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記者走訪橫須賀:細看日本金剛級戰艦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個
2006年07月07日 07:49 軍事世界畫刊   橫須賀裏看“金剛"   筆者去年曾隨團參觀了地處東京灣西南方向的橫須賀(Yokosuka)。這座“軍港都市”一直部署著實力超群的日美兩國艦隊。從冷戰期間充當對抗共產主義國家的前線,到如今被某些別有用心者看作“台灣有事”時進行幹預的大本營,橫須賀始終刺激著中國人的神經。但是,我們究竟對它了解多少呢?   “東洋第一軍港”一仆兩主   在這次身不由己的團體旅行中,橫須賀不過是一段附送的行程,注定了筆者與這座耳熟能詳的海軍基地隻能是“有緣無份”。匆匆的走馬觀花過後,這座城市給我總的印象倒不是千帆盡發的碼頭,更似一座海邊的花園——當然這座花園裏經常是“殺氣騰騰”。   依山臨海的橫須賀地處日本三浦半島的西南端,是溝通東京灣與浦賀水道的咽喉。它跟中國良港大連很相似,地形好似一隻肚大手長的“螃蟹”,東西兩端向外延伸的半島完全隱蔽了開闊的港內水域。內港泊位7~30米的水深可滿足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需要,30多平方千米的水麵也足夠300多艘大型艦艇同時停泊,難怪橫須賀號稱是“東洋第一軍港”。   與經常迎接外艦來訪的中國上海揚子江海軍碼頭相比,筆者以為,橫須賀的隱秘性和專業性要略勝一籌。首先它的對外開放完全是在軍事及港務部門的掌握之下,外人的接近乃至參觀都處於可控製的範圍內;而揚子江碼頭是在上海外灘的商業黃金地帶,幾乎處於眾目睽睽之下。其次,橫須賀經過百餘年的發展,整個經濟產業布局基本上圍繞造船、修船、航運展開,在這裏,海軍最需要的後勤保障能力可以一步到位得到解決。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美軍對橫須賀實施軍事占領,設立了艦船修理部、補給站和港務部,把這裏變成實際上的海軍基地。1951年,48個戰勝國與戰敗國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後,日本根據規定將橫須賀基地正式提供給美軍,至此賦予了橫須賀“一仆兩主”的身份,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司令部和駐日美國海軍司令部(RD第7艦隊司令部)的共同所在地。這種情況在世界上也是寥寥無幾。目前,日本第一護衛隊群、第51掃雷隊、橫須賀地方隊、第一運輸隊部駐紮在這裏,總兵力占日本海上自衛隊的1/3左右;而美國第7艦隊的CTF一70、CTF-75水麵戰鬥部隊、TF-77航母攻擊部隊及CTF一74潛艇部隊更是讓橫須賀港裏濟濟一堂。   潛艇附近就是超市   也許是日本人多地狹的原因,筆者看到,橫須賀的基地港區與商業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在一個日本潛艇泊位附近不到200米的地方居然有好幾家超市和港口旅社。這裏熙熙攘攘的馬路也與中國的摩登城市沒什麽區別。   橫須賀港共分為4個區域。占地約230萬平方米的第一區(小海港區)是美國海軍的專用軍事管製區域。遠遠望去,那裏所有的房屋都塗上了迷彩,巡邏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全副裝備,戰爭氣氛依然濃烈。筆者隨著人流,沿著日美共管的第二區(長浦灣)參觀港區。由於我們去的時候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並不在,遊客們向導遊發出不少抱怨之聲。 經過多年建設,橫須賀不光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綜合作戰基地,也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參觀途中,港內幾個大船塢引起筆者的注意,其中2號船塢裏麵正對美國“佩裏”級導彈護衛艦“加裏”號進行維修。橫須賀港有六大幹式船塢可供美軍使用,其中就包括在夏威夷以西海域惟一能容納航母的船塢,美國的“小鷹”號航母就多次在   此修理和改裝。雖然這些船塢在普通遊客眼裏沒什麽稀奇,但對“前沿部署”的美國海軍而言,一旦艦隊投入戰鬥,橫須賀良好的維修補給環境將使遠離本土的美國艦隊始終能維係較高的戰鬥力。正是出於這層考慮,自1973年10月開始,橫須賀便成為了美國在境外的惟一一個航母母港。   細看日本“金剛”   雖然“小鷹”號航母的缺席讓人遺憾,不過日美兩國其他水麵戰艦倒也讓筆者大開眼界,尤其能在同一水域親眼見到多款世界上最先進的“宙斯盾”戰艦,這份欣喜恐怕算是“最好的補償”吧。   筆者登上了日本第一護衛隊群的“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霧島”號(DDG174)。在其甲板上舉目四望,僅僅是一水之隔,筆者的鏡頭裏就掠過美國“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麥卡錫”號(DDG56)的身影。大多數人都認為,“金剛”級是以“伯克”級為藍本設計的,兩艦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但筆者認為,無論從噸位還是武器配備上看,“金剛”級都是作為日本機動艦隊的核心戰艦來建造的,突出“一船多用”;而“伯克”級因為數量多達50多艘,一般在航母戰鬥群中遂行反潛與防空任務,大多隻扮演“海上哨兵”的角色。這種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它們的設計風格。   “霧島”號高聳的艦橋如同日本戰國時期修築的城堡,讓人疑慮這會不會影響戰艦的隱身能力。根據導遊牌介紹,艦橋分為6層空間,最下麵3層是軍官住艙區,上麵的4~5層為雷達艙區域,在其外壁四周密集安裝著“宙斯盾”之眼——SPY一1 D相控陣雷達天線。筆者注意到,為了確保雷達後方視野開闊,“霧島”號的煙囪和尾部上層建築都被設計成“下寬上窄”的梯形。我在“霧島”號艦內行走時發現,作為全艦的核心,“霧島”號的作戰情報中心被安置在軍官室下麵的第2甲板,兩側布置了寬大的通道,而船體內的第2、第3和第4等三層甲板均為全通式的,這在我所參觀過的大型艦艇中實屬罕見。另外,筆者還注意到“霧島”號的桅杆與美國“伯克”級艦大相徑庭:“伯克”級艦是用鋁合金製造,造型是特 美軍基地附近的三笠公園,公園主體是一艘“三笠”號裝甲艦。殊的傾斜式三角桅杆;而“霧島”號則完全采用鋼質材料,是傳統垂直式柵格桅杆。從曆次海戰,特別是1982年馬島海戰中英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被擊沉的教訓來看,采用鋼質結構有利於艦艇在損傷時提供抗爆抗燃能力。   筆者還留意了一下“霧島”號艦上小型武器的設置。自從2000年美國“科爾”號驅逐艦在也門遭到自殺艇襲擊後,歐美各國海軍紛紛給主力戰艦加裝大量小型自衛武器,以避免在港口靠泊或在狹窄水域巡邏時被這些“恐怖的爬蟲”給坑害了;而“霧島”號上顯然沒有考慮加裝這些武器,甚至連最起碼的機槍基座都沒看到幾個。   回避曆史的橫須賀   200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作為當年日本聯合艦隊的基地,橫須賀的市民們有何舉動?筆者很感興趣。在美軍基地附近有座三笠公園,公園主體是一艘“三笠”號裝甲艦。1905年,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在艦上升起象征決一死戰的z字旗,發出“皇國興廢,在此一戰”的口號,率領日本艦隊在對馬海峽消滅了遠道而來的沙俄艦隊,被日本史學家稱為“亞洲擊敗歐洲的曠世偉業”。2005年,當地紀念“日本海海戰100周年”的熱潮正在興頭上,許多日本人在公園裏向東鄉平八郎塑像鞠躬獻花,表示敬意,至於日本投降60周年卻根本看不到痕跡。筆者不得不承認,日本是善於巧妙回避曆史的“高手”。他們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曆史上的“赫赫武功”,殊不知,也正是戰爭讓這個民族曾一度麵臨毀滅……   橫須賀:侵略的見證   1884年,明治天皇欽點橫須賀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基地,並成立日本第一家近代化的海軍造船所,開始了侵略性的“開拓皇國萬裏波濤”進程。   1894年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秘密從橫須賀和佐世保出發,兩天後在朝鮮豐島海麵不宣而戰,偷襲中國北洋水師。一手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905年,東鄉平八郎率日本聯合艦隊從這裏出征,在對馬海峽一舉全殲沙俄第二,第三太平洋艦隊,奠定了日本稱霸遠東的基礎。   1 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橫須賀成為日本海軍的建造與維修基地。由此,當1 944年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將日本列島納入作戰半徑後,出於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回擊,橫須賀遭到“連本帶利的報複”(美軍第20航空隊司令柯蒂斯·李梅少將語)。據說當時港內每個泊位分攤了將近50噸美國炸彈的轟炸,橫須賀為自己充當侵略基地而付出慘重代價。   美軍眼中的橫須賀   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曾說過.“誰統治了東北亞,誰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誰就掌握了亞洲的命運。”早在冷戰期間,美國就將澳大利亞和日本作為其控製亞太地區的“南北兩錨”。沒有日本的屏蔽,美國在遠東遏製社會主義國家的防線就會東撤到關島一線,而日本良港橫須賀在美國苦心經營的遠東“第二島鏈”防線上則是極為重要的“關節點”。   長期以來,橫須賀基地不僅是美國海軍在遠東的主要戰略集結地和出發地,對保持美軍在西太平洋海上作戰的快速性、機動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因為擁有航母編隊,具備隨時在全球範圍出擊的能力,從而成為美軍實現全球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美軍在橫須賀配置有13個流動的和50個岸上固定的建製單位,主戰艦艇超過14艘,海軍現役官兵達到9800名,這在其海外基地中是絕無僅有的。1958年中國大陸炮擊金門時,美軍從橫須賀向台灣蔣軍運去了203毫米重炮。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駐橫須賀的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又不懷好意地開到台灣外海,給“台獨”勢力撐腰打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