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位美軍高級參謀的觀點:用武統一台灣,這是一個曆史性的必然命題!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一位美軍高級參謀的觀點:用武統一台灣,這是一個曆史性的必然命題!   那麽,什麽是用武統一台灣的最佳戰略?這就是一個在用武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吉安三年多前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宣告》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就是“以封促統”。用武統一台灣的最佳戰略就是“以封促統”。   就像在伊拉克反美侵略戰爭之前,指出的“以遁、遊、擊,確保一個‘拖’字”的戰略,已經被證明,一定會被繼續證明,並且最終會被證明是該戰爭伊拉克方麵克美製勝的唯一最佳戰略一樣,我以為,要想贏得任何一場戰爭,必須應該在戰前事先確立一個能夠“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最佳戰略,隻有這樣,才能確保戰爭的勝利。   用武統一台灣,很明顯,在這個概念中,用武,隻是戰略手段,統一台灣,是戰略目的。三年來,解放軍所公開的對台獨-分子用武的戰略可分為三:打、登、封。我分析論證的“以封促統”的戰略已經在列。   此文,是要進一步論述“以封促統”的戰略,優於“打、登”的戰略,是用武統一台灣的最佳戰略。   下麵就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來進行衡量、分析、論證“用武統一台灣的最佳戰略”。   一,“大陸政府不想用武”,即“大陸政府想和平統一台灣”的因素。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首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大陸政府不想用武”,即“大陸政府想和平統一台灣”這一條件。   大陸政府對台獨-分子遲至今日仍不用武,充分證明大陸政府是不想使用武力作為達到統一目的的手段的。因此,“大陸政府不想用武”,即“大陸政府想和平統一台灣”的因素,應該作為衡量、分析、論證“用武統一台灣的最佳戰略”的首要條件。   很明顯,打也好,登也好,顧字思意,是必須用武的,而且都是必須要大動幹戈的,就是實實在在地要動用武力的。因此,一打、一登,戰端一開,便是絕無“和平”統一的可能了的。   而唯有“以封促統”的戰略,卻是可以在必須用武的情況下,仍然可能完全滿足,或最大限度地滿足“大陸政府不想用武”,即“大陸政府想和平統一台灣”這一首要條件。換言之,打、登兩戰略,皆不如“以封促統”的戰略,都不能完全滿足,或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用武”、“和平統一”這個首要條件。   因為,“以封促統”,按吉安所論證的,其絕頂精妙之處,正是在於看似用武,大陸政府實際卻完全有可能將所要用之“武”,控製為“箭在弦上,引而不發”,大陸政府對台灣完全有可能始終不發一兵一卒,始終不發一槍一彈,始終兵不血刃,始終不戰而屈台之兵,最終則仍然能夠達到“和平統一”台灣的戰略目的。   故,用能否完全滿足或最大限度地滿足“大陸政府不想用武”,即“大陸政府想和平統一台灣”這個首要條件,來衡量分析打、登、封三個不同的戰略,則很容易論證“以封促統”的戰略,是應該在這場戰爭之前就必須牢固確立的,不但能夠使大陸政府主動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最佳戰略,而且是使大陸政府在“用武”的情況下,仍然完全有可能,或有最大限度的可能實現“和平統一”台灣的最佳戰略。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二,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二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這一條件。   很明顯,戰爭的一方,所使用的是“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戰略,則必勝無疑。反之,戰爭的一方,若沒有這樣的戰略,則必敗無疑。   伊拉克反美侵略戰爭,“以遁、遊、擊,確保一個‘拖’”的戰略,使伊拉克“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所以必勝無疑;而美國侵略軍卻根本沒有這樣的戰略,當然沒有可以反製“以遁、遊、擊,確保一個‘拖’”的戰略手段,這,從美國戰前所吹噓的六天,或頂多六周即可結束戰爭,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狂言中可以顯見,而至今,九個月過去,美軍在伊拉克除了挨打就是挨打,別無其它,而今後,美軍仍然缺乏反製伊拉克所用戰略的客觀條件,所以,隻能遭受越來越大的傷亡,最終結果是必敗無疑。   用“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因素作為戰爭的第二個條件,來衡量分析打、登、封三個戰略,很明顯,與“以封促統”的戰略相比,打、登兩個戰略手段都不能滿足最佳戰略必須是“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這一條件。   為什麽呢?下麵分析、論證理由:   一旦使用打或登的戰略,戰端一開,與戰爭雙方有關的戰爭時間、戰爭空間和具體的戰爭內容,必然均會出現無法完全預料的複雜變化的情況,戰爭的雙方必須經過複雜變化的戰爭全過程,才能分出最後的勝負。戰爭的複雜變化,即戰爭中隨時會出現雙方始料不及的各種變因,必然會導致戰爭的雙方都可能出現 “不能完全主動”,或“不能最大限度地主動”控製戰爭的情況。   毫無疑問,解放軍對台軍占有絕對壓倒的優勢。但是,解放軍若采用打、登的戰略,就將迫使台軍以武力應戰,就將迫使台軍對解放軍進行武力反抗。   而在任何戰爭中,哪怕占絕對優勢的一方,在戰爭之中,即使是麵對處於絕對劣勢的對手,但在對方的武力反抗之下,也往往難以在戰爭的全過程中作到“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地主動”。   而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則不會迫使台軍以武力應戰,不會迫使台軍對解放軍進行武力反抗,相反可以迫使台軍完全或最大限度地放棄對解放軍的武力抵抗,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   可以假設解放軍對****使用打、登的戰略而投入100萬兵力,台軍隻有10萬兵力作抵抗,此雖然滿足了10:1的絕對優勢兵力的作戰條件,但依然難以滿足“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條件。   因為,於戰爭的全過程中,台軍的10萬兵力將會如何製約解放軍的打、登戰略?如何抵抗解放軍?在何時、何地、怎樣抵抗?對這些充滿變因的戰爭的動態問題,解放軍雖然可以於戰前有所了解,有所準備,但實際是無法在事先確定完全準確的答案的,因為這些問題是由戰爭全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難以控製的各種變因所決定的。   所以,雖然解放軍對台軍占有絕對壓倒優勢,並可以投入10:1,甚或更大的絕對優勢兵力,但,采用打、登的戰略,解放軍仍然不可能在戰爭的全過程中“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地主動控製”台軍的反抗,相反,很容易預料到的實際情況是,解放軍在某些局部時間,某些局部空間,在某些局部的戰爭中,麵對台軍的反抗,很有可能出現完全被動的情況。   因此,絕對優勢兵力,可以成為解放軍取得戰爭最後勝利的保障條件,但並不是解放軍取得“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先決條件。   而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解放軍則能夠“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   因為打、登兩個戰略,都將迫使台軍以武力應戰,以武力反抗解放軍。換言之,打、登兩個戰略,將把台軍逼到背水一戰的絕地,將使解放軍麵對台軍在最大時間和最大空間範圍內的最大限度地反抗。而“以封促統”的戰略,卻使台軍即使想以武力應戰,想以武力反抗解放軍,都始終無從應戰,始終無從反抗,實際情況將會使台軍的所有武力始終處於歸零的狀態,使台軍對解放軍防守的時間和空間也全部歸零。   因此,隻要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解放軍當然便可“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三,完全或最大限度地變台軍優勢為台軍劣勢。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三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完全或最大限度地變台軍優勢為台軍劣勢”這一條件。   “遁、遊、擊”的戰略,可以使侵略伊拉克的美軍的優勢,即海陸空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優勢全部歸零。而所有侵入伊拉克的美軍,則一個一個成了伊拉克人民的活靶子。   台軍的優勢是什麽呢?四麵環海並距離大陸四百多公裏之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是其優勢一;多年來在台灣構築的多層次的比較堅固的防禦工事是其優勢二;多年來向國外購買的比較先進的海陸空各種先進武器裝備是其優勢三。   五十多年來,從毛開始,一直未能用武統一台灣的主要顧慮,就是台灣易守難攻的天然地理位置。   故,使用打、登戰略,解放軍就必須100%地麵對台軍以上三個優勢。換言之,打、登戰略正湊台軍全部優勢之長,而毫無可能“完全或最大限度地變台軍優勢為台軍劣勢”。   而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台軍以上三個優勢便可全部被改變為零,或最大限度地接近零。尤四麵環海的地理位置反而將成為台軍的最大劣勢。因為四麵環海,加之台灣麵積不大,所以台灣之台軍很容易被封鎖,很難有救兵,很難逃跑。麵對封鎖,台軍將成甕中之鱉。因為解放軍對台灣隻封不攻,台灣其它二條優勢,防禦工事和先進武器裝備就將被變為無用之勢。解放軍麵對毫無優勢,隻具劣勢的台軍,焉有不勝的道理。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四,完全或最大限度地做到以逸待勞。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四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完全或最大限度地做到以逸待勞”這一條件。   侵略伊拉克的美軍經過長途跋涉到了伊拉克,是謂疲勞之軍,人生地不熟,是謂客場作戰。而伊拉克人民則是在自己的家裏,是謂以逸待勞,是謂主場作戰。所以,伊拉克人民對美軍可以慢打,也可以快打;可以打多,也可以打少;可以打東,也可以打西;可以日打,也可以夜打,總而言之,可以對美軍隨心所欲地打擊。而美軍除了挨打,毫無還手之力。   使用打、登戰略,解放軍必成疲勞之軍,必處客場作戰,必遭人生地不熟之苦,所以,根本不可能滿足“完全或最大限度地做到以逸待勞”這一條件,結果正好相反。   而使用“以封促統”戰略,解放軍可以始終不發一兵一卒至台,便可始終滿足“完全或最大限度地做到以逸待勞”這一條件。相反,被封鎖之台軍,雖處主場,但成甕中之鱉,日夜寢食難安,時日稍長,必成疲勞之軍。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五,完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避免解放軍的傷亡。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五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完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避免解放軍的傷亡”這一條件。   從上述,已經可以明了,使用打、登的戰略,將迫使台軍以武力應戰,在最大時間和最大空間範圍內,以武力對解放軍作最大限度的反抗,必將會形成對解放軍的最大程度的傷亡。   而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解放軍於戰爭的全過程中可以不發一兵一卒,當然就可以完全,或最大限度地避免與台軍直接接觸,沒有直接的接觸的戰爭,當然就可以滿足“完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避免解放軍的傷亡”這一條件。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六,使大陸完全不受,或最大限度地不受戰爭的損失。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六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使大陸完全不受,或最大限度地不受戰爭的損失”這一條件。   使用打、登兩個戰略,將迫使台軍必然以武力應戰,在最大時間和最大空間範圍內以最大限度對解放軍進行武力反抗。台軍已經揚言,大陸若對台灣用武,台軍必將對大陸進行反擊。而台軍確實擁有可以攻擊大陸戰機和導彈。所以,一旦使用打、登的戰略,大陸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台軍的戰機和導彈對大陸的攻擊而遭受戰爭的損失。   而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因為大陸對台灣隻封不攻,始終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台軍則無任何理由對大陸進行任何先發製人的主動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陸則可以完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為台軍的戰機和導彈對大陸的攻擊而遭受的戰爭的損失。   而如果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在大陸對台灣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的情況下,萬一台軍仍然對大陸發動主動攻擊,大陸仍然可以後發製人地摧毀台軍的全部空軍和導彈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果是與使用打、登戰略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七,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陸的戰爭經費。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七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陸的戰爭經費”這一條件。   使用打、登戰略,大陸必須動用大量的戰爭機器,必須動用大量的兵力,當然,就會使大陸最大限度地開支戰爭經費。   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大陸可以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當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陸的戰爭經費。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八,最大限度地瓦解台獨-分子和台軍。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八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最大限度地瓦解台獨-分子和台軍”這一條件。   使用打、登戰略,等於徹底斷了台獨-分子和台軍的生路,在台獨-分子和台軍的潛意識裏,麵對的將必然隻會是死路一條,所以台軍不得不對解放軍作背水一戰,這,將不但不利於最大限度地瓦解台獨-分子和台軍,反而會迫使台獨-分子和台軍形成最大限度的團結進行頑抗。   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等於給所有的台獨-分子和台軍都留下了一條生路,大陸始終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當然,在台獨-分子和台軍的潛意識裏,麵對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隻要不反抗,就一定會有生的希望。人求生的本能和欲望,將迫使所有的台獨-分子和台軍,必然將在生死之間作出抉擇。而大陸完全可以輔以對台灣政要和台軍官兵立功受獎的各種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吉安相信,台獨-分子和台軍必定會被最大限度地瓦解。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九,最大限度、最有效地製約外國反華勢力。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九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最大限度、最有效地製約外國反華勢力”這一條件。   使用打、登戰略,必然會形成解放軍對台灣大規模主動攻擊的戰爭形式。而外國反華勢力,主要為美國和日本這兩家,可能介入大陸統一台灣的戰爭的借口,也就是曆史上一直在公開宣傳的所謂不希望大陸對台灣用武。而使用打、登戰略,則無異於給美、日介入戰爭留下了一個借口。   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大陸始終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不存在大規模對台灣用武的戰爭形式。美、日則毫無介入的借口。實際情況將會是麵對大陸對台灣實行軍事封鎖,而沒有任何戰爭發生,則美、日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台灣被大陸不戰而統一。   如果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美、日仍要以武力介入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封鎖,那麽,大陸對美、日的反製,則不過是與使用打、登戰略時的方式和結果相同。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十,最有利於統一之後台灣的管理、建設和發展。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十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最有利於統一之後台灣的管理、建設和發展”這一條件。   使用打、登戰略,必然會形成解放軍對台灣大規模主動攻擊的戰爭形式。而大規模的戰爭,必然會對台灣的經濟、環境等改方麵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傷,對統一之後台灣的管理、建設和發展當然是不利的。   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大陸始終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不存在大規模戰爭的形式。則對統一後的台灣的管理、建設和發展當然是有利的。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十一,在任何時間都可實施的戰略。   我認為這是有關統一台灣戰爭之全局所必須考慮的各主要因素中之十一要。   最佳戰略,必須滿足“在任何時間都可實施的戰略”這一條件。   使用打、登戰略,因為解放軍對台灣要作大規模主動攻擊,故必須選擇最佳的開始時間,或考慮最佳的戰爭時段。所以,打、登戰略,都不是“在任何時間都可實施的戰略”。   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大陸始終不發一兵一卒,不發一槍一彈,不存在大規模戰爭的形式。當然可以是“在任何時間都可實施的戰略”。而且實施起來,大陸可以從容不迫,穩紮穩打。故,使用“以封促統”的戰略,既不需要選擇最佳開始的時間,也不需要考慮最佳時段,可隨台軍抵抗時間長而長,可隨台軍抵抗時間短而短。   所以,在這個條件下衡量、分析、論證打、封、登三個不同戰略的結果,“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結論,有了以上十一要條件的衡量、分析、論證的結果,在打、登、封三個戰略之中,“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這,對於任何大陸人,甚至對於任何台灣人來講,都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了。   非用武不能統一台灣,“以封促統”是最佳戰略。   很明顯,因為“以封促統”的戰略之最終結果。   一,是仍然可以導致“和平統一”的最佳戰略;   二,是使解放軍能夠“完全主動,或最大限度主動地控製戰爭全局,並能貫穿戰爭始終”的最佳戰略;   三,是可以“完全或最大限度地變台軍優勢為台軍劣勢”的最佳戰略。   四,是使解放軍能夠“完全或最大限度地做到以逸待勞”的最佳戰略。   五,是“完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避免解放軍的傷亡”的最佳戰略;   六,是“使大陸完全不受,或最大限度地不受戰爭的損失”的最佳戰略;   七,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陸的戰爭經費”的最佳戰略;   八,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瓦解****和台軍”的最佳戰略;   九,是可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製約外國反華勢力”的最佳戰略;   十,是“最有利於統一之後的台灣的管理、建設和發展”的最佳戰略;   十一,是“在任何時間都可實施的”的最佳戰略。   我真誠地希望中國政府使用“以封促統”這一最佳戰略,盡快地統一台灣!   附:   關於《統一宣告》的說明和解釋   一。宣告昭和,以封促統:   1。"統一宣告"向台灣和世界昭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統一台灣的決心,統一的時間,簡便易行的十項方案和堅定有力的九項保障措施。憑一紙"統一宣告"就可迅速徹底地解決久拖難決的台灣問題,實際有效地完成中國的統一。其實憑的是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軍力和國際威嚴。用的是正大光明的陽謀。   2。應該盡快限定一個明確的統一日期,爭取在本世紀內盡快統一中國,將可使中國在本世紀大踏步地前進。   3。"統一宣告"第一,第二項,台灣升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特別行政自治區是基本原則,同時保留台原旗作區旗,台灣當局實行並非難事,其餘各項事宜亦可隨之迅速實行。   4。如真需封鎖,僅需導彈控製台軍用機場和港口即可。台軍機軍艦若真敢妄動,以極少的導彈立即摧毀妄動之軍機軍艦,軍用機場和港口。可立掌台製空,製海權。封鎖僅憑導彈足以解決問題。海,空軍隻需戒備防衛本土,不必出擊,更不必攻台。   二。封而不攻,手足情重:   4。"統一宣告"保障措施之軍事和經濟封鎖立足於"不戰而屈台之兵",不先發一槍一炮,不發一兵一卒至台,亦不傷台一平民百姓。以封鎖達和平統一。   5。封鎖看似用武,不過箭在弦上,引而不發,實是用仁,以封促和。   6。封鎖的精妙絕頂之處在於封而不攻,圍而不殲,在於自始至終不發一兵一卒至台;在於由此即可變台所恃防守天險為台難以逾越的封鎖天障;在於由此可置台所有軍事力量於無用武之地,形同癱瘓;台軍將攻無可攻,無處可攻,無由出擊,出擊還需冒被殲滅之風險;防無可防,因無來攻之敵可防;退無可退,四麵是海,無處可退;逃無可逃,海圍八方,無處可逃;等外援,斷無希望。故台軍對我封而不攻將會完全無可奈何,隻能困守孤島。我卻可始終掌握絕對的主動權。我軍自始至終將會是以逸待勞,台軍將會是惶惶不可終日。倘時日漸長,供應短缺,矛盾叢生,軍心民心必然動搖瓦解,台灣當局非同意和平統一不可。   7。由上可見,憑"統一宣告"一旦之發布即可達成和平統一,實有極大的客觀可能性;憑封鎖促成和平統一則將是邏輯的必然結果。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何必要在遭到封鎖,麵子裏子都丟光之後再同意統一?何必要先自討一番苦吃?何不遵從"統一宣告",順順當當漂漂亮亮體體麵麵地實行統一呢?   8。"統一宣告"講明盡量使台灣的一切,包括軍事力量在內,在封鎖期間保持完整,盡可能不傷台一平民百姓,盡可能少傷台兵卒及其武器裝備和設施,用仁義之師。封鎖矛頭隻對台當局執迷不悟的少數人,對廣大台灣軍民始終保持仁義之心。台普通軍民百姓皆我手足同胞,隻封不攻,即可解投鼠忌器之憂。   9。隻封不攻,有利於統一後台灣人自治的穩定,管理的順利和防衛的便宜。更主要是在得台灣軍心,民心,得世界民心。也將減少中國的財力,軍力,人力和物質的損耗。統一後台灣仍完全由台灣人基本照原樣自治。就是外人也無由,無法再橫加幹涉。   10。美國和日本和其它西方國家為其自身利益都不會為台灣得罪中國,不會幹因小失大的蠢事。美已申"三不政策",在目前的形勢下更難為台灣而兵犯中國。但"統一宣告"中仍有警告在先。實際也需作萬一的準備。若封鎖開始後,真有外機外船進入台二百海裏以內,用導彈堅決擊毀之。有一毀,則斷無人敢冒再毀的風險。   11。九六年三月東海軍事演習和導彈的威力,已震動整個台灣。金門縣長寫好了投降書,上電視表示絕不抵抗;離台所有飛機航線幾十天的機票被搶購一空;巨額資金蜂湧出台;民心,軍心動蕩不安;事後民意調查,同意統一的比例升至百分之四十六;甚至有大量百姓史無前例地上街遊行要求台灣當局與大陸統一。   故"統一宣告"一出,統一可成;如真需封鎖,料不用當年東海導彈演習所費,料不傷我一兵一卒,不傷台平民百姓,亦不傷台大元氣,料快則數月慢不出一年,兵不血刃,和平統一可成。   三。能和不勝,能統不治:   12。台灣當局對統一長期以來實行著兩手,其一手是虛,虛虛偽偽地應付著談判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卻至今連三通這麽簡單的問題都還置之高閣;其另一手是實,實實在在地幹著分裂中國的各種事情。如打美國和西方牌,向美和西方購買軍火武器裝備;對外搞金錢和彈性外交,如最近對馬其頓,巴新"建交" 之手段,並不斷設法進入聯合國等等;甚至直接出手擾亂中國政局,如扶植中國"民Yun"分子,拉扯"藏獨",最近又邀發L供李訪台,真正是時時處處見縫插針,絕不放過任何機會給統一製造困難和障礙。   故與台灣當局的談判,不論唐焦,還是汪辜,談來談去,都形同驢子拉磨,原地繞圈而已。對台僅用談判一手,不論談什麽,不論怎麽談,台早已可用虛的一手輕鬆化解。而對台用實的一手之所作所為,除隻能不斷發表"嚴重警告","強烈抗議",或隻能口頭或文字不斷重複"不放棄武力解放台灣"之外,卻總無有效的實的一手予以應對,對台灣當局的百般頑滑萬種鑽營總無可奈何。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除連年不斷在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各方麵越來越受台困擾,消耗,甚至時時遭台在國際上挑起種種矛盾的擾亂和製約之外,何年何月才能統一?一方要統一,一方要分離,雙方目的完全相反,隻會背道而馳,單*談是談不成統一的。   13。"統一宣告"輔以軍事經濟封鎖台灣作為和平統一的保障條件,是使中國和平統一成功真具實效的一手。這一手如同對弈時將軍,以一步製勝無疑,毫無回旋餘地,且絕不拖泥帶水的絕招將死對方。在明顯優勢穩操勝券的局勢下能勝而不取勝,不攻台,不占台,不治台,卻仍給台留下"和棋"的機會, "能和不勝",隻為能和平統一,不為取勝台灣,實為"讓和",這一手必將推動台灣當局非實行統一不可,體麵的"和棋",和平統一,是台灣當局唯一可行的出路,也是台灣當局上上好最最好的結局。麵對"統一宣告",台灣當局對實行統一絕無可能再有半步虛與委蛇的餘地。   14。這一手好似快刀斬亂麻,將迅速徹底解決統一進程中各種複雜的問題;將徹底暴露各類台獨-分子分子們的真麵目,徹底摧毀其政治基礎;將徹底打消世界上一切人對台獨-分子和分裂中國可能成功的幻想;看清統一是台灣的唯一出路;看清中國政府有能力使台灣統一,中國政府對台灣,"能統不治 ",隻為能和平統一,而不為占領治理台灣,統一之後台灣仍是台灣人自治。   四。台灣自治,中華一統:   "統一宣告"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項均說明統一後台灣特區仍由台灣人自治,台灣人民必將生活的更加輕鬆幸福。   統一後的中國將消除一個連年拖延的不穩定因數,將鏟除一個世界各種反華勢力最要害的根據地,如同肘腋除禍,遠足時消除一個沉重負擔。中國可長治久安,中華民族可更加強盛。   故"統一宣告"一出就能和平統一當然好,經過軍事經濟封鎖後達到和平統一或更好。總之,中華民族將可以最快的時間,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圓滿的統一,這是使中國和平統一成功的上上策。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