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印軍大戰略:由防禦轉向進攻 “有聲有色”的軍事大國 zt

(2006-08-22 16:25:47) 下一個
2006年06月19日 10:31 《環球》雜誌   隨著印度西部塔爾沙漠地區蘑菇雲的升起,印度自認為走進了世界核俱樂部。此後,印度軍事戰略悄然調整。目前,這一調整步伐加快,印度正向世界軍事大國的目標逼近。   印度目標:“有聲有色”的軍事大國   建國初期,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還不得不求助於聯合國的調解才實現停火。同時,新中國的建立及對西南邊防的鞏固,使印度進一步擴張的野心無法實現。   因實力所限,印度不得不推行“有限進攻”戰略,對北部弱小鄰國則采取有限度的控製行動。   然而,隨著美國對印提供經濟援助和蘇聯向印提供軍事援助,經過10餘年的發展,到1962年時,印度的總兵力已達到51萬人。   這時的印度感覺實力強了,開始采取“兩線擴張”戰略。1962年,印度挑起了與中國的大規模武裝衝突;接著印度於1965年9月與巴基斯坦進行了第二次戰爭;1971年,印度向東巴發動進攻,隻用兩周時間,印軍就占領了整個東巴,成立了孟加拉,肢解了巴基斯坦。至此,印度基本上確立了在南亞地區的霸主地位。   隨著蘇聯解體,印度認為印度洋地區出現力量“真空”,可以“大顯身手”了。於是,印度開始采取“地區威懾”戰略,即對地區內其他國家保持軍事上的優勢,遏製其對印度冒險;對印度洋地區之外的大國,通過威懾形成“力量均勢”,限製印度洋地區之外的大國海軍在印度洋的行動自由。   1998年核試驗之後,印度自認為對印度洋地區周邊國家已形成絕對優勢;與南亞和印度洋地區之外的美國、中國等大國形成了戰略均勢,印度應走出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向世界性軍事大國方向發展。   印度在軍事上的種種表現,表明其軍事戰略正向“優勢與擴展”戰略的方向發展。其內涵是:根據“稱霸南亞、控製印度洋、爭當世界大國”這一國家戰略總目標,在“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大力提高軍隊質量,不斷改善與大國及周邊國家的關係,穩定國內安全形勢,維護在南亞地區霸權的同時,著力取得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的實力優勢,積極向南亞和印度洋地區之外擴展軍事影響,使印度盡可能迅速成為世界上一個“有聲有色”的軍事大國。   印度軍隊:由防禦轉向進攻   2000年1月,印度軍隊提出將過去重在防禦的“反製威懾”改為重在進攻的“懲戒威懾”,提出了積極進攻,主動出擊的新作戰思想。2002年出台的“有限戰爭”理論提出,戰爭目標由“消滅敵人”轉為“迫使對手妥協談判”這樣的戰爭理念。這種變化是印軍麵對未來高技術戰爭做出的一次重大作戰理念調整。   而在軍隊建設上,多年來印度保持軍隊規模和以陸軍為主的軍隊結構的穩定。但自核爆炸以來,印度軍隊建設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一些新“景象”。   其一,新的軍事理論不斷出台。2004年4月,印軍先後推出《陸軍理論》和《海軍理論》。兩個軍種同時出台新軍事理論,這是印軍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陸軍理論》認為,未來戰爭將是“速戰速決”的低烈度衝突,戰爭樣式將是陸海空一體化作戰,主要的參戰兵種為可遂行快速機動與打擊的特種部隊,指揮官有權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采取積極行動等。   《海軍理論》是印度海軍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文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海軍的任務不應隻限於進行“控製海上交通線和進行海戰”,而且還要有能力控製敵方濱海地區。海軍的特殊性在於,除對付威脅國家安全的因素外,還應直接服務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如保護國家的貿易交通線。   其二,有針對性地提高官兵素質。印軍認為,戰爭中軍人素質總是最終起著關鍵作用的因素。因此,印度對軍隊進行傳統訓練的同時,還進行反叛亂作戰訓練,甚至進行特定內容的核戰爭訓練。   其三,大力改革軍隊編製體係。   印度陸、海、空三軍實行分立製,三軍各成體係,分別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指揮係統,沒有統一的作戰指揮機構。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已開始對現行體製進行改革,設立了過渡性的中將銜聯合國防參謀長,爾後還將設立統率三軍的國防參謀長。   其四,以海、空軍作為軍種建設的重點。   長期以來,印軍是一個以陸軍為主的軍隊,目前印軍人數為127萬,但海軍隻有6萬人,空軍為17萬。而空軍人數多的原因也是因為陸軍需要空中支援。但現在,海、空軍開始得到重視,印度海軍正發展遠洋作戰能力,空軍正發展遠程投送能力。   其五,加速信息化全麵展開。   20世紀70年代初,印軍就組建了電子戰部隊;1995年,印度國防部實施“薩姆尤科塔”綜合電子戰計劃,係統開發與研製信息對抗的武器裝備;目前電子戰車輛已在印度陸軍服役;印度陸軍計劃在2008年基本實現裝備的數字化。   印軍計劃以陸軍的戰略信息係統為基礎,橫向與海軍、空軍實現聯網。印軍還正在構建三軍指揮信息網絡,預計到2008年建成全軍統一的C4ISR係統。   核武戰略:支撐“大國夢”   印度人有這樣一個信條:隻有實力才會贏得尊重。印度搞核武器並不是外部威脅所迫,而是內在動力所推。   印度發展核武器可以追溯到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時期。尼赫魯在任時,要求盡快發展核力量,還親自兼任國家原子能部的部長。在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擔任總理的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爆炸。   現任印度總統卡拉姆就是印度核爆炸的總設計師。他曾呼籲全國行動起來,把印度建成一個軍事上先進的國家,認為印度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鄰國發展核武器。卡拉姆說,印度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才能懾住對手,維護國家安全。   可以說,印度的核戰略主要體現在一個“懾”字上。   為此,印度采取的措施有:   一、加大完善“綜合導彈發展計劃”的力度。經過20多年發展,印度已初步建立“綜合導彈體係”,給裝備部隊的戰術地地導彈裝上核彈頭,還與俄羅斯聯合研製開發“布拉莫斯”巡航導彈。   二、加快“三位一體”核攻擊力量體係的建設。印度準備在未來15~30年內建成一支規模適中、由陸基、空基和海基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目前,印度核力量主要由陸基彈道導彈和可攜帶核炸彈的飛機組成。印度計劃未來30年內耗資160億美元,重點加速發展生存能力最強的海基核能力。   三是大力提高核導防衛能力。印度在如何對付核生化武器方麵做了準備,已在軍一級建立了防核生化力量。   同時,印軍已經在南亞地區搶先發展導彈防禦係統,以取得對鄰國的威懾優勢。目前,印度正在加緊建設包括空間衛星、空中預警機和地麵雷達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導彈預警係統;建立由俄製防空導彈、自製防空導彈、美製防空導彈和以製反導導彈組成的導彈攔截係統。   2001年6月,俄羅斯正式承諾為印度研製能夠覆蓋整個印度的反彈道導彈防禦係統。不久,印度將形成一個以“S—400”防空導彈為核心,“安泰—2500”為中堅,以“箭—2”和“S—300”為骨幹,以“藍天”等為補充的、覆蓋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   “威脅因素”:中國的份量在變   由於與中國和巴基斯坦存在著領土分歧,印度認為中、巴軍事發展對其構成威脅,甚至在核爆炸前還宣稱中國是其安全的“頭號威脅”。   近幾年來,隨著安全視角向印度洋地區之外擴展,印度開始認為威脅其安全的因素正發生變化。   印度一些報告提出,“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像印度一樣麵臨範圍如此之廣的挑戰、隱患和威脅”,“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已成為印度關注的最主要安全問題”,甚至認為“恐怖主義是印度麵臨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安全威脅”。   印度國大黨為首的執政聯盟上台後還提出,印度的戰略大環境和國防軍隊建設正受到美國單邊主義的嚴重影響。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