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華盛頓觀察》:《21世紀:反美國的世紀》 zt

(2006-08-22 16:25:47) 下一個
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6月14日發表文章,就21世紀何以將成為反美的世紀作了評析,文章標題就叫《21世紀:反美國的世紀》,要點如下: “如果說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的話,21世紀將是反美國的世紀。”美國獨立智庫外交學會高級研究員、拉美項目負責人朱莉婭·斯韋格特告訴《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在20世紀,美國獲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即當世界各國對美國的意圖存有疑問的時候,寧願相信美國的善意,但現在美國正在失去這種信任。” 斯韋格特指出,美國現在在世界許多地方遭人怨恨,連許多傳統的盟友與美國的關係都越來越疏遠,這尤其讓她擔憂。斯韋格特說:“如果美國聽任全球的反美思潮沉澱成一種思維定勢,在新一代人中播下憤怒和懷疑的種子,以後即便美國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推廣善意的外交政策,也沒有人相信了,這對美國的安全和世界的安全都不利。” 在其新作《友方炮火———在反美世紀失舊交,結新仇》中,斯韋格特剖析了這種反美思潮的來龍去脈,並提出了一些補救措施。 反美思潮源遠流長 世界各國仇視美國的原因五花八門。許多伊斯蘭國家因為美國同以色列的特殊關係,同美國一直不和;在歐洲,法國因為一直以世界文化、自由精神的象征自居,在許多世界事務中一直同美國作對,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這些反美情緒的特例都不是斯韋格特新作討論的重點。 斯韋格特認為,全球反美情結的一大原因是樹大招風,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遭人嫉妒。讓情況更糟糕的是,有時美國濫用自己超級大國的權力,在國際上推行單邊主義和美國例外的美國至上主義,包括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拒絕參與國際刑事法,不簽署《京都議定書》,這些無形中得罪了許多自己的盟友。此外,經濟的全球化並沒有給許多貧困人口帶來預想中的實惠,世界財富分配的差距依然巨大,使得那些貧困國家的人民失望不已。作為全球化的龍頭老大,美國“當仁不讓”會受到批評。不僅如此,美國的內政、外交紀錄也是美國在世界上樹敵眾多的原因,比如美國去年在處理卡特裏娜颶風的表現、極端保守的福音派教會主導的外交政策,都頗受人詬病。 斯韋格特指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國家的反美情緒根深蒂固,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在處於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反美情緒就已經醞釀了至少一個世紀。自1898年起,美國以推廣民主、保護自己的公民、宗教及經濟利益為名,在南美炫耀武力。在1900年至1921年期間,美國在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巴拿馬、墨西哥、海地、哥斯達黎加和危地馬拉等國家發起了28次軍事幹涉。 上世紀50年代,因不滿意危地馬拉民選總統哈科沃·阿文斯的政策,美國政府機構策動危地馬拉軍隊發動了政變,推翻了阿文斯·古斯曼政府,讓危地馬拉陷入了長達30多年的戰亂,共有20多萬人喪生,這些都在拉美埋下了仇視美國的種子。 世界其它地方的發展中國家也有同拉美國家一樣的經曆,尤其是在冷戰時,美國出於地緣政治及意識形態的需要,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扶持獨裁政權,反對民族解放運動,讓這些國家的人對美國式的民主失去了信心。 由於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單邊主義傾向,她在西方的盟友則有被背叛的感覺。斯韋格特指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2005年將文學獎授予對美國和伊拉克戰爭持強烈反對態度的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將和平獎授給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該組織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都是對美國無聲的抗議。巴拉迪因為認定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受到美國的排斥。 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以後,世界各國的反美思潮合流,形成了一股全球性的反美浪潮。關塔那摩囚犯的悲慘境遇、阿布格裏卜虐囚的醜聞以及中央情報局在東歐國家經營“黑獄”,都大大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 2005年佩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受訪的15國中有10個國家對美國的好感度低於50%。不僅以穆斯林為絕對多數的國家:印尼(38%)、土耳其(23%)、巴基斯坦(23%)、黎巴嫩(42%)和約旦(21%),就連美國傳統的友邦,如德國(41%)、 法國(43%)、西班牙(41%)和荷蘭(45%),好感也沒有過半。 美國,請你謙虛一點 斯韋格特指出:“世界各國對美國的敵視,既有出於原則的考慮,也有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美國不可能讓所有的國家喜歡,但美國必須正視有些不滿情緒,比如那些對美國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政策的負麵反應。” 斯韋格特還指出,在許多情況下,受到世界各國仇視的美國也有些冤枉,“美國並不是想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和自尊,但許多情況下她太自以為是,好心沒好報。比如推廣民主,美國認為是好事,但拉美國家卻認為這隻是帝國主義的表現”。 “美國之所以沒有‘人緣’的原因頗多。其中之一是美國沒有換位思維的習慣,很少穎鸕墓?業慕嵌壤純創?約旱男形?渙硪桓鱸?蚴敲攔?謨氡鸕墓?業慕煌?校????0%掌握實權的國內精英同別國20%的精英打交道,他們之間有共同的利益,但與其餘80%的普通人沒有交流,不了解他們的立場和利益。因此,美國的這種‘20%對20%的交往’,隻能是自言自語,沒有真正的交流,也因此產生了這樣巨大的反差:美國自我感覺良好,但別的國家對美國卻抱怨連天。” 談到這種交流上的障礙,斯韋格特感慨地說:“美國就像一個有反社會人格的人,不了解他人的觀點。”斯韋格特認為,要改變世界各國對美國的這種負麵印象,並不是換一屆美國總統就能解決的事。因為出兵伊拉克的決定也得到了美國媒體和精英的支持。而且,不論美國現在是否從伊拉克撤軍,總是有人會對美國不滿。但如果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撤職或關閉關塔那摩監獄,將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 斯韋格特認為,更根本的措施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要重視公平原則,按規則辦事,尤其是在對待被拘禁的恐怖嫌疑犯。“按規章法則辦事可以讓別國確信美國行動的合法性,確保美國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指責,”斯韋格特指出。 此外,美國還應該重視人際交流,多一些同情心,善待那些到美國工作、學習和訪問的外國人,該認錯的時候就要認錯。“改善美國人的形象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它不僅取決於美國采取哪些補救措施,也取決於美國的朋友是否願意給美國一個挽回麵子的機會。美國放下自己的架子,認真聽取朋友的逆耳忠言,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的,”斯韋格特指出。 (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