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外國軍事專家評估解放軍蘇霍伊機群戰力 zt

(2006-08-22 16:25:46) 下一個
2006年06月03日 09:22 《國際展望》雜誌   外國軍事專家全麵評估中國新型主力戰機   中國雷霆戰隊----攻防兼備的解放軍蘇霍伊機群   編者按:中國空軍的現代化建設一直是國外觀察家關注的重點。本文編譯自卡洛·庫珀博士2006年3月發表的文章。卡洛·庫珀博士是澳大利亞著名的防務分析專家,其論著多次在《電子防務月刊》和美國空軍、澳大利亞皇家空軍主辦的防務出版物上發表。庫珀博士通過對中國空軍裝備的蘇-27係列戰鬥機的技術分析,認為中國正在建設一支“進攻性”空軍,而不斷改進的蘇-27係列戰機將成為中國空軍核心力量。整個太平洋地區,唯有美國空軍的F/A-22戰鬥機可與之對抗。本刊刊發此文並非同意其觀點,亦非證實其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文章在刊發時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卡洛·庫珀 博士 原著 牛 誌 編譯   從1991年至今,解放軍已經從俄羅斯購買了近300架蘇-27/30“側衛”重型遠程戰鬥機,這筆交易也是自前蘇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以來全世界最大的現代化戰機交易。隨著購買數量的不斷增加,未來解放軍裝備的蘇-27/30戰鬥機數量將至少達到400架,這一數字與美國空軍現役的400架F-15A-D戰鬥機和200架F-15E戰鬥轟炸機的數量大致相當。按照大家公認的說法,蘇-27為重型製空戰鬥機而蘇-30則屬於戰鬥轟炸機,它們的戰鬥角色分別相當於美國空軍的F-15C和F-15E,不過蘇-27/30在某些關鍵的性能參數上要比美國戰機強出很多。該係列的最新型號無論是航電設備還是係統優化方麵都遠遠超出了美國和歐洲的作戰飛機。   中國空軍蘇-27早期型機群   中國空軍的第一架“側衛”戰鬥機是在前蘇聯解體後不久從俄羅斯獲得的。在此之前,“側衛”隻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和前線航空部隊,並被嚴格保密。   冷戰年代誕生的“側衛”其設計目標是與歐洲空軍作戰並奪取製空權,同時有效攔截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B-52H和B-1B型遠程戰略轟炸機。按照上述角色定位,“側衛”最終被設計成一種性能全麵超越美國海空軍主力戰機的重型空優戰鬥機。出於奪取製空權的要求,“側衛”必須能夠擊敗美國空軍的F-15C,蘇-27SK“側衛B”戰鬥機在飛行速度、加速性和爬升率方麵與F-15相當,而瞬時盤旋性能和穩定盤旋性能則要遠遠超出F-15。此外在決定戰機空戰能力的空空導彈攜帶量和機載雷達作用距離方麵,“側衛”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在遠程防空作戰方麵,蘇-27SK能攜帶多達22000磅的機內燃油,與加掛保形油箱後的F-15C或F-15E大致相當,因此該機的航程極遠。“側衛”還采用了先進的電傳飛控係統,一部帶激光測距裝置的OLS-27紅外搜索/跟蹤傳感器,在機載雷達受到幹擾而無法正常工作時使用。該機的機載雷達采用的是俄羅斯季霍米羅夫機械設計局科研中心(NIIP)研製的N-001/RPLK-27型“背縫”大型火控雷達,雷達天線直徑達1米,采用脈衝多普勒工作方式,總體性能與美國海軍F-14使用的AWG-9機載雷達十分接近。據傳,在巴列維王朝覆亡後伊朗方麵向俄羅斯提供了兩架F-14A用於研究,蘇聯人由此獲取了F-14的雷達技術。   “側衛”使用的空戰武器主要有兩種——R-73/AA-11“射手”和R-27/AA-10“白楊”,這兩種導彈都是由三角旗設計局研製的。其中R-73近距格鬥導彈革命性地采用了推力矢量發動機,擁有極佳的機動性能,還可以使用頭盔瞄準具進行製導;R-27則是中程空空導彈,按導引機製的不同可分為半主動雷達製導型、紅外製導型和被動雷達製導型三種,同時由於采用了兩種不同的火箭發動機,因此該導彈也就具備了兩種不同的射程。而更先進的R-77/AA-12“蝰蛇”中程空空導彈也正在研製中。在翼尖部位“側衛”安裝了由KNIRTI研製的SPS-171/L005“索伯契亞”相控陣列電子幹擾莢艙,該莢艙是以“逆火”轟炸機裝備的機載幹擾機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側衛”的氣動外形十分漂亮,與VFX項目(F-14)的早期固定翼型號303F相似,不過機身邊條翼和機腹進氣道的設計卻和F-16如出一轍。這種氣動外形使得該機在飛行時能夠誘導出很強的渦升力從而在高過載條件下依然具有很強的機動能力。由於大量使用了鈦合金構件,該機的結構重量大幅降低,鈦合金構件的使用量與美國F/A-22A“猛禽”相當。   “側衛”的生產主要由兩家工廠負責,位於阿穆爾河畔的共青城飛機製造廠主要負責生產蘇-27SK“側衛B”,而蘇-27UBK“側衛C”則出自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聯合體。   前蘇聯總共裝備了三種型號的“側衛”:國土防空軍的專用製空型蘇-27;前線航空兵裝備的蘇-27S戰鬥轟炸機(相當於美國空軍的F-15A/C);還有一種是具備完整作戰能力的雙座教練型蘇-27UB(類似於F-15B/D)。   中國空軍購買的第一批“側衛”足以裝備一個航空團,這麽大的購買量令大多數西方觀察家驚訝不已。隨後中國又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同俄羅斯簽署了自行組裝200架“側衛B”的合同。中國國產“側衛B”的製造工作於上世紀90年代末正式展開,並正式命名為殲-11(J-11)。J-11也屬於“側衛”家族的基本型,沒有安裝後續機型普遍裝備的空中加油裝置,座艙內充斥著各種航空儀表,並不是時下流行的“玻璃座艙”。由於使用老式武器掛架,因而無法使用更先進的新型空地製導武器,對地攻擊能力十分有限。   總的來說,J-11是一種以製空作戰為主,具備有限對地攻擊能力的空中優勢戰鬥機。有照片顯示該機已經裝備了“索伯契亞”電子幹擾莢艙。據估計解放軍已經裝備了76架進口的“側衛B/C”和大約100架國產J-11戰鬥機。中國的消息來源稱裝備“側衛”的空軍部隊總計有6支,分別為駐紮在廣東遂溪的空2師;駐紮寧夏銀川的空6師;駐紮河北張家口的空7師;駐紮江西樟樹的空14師;駐紮河南鄭州的空19師和駐紮重慶白市驛的空33師,其中空7師和空14師裝備的是國產J-11。   蘇-30MKK/MK2 “側衛G”   中國購買“側衛”戰鬥機在亞洲引發了不小的震動,許多國家也紛紛跟進,各種型號的蘇-27戰機陸續湧入亞洲各國空軍。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俄羅斯與印度簽署的出口協議了,根據協議,印度將從俄羅斯進口數量龐大的蘇-30MKI“側衛H”型戰鬥機,並且還將自行組裝一部分。蘇-30MKI由伊爾庫特飛機製造公司生產,是蘇-30“側衛F”的改進型,該機安裝了先進的N-011M“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AL-31FP型推力矢量發動機、數字式飛控係統、空中受油裝置、玻璃座艙等眾多現代化設備,還采用了許多用於俄羅斯空軍蘇-27SM/蘇-35“側衛E”和海軍蘇-27K/蘇-33“側衛D”的先進技術。   在印度購買蘇-30MKI後,中國空軍也立即宣布向俄羅斯訂購76架蘇-30MKK“側衛G”多用途戰鬥機,這批戰鬥機已於2001年和2003年分兩批交付完畢,每批38架。中國的消息來源稱這批飛機被配備給了三支部隊,分別是駐安徽蕪湖的空3師;駐湖南長沙大托鋪的空18師和駐浙江衢州的空29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