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 zt
(2006-08-22 16:25:47)
下一個
2006年06月23日 09:36 中國青年報
中國軍人與中國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 ——蘭州軍區某測繪中心援建青藏鐵路紀實
成躍 張戀潮 特約記者 宮曦嶺
6月初,中國鐵道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7月1日通車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聽到這一消息,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官兵禁不住熱淚盈眶,他們奮戰青藏高原的150多個日日夜夜仿佛又浮現在眼前。3個多月時間裏,他們克服高寒缺氧、保障困難等難題,開創了我國測繪史上的5個第一:第一次進行數字化鐵路測量、第一次實施動態連續采集法、第一次運用RTG十RTK技術進行快速定位、第一個在軌道車上進行動態定位測量、第一個發明創造“快速定位卡軌式移動車”,並提前90天完成了青藏鐵路的GPS軌道線測量任務,為7月1日正式通車提供了核心技術保障。
中國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完成
青藏鐵路全長1142公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也是我國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
修建高原數字化鐵路在我國尚屬首次。數字化鐵路核心是以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為支撐的自動化控製係統,目前世界上隻有美、英、法、德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自我國修建高原數字化鐵路的信息發布後,國外許多知名公司都盯上了這塊“大蛋糕”,但他們自恃手中持有“王牌”,故意引而不發,坐等中國有關部門找上門來,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得知這一消息後,正在住院的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輾轉難眠,這位翻越過上百座高山、趟過上千條河流的“老測繪”提前辦理了出院手續。黨委會上,王明孝躊躇滿誌地提出了承接數字化鐵路測繪任務的設想,3天後,他帶著全體官兵的請戰書和計劃方案趕到國家和軍隊有關部門主動請纓。信息中心曾攻克過多項國家級技術難題,參加過中俄、中吉、中塔、中哈五國邊界測量、中蒙邊界聯檢等重大測繪任務。他們更有著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完成!
經過權威部門的考察認證,最後確定把青藏鐵路的測繪任務交給了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2005年1月,王明孝帶領測繪分隊向青藏高原進發。
測繪兵的腳下沒有越不過的山趟不過的河
盡管測繪官兵們出發前,已進行過數百次的適應性訓練,但高原作業的難度和艱辛還是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有一次,他們頂著高原刺骨的寒風測量還不到兩個小時,突然發現儀器顯示器出現了黑屏。技術員宋福勝急忙把儀器塞進大衣裏,半小時後,儀器恢複了正常。然而繼續工作不到10分鍾,儀器再次“罷工”。如此反複了一上午時間,但卻連一組完整的數據都沒有測出。
王明孝心疼地握著官兵們冰冷的手,關切的目光裏飽含著內疚。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他和戰友們在高原上進行了上百次實驗,終於研製出了“快速卡軌式移動車”,成功地破解了“測量儀器在零下20度不能正常工作”的世界性難題,改寫了測繪兵隻能“靠天吃飯”的曆史。
按照國際標準,數字化鐵路動態條件下的測繪誤差必須小於1米,而目前國內動態條件下的測繪誤差是18米。如何破解動態條件下測繪精度達不到要求的難題,成為橫在測繪官兵麵前的又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星期裏,測繪官兵們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時間段、不同氣候條件下進行反複試驗。失敗了,他們總結完教訓繼續開始,再失敗再試驗。一天、三天、五天……官兵們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最後,王明孝和隊友大膽采用國內沒有使用過的RTG十RTK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測繪點位進行高精度的快速定位。
這是一個可以載入測繪史冊的日子。2005年1月12日,隊員們和往常一樣架儀器、觀測,計算,當進行完一係列點位的觀測後,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出來了:計算出來的精度達到了0.3米。頓時,所有的人歡呼起來,王明孝像個孩子似的顧不上高原反應,跑著、喊著,最後跌倒在地。隨後,他們把這一成果向青藏鐵路指揮部進行了報告,指揮部的領導一連問了幾聲測量精度,當得知這一切都是真的保??橇??擔赫餳蛑筆且桓銎婕#〖柑旌笄嗖靨?分富硬孔櫓?泄刈?業較殖《哉庖懷曬??辛思煆椋?幣蛔樽樽既肺尬蟮氖?莩氏衷謁?敲媲笆保??性誄〉淖?椅薏慌氖殖破媯??塹牟饣婢?缺壬杓憑?忍岣吡艘桓觥笆?考丁薄?
青藏鐵路點多線長,作業量大,如果按照傳統的作業方式,在1142公裏的鐵路線上,按每3米測一個點位,這樣就需要上百人、30多台車輛、兩年時間才能完成任務。工程師劉興科針對GPS自帶的數據接收軟件無法實時監控數據的精度,不能實時獲得點距、車速等問題,研製開發了GPS數據接收軟件和GPS數據處理軟件,在青藏線上首創動態連續采集法,實現了自動采集數據、自動平差解算、自動輸出成果,把用人來完成的數據記錄處理、解算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僅用15人,150天就完成了任務,提高工效20倍。
人生可以有遺憾,世紀工程不能留隱患
唐古拉車站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車站,這裏寒風肆虐,最低氣溫達零下42度。冬季惡劣的氣候條件對該區域的精確測繪帶來了嚴峻挑戰。由於天氣太冷,官兵們都戴著厚厚的羽絨手套進行作業。業務處長馬延敏帶領幾名技術員測了整整一上午,突然發現由於操作原因所測數據出現了微小的誤差。他二話沒說,把羽絨手套一脫,扛起測繪儀器對上午的測量項目進行重新測量。盡管隔著一層單手套,但當他的手握住儀器時,一股冷氣像電流一樣使他周身寒徹。別的同誌見他嘴唇都凍烏了,趕忙勸他戴上加厚保暖的羽絨手套,可他就是不聽,堅持連續作業6個多小時。回到宿營地,才發現他雙手和尼龍手套早已凍結在一起。士官張大慶噙著淚水用剪刀一點一點地把手套剪開,每一次撕扯那粘著血的手套,張大慶的手都不停地顫抖,最後,他把剪刀往地下一扔,哭著說:“測繪數據重要還是你的手指重要?”
“質量就是生命”,這是刻在測繪官兵心中的無聲誓言。
“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這是高原汽車兵對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區惡劣自然環境的感喟。春節前夕,野戰保障隊隊長馬懷武完成分段測量任務後,來到五道梁作業區。細心的他在檢查中發現,先期作業組測量點位中的一個測點套用了以前的測量數據。馬懷武板著臉質問作業員為什麽不進行實地測量,這名作業員指著對麵白雪皚皚的山頂,麵有難色地說:“隊長,這裏可是五道梁呀,爬到山頂測量弄不好會出人命的!”
馬懷武仰望著雲霧繚繞的高原雪山,怔在那裏。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回過頭來,神色凝重地對身邊的戰友說:“我們所測量的每一組數據都關係著青藏鐵路的安全運行,都必須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隨即,他帶上兩名隊員,扛上儀器,向雪山走去。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們才爬到半山腰,在下麵看起來原本不是太高的雪山,此刻卻似壁立萬仞,每爬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氣。他們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又過了兩個多小時,才爬到山頂。夾著雪粒的狂風,吹打在他們臉上就像用刀子割一樣疼,身上那厚厚的皮大衣此時卻薄得像一張紙。他們顧不上這一切,用凍得幾乎僵硬的手架好儀器,展開了挑戰生命極限的測量。風雪中,3名中國測繪兵就像一座插在地心的鋼標巍然挺立在雪山之巔。
在這條全長1142公裏的青藏鐵路線上,測繪信息中心官兵,憑著他們對工程質量精益求精、高度負責的精神,一次次把艱難困苦踩在腳下。為青藏鐵路數字化建設提供三維坐標5.8萬組,信號機位置、道叉點、變坡點等各種關鍵點位數據11萬個,經權威部門檢測,所有數據均準確無誤,全部達到設計要求。
朋友,如果你7月1日坐上了開往拉薩的第一列火車,走上了中國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千萬別忘了這項輝煌的世紀工程背後的中國軍人。
相關鏈接
數字化鐵路
數字化鐵路是建立在鐵路信息公共基礎平台上的把鐵路行業有關運輸組織、客貨營銷、經營管理各業務環節的海量的動態和靜態的、多分辨率、多尺度、三維的信息進行采集、存儲,並按照統一的地理坐標集成起來建立完整的鐵路信息模型,在此基礎上,為鐵路行業的勘測、設計、規劃、運營、管理和各級決策工作提供開放式、分布式的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實現鐵路行業的數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