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民海軍的海基核威懾力量 zt

(2006-08-22 16:25:46) 下一個
  一個國家,隻要在海洋深處還保留有一條戰略導彈核潛艇,那麽,即使地麵軍事設施全部被敵國摧毀,它仍可以進行規模可觀的戰略反擊,敵國的一大批重要軍事設施、政治中心勢必在它成功的反擊下化為灰燼。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中國不但擁有魚雷核潛艇,也擁有戰略導彈核潛艇。有了這被稱為“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尖端武器裝備,中國人的胸膛便硬了許多。如果有人企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訴諸武力,就不能不顧及中國核潛艇部隊的存在。   今天來之不易。幾代人的拚搏,三十多年的奮鬥,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在幾近空白的領域中,豎起了一座吸引全球目光的豐碑。   導彈核潛艇以核反應堆作為推進動力源,可長期潛伏在水中活動,具有比常規動力潛艇遠為優越的作戰性能和更為廣闊的活動範圍。核潛艇裝備導彈等多種武器,既能完成反潛、反艦和對陸上目標實施攻擊等多種使命,又具有陸基戰略武器無法比擬的“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優點。中國自1958年決定研製核潛艇,到1988年,先後研製成功魚雷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這是中國艦艇科技事業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   1958年6月,我國第一座試驗型原子能反應堆開始運轉。主管國防科研工作的聶榮臻元帥抓住這個契機,立即把海軍蘇振華政委、羅舜初副司令、中科院張勁夫副院長、國防部五院錢學森院士、王諍副院長以及第一、第二機械工業部的領導召來,就研製核動力潛艇進行了研究。與會者一致讚同抓住時機,盡快上馬,並對研製原則、任務分工、組織領導、具體步驟、總裝廠建設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的意見。6月27日,聶榮臻元帥向黨中央遞交了關於研製核動力潛艇的報告。報告闡明了展開此項工作的條件和基礎,擬定了依靠現有力量、堅持自力更生、爭取蘇聯幫助的方針,並提出了組織領導人員名單。   這個報告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批準。6月28日,周恩來總理批示:“請小平同誌審閱後提請中央常委批準,退聶辦。”6月29日,鄧小平總書記批示:“擬同意,並請主席、彭總閱後還聶”,並在加快研製進程的有關表述旁邊加注“好事”二字。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元帥也迅速圈閱了這個報告。隨後,成立了由羅舜初任組長,劉傑、張連奎、王諍參加的小組,負責籌劃和組織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為明確職責,利於協作,中央軍委於1959年11月作出了核潛艇研製分工的決定,核動力由第二機械工業部負責,艇體和設備由第一機械工業部負責,海軍負責抓總。   一項關係國防現代化建設大局的尖端技術工程由此決定下來,一項曠古未有的開創性事業,在中國大地上秘密地拉開了帷幕。   1958年,中共中央批準研製核潛艇不久,海軍修造部即組建了核潛艇總體組,對潛艇總體設計進行了探討研究,並於1959年提出了核潛艇總體方案的構思。   在我國研製核潛艇之初,曾經把爭取蘇聯援助作為方針之一。但是這一方針隻是我們的良好願望,蘇聯人從一開始就用他們特有的傲慢來對待中國人的虔誠。   1957年11月,中國海軍司令員肖勁光隨中國軍事友好代表團赴蘇聯訪問,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科夫毫不客氣地說:中國不需要建造原子導彈核潛艇。1958年11月,海軍政委蘇振華率團訪蘇,經曆3個多月的談判交涉,中蘇簽訂了海軍技術協定,但這個協定排除了核潛艇製造特許權轉讓。其間,蘇方不僅不讓代表團參觀核潛艇,連有關技術資料都加以封鎖。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幹重要項目的援助。1959年9月30日,赫魯曉夫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慶典。會談中,周總理、聶榮臻副總理要求蘇聯不要中斷1957年10月15日由聶榮臻、陳賡、宋任窮代表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簽訂的蘇聯在火箭和航空技術方麵援助中國的項目,並再次提出核潛艇技術問題。赫魯曉夫不陰不陽地說:“核潛艇技術複雜,花錢太多,中國搞不了,蘇聯有了核潛艇,等於你們也有了。”毛澤東主席知道了赫魯曉夫的這些話後大發雷霆,他斬釘截鐵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0年8月,赫魯曉夫徹底撕破“老大哥”麵具,將絕大部分中蘇協議變成廢紙,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斷絕了對中國的一切援助。   勿庸諱言,建國初期,中國海軍裝備的研製和生產一直得到蘇聯人力物力的幫助。蘇聯人的釜底抽薪,與核潛艇研製有直接和間接關係的大批項目受挫,核潛艇研製車輪陷入泥沼之中。當時,中國連續三年發生自然災害,加上政策失誤,國民經濟困難重重,饑荒席卷大半個中國。   由於國家暫時經濟困難和科研力量不足,1963年3月,經中央軍委批準,先集中主要的技術骨幹力量,重點對核動力、艇總體等關鍵項目進行研究。   6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有了明顯好轉,常規潛艇仿製和自行研製成功,核動力裝置開始初步設計,核反應堆的主要設備和材料研製工作取得了進展,具備了開展型號研製的技術基礎,中央軍委遂於1965年3月20日批準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   這時,六機部第七研究院領導人於笑虹和專家黃旭華等建議核潛艇研製分兩步走:第一步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第二步再研製導彈核潛艇。其理由是,導彈核潛艇必須裝備的潛地導彈及其武器係統的研製十分複雜,加上核潛艇本身以及與導彈配套的關鍵設備技術問題多,難度大,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解決。因此,先研製魚雷核潛艇不僅可以分步驟地解決技術難點,為研製導彈核潛艇打下技術基礎,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材料和設備可以通用,有利於加快研製進程。六機部支持這個建議,於同年7月向中央軍委作了報告,並獲批準。   中央軍委在批準上述建議的同時,要求盡快突破核動力及其裝艇技術。為此,首先成立了負責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的七一九所,邊組建,邊工作,開展了魚雷核潛艇方案論證,提出了核潛艇總體設計初步方案及全艇主要配套設備項目。其次是進行技術交底,安排配套協作任務。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共同召集有關部門,聽取核潛艇初步設計方案、設備配套以及主要技術關鍵的匯報,研究了核潛艇工程協作任務的落實問題。接著,國防工辦組織七一九所、七一五所向一、三、四、五、七機部和冶金部、化工部、中國科學院、高教部、石油部、建材部、紡織部、鐵道部、國家海洋局等單位進行配套設備協作的技術交底。隨後,魚雷核潛艇總體設計、各主要分係統以及專用設備、材料的研製工作全麵展開。三是抓緊核潛艇製造廠的建設。六機部先後從大連、上海、武昌造船廠抽調了近3000名職工參加核潛艇製造廠的建設和核潛艇的建造。毛澤東兩次簽發電報,抽調部隊支援建廠。軍民共同奮戰,僅用兩年多時間,工廠就基本具備了建造核潛艇的條件。   中國第一艘裝備聲自導魚雷的反潛核潛艇采用水滴線型,單軸推進,自持力幾十晝夜,下潛深度和水下航速達到或接近國外同期核潛艇的水平。全艇分為7個艙,指揮台圍殼在二艙上麵,潛望鏡及各種天線升降裝置由此伸出。從遠處看,艇的外形像一條灰色的大鯨魚。   核潛艇研製技術極為複雜,不僅要研製緊湊可靠的艇用核動力裝置,選好適於水下高速航行的艇體線型,而且要裝備保障艇員長期在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調、空氣再生、淨化係統,水下導航定位係統,遠距離隱蔽通信係統,水下遠程警戒、搜索、偵察、通信、目標定位的綜合聲呐係統,以及與潛艇的作戰使用相適應的反潛魚雷武器係統等。   核潛艇設備和係統選型直接影響到潛艇的作戰性能、研製周期和經費,關係到研製的成敗,是總體方案論證中首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在方案論證中出現了不同的認識和主張。有人認為,第一艘核潛艇就是常規潛艇加核動力,擔心研製新設備多了,不能如期完成首艇的研製任務;也有人主張把正在研製和準備研製的較先進設備集中用於首艇,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此,有關部門和七一九所、核潛艇製造廠的科技人員根據中央軍委批準的核潛艇研製要“立足於國內,從現實出發”和“第一艘核潛艇既具有試驗艇的性質,同時力求滿足主要戰術技術性能,可以作戰鬥艇交付使用”的原則,對核潛艇的總體方案進行了具體分析,統一了各方麵的認識:除核動力裝置以外,為保證艇的戰鬥性能需要,應新研製的主要係統有反潛魚雷及其指揮、控製、發射係統,慣性導航係統,大功率瞬時發信機,綜合聲呐係統以及綜合空調係統等,其它則在保證核潛艇總體性能的前提下,盡量采用國內已批量生產的常規潛艇的沒備。為了核潛艇研製的需要,承擔主要研製任務的第七研究院設置了一批新專業,組建了一批專業研究所,集中科技力量,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突破了7大技術關鍵,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選擇艇體線型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采用適於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形線型。這在當時是一項新技術,國內基礎薄弱,開展流體動力試驗的設施也不完善。七一九所的科技人員廣泛收集國內外資料,進行理論分析和探討,從中選取最佳方案和參數。他們還與七院七O二所等單位一起開展了大量的試驗研究,掌握了水滴線型操縱性的基本規律,並在風洞、旋臂水池、耐波性水池中對選定方案進行了驗證性試驗。七一九所還專門建造了潛艇操縱性試驗轉台,模擬試驗實艇操縱性能。經實艇試航表明,水滴形潛艇操縱性能優良,水下航速遠比常規線型的高。核潛艇研製在流體性能上成功地跨出了一大步。   ■設計大直徑耐壓艇體   水滴線型艇體外形粗短,加上排水量增大,使耐壓艇體直徑比中型常規潛艇增大約1倍,且有相當部分采用錐殼結構,原有的設計規範和計算方法已不敷使用。耐壓艇體的安全可靠性是潛艇生命攸關的問題,從事艇體結構研究的科技人員應用短殼塑性穩定等理論,探索新的設計計算方法,並以縮尺模型對耐壓艇體各部分結構進行了驗證,對耐壓結構焊接模型進行了模擬強度試驗。這些試驗表明,耐壓艇體設計符合安全深潛要求。   ■研製綜合空調係統     這個係統是保證艇員正常生活和各種機械、電氣、電子設備正常工作的關鍵項目。七院七一八所會同有關廠、所研製的製氧裝置、二氧化碳清除裝置、有害氣體燃燒裝置、各種淨化過濾器、艇內空氣成分分析監測儀和重慶通用機器廠生產的大容量船用製冷機組等,先後進行了陸上係統模擬調試、在密閉艙內的性能測試、運行可靠性試驗和在海軍醫學研究所模擬艇員的實艇環境下長期生活的耐力測試,均獲得圓滿結果。由於核潛艇裝備了較完善的綜合空調係統,加上有可靠的放射性屏蔽和防護,艇內環境安全,擁有較常規潛艇更好的生活條件。   ■研製水聲、導航、通信及魚雷武器係統   七院七O六、七二二、七O七、七O五研究所在四機部等有關單位的協同下,開展了性能比較先進的水聲、慣性導航、通信和魚雷係統的研製。其中遠距離噪音測向站采用大基陣和多種新技術,性能達到較高水平;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能保證潛艇到遠洋活動;研製電動雙平麵聲自導反潛魚雷,深水魚雷發射裝置,數字式魚雷射擊指揮儀等先後突破了不少技術難關;慣性導航係統經長期技術攻關也達到了預定目標。   ■研製核動力裝置   潛艇核動力裝置主要由核動力反應堆、一回路係統、二回路係統和船舶軸係等4部分組成,較之陸上核反應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耐衝擊、耐振動、耐搖擺、靈活性和安全可靠性高等特點。因此,研製核動力裝置是研製核潛艇的關鍵,是一項技術十分複雜、難度很大的係統工程。中國自行研製潛艇核動力裝置始於1958年。當時,雖然蘇聯援建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已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投入運行,第一批反應堆科技人員已經成長起來,初步具備了研製潛艇核動力裝置的條件,但要自行研製潛艇核動力裝置還存在許多困難,必須大力開展科研試驗工作。核動力裝置的前期研究和設計工作由原子能研究所和海軍、一機部共同組建的核潛艇研究室承擔。原子能研究所負責反應堆及一回路係統的研究、設計;核潛艇研究室負責總體以及二回路係統和船舶軸係部分的研究、設計。核燃料元件是反應堆的核心部件,由燃料芯塊、包殼及其構件組成,它的性能直接影響反應堆的安全可靠性,是潛艇核動力裝置研製很重要的一環。早在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即組織力量,開始了潛艇核動力堆燃料元件的探索工作。6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研究所也開展了元件芯塊工藝的係統研究。1963年3月,二機部決定在包頭核燃料元件廠成立元件研究室,並將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元件的技術力量和設備合並到這個室,開展核燃料元件的研究工作。此後,沈陽金屬研究所和包頭元件廠密切合作,一起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研製出符合技術標準的考驗元件,在原子能研究所的實驗性重水堆和遊泳池式堆上進行了數次組件和單棒輻照綜合考驗,結果證明研製的元件是成功的。   為實現中央軍委確定的陸上模式反應堆於1970年建成的目標,首先要選擇和確定潛艇核動力裝置設計方案。核動力研究所提出將核動力裝置分散布置在堆艙、副機艙、主機艙等3個艙內的布置方案;清華大學核能技術所提出了核動力裝置一體化布置方案。經過兩個單位科技人員的充分討論,並聽取了錢三強、錢學森等專家和有關工業部門的意見,選定了分散布置方案,並於1965年7月經中央軍委批準。隨後,原子能研究所充分利用已有條件,很快在堆物理、熱工水力、材料元件的輻照、腐蝕等研究試驗方麵取得了成果,為設計提供了可靠依據。核動力研究所在完成了核動力裝置的初步設計後,隨即開展了堆芯各係統主要部件的設計工作。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努力,陸上模式堆的設備安裝於1970年4月底提前完工,質量優良。1970年5月1日,陸上模式堆開始試車。一、二、六機部,冶金部,海軍以及七院等所屬的17個廠、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團結協作,共同解決試車中出現的問題,保證了試車的順利進行。試車結果表明,陸上模式堆的工程質量良好,具備了開堆試驗的條件。陸上模式堆於1970年7月16日升溫升壓,次日淩晨二時開始提升功率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潛艇核動力反應堆的設計、設備製造、安裝調試的質量良好,在安全可控、自穩性、調節保護性能等方麵也比較好,並有較大的潛力。   為了進一步驗證反應堆設計功率和主汽輪機設計馬力、屏蔽結構的改進效果、動力裝置的機動性能等,又進行了第二階段提升功率試驗。這次試驗淨運行27天。試驗結果證明,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堆的設計建造是成功的。1970年12月26日完成了核動力裝置的裝艇工作。   陸上模式堆在1970年7月至1979年12月的9年運行中,進行了530項(次)試驗,基本摸清了核動力裝置的主要性能,取得了堆芯全壽命周期運行的完整數據。1979年12月反應堆停堆後,進行了開蓋檢查鑒定。長期運行和開蓋檢查結果表明,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設計是成功的,為新一代核動力裝置的設計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並且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   核潛艇研製是一個技術比較複雜的係統工程。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台件4.6萬多個,電纜總長90餘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艇內設備的密集度很高。核潛艇總體設計不僅要根據作戰使用要求,將極其複雜的係統、設備在艇內合理布置,充分發揮人-機效能,而且要保證眾多的艇員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解決這一難題,七一九所和核潛艇製造廠密切協同,用一年多時間建造了1個1:1全尺寸鋼木模型。設計、安裝人員並部隊使用人員通過現場設計、模擬安裝、模擬操作,發現和解決了大量安裝、維修、操縱等方麵的問題,並經過反複平衡、調整和修改,確定了全艇設備、儀表的布置,管路、電纜的走向及耐壓艇體上1000多個開孔的位置,保證了總體施工設計的一次成功。   核潛艇研製是一個技術比較複雜的係統工程。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台件4.6萬多個,電纜總長90餘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艇內設備的密集度很高。核潛艇總體設計不僅要根據作戰使用要求,將極其複雜的係統、設備在艇內合理布置,充分發揮人-機效能,而且要保證眾多的艇員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解決這一難題,七一九所和核潛艇製造廠密切協同,用一年多時間建造了1個1:1全尺寸鋼木模型。設計、安裝人員並部隊使用人員通過現場設計、模擬安裝、模擬操作,發現和解決了大量安裝、維修、操縱等方麵的問題,並經過反複平衡、調整和修改,確定了全艇設備、儀表的布置,管路、電纜的走向及耐壓艇體上1000多個開孔的位置,保證了總體施工設計的一次成功。   1968年,核潛艇開工建造。為實現中央軍委批準的總進度,七一九所組織了兩次設計施工圖紙大會戰,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突擊完成了700餘份圖紙資料,並有50%的科技人員先後下廠緊密配合,協同施工。核潛艇製造廠組織了艇體建造與設備安裝兩大“戰役”,組織技術人員、工人、幹部三結合,開展技術革新和設備改造,保證了潛艇按時下水。   1971年4月,核潛艇開始進行係泊試驗;7月在核動力潛艇上以核能發電,進行了主機試車和動力裝置聯試的初步考核;8月15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首次駛向試驗海區。到1972年4月,共出海試驗20餘航次,累計航行幾千海裏,完成了絕大部分試驗項目。1974年1-4月進行了檢驗性航行試驗,後於8月1日交付海軍使用,命名為“長征一號”,北約代號為“漢”級。“長征一號”采用了適用於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線型,水下航速高,操縱性能好。艇長100米,寬11米,吃水8.5米,水下最大排水量為5000多噸。艇上裝有一座核反應堆,驅動蒸汽輪機帶動一個螺旋槳,水下最大航速為26節。艇上裝備有六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魚雷24枚。據《簡氏艦船年鑒》1994-1995年版稱,中國魚雷核潛艇從第三艘起裝備了C-801導彈及其發射裝置。   核潛艇裝備部隊後,進行了多次深潛、高速及長航試驗。1985年12月到1986年2月,中國海軍核潛艇進行了最大自持力考核試驗。潛艇在茫茫的大海裏航行數十晝夜,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其中最長一次是25晝夜。這次試驗,總航程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一周,創造了中國潛艇史上航行時間最長、潛航時間最長、航程最長和水下平均航速最高等幾項紀錄,證明了中國自行研製的核動力潛艇工作可靠,完全具備了水下作戰能力。   在反潛魚雷核潛艇研製工作取得進展後,我國即開始了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1967年6月,海軍提出了導彈核潛艇的作戰使用要求也分兩步實現的設想:第一步,在魚雷核潛艇基礎上研製導彈核潛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高;第二步,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考慮研製性能更好的第二艘艇。據此,經總體方案論證審查,確定了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研製工作的重點是突破潛地導彈武器係統及其應用於潛艇水下發射的技術關鍵。除潛地導彈武器係統和因排水量增大、艇員增多及影響安全使用必須重新研製的項目外,其它係統原則上均采用魚雷核潛艇的配套設備。這樣導彈核潛艇與魚雷核潛艇的主要差別就在於艇體增加了一個導彈艙。導彈艙中設有多個導彈發射筒及其配套的發射動力係統、水下開蓋與舷外均壓係統、空調保溫係統、注流水係統以及導彈的檢測、瞄準、發控等設備。這樣新研製和需進一步改進的設備約占設備總數的15%。   研製導彈核潛艇的技術關鍵是研製潛地導彈及其水下發射技術以及精確的水下導航定位技術。潛地導彈是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麵固定目標的導彈,它與核潛艇配套組成導彈核潛艇武器係統,大大提高了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中國潛地導彈研製工作從60年代中期開始,經曆了方案論證、技術攻關和台、筒、艇試驗3個階段。   ■方案論證與設計   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1965年8月,七機部四院組建了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開始了固體戰略導彈總體設計的準備工作,固體導彈的研製工作是從設計近程、單級固體導彈開始的。1967年3月,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中程潛地固體導彈的研製任務。跨越近程單級的階段,直接研製兩級中程固體導彈,麵臨起點高,技術難度大,既無資料、圖紙,又無仿製樣品,缺乏預先研究等許多困難。潛地導彈方案論證中遇到了一係列複雜的技術問題,諸如潛艇空間有限,導彈外型尺寸有嚴格限製,彈頭核裝置、裝彈儀器設備必須輕型化、小型化;水下發射方案及水下運動規律;在潛艇運動和海水浪、湧、流的作用下,導彈點火時的大姿態穩定,導彈水下嚴重受力引起的載荷、強度設計計算,導彈氣密、水密性保證,油霧、鹽霧、黴菌等惡劣環境下的防護等。1967年3月,國防科委明確了導彈核潛艇武器係統研製任務的分工,要求研製單位按期完成總體及各分係統的方案設計工作。同年10月,海軍審定了潛艇和導彈的總體方案,確定了主要戰術技術指標。1968年,總體單位向各分係統提出了技術設計要求,導彈研製工作進入了技術攻關和分係統研製試驗階段。   ■技術攻關   1970年1月1日,周恩來批準將四院四部遷到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製。一院抽調了幾十名技術幹部到四部,並任命控製係統專家黃緯祿為潛地導彈總設計師,加強了潛地導彈的研製力量。擔負潛地導彈研製任務的科技人員從分析導彈的水下運動特點入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試驗工作。他們從水下流體動力、水下彈道和水下載荷等不同的試驗目的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筒、風洞等試驗設施,確定縮比模型試驗方案;利用六機部七院的試驗水池,進行了縮比模型彈射等試驗,為潛地導彈的研製提供了設計依掘,為分析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對首批導彈縮比模型進行了數百次研究性試驗和發射試驗,模擬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幹擾因素,測得了大量數據,從而形成了水下彈道研究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   1972年,海軍試驗基地在遼南海域組織進行了模型彈首次真實海情下的潛艇水下彈射試驗。試驗潛艇按預定時間駛向試驗海區,在水下測試完畢後,發射裝置的動力係統點火,經過冷卻後的燃氣、蒸氣混合氣體充入發射筒底部。在強大氣壓作用下,彈被推出發射筒,穿過海水,飛上天空。模型彈首次水下發射試驗成功,對研製潛地導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彈頭是導彈運載的有效載荷。潛地導彈的彈頭裝有能毀傷敵人戰略目標的核裝置,是導彈組成的一個重要的獨立係統。根據潛地固體導彈的特殊要求,在二機部核武器研究設計院的積極配合下,七機部一院十四所突破了外形選擇、結構與防熱設計以及參數測量等方麵的技術關,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輕小型彈頭,在導彈彈頭設計技術方麵達到了新的水平。   固體發動機的研製也是一個技術難度較大的課題。擺動噴管是潛地導彈一級發動機的關鍵部件。1967年,七機部四院開始研製時,連續多次試車失敗。經科技人員反複試驗研究,確定了搖擺噴管球麵的密封間隙量,改進了設計和加工工藝,終於在1979年9月突破了這一技術難關。導彈彈體結構先後由二一一廠、三O七廠負責研製,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達到了質量要求。潛地導彈的地麵設備是由導彈運輸、起吊、停放、裝填、退彈、地麵電源、氟裏昂加注及供氣等共40餘種、160多台件設備組成的係統。1976年,一院四部承擔了潛地導彈地麵設備的研製任務,並於1980年二季度及時提供了飛行試驗用的全套地麵設備。1983年初,又根據使用部門的意見,進行了修改、補充設計,使全套地麵設備係統更加合理和完善。   ■台、筒、艇試驗   遙測彈飛行試驗是導彈武器係統最重要的綜合性檢驗。飛行試驗分兩個階段實施。1980年3月,在全國近百個科研單位和工廠的協作下,首發潛地導彈的各類設備陸續在總裝廠齊套,經過各個係統的驗收試驗合格後,總裝成功。1981年6月17日,陸台狀態遙測彈在華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成功。在陸台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1982年1月7日,在華北導彈試驗基地進行了第一次陸筒發射遙測彈的飛行試驗,飛行試驗獲得成功。1982年4月22日,華北導彈試驗基地實施的第二次陸筒飛行試驗又獲成功。這次試驗與前次的不同點是在導彈尾罩底部安裝了一台小發動機。導彈從發射筒彈出後,小發動機立即點火,給導彈一個側向推力,使得導彈產生一個偏斜的姿態,借以考核導彈穩定係統的糾偏能力。這次飛行試驗成功,證明穩定係統功能良好。潛地導彈武器係統在完成了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的飛行試驗後,進入了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固體導彈的飛行試驗階段,對潛地導彈武器係統進行最嚴格的考核。潛地導彈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試驗分3步進行:在常規動力潛艇上進行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在導彈核潛艇上進行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在導彈核潛艇上進行潛地導彈定型試驗。   ■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試驗   首次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是用改裝的常規動力潛艇進行的。由於試驗的技術難度大,協作麵廣,保障兵力和參試單位多,為加強對試驗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抓總,1980年成立了潛地導彈海上試驗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1981年,建立了試驗總師製度。1982年3月,成立首、末區指揮部。為保證這次試驗任務的完成,二院還組織了試驗隊。這次試驗的調度指揮由國防科工委指揮所統一組織實施。首末區之間的測控通信和信息交換方案由國防科工委測量通信總體所負責製訂。渭南測控中心擔負首、末區之間的信息交換。1982年10月7日淩晨,試驗工作嚴格按指揮程序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著。15時14分1秒,第一枚潛地導彈發射了。導彈發射正常,但點火後不久,導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導彈總設計師黃緯祿立即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研究分析了導彈空中自毀的原因,並對第二枚導彈采取了相應措施。10月12日15時1秒,第二枚導彈發射試驗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試人員發了賀電。潛地導彈發射成功,是中國艦艇及導彈科技事業的重大成就。   ■導彈核潛艇首次實施水下潛地導彈發射   首先是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這項試驗是在一係列陸上試驗和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考核導彈核潛艇滿足發射條件的操縱性;潛艇導彈發射係統實時工作的正確性、協調性和可靠性以及發射時核動力裝置係統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次試驗由海軍試驗基地組織實施,參試單位20多個,動用各類艦船49艘次,直升機3架次,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由七院十九所負責。試驗從1984年3月8日開始,到4月27日結束,在渤海海域發射了4枚模型彈。試驗結果表明,發射係統設計方案正確,能完成發射任務,艇的操縱性能較好,可以滿足發射條件;指揮準確,操作熟練。整個試驗除因海洋水文氣象不具備條件而未能考核高海情外,其餘均按試驗大綱要求,完成了規定的項目,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測量數據,達到了預期目的。   接下來就進行導彈核潛艇首次實施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全武器係統的綜合性能,鑒定武器係統的戰術技術指標。這次試驗的特點是:參試單位多,人員多,協作麵廣;對導彈試驗航區安全要求嚴格;導彈從水下發射,測量設備瞄準和捕獲目標困難;海洋水文氣象瞬息萬變,難以掌握;潛艇發射導彈時,水下定位、瞄準、實時信息和發射零時的傳輸等精度要求高,難度大;水下力學環境複雜,發射艇室空間狹小,與陸上試驗相比,有獨特的複雜性和艱巨性。1985年5月,國防科工委和海軍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向有關單位下達了導彈核潛艇實施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的要求,建立了試驗組織,明確了分工。9月28日,導彈核潛艇首次實施了水下發射。導彈出水後飛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滾自毀。隨後,又進行了兩枚導彈的發射試驗,均未取得成功。這次試驗雖未獲成功,但證明核潛艇總體和發射動力係統工作正常,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數據和資料,對於進一步研究導彈的水下力學環境具有極重要的價值。試驗結束後,國防科工委、海軍、航天工業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電子工業部等有關單位召開了一係列故障分析會和專題研討會。航天工業部還結合分析工作,安排了複現試驗任務中出現故障現象的模擬試驗、彈上儀器力學環境承受力摸底試驗、儀器倉振動試驗、尾罩水下分離縮比試驗等。此外,經國防科工委和海軍批準,還安排了第二次導彈核潛艇實施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經過上述一係列工作,基本統一了對故障原因的認識,並對下次定型試驗采取了有效的綜合治理措施。   ■潛地導彈定型試驗     首先是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這種試驗是導彈核潛艇研製試驗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步驟,也是導彈核潛艇武器係統定型前必須完成的項目。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的實質就是要摸清和鑒定導彈武器係統在水下動基座上初始瞄準的工作精度,它直接關係到導彈武器係統最後命中目標的精度。1986年4-7月,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在渤海海域進行。試驗分3個階段,即碼頭裝調及方案檢查階段、碼頭係泊試驗階段和海上試驗階段。試驗結束後,經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大量的數據處理工作,提供了16份試驗結果報告。接下來就開始進行潛地導彈定型試驗。1987年底,國防科工委和海軍聯合召開了試驗工作會議,對這次試驗任務作了部署。首、末區分別成立了指揮部,負責指揮各參試兵力和組織試驗工作。經過四個多月的緊張、艱苦、精心的準備,各項試驗準備工作就緒。   1988年9月15日9時正,核潛艇起錨離港。12點30分,核潛艇下潛,通信浮筏緩緩地在海麵飄移。14點正,導彈從發射筒騰起,穿過海水,衝出海麵,帶著桔紅色的火焰直插雲霄。安全控製中心大廳內的電視屏幕上出現了導彈從海麵躍出和飛行的圖像。各顯示板上顯示出表明導彈飛行軌跡和姿態預示每時每刻的導彈落點和是否在安全控製範圍內飛行的各種曲線。“跟蹤正常”,“導彈飛行正常”,“二級關機”,“頭體分離”,“發現目標”,在海上等候已久的遠洋測量船“遠望”1號和“遠望”2號上的雷達操作手,同時向船隊指揮所報告。刹時間,站在甲板上的人群隻見一團火球鑽出雲層,彈頭像流星一般急瀉而下,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試驗獲得圓滿成功。9月27日,第二次發射試驗又獲得成功。至此,中國首製導彈核潛艇潛地導彈定型試驗全部結束。第一代導彈核潛艇試驗走完了全過程。導彈核潛艇潛地導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導彈核潛艇的國家。   另外,導彈核潛艇對導航定位係統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保證潛艇水下安全航行外,還必須準確定位,以提高潛地導彈的命中精度。七O七所為此做了大量的技術攻關工作,終於為第一艘導彈核潛艇裝備了慣性導航係統以及為校正慣導累積誤差的星光導航與衛星導航係統。   1983年,經過十幾年的辛勤研製,中國的導彈核潛艇終於研製成功並交付海軍部隊。中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北約代號為“夏”級,排水量8000多噸,水下最大航速25節,攜帶12枚固體火箭中程彈道導彈,射程8000千米左右。   中國從1958年決定開展核潛艇的研究工作,首先研製出魚雷核潛艇,於1974年交付海軍部隊,在研製魚雷核潛艇的同時,也開始了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到1970年9月導彈核潛艇開工建造,1981年春節前夕下水,1983年8月加入中國海軍的戰鬥序列,再到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成功,曆時30年。核潛艇的研製造就了一支科研、設計、試驗、生產核潛艇的專業隊伍,推動和促進了一大批高新技術項目的發展,形成了基本配套的核潛艇研究設計中心、試驗基地、生產工廠和配套協作網,為研製新一代核潛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