      我們知道,為了遏製威脅著美國經濟的歐盟、限製歐盟經濟的擴展空間,在阻止歐盟以“獨立法人”身份介入亞太經濟圈的問題上,自克林頓時代起,美國決策層就沒有少操過心。      然而,出於上麵的原因,與亞太經濟圈“建立自己的工作聯係”、也一直是歐盟核心國家的戰略訴求。      ●華盛頓扔給歐盟核心國家的一根胡蘿卜      因此,東方評論員認為,在朝鮮導彈問題上,華盛頓“尋求”歐盟核心國家支持、將歐盟的“支持”形容為“國際反應”的“本身”,“本質上”就是華盛頓扔給歐盟核心國家的一根胡蘿卜,其意思就是:美國改變了想法,從而需要歐洲核心國家在亞太事務上的合作。      特別是這一次,華盛頓默許“受朝鮮導彈欺負”的日本去尋求歐盟核心國家的幫助,從而在聯合國提出旨在“製裁朝鮮”的決議案,更是美國“這一改變”的具體結果。      ●在“八國峰會”上,歐盟“的確有事情”需要和美國人商量      顯然,這一次,由於在“八國峰會”上,歐盟“的確有事情”需要和美國人商量,比如在能源問題上對俄羅斯施加壓力,迫使俄羅斯以更加有利於歐盟的價格與方式(歐盟要求俄羅斯開放能源業)向歐盟提供能源。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也正是俄羅斯外長在“八國峰會”前的“外長會議”上、大談特談“裝入”了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荷包”中的“阿富汗問題”之動機。      因此,我們也就注意到,這一次,歐盟在朝鮮導彈問題上也做出了強烈反應,“呼應”美日的要求,北約秘書長也出麵表態,這當然算是歐盟在衝著被懷疑為“東方的北約”在“發脾氣”。      ●一種“猜測”在國際間彌漫開來      這樣一來,一種歐盟是“願意將北約借給華盛頓”,從而“戴著北約的帽子”介入亞太,還是在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謀求“以獨立法人”的身份介入亞太的“猜測”、就彌漫開來。      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歐盟介入亞太,表麵上看,好像有損“中俄”的利益,然而,由於華盛頓是東亞安全格局的主導者、而中國將華盛頓從主導者的位置上拉下來的最好手段就是“促進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因此,與美國在經濟上呈競爭之勢的歐盟、更深層次介入亞太,由於有助於稀釋美國的全球話語權,因此,並不是什麽壞事。      ●歐盟與美國共同製造的“這個猜測氣氛”,顯然出於想趁機撈一把的動機      但是,歐盟與美國共同製造的“這個猜測氣氛”,顯然出於想趁機撈一把的動機。這對正在準備“八國峰會”的俄羅斯,以及正與“美日軍事同盟”對抗的中國而言,當然是不可接受的。      ●中俄當然會做出一定的布署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盟或者美國、刻意製造的“這種猜測”,所依靠的是“北約”這個舞台,人們猜測的內容之一,就是北約是否會在東亞“招兵買馬”,因此,“這種猜測”的“本身”,就可以為華盛頓的東亞政策所充分利用,為美日軍事同盟所充分利用,北京當然會做出適當的布置;      而歐盟與美國在西太平洋上合作的“這一把”、雖然目標在於東西兩側同時對俄羅斯施加壓力,但依靠的也是“北約”這個舞台,自然也是做給八國峰會的東道國--俄羅斯看的,俄羅斯也當然會反應。      ●中俄在兩核問題上的“各自出頭”、“分頭表演”,是逼迫“美歐”亮明底牌      如此一來,我們也就看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在伊核問題上,在華盛頓追著德黑蘭索要“答複日期”時,並又搬出“重啟”聯合國進程相威脅時,替伊朗“出頭”、強調“現在不是討論製裁伊朗的時候”是莫斯科,“北京的聲音”一如既往,回到了“罷扁”運動“暫時休息”之前的低調態度。      而在朝核問題上,在朝鮮試射導彈之後,在受到多枚導彈問候的日本、吵著嚷著要聯合國製裁朝鮮時、在第一時間裏就“現身”嗬護朝鮮,“明確反對製裁朝鮮”的是北京,而俄羅斯則在旁邊的表現、則更多是在“看風景”,並以遣責朝鮮的方式,將自己與“朝鮮的導彈”與“導彈的發射”、都推得一幹二淨。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中俄在兩核問題上的“各自出頭”、“分頭表演”,事實上正是“盯著”華盛頓的下一步動作,逼迫美國人亮明底牌,即美國到底準備讓歐盟“以何種麵目”介入亞太事務?是戴著北約的帽子、還是以歐盟“獨立法人”的身份?      同時,也是在逼迫歐盟亮明底牌,即:到底是準備戴著北約的帽子、還是準備以歐盟“獨立法人”的身份介入亞太?      ●一旦......“中歐俄”將一齊掉入美國策劃的“後冷戰時代”的戰略圈套      首先,如果是“美歐”都選擇的是前者,那麽,東方評論員擔心的是,“中歐俄”在中東問題上、特別是在伊核問題上協調合作的大好局麵、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了。隻是歐盟不要忘記了,中俄在應付中東事務上、還有一份“備份輪胎”----上海合作組織,也就是說,除非伊朗願意當美國的傀儡政府,否則,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主導國,在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大原則下,“中俄”可以依靠“上海合作組織”的力量、來確保自己的中東利益;      當然,這樣一來,本來因協調抗美的“中歐俄”、也就一齊掉入美國策劃的“後冷戰時代”的戰略圈套,這對“中歐俄”而言,無疑是三敗俱傷,特別是歐盟會傷得最重。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俄之所以可以動用上海合作組織維護自己的國家安全,在於“中俄”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核心國家,也就是說,上海合作組織要做任何一件事,都會是兩國利益的共同體現,而這一平等地位,而維持這一平等地位的最好保證,就是“中俄的經濟高度互補”。此外,“中俄”旁邊還有一個與“歐美”在經濟高度競爭的日本。      ●在“北約”內、歐盟是不可能從華盛頓那裏拿到的一個平等地位的      同時,歐盟在“北約”內、是不可能從華盛頓那裏拿到的一個平等地位的。從歐美因伊拉克戰爭“反目”的過程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歐美經濟的”高度競爭性,是歐美“彼此威脅各自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我們想強調的是,一旦“中歐俄”一齊掉入美國策劃的“後冷戰時代”的戰略圈套,隻有華盛頓一家會“笑得嘴都合不攏”:美國決策層在利用冷戰將歐盟拉回北約的同時,由於歐盟也有軟實力,這就意味著硬實力世界第一的華盛頓,將繼續將歐盟視為一個“小夥伴”。歐盟不僅不可能享有今天這種在中東遊刃有餘的好處,甚至會因美國在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內部勢力的進一步強大,而被華盛頓進一步從內部分化瓦解,最終令“歐盟”有可能成為一個曆史名詞。      ●一旦......“歐美”的西太平洋合作、事實上也將“到此為止”      其次,在我們看來,如果華盛頓也願意選擇前者、而歐盟隻考慮後者,那麽,“歐美”的西太平洋合作、事實上也將到此為止。這個道理很簡單,出現這一局麵也就表明,弄了半天,“歐美”這兩個相互間最具競爭潛力的經濟體,在爭奪亞太經濟圈這個戰略發展空間的要害問題上,誰都不肯讓步。      ●如果......東方評論員也就非常奇怪了      最後,如果“美歐”達成協議、都選擇了後者,那麽,東方評論員也就非常奇怪了,我們不禁要問:美國決策層玩的這一出,到底想得到什麽?難道就是想將正滿世界推銷歐元的歐洲人、“專程”請到亞太的嗎?      ●歐盟在這個問題上的選擇項並不多      在我們排列了一大堆“如果..”之後,也就不難看出,歐盟在這個問題上的選擇項並不多。也正因如此,“中俄”在歐盟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巴以問題上,開始“加力”,從而迫使歐盟在將北約借給華盛頓的問題上、要“慎之又慎”。      ●兩個“釜底抽薪”,誰更厲害?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加力動作”以中國中東特使出訪中東、周遊中東列國,意欲借哈馬期這塊跳板全麵跳進中東為標誌,而華盛頓則在巴以問題上利用被綁士兵大做文章,鼓勵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意圖“削弱哈馬斯、抽掉這塊跳板”來加以反擊。      顯然,我們的觀點是,美國使出的這一招一旦得逞、其效果就有如對“中俄”巴以政策的“釜底抽薪”一般。      然而,從“有心人”在華盛頓“無處著力”國際人權組織、精心“組織”了一輪針對美國的中東打手---以色列的“討伐”開始,“中俄”顯然也將焦點對準了美國中東政策的要害,一旦,中俄充分發動阿拉伯國家,完全孤立以色列,並迫使以色列最終就範,從而“相當程度地”“廢掉”美國的這枚中東鋼釘,那麽,其效果更如對美國整個中東政策的“釜底抽薪”。      ●在“發動”阿拉伯世界的問題上,“中俄”與歐盟有不同看法也是難色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歐俄”在巴以問題上的政策是有分岐的,這種分岐主要在於“是否借用”阿拉伯國家的力量、以“如何借用”的問題上,顯見,由於曆史的原因,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勢力”是有不可磨滅之強烈戒心的,因此,在“發動”阿拉伯世界的問題上,“中俄”與歐盟有不同看法也是難色。      現在的情況上,“中俄”現在徹底地將阿拉伯國家發動起來了,顯然,中俄做到這一點,憑借的是“足以與美國相抗衡”的“硬實力”,而這,正是歐盟所不具備的。   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歐盟在中東所能扮演的最好角色,就是“協調人”,因為在我們看來,離開了“中俄”的這份硬實力的策應,歐盟在華盛頓麵前,什麽都不是!      ●歐盟在這“巴以”這個問題上、也是在“待價而沽”      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觀察,歐盟對自己的實力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盡管“歐美”在西太平洋弄出了一副“令人猜測”的氣氛,但是,歐盟在這“巴以”這個問題上、也是在“待價而沽”:      一方麵,歐盟有介入亞太的強烈動機,這需要“已經在亞太存在著的”“中俄“的策應了另一方麵,歐盟也很清楚,不論自己是否願意承認,歐盟的戰略利益更多地與“中俄”的戰略利益綁在一起,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在看到了“中俄”發動了阿拉伯國家後(這一點,以阿拉伯聯盟接連出招為標誌:先是公開經濟援助巴勒斯坦哈馬斯政府、再是向聯合國安理會“告狀”);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也看到了歐盟一改以色列展開“夏雨”行動之初、不做表態的態度,公開譴責以色列的軍事行為,其中、在朝鮮導彈問題上公開譴責朝鮮的法國,也立刻猛轟以色列,並聲稱調解失敗;      ●隨著歐盟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清晰,北京強勢介入巴以問題當不再遙遠      也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還看到了與歐盟關係“更加密切的”巴拉迪先生親自出來“為伊朗做證”,從而讓我們相信伊朗將會以自己的時間、的願望,而不是華盛頓的時間、與要求,去具體答複“新方案”,從而讓我們相信,隨著歐盟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清晰,北京強勢介入巴以問題當不再遙遠,因此,朝鮮的導彈問題也將“隨風而去”,更不會有“製裁朝鮮”的聯合國決議案的出現,因為聯合國現在也在討論中的那份對以色列非常不利的決議案,很有可能會成為“朝鮮決議案”的擋箭牌。      ●難為了日本人,弄了半天,挨了數枚導彈,最後“很可能”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找不到      顯然,就世界輿論而言,朝鮮試射導彈“是有點兒不對”,但是,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就更不對,更能激起、且已經激起以公憤。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兩份決議案上,“中俄美(歐盟)”如何運用自己的否決權、或者都不用否決權,也就成了朝鮮導彈事件的“唯一看點”。隻是如此一來,也難為了日本人,弄了半天,挨了數枚導彈,最後“很可能”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找不到。      下麵,我們將把關注的焦點轉向中日關係,在一起了解了中日東海談判的最新消息之後,結合朝鮮導彈試射對國際原油、外匯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對“中美日”經濟政策的可能影響,東方時事評論員、經濟評論員將一起繼續今天的東亞部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