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星期三 2006年6月21日 zt

(2006-08-22 16:25:47) 下一個
俄高官首次談及朝鮮導彈事件 懷疑其真實性      【莫斯科消息】據俄羅斯新聞通訊社,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助理舒瓦洛夫今天對外界表示,朝鮮將發射“大浦洞2”導彈的傳聞很大程度上屬於“心理作用”。      目前外界普遍認為朝鮮已經做好了發射“大浦洞2”的準備工作,並且認為“大浦洞2”的射程超過六千公裏,理論上可以打到美國的阿拉斯加。      對此,舒瓦洛夫說:“首先還讓朝鮮發射導彈吧,這樣我們就能看出朝鮮的導彈是否真能發射成功,他們的導彈能飛多遠,他們的導彈是否能擊中預定目標。”舒瓦洛夫的講話暗示,朝鮮發射導彈的可能性和導彈的實際性能都值得懷疑。       舒瓦洛夫的這番講話也是俄羅斯政府高官首次談及朝鮮導彈事件。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繼昨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薑瑜昨天就“傳說中的”朝鮮發射導彈一事“首次正式表態”後,俄羅斯也通過其總統助理的這份“表示”給出了一個態度,隻是“這份態度”中似乎有點“異味”。      ●這次有心拿“朝鮮發射導彈”炒作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美國人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舒瓦洛夫說:“首先還讓朝鮮發射導彈吧,這樣我們就能看出朝鮮的導彈是否真能發射成功,他們的導彈能飛多遠,他們的導彈是否能擊中預定目標。”      我們知道,這次有心拿朝鮮發射導彈一事進行炒作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美國人,因為不論是朝鮮準備試射導彈的“情報”、還是“這是一枚能打到美國阿拉斯加,夏威夷的導彈”的“技術報告”,都是由美國人“獨家操辦”的。      ●舒瓦洛夫的“挖苦”之詞,應該加上這麽一句........      對比這一事實,我們也就不難看出,舒瓦洛夫顯然是在一種“挖苦美國人”的方式、來最後“補齊”“五方”政府態度的。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結合朝核問題的最新進展(請大家仔細瀏覽下麵的一則新聞),也許舒瓦洛夫的“挖苦”之詞,應該加上這麽一句,那就是:“.....再看看他們的導彈是否能夠被攔截”。      美軍激活陸基彈道導彈防禦係統      【華盛頓消息】據報道,美國防部官員稱,為應對朝鮮可能在近期試射的遠程彈道導彈,美軍已經“激活”了設在本土上的陸基導彈防禦係統(即從所謂的“試驗狀態”轉變成“作戰狀態”)。      不過,美方拒絕透露是否將下令擊落朝鮮發射的任何導彈。此前,韓國外交部長指出,朝鮮生產的遠程導彈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但外界無法判斷這枚導彈是否已經“加滿了燃料”。      不過,美方表示,衛星照片顯示,朝鮮已經完成了為導彈加注燃料的工作。這枚代號為“大浦洞”-2號的遠程導彈已經“整裝待發”。因此,美國,韓國和日本紛紛敦促朝鮮“及早取消本次發射計劃”。      現在,有兩艘美海軍“宙斯盾”軍艦正在朝鮮外海偵查巡弋,它們將承擔監視朝鮮境內導彈發射活動實況的任務,並且成為華盛頓決定美軍是否啟動導彈防禦係統的“第一個哨兵的”。不過,擊落外國發射的彈道導彈需要美國總統、國防部長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共同決定。除了美國外,日本也是導彈防禦係統的積極參與者,因此,在日本部署的反彈道導彈將成為美軍攔截外國導彈的“頭道防線”。      現在,美軍裝備的遠程攔截導彈武器隻有11枚。其中,9枚導彈部署在阿拉斯加,另外兩枚則部署在加利福尼亞的範登堡空軍基地內,其最主要防範對象是來自朝鮮的遠程導彈所造成的“威脅”。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美方表示,衛星照片顯示,朝鮮已經完成了為導彈加注燃料的工作。這枚代號為“大浦洞”-2號的遠程導彈已經“整裝待發”。因此,美國,韓國和日本紛紛敦促朝鮮“及早取消本次發射計劃”。      說實在的,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東方軍事評論員也非常想確認“朝鮮的導彈”是否象美國人在情報中所拚命渲染的那樣、是即有立刻發射的動機、也有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顯然,要確認這一點,就得象俄羅斯總統助理所說的那樣、“首先還讓朝鮮發射導彈吧”!      ●我們非常想有個機會“確認兩點”      同時,值得強調的是,非常巧合,美軍裝備的遠程攔截導彈武器中的大部分導彈就部署在阿拉斯加,因此,我們非常想有一個機會“確認兩點”:      第一,我們想有機會確認一下“美國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是否就象美國人所“自賣自誇”的那般、已經達到了“接近實戰”的程度。如果導彈防禦係統像美國人所宣傳的那樣,那麽,對“心中有數”的美國人而言,朝鮮發射導彈無疑將會為它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測試機會,一個在國際社會的麵前展現其偵測、跟蹤、攔截導彈能力“到底如何”的絕好機會。      ●相比是否具有“攔截能力”,我們更加懷疑美國決策是否具有“敢於攔截的決心”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假設美國的這套仍在研製中、卻已耗資數百億美元提前布置的反導係統“真還行”的話,那麽,我們就更想確認一下華盛頓的決策層是否像“自誇”的那般:“美國將攔截朝鮮導彈”。      顯然,在東方軍事評論員懷疑美國這套係統可靠性的同時,東方時事評論員更加懷疑美國決策是否具有“敢於攔截的決心”。在我們看來,激起“這種懷疑”的原因、就如一位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資深顧問所說的那樣:“美國擊落朝鮮試射的導彈將會引起‘強烈的國際反應”,他並認為,“這種強烈反應”對華盛頓不利,並因此認定“美國采取擊落導彈的可能性極小”。      ●技術專家無意間點破了“朝鮮導彈試射”風波的“政治本質”      在這裏,我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這位資深顧問“隻說了”“擊落的可能性極小”,沒有肯定“美國是否有能力擊落”。有意思的是,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就在同時,站在另一角落的一位美國技術專家就懷疑美國獲得了這項能力,他就認為美國政府“隻是嘴上說說”罷了,根據就是五角大樓“從來沒有證實它具有這個能力”。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這位技術專家無意間點破了“朝鮮導彈試射”風波的“政治本質”。      在我們繼續這個討論之前,再來看一則消息,說的是伊核問題的。       內賈德:兩月內回複 布什:我說(隻需)幾周      【德黑蘭消息】   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21日說,伊朗將在8月22日前對解決伊朗核問題六國新方案作出答複。      艾哈邁迪-內賈德當天在向全國電視直播的講話中說:“我們正在研究方案。我們會在(伊斯蘭陽曆)5月底前給出我們的意見。”      布什稱應隻需“幾周”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電視講話中再次強調說:“我們希望充分行使我們確定的合法權利……我們希望所有國家都享有和平和安寧。在我們享有確定權利的基礎上,我們願意和任何人談判……但談判必須平等並不附加任何前提條件。”      針對艾哈邁迪-內賈德的表態,正在奧地利訪問的美國總統布什指責伊朗回應太慢,並敦促伊朗在“幾周,而非幾個月”之內作出答複。      “對於一份合理的提議來說,那樣時間實在太長了……伊朗不應該花那麽長時間分析什麽是合理的方案,”布什說,“我說(隻需)幾周,而非幾個月。”      【時事點評】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多次強調,華盛頓“熱忱地”邀請中國軍方“造訪”關島,其中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作為美國準備用來攻打伊朗的基地,中國軍方的“造訪”,如果發生在伊核危機進一步加劇的背景下,那麽,這毫無疑問地將被視為北京“願意”在伊核問題上對伊朗施加壓力;      ●結合內賈德今天的“這份表態”,再談北京“讓步之後的伊核立場”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隨著中國軍方觀摩團的“準時到達”,可以說標誌著北京在“壓力”之下、算是“正式表態”“願意壓伊朗盡快回複是否接受新方案”了。      對於北京“讓步之後的伊核立場”,結合內賈德今天的“這份表態”,我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在台灣局勢的壓力下,北京願意敦促伊核問題的各方、特別是伊朗“盡快”拿出一個“伊朗暫停濃縮鈾活動的時間期限”出來,從而縮短妨礙接受“新方案”的“最後一項談判”、即縮短旨在確定一個“暫停時間”的“談判籌備時間”;      ●在一個合理的“濃縮鈾活動暫停期限”問題上,我們“不認為”北京會拿這一原則做交易      第二,就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是那樣,北京“願意壓伊朗盡快回複是否接受新方案”與“伊朗暫停濃縮鈾活動的時間期限”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在我們看來,與前者相比,一個合理的“濃縮鈾活動暫停期限”是個原則問題,關乎到“中歐俄”在伊核問題中的主動與被動問題,我們“不認為”北京會拿這一原則做交易。      第三,內賈德今天首次明確提出了“8月22日前”這個時間段。顯然,這是個“答複期限”。大家知道,自伊朗聲稱“新方案”即有積極因素、又有模糊的地方之後,東方評論員就一直在強調這麽一點,那就是“美伊”、以及“中歐俄”如何在新方案中確定一個合理的“濃縮鈾活動暫停期限”,關乎到各方的重大利益。      因此,在我們看來,它將是各方共同接受“新方案”之前,必須進行的“最後一項談判”、而一個“合理”的““濃縮鈾活動暫停期限”,也必將是對“新方案”進行的一項修改。      ●再談“六方”給人的一個感覺:隻敢宣布“新方案”出來了,而不敢正式公布“新方案”全文      說到這裏,大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伊核六方”在好不容易吵出了一份“新方案”、並親自派人送到德黑蘭之後這麽長的時間裏,不論伊朗的態度如何、“六方”給人的感覺就是:隻敢宣布“新方案”出來了,而不敢正式公布“新方案”全文,因此,始終得不到“正式文本”的媒體、隻好在那裏各顯神通地“猜、猜、猜”了。這樣造成的事實就是,不論“新方案”的中的胡蘿卜有多甜,大棒有多硬,在“正式文本”沒有公布之前,“本質上”都不過是在捕風捉影,有待“確認”。      東方評論員認為,非常清楚的是,伊朗明確這個“答複期限”、實際上就是明確給出了展開“最後一項談判”的“談判籌備時間”。在我們看來,“這種明確”比伊朗之前隻提“新方案內容有問題、新方案需要修改”、卻絕口不提“什麽地方的問題、什麽時候開始修改”、旨在拖延時間的模糊態度相比,無疑是進了一步。      第四,還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自打有了這份不識廬山真麵目的“新方案”之後,布什和內賈德之間就立刻開始了一輪“口水戰”,過程大致如下:      首先,   在伊朗人自“親自上門”的索拉納那兒“簽收”“新方案”、並發出“方案有積極步驟”的“積極信號”之後,布什的第一反應就是再次強調“隻要他們停止濃縮鈾計劃,美國願意和他們一起坐到談判桌前”。      而伊朗總統內賈德隨後給出的“德黑蘭不會在西方的壓力下放棄開發核技術的權力,讓伊朗放棄濃縮鈾是不能接受的”的強硬態度。在我們看來,雙方元首實際上都衝到了“第一線”、非常默契地“共同點明了”可以令“新方案”立刻生效的“最後一項談判”之所在:這就是要在幾個星期內、如何從布什的“隻要他們停止濃縮鈾計劃.....”和內賈德的“讓伊朗放棄濃縮鈾是不能接受的....”之間走出第三條道路來。      ●對這個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我們早就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通過此前的大量分析,《東方時事解讀》對這個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早就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不論是布什還是內賈德、甚至是“中歐俄”的決策層,顯然都在翻看“日曆”、並認真地琢磨著這麽一個共同問題:那就是:如何談判“伊朗暫停濃縮鈾的時間段”?特別是這個“暫停”期限“對自己”而言,應該多長才為宜?      其次,到了6月10日,布什又開始“發鏢”,聲稱“伊朗須在幾個星期的時間來決定是否接受這個方案,否則可能要受到懲罰”,從而為伊朗定下了一個限期答複的“最後期限”。      對此,內賈德的反擊就是一改之前的那種方案“有模糊的地方”的模糊態度,而是直指“一攬子方案”的部分內容存在“問題”,並聲稱“沒有給出最後期限。最後期限是不存在的。”      就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隻要“美伊”能在“暫停”的“合理期限”上找到一個出路,那麽,伊朗接受“新方案”將成為一個“五分鍾就可以決定的簡單事情”。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伊“6月10發生的這番口角”,本質而言,正是美伊雙方在可以令“新方案”立刻生效的“最後一項談判”的問題上、“開始努力”的第一步。      ●在美軍關島大型軍事演習臨近的日子裏,軍演所在地東亞,大致發生著三件事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一期間,在美軍關島大型軍事演習臨近的日子裏,在關島軍演所在地的東亞,大致發生著三件事,一個是有伊朗總統與會的上海合作組織舉行了上海峰會;再就是兩個之前已見風聲的事情開始嚴重起來,一個就是台灣島上的“罷扁”是愈演愈烈,再一個就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試射導彈更是“越傳越真”。      顯然,北京一邊不顧華盛頓的反對、邀請內賈德出席上合峰會,一邊又與俄羅斯一道,將個上海合作組織打扮成了一個“開放性的、軍事合作意味十足、卻就是不提軍事同盟;隨時準備接納伊朗、巴勒斯坦等新成員、但就是不提現在就添丁加口,隻是一味地大力倡導歐亞經濟大合作、反對戴上東方北約帽子”的跨區域性國際組織,從而與身兼北約重要職位的歐洲人互留了空間,為“中歐俄”的中東戰略協調進一步夯實了基礎。      就如我們在前期《東方時事解讀》台灣部分中所指出的那樣,   北京對這場極可能引起台灣社會大亂的“罷扁”惡鬥、的確有點“無從著力”,這正是北京在伊核問題上不得不暫時向背後一手推動“罷扁”的華盛頓、讓上一步的主要原因。      ●中國軍方觀摩團啟程“關島”、標誌著北京“部分接受”了華盛頓的“罷扁”威脅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上述基礎上,麵對台灣島內“罷扁”亂島圖謀的壓力,北京讓自己的軍方觀摩團啟程“關島”、觀摩這場“同時向伊朗、朝鮮傳送信號”、並向中國顯示美國軍力的軍演,標誌著北京“部分接受”了華盛頓的“罷扁”威脅,從而“願意”做出自己“伊核”讓步,敦促伊朗“盡快”對新方案做出答複。      ●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對華盛頓的這份“罷扁”威脅,北京是“部分地接受”      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對華盛頓的這份“罷扁”威脅,北京是“部分地接受”。我們的意思非常清楚,由於華盛頓從“罷扁”中已經得到了它所能得到的,因此,在北京已經利用自己的影響、敦促伊朗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複期限”之後,華盛頓精心玩的這場“罷扁”還是見好就收的為好。      根據我們的長期觀察,這兩年多來,特別是全麵封殺了“和平台獨”之可能的《反分裂國家法》生效之後,一旦台灣氣氛緊張,一旦華盛頓拿“台獨牌”衝著北京晃蕩、北京似乎已經養成了“公開”在“自己的核心利益區域--台灣”之外的地方、去與“有關人士”說事兒的習慣。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若不然的話,北京既然在“罷扁”的問題上“無從著力”,在伊核問題上、著眼於中國的核心利益、也著眼於“中歐俄”的中東戰略協調,是即不可能、也不願意做出原則性的讓步,那麽,自然就會在中東、在包括伊核問題、巴以問題上、特別是朝核問題上、也製造出一些令美國也“無從著力”、且“後果嚴重”的事情出來。      顯然,作為一種可能,如果朝鮮這個發射的是一枚衛星,其射程卻相當於一枚洲際導彈的話,那麽,不論美國人怎麽做,美國人都輸了,道理很簡單:      第一,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昨天的那份“對朝鮮導彈問題不願意多談”、顧左右而言它之“坐看帆船”的態度來看,從俄羅斯今天的這份“挖苦美國人”的“表示”來看,可以肯定,一定得到了“中俄”,特別是北京的“背書”。      ●朝鮮如果最終如期發射,意味著與朝鮮向來有軍事合作的伊朗、也極有可能將“同時”獲得這份能力      第二,從美國以向伊朗出售導彈等“東東‘、從而宣布對中國公司進行製裁,而北京竟然以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加以反擊的“強硬口氣”來看,東方評論員認為,朝鮮如果最終如期發射,且是發射的具洲際導彈射程的運載工具的話,那麽,在朝鮮、伊朗都與中國有軍事合作的事實下,在中國對美國的製裁,特別是製裁的理由不以為然的情況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著與朝鮮向來有軍事合作的伊朗、也極有可能將“同時”獲得這份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在昨天,朝鮮官方正式談到了導彈試射的問題,重點在於兩點:首先,朝鮮“沒有正式承認”要試射導彈,但也沒有正式否認有這麽一回事;      ●這些個強調中,最能刺激華盛頓決策層神經的就是“出口”這兩個字了      其次,朝鮮強調朝鮮有“研製、使用、發射、出口導彈”的自由與權利。顯然,這些個強調中,最能刺激華盛頓決策層神經的就是“出口”這兩個字了。      結合幾天前,伊朗突然宣布“伊朗考慮用核力量反擊侵略”的說法,我們也就不難知道在這一輪朝鮮試射導彈事件中、美國人為什麽是主角,且立刻就激活那套“隻有美國人自己看好”的反導係統,而一個月前最賣力捅出消息的日本人、這次竟然連配角“都不情願當”了。      明眼人是一看就知,僅從導彈事件的“軍事意義”來看(還有小泉訪美的政治意義,這裏不作展開)、畢竟朝鮮“最可能發射的”洲際導彈,以及伊朗威脅用核力量反擊的“對象”,這些,當然與美國人“更近一些”。      ●這種局麵一旦成為事實,也是美國人無從著力的      也就是說,一場朝鮮試射導彈的背後,卻是“有心人”準備更具實質地向伊朗提供軍事幫助。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心照不宣”的後果對華盛頓是極為不利的,一旦成為事實,也是美國人無從著力的。就如“罷扁”一旦引發台灣大亂,北京就很難處理好的道理一個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