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星期四 2006年5月25日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英外交部:6國就伊朗核問題磋商取得進展                【倫敦消息】英國外交部女發言人今天表示,美、俄、中、英、法、德6國的代表當天在倫敦就伊朗核問題舉行了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會談,並取得良好進展。       這位女發言人說,這是一次複雜而敏感的外交磋商,來自美、俄、中、英、法、德6國的高級官員舉行了具有建設性的會談,並取得良好進展。會議建議6國外長盡快舉行會晤,並最終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定。但該發言人拒絕透露詳細情況。       據報道,此次六國代表磋商原計劃於19日在倫敦舉行,但由於對歐盟提出解決伊核問題新一攬子計劃存在分歧,磋商被推遲到24日舉行。       歐盟準備提出的一攬子計劃主要包括向伊朗提供一座輕水反應堆和安全保證等,以便促使伊朗中止其核計劃。但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對此已表示拒絕。美國國務卿賴斯21日公開表示,美國不會通過向伊朗提供安全保證來換取其中止鈾濃縮活動。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既然英國外交部發言人是隻願意宣布“取得進展”、而不願意“透露詳細情況”,那麽,我們也就隻能從別的方向去尋找“取得的進展”了。       ●英國人這種“欲說還休”的態度,隱含著外交企圖       事實上, 一則來自法新社的最新報道,顯然讓我們對這個所謂的“取得進展”有了些眉目。在給出下一則消息、一起了解具體的伊核進展之前,我們想提請大家注意的一點就是: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的這種“欲說還休”的態度,可不是在故弄玄虛、而是隱含著外交企圖的.這一點,我們將在稍後展開。          巴拉迪:伊朗承諾願有條件放棄本土鈾濃縮活動             【華盛頓消息】據法新社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表示,伊朗已準備放棄未來幾年在其本土進行鈾濃縮活動,以減輕西方對其核項目的恐懼,然而德黑蘭的原子能研究活動仍是需要國際社會討論的敏感話題。      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日前會見了美國國務卿賴斯,討論了有關西方國家阻止伊朗獲取核武器的效果等問題。      巴拉迪與賴斯會晤後在華盛頓向記者表示,伊朗方麵承諾一旦關於他們核項目的談判重新開始,他們願意遵守旨在加強監控的核不擴散條約的“附加條款”。 巴拉迪說:“就我所知,伊朗已經原則上同意了數年內不在伊朗境內進行鈾濃縮。”然而,伊朗關於鈾濃縮的研究和開發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討論。      目前英國、法國和德國主導著與伊朗就核問題的談判,巴拉迪號召美方更多、更直接的參與伊朗核問題的討論,同時呼籲美方努力給伊朗提供更多安全保證。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則看似短小的新聞報道,卻飽含了我們需要的大量信息。在具體解讀這些信息之前,我們認為有必要對《東方時事解讀》在伊核問題上長期持有的兩個觀點作一個簡單回顧:       第一,我們認為,在大國玩的這場中東戰略遊戲中,在華盛頓都得在“中歐俄”的強壓下接受俄羅斯“舉行伊核六方會談”之建議的情況下,隻要華盛頓不敢對伊朗動武,那麽,大國經過一段時間不短、且範圍廣泛的討價還價之後,接受以俄羅斯代煉核原料為基調的解決方案,是伊朗緩和“這一輪”伊核危機的唯一選擇;          ●伊核問題何牽動了整個地球?          第二,我們還認為,伊核問題之所以牽動了整個地球,在於它“最最核心的本質”就是一個美國全球角色“重新定位的問題”、也是各個大國全球角色重新定位的問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伊核問題的“終極”而言,不是美國人借“伊核問題”徹底解決“伊朗問題”、繼而徹底扮演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支配整個地球的“新角色”、坐實世界單極化;就是“中歐俄”借伊核問題逐漸實現中東多邊化、徹底摧毀美國的中東戰略,迫使華盛頓重新接受自己曾經也不過是世界普通一級的“老角色”,從而“再現”全球多極化;       不難看出,伊核問題不僅是個長期問題,而且從最終的結果看,它絕對還是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問題。          ●在.....之前,伊核問題“不容”被徹底解決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中歐俄”沒有借伊核問題迫使華盛頓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全球角色、重新設計其全球戰略之前;或者、在美國人沒能借伊核問題將“中歐俄”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的培養起來的戰略協作模式徹底扯碎、並在此基礎上完成將伊朗納入美國戰略體係的中東戰略之前,我們認為,對相互對峙的任何一方而言,伊核問題都是“不容”被徹底解決的問題。          ●如何理解伊核問題“不容”被徹底解決的含義?       在此,我們想強調的是:在“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之前,對“中歐俄”而言,伊核問題的徹底解決、“更多地”意味著伊朗核武潛力被美國人以各種方式“徹底摘除”(包括武力打擊、全麵製裁、政府顛覆等),令中東仍然是隻有以色列一個核武技術國家、或者的絕對親美政權才擁有核武的中東,令美國、以色列仍然在中東長期擁有目前這種在軍事行動上的自由度;       而對美國人而言,伊核問題的徹底解決,則“更多地”意味著伊朗在“中歐俄”縱容下成為一個正式的核武國家、中東由此進入有多個核武國家(至少有伊朗、以色列。也許還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存在的中東核競賽。          美國、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行動自由度由此將受到巨大的壓縮,並由此徹底動搖“美以”聯盟。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一旦失去了核武優勢、也就失去了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優勢之後,以色列必須然會務實地考慮“如何在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中更玫厴?嫦氯ァ鋇奈侍狻?br />       在“拔掉”了以色列這枚“釘住”阿拉伯國家長達幾十年的中東鋼釘之後,華盛頓也就麵臨著必須調整其中東戰略的殘酷現實。          ●伊核問題被徹底解決之時,就是世界格局被最後定型之日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上述闡述,我們不難想像這麽一種情景:伊核問題被徹底解決之時,也是中東多邊框架成型之時、或者美國獨霸中東戰略成功之日,還是我們看到不是東風徹底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徹底壓倒東風的那一天!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伊核問題的徹底解決,全球政治、經濟、軍事格局將被徹底確立,也就是說,伊核問題被徹底解決的那一天,也是世界格局被最後定型的那一天。            ●“這一輪伊核危機”有足夠的運氣、去“碰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另外,我們還想強調的是,在“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之前,盡管“大國們”“不容”伊核問題被徹底解決,但這絲毫不會影響“這一輪伊核危機”有足夠的運氣、去“碰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是因為“大國們”彼此間都把持著一顆“不容”伊核問題被徹底解決的“心”,這才確保了“這一輪伊核危機”一定會出現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巴拉迪的這個“所我所知”,進一步地驗證著我們之前的兩個判斷       為了更好地證明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請大家再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巴拉迪說:“就我所知,伊朗已經原則上同意了數年內不在伊朗境內進行鈾濃縮。”       顯然,巴拉迪的這個“所我所知”,毫無疑問,是在進一步地驗證著我們之前的兩個判斷:       首先,仍然處於討價還價中的這份所謂伊核“新方案”,或者是“聯合國伊核問題決議案”隻不過是“這一輪伊核危機”的緩和方案,並不是“這一輪伊核危機”的解決方案,更不是整個伊核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從巴拉迪帶來的“伊朗原則同意”中,華盛頓很難享受到勝利快感       因此,在我們看來,從巴拉迪帶來的這個“伊朗原則同意”中,華盛頓是很難享受到一種勝利快感的。道理很簡單,第一,“伊朗已經原則上同意了數年內不在伊朗境內進行鈾濃縮”、當然意味著伊朗的一種讓步、甚至意味著伊朗對俄羅斯“代煉濃縮鈾”方案的“原則接受”已經是“呼之欲出”。      然而,我們想強調的是,伊朗同意不在伊朗境內進行鈾濃縮、亦既由俄羅斯“代煉濃縮鈾”,僅僅是問題的一麵,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問題的另一麵恰好就裝在“數年內”這個詞裏。顯然,伊朗的讓步是有前提條件的。         ●伊朗的開出的最新談判價碼“非常符合”“中歐俄”的戰略要求         按我們的理解,伊朗的開出的最新談判價碼是“數年內由俄羅斯負責代伊朗提煉濃縮鈾”,顯然,這非常符合“中歐俄”為代表的國際社會所堅持的“暫停濃縮鈾活動”的明確要求,也非常符合“中歐俄”“不容”伊朗核武潛力被美國人徹底摘除的戰略底線。            ●對華盛頓而言,巴拉迪先生帶去的伊朗讓步,絕不是禮單、而是一份賬單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對華盛頓而言,巴拉迪先生帶去的伊朗讓步,由於附帶了“數年內”的前提條件,因此,它絕不是什麽禮物、因為它不僅沒有滿足美國的任何要求,反而就開始索要回報,是一份地地道道的索要回報的清單。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就是說,就在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發出的“取得了進展”的“喜悅聲”之中,華盛頓決策者卻難堪地發現,這些“被自己信任”的、主導伊核談判的協調人派來“報喜”的巴拉迪先生,不僅沒能帶來伊朗立刻停止濃縮鈾的讓步,特別是沒能帶來支持全麵製裁、軍事打擊伊朗的共識、還居然從公文包中抽出了這樣一份“賬單”:非常明顯的是,這份“賬單”上主要內容、在巴拉迪的另一段話中早就羅列得一清二楚了。         ●在這段隻不過在“描述事實”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折射了這樣幾個事實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如下:目前英國、法國和德國主導著與伊朗就核問題的談判,巴拉迪號召美方更多、更直接的參與伊朗核問題的討論,同時呼籲美方努力給伊朗提供更多安全保證。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段隻不過在“描述事實”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折射了這樣幾個事實:       第一,在與伊朗的核談判中,沒有為美國爭到什麽好處的歐盟、且還多次與伊朗談崩了的英法德,之所以仍然為各方所看重、依舊主導著與伊朗就核問題的談判,還是得益於其自我定位的精準、與“中俄”分工的明確。         ●歐盟的“三駕馬車”正因自己鮮明的伊核態度、而愜意地享受著“中心角色”的感覺       顯然,真實的情況就是,作為協調人的歐盟,在“中俄”與美國在軍事打擊、全麵製裁伊朗的問題上針鋒相對的時候、在“美伊”於美伊是否直接對話、美國是否參與國際社會向伊朗提供安全保證的問題上各不相讓的時候,歐盟的“三駕馬車”正因自己那“既支持有限經濟製裁伊朗、又堅決反對軍事打擊伊朗”的鮮明立場,以協商人的身份穿梭於多方之間、而愜意地享受著“中心角色”的感覺;         ●巴拉迪帶去的“號召”與“呼籲”,驗證了時事評論員這幾天一直討論的一個問題       第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巴拉迪帶去的那份伊朗附加前提條件的讓步,並不是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為“取得進展”歡欣鼓舞的主因,恰恰相反,英國人、地準確講是歐洲人之所以表現得歡欣鼓舞、其實是在“熱切地指望”著華盛頓收到伊朗的這份讓步之後、就同意巴拉迪帶去的“號召”與“呼籲”,有意思的是,這一個“號召”、一個“呼籲”,正好驗證了時事評論員這幾天一直討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      我們認為,伊朗要麽“閉口不提”安全保障、要麽幹脆聲稱不在乎“美國是否拱安全保障”,而華盛頓卻在“逮著機會就強調”“不提供”安全保障的有趣畫麵、讓我們充分相信,美伊這種“各拿一把號、卻吹一個調”的默契,顯示美伊正在考慮這樣兩個問題:在這份旨在緩和“這一輪”伊核危機的“第一份新方案”中,美伊對話和安全保障,是一起要?還是一起給?         ●“美伊”在“一起要?還是一起給?”的選擇題上,都到了必須選擇一個答案的時候了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了英國人的這份“欲說還休”的喜悅、有了巴拉迪的這趟攜帶著“號召”與“呼籲”的美國之行,看來“美伊”在“一起要?還是一起給?”的選擇題上,都到了必須選擇一個答案的時候了。         ●英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取得進展”“欲說還休”的心機之所在      還有一點,就是一旦美伊“做答”,並為“中歐俄”所共同認可,那麽,也就意味著將答案帶去美國的巴拉迪、又將肩負著將伊核問題“重新帶回”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責任,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正是英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取得進展”“欲說還休”、並將“信息披露權”交給巴拉迪的心機之所在。      非常清楚,在展現這一心機同時,我們認為,歐洲人還準確地衝著美國人表達一種響應“號召”、接受“呼籲”的“殷切希望”、並傳遞了“這也是歐洲的立場”的外交信號。         下麵,在一則來自伊拉克的消息之後,東方評論員將繼續今天的中東部分,繼續關注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後的相關話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