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軍眼中的中國軍隊的現代化趨勢 zt

(2006-08-22 16:25:46) 下一個
下文係美國國防部《2006年中國軍力報告》第五章的全譯文。僅供各位網友參考和思考。   ------------------------------   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目標和趨勢   “我們應該吸收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經驗,抓住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跨越式發展的機會。”——胡錦濤主席   “我們應該在武器和軍隊現代化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李際耐將軍   一、概述   中國已經聲明了推進基礎廣泛的軍備建設(包括全軍職業化,改進訓練,更為強大、實戰化的聯合演習,以及加速獲取現代武器)的意願,並且為此目標分配資源。然而,情報界估計,中國將直到這個十年的末期或者更晚的時候,才擁有擊敗一個中等規模對手的能力。中國領導人認識到這個缺陷,已經將近期的重點放在非對稱項目和武器係統上,以充分利用潛在對手的已顯弱點,發揮中國的優勢——這就是所謂的“殺手鐧”計劃。   隨著中國軍事發展取得進展,其軍隊看來致力於防範台灣獨立,同時準備迫使這個島嶼按照北京的條件談判解決糾紛。作為這項努力的一個部分,中國尋求在未來的任何一場海峽危機中阻懾或者抗擊來自第三方的軍事幹涉。中國對付台灣的辦法主要是發展美國國防部在四年軍事評估報告中所聲稱的阻斷能力:即軍隊和作戰計劃的目標是防止對手向戰場部署軍隊,以及/或者迅速打破重要的軍事力量平衡。這種阻斷能力是在協同作戰中部署有機搭配的武器,而非單個的技術或者新的能力,以施加阻斷性威懾。   例如,有證據表明,解放軍正在進行持續的努力,以求在遠程上阻斷可能部署到西太平洋的航母和快速打擊集群。在有過1995和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使用航母戰鬥群進行幹預的經曆之後,有證據顯示中國軍方投入資源用於研究、開發和獲取反航母作戰技術。與此相似的是,中國部署了能夠為台灣空域提供保護的遠程防空係統,加上短程彈道導彈和兩棲力量的擴展,將形成改變台海軍力平衡的能力。   因此,隨著解放軍現代化的進程,存在兩種可能導致失算或者危機的誤判。一是其他國家可能低估中國軍隊進步的程度;二是中國領導人可能以為新的武器裝備已經完全具有戰鬥力,操作熟練,供應和維護充分,並且已經與既存的或者其他的新武器實現了良好整合,因而高估其軍隊的熟練性。   二、正在出現的地區阻遏能力   中國正在發展意在阻遏敵人的力量和理論,重點是使敵軍不能部署到能夠遂行作戰的地點。中國的地區性阻遏力量越來越與分層次進攻能力相交錯重迭。   解放軍計劃人員正在致力於在遠距離上瞄準水麵艦艇和潛艇。當前和計劃中的關於改進軍隊結構的分析報告認為,中國近期內將通過延伸到“第二島鏈”之外的多層次防禦體係,尋求擁有威脅水麵艦船的能力。中國已經表示有興趣運用綜合的C4ISR網絡指揮和協調海、空、天和導彈力量,以發展海軍的反介入能力。   一項顯而易見的投資是購買中程彈道導彈和用於地理定位的大範圍C4ISR係統,以及用於在遠海打擊水麵艦船或者其岸上支援基礎設施的末製導艦載導向係統。由於它使中國領導人能夠采取先發製人和強製性措施,這種能力可能對區域性能力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種可以獲得局部海上阻遏能力的分層次係統也部署在裝備有反艦巡航導彈的潛艇、海上攻擊飛機和現代水麵戰鬥艦船上。中國研發了大量的各種水雷,獲得了基洛、宋和元級柴油潛艇,研發了“商”級核動力潛艇,說明解放軍重視通過水下作戰以取得海上阻遏能力。中國海軍購買和裝備了遠程反艦巡航導彈和艦對空導彈係統的兩艘新的俄製現代II級導彈驅逐和國產旅洋I和II型導彈驅逐艦,說明繼續強調提高反水麵戰能力,以及機動能力和大麵積空中控製能力。      中國顯然也強調其軍隊的反介入功能。例如解放軍海軍最近已經購買了裝備有AS17/KH31A反艦導彈的俄製SU30MK2戰鬥機。獲得了伊爾78/導彈防禦係統,研發了國產B6U加油飛機,整合了裝備有精確製導彈藥的攻擊飛機,將延伸解放軍海空軍飛機的作戰範圍,增加了對遠離中國海岸的水麵和空中力量的威脅。此外,中國獲得了無人駕駛飛機,包括以色列“哈比”和國產的武器係統,為遠程偵察和打擊提供了新的手段。   對地攻擊巡航導彈,諸如現在研發中的DH—10,或者特種作戰部隊,能夠用於打擊區域性陸上基地。由於具有空中加油能力,攻擊飛機能夠使用裝備多種尋的彈頭的空射巡航導彈攻擊遠距離目標。   中國軍事分析家已經通過研究美國和聯軍過去15年的軍事行動,得出結論認為:在對精確協同的運輸、彈藥和後勤網絡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後勤和機動性是未來戰爭的潛在弱點。解放軍的文章表明,對這些係統進行成功的計算機網絡攻擊,可能對敵人的兵力運用產生阻斷性效果。   三、加強核威懾   中國在數量和質量上提高其遠程核導彈力量。中國將推進戰略核部隊的現代化,以提供一個可靠性高、生存力強的核威懾和反擊能力,以適應其對日益複雜的核安全環境的認知。解放軍二炮部隊正在部署機動性和生存力更強的導彈,可以打擊美國、日本、印度、俄國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它目前部署了大約20枚井基液體燃料的CSS—4洲際彈道導彈,構成了威懾美國大陸目標的基本核手段。此外,它還保持著大約20枚液體燃料、射程有限的CSS—3洲際彈道導彈,能夠打擊亞洲地區的目標。中國的“戰區”核力量由CSS—2中程彈道導彈和固體推進劑、公路機動的CSS—5中程彈道導彈構成。   在2004年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宣布其核打擊力量具有兩個任務:核威懾和核報複。北京一向聲稱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學說,即中國將不首先對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也不威脅對任何非核國家或者無核地區使用核武器。中國核力量的其他任務包括威懾對中國大陸的常規攻擊,加強中國的大國地位,通過限製其他國家脅迫中國的程度,以增強中國行動的自由。   到2010年,中國的戰略核力量可能是這樣一個組合:升級版的井基CSS—4洲際彈道導彈,CSS—5中程彈道導彈,公路機動的DF—31(2006年入役)和DF—31洲際彈道導彈(2007年入役),以及海基JL—1和JL—2潛射彈道導彈(2007至2010年入役)。   除了擴張中國洲際核導彈的庫存外,新型的DF—31和DF—31A洲際導彈使得中國的洲際導彈力量具有更強的生存力。部署在金級(094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上的JL—2潛射導彈使得中國擁有了另一種生存力強的核手段。中國將部署數種新型常規和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以因應地區性的緊急態勢,並且擴充其遠程導彈力量。中國也正在研發空中和地麵發射的具有核能力的巡航導彈。   四、發展精確打擊能力   解放軍的計劃人員注意到精確打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並且投資研發進攻性和防禦性精確打擊技術。中國正在獲取一批經過改進的ISR裝備,包括無人駕駛飛機、各種衛星群和更為“信息化”特種作戰力量。此類力量在與更為強大的通信係統連線時,能夠為遠程打擊提供目標數據。   解放軍計劃通過精確打擊以威脅西太平洋的空軍基地、港口、地麵部隊、陸基C4ISR和防空係統以及指揮設施。多數與精確打擊相關的解放軍作戰單位都是快速反應部隊和/或那些可能在大陸周邊地區應對突發戰爭的部隊。   §   ——短程彈道導彈(常規武裝)。中國的短程彈道導彈力量構成了其精確打擊能力的主體。它的第一代短程彈道導彈不具有真正的“精確打擊”能力,但是後來的幾代具有更遠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根據美國國防情報局在2005年底的估計,中國的短程彈道導彈力量總量為大約710枚—790枚,並且正在以每年100枚的速度增加。   §   ——對地巡航導彈(常規武裝)。中國正在研發對地巡航導彈,以在打擊硬目標和鞏固力量優勢方麵獲得比過去彈道導彈更高的精確性。第一和第二代對地巡航導彈仍在研發之中。一旦開發成功,在這些武器係統上安裝核彈頭並無技術上的障礙。   §   ——空對地導彈。中國據信擁有少量的戰術空對地導彈,而且正在通過國外和國內采購以提高空載反艦能力。   §   ——反艦巡航導彈。解放軍海軍和空軍已經或者正在獲得將近十多種反艦巡航導彈,包括從1950年代的CSS—N—2“冥河”到現代的俄製SS—N—22“日炙”和SS—N—27B反艦導彈。國產反艦巡航導彈研發和生產——以及對外采購——的步伐在過去十年加快了。   §   ——反輻射武器。中國反輻射武器庫的規模和範圍仍然屬於未知。但解放軍已經進口了以色列製“哈比”UAV和俄製反輻射導彈。   §   ——精確火炮。解放軍正在部署射程不斷增加的多管火箭發射器係統,包括射程超過100公裏的A—100型30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器,並且正在研發射程超200公裏的WS—2型400毫米多管火箭係統。其他精確製導火炮彈藥正在部署和研發之中。   五、提升快速作戰能力   解放軍快速反應部隊包括三個空降師,兩個兩棲步兵師,兩個海軍陸戰旅,大約七個特種作戰部隊,以及二炮的一個團級偵察部隊。由於引進了新裝備,改進了作戰單位一級的戰術,提高了聯合作戰的協同性,這些部隊的作戰能力正在穩步提高。   除了兩棲攻擊外,這些部隊的任務還包括:支持兩棲作戰,阻斷敵方通信聯絡節點以及應對兩棲作戰的防空和後備部隊運動,通過空中襲擊為後續步兵部隊奪取機場,以及實施偵察以提供目標信息和戰鬥損失評估。   解放軍南京和廣州軍區的地麵部隊已經接收了升級的兩棲裝甲車和其他車輛,諸如坦克和裝甲人員輸送車,並且可能部署其他裝甲車輛和氣墊運輸船,以增強戰鬥力和海上運輸速度。空運部隊將可能優先接收和使用從俄國購買的伊爾—76運輸機,還可能獲得能夠用於空投的現代化裝甲車輛。陸軍航空訓練的數量和質量最近幾年得到了提高。陸軍航空團積極研究和探索新的戰術和訓練方法,以提高其聯合作戰能力。   解放軍已經增加了兩棲艦船的生產,以彌補其輸送能力不足的問題;然而,情報部門相信,這些增加本身並不足以滿足需要。解放軍還將組織其民用船隊和民兵??運送能力。根據美國國防情報局的最新數字,在運輸能力增長的同時,麵對台灣作戰的軍區增加了2.5萬部隊、200輛坦克和2300台火炮裝備。這些軍區增加的部隊和裝備似乎全都能夠參加快速反應作戰。   六、加強防空   解放軍已經從對軍事、工業和政治關鍵目標的點防禦轉向新型的聯合反空襲戰役學說,後者的基礎是現代化、綜合性的防空係統,能夠進行有效的進攻性防空作戰和防禦性防空作戰。按照這一學說,解放軍將使用飛機、地地導彈、遠程火炮、特種作戰部隊、海軍部隊和遊擊分隊,破壞敵人實施進攻性空中作戰的能力,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空域提供全麵防護。解放軍在防空方麵取得的最重要進展是獲得和部署了先進的俄製SA—10和SA—20地對空導彈係統,它們都沿台灣海峽進行部署。解放軍也努力對SA—10進行反求工程,研發具有相同性能的國產型號(HQ—9)。今年,解放軍可望部署增加了射程的S—300PMU2,它使中國人能夠打擊台灣空域的的目標。   解放軍海軍正在獲得新型的現代II型導彈驅逐艦和旅洋/旅洋II級導彈驅逐艦,它們計劃與現代化的遠程地對空導彈一道部署。這些地對空導彈能夠形成一個機動性、海基防空網絡,以便於在海上戰鬥中獲得局部空中優勢。   除了這些先進的導彈係統外,北京已經獲得並且部署了俄造和國產第四代戰術飛機(即SU—27和蘇—30側衛係列,以及解放軍自產的F—10)。更新型的飛機裝備有先進的空對空導彈和電子戰技術,使解放軍空軍取得了對多數敵軍的力量平衡或者優勢。   七、擴展了航程的海上力量   過去,中國隻具有在大陸近海維持象征性海軍存在的能力。然而,解放軍海軍看來有興趣於通過馬六甲海峽和進入印度洋從而擴張其軍事存在。2005年,中國海軍艦船訪問了巴基斯坦,並且在其領海之外第一次實施了聯合海軍機動。   目前,中國關於海上阻遏的觀念看來局限於控製台灣周邊及大陸鄰近周邊的水域。如果中國向更為廣大的“海洋控製”戰略轉型,基本的征兆將包括:在設造航空母艦方麵的進展,在建設強大深水反潛戰能力方麵的進展,在建設真正的區域性防空作戰能力方麵的進展,獲得大量的核攻擊潛艇,在建設有效的海上C4ISR方麵的進展,以及公海訓練得到加強。   附:中國航空母艦發展情況   中國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討論研發國產航母的問題。1985年,中國購買了澳大利亞航母“墨爾本”號。盡管船體被拆解,中國技術人員還是研究了這艘船,並且複製了其飛行甲板用於飛行員訓練。隨著蘇聯的解體,中國購買了兩艘前蘇聯的航母——1998年購買了明斯克號,2000年購買了基輔號。兩艘航母都沒有用於作戰,相反卻被用於水上軍事主題公園。然而,它們都為解放軍工程師提供了設計信息。   最令人注意的,是中國於1998年購買了前瓦雅格號,這是一艘在蘇聯解體時隻完成了70%的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最近它的甲板被重新修繕,電力恢複了工作,船體被塗裝上解放軍海軍的標誌,並且重新出現了用俄國SU—33組建一支中國航母艦隊的討論。盡管解放軍最終的目的尚不明朗,但瓦雅格號存在眾多的可能性:   §   ——用作戰鬥航空母艦。有照片顯示:船殼和甲板維修表明這可能是一個選項。   §   ——用作訓練平台。如果翻修前瓦雅格號的難度和費用都很高,解放軍可能(但是也可疑)投入資源將其開發用作單一的訓練目的。   §   ——用作過渡性的平台。在完成一艘國產航母之前,瓦雅格號可能作為過渡型號,使解放軍能夠用之作為原型,從而獲得建造和使用航母的經驗。   §   ——用作主題公園。瓦雅格號可能被在按其設計目的使用後拆除部件,變成一個水上主題公園,或者幹脆就用於其最初聲稱的購買目的——水上娛樂場。   不管北京購買瓦雅格號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它都為解放軍工程師全麵研究航母的結構設施提供了便利,這可能最終幫助中國實施自己的航母計劃。一些與政府有關聯的分析家預言,中國可能在這個12年計劃(2011年至2015年)的末期擁有一艘戰鬥航母,但是其他人估計中國最早可能在2020年或者更晚的時間部署一艘戰鬥航空母艦。   八、太空和反太空作戰方麵的進展   中國已經決定把建設一個現代化的ISR體係作為其軍事全麵現代化的首要目標,特別是發展先進的天基C4ISR和目標定位能力。中國將繼續加強其進入太空的努力,因為它正在研發更新型號的推進器以取代正在過時的長征係統。獲得更為精密的太空係統將使中國能夠擴張其反介入力量,並且能夠用作地區性力量投射的關鍵手段。   1、偵察   §   ——中國參與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計劃,研製和發射了CBERS—1和CBERS—2遙感衛星。這些衛星能夠以20米解析度拍攝超過100公裏寬的路徑的影像,並把這些數字照片發回地麵工作站。這項計劃將繼續實施,後續衛星為CBERS—2B、CBERS—3和CBERS—4,據報道這些衛星的照相機解析度將有實質性的提高。   中國有興趣於獲得一個名叫“環境”的災害/環境監測衛星群。這項計劃的第一階段要求發射三顆衛星,其中兩顆裝備可見光、紅外線和多頻譜影像拍攝設備,第三顆將擁有一個合成孔徑雷達,以進行全天候的觀察。“環境”計劃的第二階段將包括八顆衛星(四顆影像,四顆合成孔徑)同時在軌運行。   §   ——在下一個十年,北京最有可能部署雷達、海洋監測和高解析度照相偵察衛星。中國最終將部署具有軍事意義的先進影像、偵察和地球資源係統。在中期內,中國可能借助既存的SPOT、LANDSAT、RADARSAT、Ikonos和俄製衛星照片以補充其衛星觀察範圍。   2、導航與時間。中國發射了三顆北鬥衛星,為中國和周邊地區提供精度為20米的導航服務。北鬥是一種主動定位係統,需要在衛星與用戶之間進行雙向數據傳輸,延緩了用戶接收正確定位數據的時間。北鬥係統最適合用於移動緩慢的軍隊、艦船和車輛。北鬥的主動部分也使得指揮層能夠發送和接收安全指令。中國也使用GPS和GLONASS導航衛星係統,並且投資參加歐盟的伽利略導航係統計劃。   3、載人航天計劃。中國在其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將近兩年後,於2005年10月12日發射了第二個載人宇宙飛船。這個兩人航天組於10月17日安全返回地麵。在這次飛行任務中,中國宇航員第一次在太空進行了科學試驗。媒體報道顯示,中國將在2007年實施首次太空行走,並在2009年至2012年實現飛船會合和對接。迄今為止這項計劃的成功需要大量的係統集成和規劃,並且標誌著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太空大國快速而相對順利地崛起。   4、通信和國際合同   中國仍然在使用外國提供的衛星服務,如INTELSAT和INMARSAT,但正在擴展其自給能力——甚至向國際市場推銷其技術(包括衛星研發、製造和發射服務)。中國目前有兩個國際合同,一個是與尼日利亞簽訂的,一個是與委內瑞拉簽訂的,將為它們在東方紅—4型衛星的基礎上設計和製造通信衛星。中國可能正在研發一種數據中繼衛星係統,以支持全球覆蓋,而且據報道已經得到了能夠支持更快地向軍隊和單位傳輸數據的移動式數據接收裝備。   5、小型衛星。中國正在研究和尋求外國的幫助,以研發小型衛星。自從2000年以來,它已經發射了一些小型衛星,包括一個海洋研究衛星、影像衛星和環境研究衛星。中國也正在研發重量低於100公斤的微型衛星,用於建立遙感和電子—光學以及雷達衛星網絡。這些進展使中國在衛星網絡發生損壞時能夠快速地重建或者擴展。   6、反衛星武器。北京繼續研發一個進攻性的反衛星係統。中國目前隻能夠通過發射彈道導彈或者裝備有核彈頭的空射武器以摧毀或者癱瘓衛星。然而,這種方法存在很多風險,運用這些武器也可能產生不利後果。有證據表明,中國正在提升其太空環境感知力,這賦予了其追蹤和確認多數衛星的能力。此種能力使中國衛星免於與其他衛星衝撞,也會被要求用於進攻行動。看來至少有一種衛星攻擊係統是用於破壞和致盲影像衛星的地基激光。   附錄:射頻和激光武器進展情況   中國技術人員正在研發數種型號的“新概念”武器係統,其中兩種是射頻和激光武器。   遠程射束武器將使用窄頻無線電波束攻擊諸如飛機和精確製導彈藥等目標。短程武器係統將裝置於導彈和炮彈中,發射到雷達或者指揮所等攻擊目標附近,然後發射出射頻脈衝。最近幾年,射頻武器的運用已經擴展部署到包括小型車輛或者用於打擊易於接近的關鍵性軍事或者民用基礎設施的手提箱中。   中國官員已經公開表示有意獲取射頻武器,以擊敗在技術上居於優勢的軍事力量。中文論文提出射頻武器能夠用於攻擊C4ISR、導彈、計算機網絡、電引爆地雷、航母戰鬥群和在軌衛星。   對中國技術文獻的分析表明,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努力,以研發射頻武器所需要的技術,包括高能射頻源、高能發生器以及發射射頻脈衝的天線。中國科學家也投資研究射頻脈衝對電子設備所產生的效應,以及這些脈衝穿透建築物牆體和大氣的傳播情況。此外,中國顯然對其自身在射頻武器麵前的脆弱性進行了評估,並且探索了“加固”電子設備的途徑。   中國也涉足於先進的激光(包括低能和高能激光)技術的精細級研發。由於中國的多數研究工作在本質上是商業性的,既然解放軍和政府直接支持了一些研究,說明那些科學發現能夠被用於發展未來的激光武器。此外,中國已經在其軍隊中部署並向海外推銷低能激光武器。非武器級的軍用激光已經在解放軍中得到廣泛運用。   九、開發信息戰技術   解放軍認為,要通過信息戰破壞或者中斷敵人接收和處理戰的能力,主動進攻是最重要的要求。解放軍主要依靠遠程戰鬥和隱蔽手段發起攻擊,能夠先發製人地實施信息戰,在危機時期獲得主動權。   特殊信息戰目標包括瞄準和破壞敵人的指揮係統,縮短戰爭時間,極小化雙方的傷亡,提升戰鬥效能,降低對國內民眾的影響,以及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   解放軍信息戰實踐也反映為用於對抗電子攻擊(如電子和紅外欺騙,角反射器和假? ——計算機網絡作戰。中國的計算機網格作戰包括計算機網絡襲擊,計算機網絡防護和計算機網絡利用。解放軍把計算機網絡作戰視為在戰爭初期奪取主動權和獲得“製電磁權”的關鍵,以及一種力量倍增器。盡管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有正規的計算機網格作戰學說,但解放軍的理論家們已經創造了術語“綜合網絡電子戰”,以描述通過綜合運用電子戰、計算機網絡作戰和有限動能打擊,對敵軍的關鍵C4節點進行以瓦解敵軍戰場網絡信息係統。解放軍已經建立了信息戰部隊,研發攻擊敵軍計算機係統和網絡的病毒,以及保護友方計算機係統的網絡的戰術和措施。解放軍已經在軍事演習中提升了計算機網絡作戰的角色。例如,2005年的演習開始包含了進攻性的計算機作戰,主要是在對敵人網絡進行的第一波打擊中。   附錄:信息戰預備役和民兵分隊的構成   早至2000年,中國媒體就已經討論了在民兵和預備役部隊中組建信息戰單位的問題。這些作戰單位的人員需要精通計算機技術,可以從院校和科研所以及信息技術產業中抽調。2003年,一份解放軍專業雜誌聲稱“海岸民兵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信息技術優勢,積極完成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支持任務。”   民兵/預備役人員將使民用計算機專業技術和裝備可用於支持解放軍軍事訓練和作戰,包括“渡海”亦即兩棲攻擊行動。在軍事突發事件中,信息戰單位能夠在保護中國計算機網絡的同時,通過對敵方的軍事和商業計算機係統進行“黑客襲擊”和網絡入侵,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戰,從而支持作戰的解放軍部隊。   解放軍正在試驗信息戰的戰略、學說和戰術,並且將民兵和預備役單位整合到正規軍事作戰中。這些單位據報道在訓練和演習中參加了正規部隊的行動。   中華網軍事論壇 華南老虎 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