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一 2006年07月03日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個
新聞背景:八國集團外長峰會將要討論的八大問題 【俄羅斯國家網】據俄羅斯國家網報道,6月29日,八國集團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晤,主要討論了八大問題,為聖彼得堡 峰會做積極的前期準備。 科索沃問題 在黑山成功脫離塞爾維亞後,西方企圖說服貝爾格萊德同意科索沃獨立,後者堅決反對,避免國家進一步分裂。6月:8日,塞爾維亞總理科什圖尼察在倫敦與英國首相布萊爾會晤後宣布,絕對不會在西方強加的科索沃獨立的決定麵前妥協、屈服,隻同意賦予較大自 治權,歐盟和美國企圖在年底前促成科索沃在法律上獨立的立場是不能接受的。塞爾維亞總統塔季奇也宣布,黑山是前南斯拉夫聯邦內的獨立自主的國家,有權通過全民公決確定自己的地位,科索沃隻是塞爾維亞的一個行政主體,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八國外長建議科索沃和 塞爾維亞繼續進行直接談判,和平解決爭端。 不擴散核武問題 這個問題對俄羅斯來說極其重要。普京總統不久前在俄駐外使節會議上明確指出,莫斯科對美國武器裝備的不斷擴張表示不安,對華盛頓控製下的地區,特別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勢,表示嚴重擔心。普京表示,必須提出與美國重新簽署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的問題。美 國在退出該條約後積極加強核力量建設,現在正在大量換裝,不僅改進戰略導彈,還在研製小當量核彈頭,甚至可能在局部戰爭中使用可能會引起世界動蕩,在俄邊界附近地區發生衝突,俄對此極為不安。 近東局勢 現在,近東局勢不斷激化。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發動軍事行動,進占加沙,逮捕巴政府官員。美、俄、歐盟、聯合國四方代表呼籲巴以雙方放棄暴力,立即談判。八國外長呼籲巴以立即坐下來談判,回到路線圖和談軌道上來,保障地區安全。同時要求哈馬斯武裝盡快釋放 以主人質。 伊拉克問題 伊拉克局勢也不樂觀,近日又發生了4名俄外交官人質遇害事件。實際上,美國的三年占領已把伊拉克變成了國際恐怖主義中心,破壞了整個近東地區的穩定。13萬美軍並不能解決伊拉克問題,白宮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和俄羅斯,提供必要的幫助。 蘇丹局勢 蘇丹局勢同樣引起了八國外長的關注。種族衝突不斷,政府軍和部落武裝仍然對峙,達爾富爾地區局勢近日再次惡化。聯合國呼籲衝突各方立即停戰,國際社會積極參與南部和西部地區的維和行動。 阿富汗問題 阿富汗問題同樣重要。俄外長重點提出了阿富汗毒品大量流向歐洲的全球性問題,呼籲各國共同努力,在阿富汗周圍建立安全地帶,切斷製販毒品的途徑,阻止阿富汗變成一個販毒大國。同時建議駐阿美軍妥善行事,在阿巴邊境發動打擊塔利班和伊斯蘭武裝分子的行動 中,避免激發其他矛盾。 伊朗核問題 普京總統29日宣布,俄羅斯不會在不擴散問題上提出最後通諜式的解決辦法。八國集團正在等待伊朗對國際社會提出的最新提議做出反應。俄外長暗示,俄方可能會邀請伊朗高官到聖彼得堡參加八國峰會,以此顯示莫斯科願意充當伊朗和美國、歐盟之間談判的中間人 能源安全 俄外長拉夫羅夫在談到全球能源安全問題時重申,作為能源供應大國,俄羅斯能夠保障能源供應的可靠性,以此平衡能源需求。美國國務卿賴斯表示,八國外長在聖彼得堡峰會前準備的相應文件能夠確保世界能源的可靠供應。 【時事點評】就如新聞中所說的那樣,就時間而言,八國集團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的這場會晤,做的事兒就是在為幾天之後、在聖彼得堡舉行的 峰會做“前期準備工作”、地按一般的說法,八國集團外長會晤是 峰會的“預備會議”。 隻是綜觀八位外長在 峰會“預備會議”上“各自提出”、並共同討論的“八大問題”,時事評論員們有兩個共同的感受,那就 ●“八大問題”中的絕大多數,都需要“中歐(法德英)俄美”共同討論才行 第一,表麵上看,八位外長提出的“八大問題”,交雜著的是俄羅斯、歐洲、美國彼此間在全球戰略布局上的“明爭暗鬥”,但實際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可以這樣說,除了科索沃問題主要是“歐美”間的較量之外,其他的幾個問題、無一不是需要“中、歐(法德英 )、俄、美” “共同出席”才能談得清楚、 得明白的問題。 ●盡管中國外長“沒有與會”、卻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無處不在的” “中國影子” 第二,我們認為,盡管“八大問題”大多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但是,就本質而言,在很程度上都可歸結為“兩大問題”,即伊核問題、朝核問題。 事實上,在我們跟蹤 峰會的“準備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盡管中國不是 正式成員國,也有人不希望中國成為正式成員國、不希望中國以正式成員的身份與會,且中國也並不願意現在就加入這個組織,但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無可置疑的是,在北 京憑借自己的硬實力在兩核問題中起著一種不可替代之作用的事實下,特別是在北京憑借自己在世界經濟運轉中所占的份量“不斷吃重”的情況下、 “無處不在的” “中國影子”早就成了這屆 峰會的一個顯著特征。 ●俄羅斯似乎非常善於借助“外力”、來減輕自己在其他議題上所承受的壓力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如果再仔細看看這份“爾仆:題明細表”,看看裏麵的“單列項”之“阿富汗問題”的描述,我們也就不難看出,作為這次 峰會的東道國,俄羅斯似乎非常善於借助“外力”、來減輕自己在其他議題上所承受的壓力。 ●所謂的阿富汗問題,似乎有這麽幾個鮮明“特征” 請大家注意原文,即:俄外長重點提出了阿富汗毒品大量流向歐洲的全球性問題,呼籲各國共同努力,在阿富汗周圍建立安全地帶,切斷製販毒品的途徑,阻止阿富汗變成一個販毒大國。同時建議駐阿美軍妥善行事,在阿巴邊境發動打擊塔利班和伊斯蘭武裝分子的行動 中,避免激發其他矛盾。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阿富汗的毒品是否“大量流向”歐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伊核問題上堅決拒絕與華盛頓進行軍事合作的歐洲人、在阿富汗問題上卻慷慨將“北約的帽子”借給了華盛頓。 然而,所謂的阿富汗問題,在我們的眼裏,似乎有這麽幾個鮮明“特征” 第一,是美軍為主的北約軍事力量占領下的阿富汗問題* 第二,是中國家門口的阿富汗問題; ●阿富汗問題是個“貧困”的阿富汗問題 第三,阿富汗問題是個“貧困”的阿富汗問題,也就是說,華盛頓的阿富汗政策、在未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讓阿富汗擺脫貧困的問題,而在一個長期貧困的國家,特別是在阿富汗這麽個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伊斯蘭宗教勢力很強,且又被軍事大國(阿富汗周圍就有 四個即強大核武、又有強大常規軍力的國家(中俄巴印))所環繞的小國裏,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已經強化的情況下,如果“外麵有人”決心插手、攪局,那麽,可以肯定的是,僅靠美國人、就算是拉上歐洲人“願意借給的北約力量”,也是“絕不可能”保持住穩定的。 ●阿富汗問題是個被“上合”組織“相關國家”在地理上“封閉著”的阿富汗問題 第四,是一個由上海合作組織的“正式成員國、觀察員國”在地理上“共同封閉著”的阿富汗問題; 第五,也就是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存在有各種背景複雜的反美武裝、恐怖勢力、反政府組織,且活動都非常頻繁的阿富汗問題. ●“中俄”早就在為阿富汗問題設計的一套“預案”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特別指出,正因為阿富汗問題具有上述“鮮明特征”,因此,在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去年在阿斯塔納發表的“元首宣言”中,有一條信息特別引人值得注意,原文就是: “本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願積極參與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的國際 努力,參與製定並實施專門計劃,幫助阿富汗穩定社會經濟和人道主義形勢”。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非常清楚,就是“這一段冠冕堂皇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上海合作組織的確有一份願意“參與製定並實施專門計劃,幫助阿富汗穩定社會經濟和人道主義形勢”的“負責任形象”。 但是,我們想強調的是,就在“負責任形象”的背後,卻是“中俄”早就在為阿富汗問題設計的一套“預案”,這就如我們之前多次強調的那樣:中俄的“這種願意”不過是手段,掩蔽在這後麵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 “伺機”將北約(實際上就是美國)從阿富汗擠出去、甚至是將阿富汗也納入“上合組織”之內。 T曾經導致冷戰出現“最後一個拐點”的阿富汗,其戰略價值是何等的重要 我們知道,阿富汗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隻要我們打開地圖,就不難發現,它北接歐洲大陸、以及現在的中亞五國,南接南亞的印度、 巴基斯坦、東鄰西亞的伊朗,西邊還與中國境內仍然有“東突”分裂勢力活動的新疆相接壤。在我們看來,也正是因為處於這種“南來北往”、 “四通八達”戰略要地,無論對美國的世界戰略,還是對中國、俄羅斯的自身安全而言,阿富汗都是個必爭之地。 當然,我們也覺得,僅從地理上來理解阿富汗的重要性似乎太“教條”,因此,用鮮活地事例就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隻要簡單回顧一下大國們對這個戰略要地上、曾經進行的一場導致美蘇冷戰爭霸中出現“最後一個拐點”的“殊死爭奪”,我們也就不難 “形象地體味出”阿富汗的戰略價值是何等的重要。 當年在冷戰時期,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後、在華盛頓向伊朗投入了大量戰略資源、包括幫助伊朗發展了今天令華盛頓一一籌莫展的“伊核”、卻因一場伊斯蘭革命而“莫名其妙”地丟掉了伊朗之後,中美蘇這個戰略大三角的“三個端點”、立刻都將戰略爭奪的焦點定格 在與伊朗毗鄰、也與中蘇同時毗鄰的阿富汗。 ●華盛頓在被“中歐俄”聯手“趕進”了“伊核六方會談”之後、何以仍然夢想著不至於交出中東主導權? 值得強調的是,在蘇聯解體之前,蘇聯的邊境與阿富汗是直接相鄰的。在我們看來,這一點與今天的中東形勢非常具有可比性。因為今天的華盛頓,在被“中歐俄”聯手“趕進”了“伊核六方會談”之後,在被迫在伊核問題上“連讓三步”、卻仍然夢想著最後不至於交出 中東主導權、不至於“交出”巴以問題、特別是伊拉克問題的主導權、其所恃的不就是其在中東方向的即有軍事優勢嗎?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蘇聯以其國力鼎盛時期的“十萬大軍”、用了除核武器外的一切先進武器,在印度、越南、以至整個華約軍事集團的有力策應下,卻因中美在軍事上的“間接插手”,竟然就是無法控製住就在自己身邊的這個小小的阿富汗。 ●“代理人戰爭”這個詞,對華盛頓而言,一旦真實地遭遇,其後果是多麽地令其恐怖 顯然,就這一點而言,如果拿它與美軍以十萬大軍、窮盡三年、在有大量中東美軍基地、特別是中東軍事力量最強的以色列的全麵配合下、在“中歐俄”主要不過還是在“政治插手”的情況下,也仍然無法保證伊拉克的穩定的情況去“兩相對照”、我們也就不難明白, “ 代理人戰爭”這個詞,對一個已經“被主要大國孤立”的軍事大國、特別是欲以超強軍力來施展其全球布局的美國而言,一旦真實地遭遇,其後果是多麽地令其恐怖。 如此一來,我們根本就不難想像,假如“中歐俄”在伊拉克上“軍事插手”,象支持阿富汗遊擊隊一般、用先進武器支持反美武裝與美國打上一場代理人戰爭,那麽,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可以肯定的是,伊拉克美軍、甚至整個中東的美軍的日子肯定比現在要難熬得多,美 國人的“伊戰”戰況多半比越戰還要黑暗,起碼有一點,每天掉下來的美國軍機、被擊毀的美軍坦克、特別是對美軍在伊拉克快速移動起著重要作用的各種直升飛機、不會比當年蘇軍的損失少太多。 ●在阿富汗方向,一旦下定決心,中俄可以利用的手段可謂是“非常之豐富” 在我們歸納了阿富汗問題的幾個鮮明特征之後,也就更能清楚地看到,一旦下定插手、攪局的決心,那麽, “中俄”在阿富汗方向可以利用的手段,可謂是非常之豐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其中,尤以建立在“第三”、 “第四” “特征”下的相關手段“最為可能”。 ●在上合元首宣言中、 “中俄”在阿富汗方向的“備用手段”已經擺得很清楚了 東方評論員認為,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宣言中、 “中俄”在阿富汗方向的“備用手段”已經顯擺得很清楚了,既“本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願積極參與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的國際努力”。 ●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可視對阿富汗進行“經濟製裁”、甚至是全麵封鎖的“代名詞” 在我們看來,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已經基本完善的今天,一旦需要,宣言中所說的、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的國際努力”、實際上可以視為一種對美國占領下的阿富汗進行“經濟製裁”、甚至是全麵封鎖的“代名詞”。 根據我們的觀察,圍繞著阿富汗問題,美國人正在緊趕慢趕地做著“兩件同一性質的事兒”:千方百計地“幫”阿富汗人從地下挖出天然氣、經土庫曼的油氣經管道送到裏海邊,送往歐美;或者將土庫曼的油氣經阿富汗的管道、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從而送到印度洋、再 送到歐美。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華盛頓想的這些,除了控製中亞的能源走向外,就是想徹底解決阿富汗問題的“貧困”特征,想讓美軍保護下的阿富汗、靠地下的天然氣(如果能開采出來的話)、或者靠收取土庫曼等中亞的天然氣過路費、 自己能夠養活自己。 ●俄外長強調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本質上就是警告華盛頓、與在阿富汗“別有所圖”的歐盟 然而,在實現這一點之前,阿富汗的主要創匯經濟不就是毒品嗎?由此可見,俄羅斯外長強調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防止毒品流向歐洲、本質上就是警告華盛頓、與在阿富汗別有所圖的歐盟,主導著上海合作組織的“中俄”、不僅有“經濟製裁”阿富汗這塊飛地的能力、也有“全麵封鎖”阿富汗的能力。 在我們看來,如果有朝一日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果真在阿富汗周邊構築“反毒帶”、或者對美國控製下的阿富汗實行“經濟製裁”,要麽美國人就得用大把的美元、或者大量的物資給阿富汗“大量輸血”,將阿富汗養著;要麽,就象現在這樣,任由阿富汗繼續貧窮下 去、而且比現在更貧窮。 ●中俄主導的“上合”阿富汗、伊朗、中亞、中東政策, “本身”就是對美國相應政策全麵圍剿 然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有中俄這種大國的幹預下,在阿富汗,任何一個政權都不可能在一個長期貧窮的社會坐穩位置,何況阿富汗問題還有”第五個特征“、是個派係眾多、善搞內戰的國家,可以說是一點就著。不要忘記了,它的旁邊就是中國、俄羅斯兩個在聯合國有否決權的政治、軍事大國。 由此可見,上海合作組織一旦徹底完善了自身功能(主要是統一的軍事行動能力和協調的政治、經濟政策),那麽,如果考慮到阿富汗對“如何解決伊朗問題的重大意義”,那麽,不論上海合作組織是否正式吸收伊朗、也不論阿富汗是否被“上合”從“北約”手中搶走,在 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主導國“中俄”在安全戰略上與美國有根本的對立,因此,中俄主導下的上海合作組織所擬定的阿富汗政策、伊朗政策、 中亞、中東政策,其“本身”絕對就是對美國阿富汗政策、伊朗政策、中亞、中東戰略的全麵圍剿。 ●中俄“全麵封鎖”阿富汗的能力,來源於阿富汗問題的第四個特征 顯然,東方評論員想指出的是,中俄這種“全麵封鎖”阿富汗的能力,就來源於阿富汗問題的第四個特征,即:阿富汗問題是一個由上海合作組織的“正式成員國、觀察員國”在地理上“共同封閉著”的阿富汗問題; ●針對今天的“國際風雲”,對阿富汗戰爭,我們想再提煉“兩點經驗” 總之,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回顧這段曆史,品味中美的種種手段,針對今天的“國際風雲”,我們想再提煉“兩點經驗”: 第一,中美“當時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將十萬蘇聯軍隊拖在阿富汗就行,從而徹底“拖碎”了蘇聯欲打通這條通往南亞的戰略要道、壓迫當時還是美國的盟國巴基斯坦、尋機與印度聯成一線的戰略計劃。 按蘇聯的計劃,上述目標一旦得逞,就再向東南來方向進行擴展,在越南的策應下,從陸地上徹底包圍中國,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將美國從關乎伊朗“導向”的中亞、南亞徹底“擠出”、從而可以在背後支持剛剛將美國人趕出伊朗的伊朗新政權,結合“巴以問題” ,在中東方向全麵壓迫在全球布局上、因越戰已經處於劣勢的美國。 顯然,中美聯手破壞蘇聯的這一戰略計劃,出發點就是用阿富汗戰爭消耗蘇聯、削弱華約,從而先是阻止、再是扭轉蘇聯自越南戰爭後利用取得的戰略優勢,在全球布局展開!出!出逼人的擴張勢頭。 第二,為了實現上述戰略目的,北京為了減弱自己所承受來自蘇聯聯手越南、蒙古、阿富汗、印度對中國施加的戰略壓力,華盛頓為了減輕美國為主的北約集團受到的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的壓力,當時的“中美”、為了在阿富汗戰爭中拖垮蘇聯、可謂是“不擇手段”。 ●阿富汗戰爭中,北京與華盛頓“消遣”莫斯科的手段“很簡單” 因此,我們想著重討論的就是阿富汗問題的第五個特征。即,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阿富汗問題還是一個存在有各種背景複雜的反美武裝恐怖勢力、反政府組織,且活動都非常頻繁的阿富汗問題。 實際上,在導致冷戰“最後一個拐點”的阿富汗戰爭中,華盛頓“消遣”莫斯科的手段似乎很簡單,就是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給他們收財政、軍事上的支援,條件是:隻要這些勢力“反蘇”就行; ●“中美”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就“相互動員”了一番 坦率地講,當時的北京、也是這樣幹的。因此,在這種“簡約”的標準下, “中美”在阿富汗戰爭期間,也就“相互動員”了一番,也就那麽“完美地合作了一回”。 顯然,作為阿富汗戰爭的“三個當事者”,如果扯得更遠一點,作為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三個當事者”,在如何打代理人戰爭的問題上,中、美、俄(蘇)都有正麵的經驗、與反麵的教訓,都有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記錄。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伊拉克已經陷了三年的華盛頓、如果有決心攤牌,或者“中俄”有決心攤牌,那麽,別的方向不說,起碼美軍在阿富汗的“好日子”就過到頭了。 ●我們之所以在這裏回顧“那段曆史”,就是想強調這麽一點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在這裏回顧“那段曆史”,就是想強調這麽一點,那就是:俄羅斯外長在 峰會的“準備會議”上高度強調的阿富汗問題、是俄羅斯在“8大問題”中一個非常典型的、即可以提醒華盛頓“正視自己的處境”、同時還可以“借用” “ ”之外的中國力量的問題。 東方評論員認為,俄羅斯如此強調阿富汗問題,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想“明借著”中國的力量、從而“暗揣著” “上合”組織,在G8峰會阻止美國從歐盟那裏“再借”北約的名義、在已經為俄羅斯帶來巨大“政治、經濟”利潤的“能源問題”上、對俄羅斯施加更大的 ●波蘭與烏克蘭的“騎牆政策”對美國的全球布局無疑是一重擊 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觀察,由於“中俄”暫時拒絕了“以上海合作組織的名義”為伊朗出頭、從而令華盛頓精心鼓噪的“北約” “東方的北約(上合)”找不到“現實的證據”,因此,在北約框架,在中東問題上,甚至在強化北約功能的問題上,都可以令歐盟繼續有 理由對華盛頓持“不合作”態度。 可以肯定的是,俄羅斯借用北京的力量、懷揣著“上合”組織、扯著“毒品”流向歐洲一事、去如此地強調阿富汗問題的重要性,正是催化在阿富汗問題上尚有合作的“歐美”、擴大其“不合作因素”的一步。 ●華盛頓的煩心事這幾天似乎特別多 我們特別注意到,華盛頓的煩心事這幾天似乎特別多,除了歐盟在“黑獄”、和“金融信息偷竊”問題上接連向華盛頓發 之外,就在幾天前,在東歐國家中與美國走得最近的波蘭,突然放風“可能不部署”美國的反導係統;不僅如此,靠顏色革命上台、重視華盛頓、更 急於加入歐盟的烏克蘭尤先科政府,在華盛頓明顯地在總理人選上對其表示出不滿之後,也突然宣布將與俄羅斯聯手擺平“親華盛頓的、對阿富汗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的土庫曼”針對俄羅斯的天然氣漲價事件,顯然,這中間就有歐盟的“不合作因素”在起作用。在東方評論 員看來,不論波蘭與烏克蘭的“騎牆政策”是否持續,或者持續多長時間,其“重新考慮”的“事實”,對美國的全球布局、不論是歐洲政策、還是中東政策、更別說是中亞政策,無疑都是一記重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