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外防空導彈發展介紹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空導彈是指由地麵或艦船發射、攔截空中目標的導彈,西方也稱之為麵空導彈。從40年代初德國開始研究到目前經曆近60個春秋,世界上的防空導彈已研製了三代,目前還在發展第四代。據不完全統計,已研製的型號達120餘種,其中裝備部隊90多種,正在研製的有20多種。   40年代醞釀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飛機開始用於偵察、通信和對地攻擊、轟炸,防空作戰從此登上戰爭舞台,許多國家建立了專門的防空指揮機構、對空觀測組織,並相繼組建了戰鬥機、高炮、探照燈、攔阻氣球等防空部隊。   二戰前,有的國家在發展高炮的同時,已把注意力轉向火箭和導彈的研究與試驗,特別是1937年英國研製成功雷達並投入使用,極大地推動了防空武器的發展。同時,英、美對無線電遙控飛機,美、蘇對探空火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試驗。德國在1937年製定了一個極為秘密的計劃,開始研究導彈。據說當時提出了140種不同類型的導彈方案,後來證實比較成熟的就不少於14種。這一切都為導彈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基礎,並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   二戰後期,德國為挽回敗局和對付英、美轟炸機群,在使用“複仇武器”V-1和V-2導彈的同時,開展了比高炮打得更高更遠的防空導彈的研究試驗,主要有“龍膽草”、“萊茵女兒”、“蝴蝶”和“瀑布”等型號。雖然它們都進入了研製後期,但未投入使用,納粹德國即告覆滅。這些最初的探索試驗成為後來美、蘇研究防空導彈的基礎。1944年,美國也曾研究“雲雀”和“小兵”兩種防空導彈,用於對付日本的“神風”自殺飛機,但因技術不成熟而失敗。   50年代破土而出   戰爭中的空襲與防空是一對矛盾。空襲武器的“矛”尖銳了,就促進防空武器的“盾”發展,兩者在鬥爭中發展和提高。二戰後,出現了高空高速轟炸機、偵察機和飛航式導彈,高炮已經打不著了,戰鬥機也飛不了那麽高,因此極需一種新的防空武器。   美、蘇從戰敗的納粹德國獲得了研究設計資料和實物,並俘虜了研究設計人員,從而開始有計劃地研究和試製防空導彈。美國由陸軍和海軍分別負責地空導彈和艦空導彈的發展,而原蘇聯由國家統一負責防空導彈的發展。與此同時,英國也加入研製行列。   經過多年的努力,防空導彈在50年代像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登上戰爭舞台,出現了美國的“波馬克”、“奈基”Ⅱ、“黃銅騎士”,原蘇聯的SA-1、SA-2、SA-5,英國的“警犬”等12種防空導彈。   人們把這個時期發展的防空導彈稱為第二代。它們均屬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多數為車載式,還有單車型,地麵機動性好,可隨機械化部隊行進;射程在30千米以內,射高不超過15千米;製導方式采用無線電、紅外、激光和光電複合製導,提高了抗幹擾能力;推進係統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中“霍克”等導彈采用了先進的單室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而SA-6的固-衝組合發動機開辟了推進係統的新途徑。在殺傷技術方麵出現了破片聚焦戰鬥部、多效應戰鬥部和鏈條式戰鬥部,提高了導彈的殺傷概率。第二代防空導彈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經受了考驗。以色列被擊落的114架飛機中,有62%是被埃及的蘇製SA-6、SA-7擊落,而以色列發射22枚美製“霍克”導彈,卻擊落阿拉泊國家25架飛機,創造了一個奇跡。   80年代對付多目標   進入80年代,空襲兵器采用在幹擾掩護下多方向、多批次飽和攻擊的作戰樣式。空中威脅的變化又促使防空導彈向著抗幹擾、抗飽和攻擊、對付多目標、實現全空域攔截的方向發展,既能反飛機,也能反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這一時期裝備部隊的典型防空導彈是美國的“愛國者”和“宙斯盾”係統,前者采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和TVM(經過導彈跟蹤)製導,可同時製導8枚導彈攻擊多個目標。另外還有原蘇聯的S-300(SA-10)、S-300V(SA-12),它們對付多目標的能力優於“愛國者”,而且S-300V的反導能力更好一些。   人們把這個時期裝備部隊的防空導彈稱為第三代。這些導彈在外形設計上采用了大攻角(注2)無翼式氣動布局;推進係統采用高能推進劑,導彈最大速度達6馬赫;彈上製導和控製係統采用數字控製技術,提高了製導精度;采用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提高了抗飽和攻擊能力,並采用了多種抗幹擾措施。   新一代防空導彈的特點是:突出戰術反導能力,發展分層攔截係統;采用命中概率高或具有直接命中點目標,即直接碰撞能力的精確製導導彈;增強防空導彈係統的電子戰能力,對抗空襲體係的光電偵察幹擾、隱身突防和反輻射導彈的硬殺傷威脅;更多地采用固態相控陣雷達,增強遠距離探測能力;采用先進的推進技術和新的氣動外形設計,提高導彈速度;采用毫米波和紅外成像導引頭,提高末製導精度;提高係統的快速機動能力,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快速到位、快速參戰。   中國的防空導彈之路   新中國成立不久就開始防空體係的建設:1950年組建了雷達和探照燈部隊;1955年建立防空軍;1957年空軍和防空軍合並,國土防空由空軍組織;1958年從蘇聯引進S-75(SA-2)地空導彈,組建了空軍防空導彈部隊。   1959年10月7日,組建剛一年的空軍防空導彈部隊就接受了一次嚴峻考驗:台灣的RB-57D高空偵察機從浙江沿海竄入我大陸,直飛北京。我指戰員沉著迎戰,用SA-2防空導彈一舉將其擊落,首戰告捷,開創了世界防空史上用防空導彈擊落敵機的首次戰例。我國從引進S-75(SA-2)時就開始了仿製工作。剛起步不久,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仿製工作遇到巨大困難。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體參加仿製的科研人員發奮圖強,經過6年的奮戰,終於在1964年仿製成功,稱之為“紅旗1號”。1965年1月10日,在包頭地區用新的國產“紅旗1號”防空導彈擊落1架U-2高空偵察機,證明國產兵器非常有效。   1965年根據空中威脅的變化,開始了“紅旗2號”防空導彈的研製,在“紅旗1號”的基礎上擴大殺傷空域,提高抗幹擾能力,改善戰鬥使用性能。它於1967年6月27日定型,隨即裝備部隊。同年9月8日,我空軍防空導彈部隊在浙江嘉興首次用新研製的“紅旗2號”防空導彈,在有幹擾的條件下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證明了該導彈采取的抗幹擾措施非常有效。在以後的國土防空作戰中,用“紅旗2號”又擊落過3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和1架米格-21戰鬥機。“紅旗2號”的研製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戰中取得的輝煌戰果,標誌著我國防空導彈的發展已由單純的仿製走向自行研製的道路。   由於十年動亂,我國防空導彈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拉大了差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防空導彈的發展逐漸走上正軌。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在改進“紅旗2號”的同時,又研製成功多種型號,形成了以“紅旗2號”為基本型的中高空係列,以“紅旗61”為基本型的中低空係列和以“紅纓5號”為基本型的便攜式係列,實現了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的空域覆蓋。   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我國已奠定了一定的導彈工業基礎,具有相當規模的研製生產能力和研製設計隊伍。防空導彈部隊已成為空軍的一個兵種,執行國土防空任務;陸軍和海軍也裝備了防空導彈,執行野戰防空和艦隊防空任務。在21世紀初期,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將研製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防空導彈,圓滿地完成防空作戰任務,保衛祖國的神聖領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