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的戰爭叫囂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2006.5.23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日本在安全、領土、海洋權益和經濟援助等一係列問題上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新《日美安保共同聲明》帶來的震蕩還未平息,3月2日,日本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在準備提交國會的《資源勘測限製法案》中,明確表示要對在東海專屬經濟區進行海洋資源勘察或從事海洋科學考察的中國船舶動武,引起了中方的極大關注。對此,有日本專家稱,日本近期的一係列舉動不僅讓周邊國家普遍感到不安,還表明這個曾經在亞太許多地區點燃戰火的國家正在進入新一輪膨脹期。   民主黨公然要求對中國船隻動武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日本民主黨近期將向國會遞交一個新法案―――《資源勘測限製法案》。該法案明確規定,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艦艇負責武裝保護在中日有爭議的東海專屬經濟區開采天然氣等海洋資源的日本企業,如果發現有中國船隻在該地區從事海洋勘探或科學調查,日本巡邏艦艇可以對其實施強行搜查和扣押,甚至動用武力。據了解,這是日本第一次明確提出對中國船隻動武的要求。報道還稱,自民黨近日也在準備類似法案,並正在與民主黨協調,爭取在本屆國會會議期間將該法案提交國會審議和通過。   此前一天,日本開始實施的《船舶油汙損害賠償保障修改法》也對朝鮮作出了強硬姿態。該法律規定,所有100噸以上的外國船隻要想進入日本,必須為石油的溢出、損失和其他損害上保險。目前,嚴重依賴往來日本的朝鮮船隻大多沒有加入這項保險,無法進入日本港口,嚴重影響了朝鮮同日本的貿易。日本報紙評論說,這實際上是日本變相發動了一場對朝鮮的經濟製裁。   自今年春節以來,日本就連續做出強硬動作,刺激周邊國家:單方麵宣布對韓國實際控製的獨島擁有主權,使日韓矛盾升級;首次將中國的台灣問題列入日美的“共同戰略目標”,企圖和美國聯手對付中國;將在中國領土釣魚島上修建的燈塔收為國有,並將其標在新印製的海洋圖上……   美國支持催化日本野心膨脹   那麽,什麽原因讓日本在近一段時期內像變了個人似的,頻頻四處挑釁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昭奎認為,一個最為直接和現實的動因就是近期日本國內的政治因素。   目前小泉政府在國內改革上阻力重重,他搞的結構改革觸動了幾百萬日本人的利益,動搖了自民黨的政治基礎。由於這個改革客觀上給美國資本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被日本國內一些人批評為“經濟上的賣國主義”。更重要的是,自民黨的主要政治對手民主黨不久前在參議院選舉中大勝,已經直接威脅到小泉的政治生涯。怎麽辦?小泉的對策是:矛頭對外,轉移不滿,迎合日本右翼的民族主義情緒。小泉在激怒鄰國,尤其是激怒中國上愈演愈烈的主要目的就是逼迫中國做出強烈反應。中國一旦做出強烈回應,日本輿論就會一片沸騰,民主黨內部重視中國和對中國強硬的不同派別就會發生分化甚至分裂。此消彼長,小泉和自民黨就能重新取得明顯的政治優勢。   其次,從大的環境上看,美國的支持也是催化日本野心膨脹的根本原因。冷戰結束後,美國調整世界戰略,需要騰出更多的力量來關注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已經使美國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來顧及遠東和亞洲地區,這時候,美國就需要日本在亞洲分擔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麵,戰後60年間,不管日本心裏怎麽想,行動上卻一直緊跟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堅決支持它,經濟方麵也十分慷慨,為美國承擔了大量的戰爭費用。美國的每次軍事行動,日本總要大掏腰包,所以雖然美國不能說已不對日本設有戒心,但現實的需求使其放手讓日本自己發展軍事力量,做“正常”國家。第三,朝鮮半島核危機和台海危機經日本媒體報道後,在日本民眾中造成了很多“恐懼感”,為日本試圖在東亞的安全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製造了輿論環境。   日本尋求第三次崛起   對於日本近期的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金熙德教授認為,回顧一下過去,不難看出,日本的種種動作與其曆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金熙德說,早在中國唐朝時期,當時的日本就曾兵犯朝鮮半島,結果在白春江戰役中大敗而歸。明朝時,豐臣秀吉又大舉侵犯朝鮮半島,再次遭到中國和朝鮮的聯手抵抗,最終戰敗。這些仗幾乎都是在外國土地上打的,都是由日本的擴張引發的,但日本常常宣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線、生命線而戰。   金熙德說,實際上,目前日本國內有一種說法認為,日本現在的自我膨脹是在尋求第三次崛起。   第一次崛起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前,是軍事崛起。其軍事擴張的思路就是所謂的大陸政策:北上線路是先占朝鮮、滿(指中國東北)蒙,進而攻占中國大陸;南下線路是先占台灣,再從東南沿海進攻大陸,接著侵占東南亞。但是日本戰敗了,野蠻的武力擴張被宣告此路不通。   第二次崛起從二戰後開始,是經濟崛起。二戰後,日本的經濟基本上處於崩潰狀態,全國上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經濟恢複和經濟建設上,致使日本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與周邊鄰國作對。一心隻想賺錢的日本人還被世界稱之為“經濟動物”。此外,戰後日本的和平主義思潮空前高漲,再加上美國對其實行的適度遏止政策也使日本幾十年來處於一個安穩期。盡管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曾根內閣曾提出要做“政治大國”等口號,但終未能形成大的氣候。   第三次崛起就是現在,是帶有軍事膨脹的政治崛起。金熙德認為,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期結束後,危機感很強的日本人就覺得,日本和平發展的道路似乎已經走到盡頭,必須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尋找的結果便是所謂的謀求成為政治大國、政治強國,從而通過提高國際影響力而爭得更大的市場、更多的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出現了向軍事強國演變的趨勢,因為在一些日本政客看來,政治影響是要靠軍事實力作支撐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頻繁試探著突破和平憲法的限製。2003年,日本趁美國武力進攻伊拉克,將自衛隊派往依然處於戰爭狀態的伊拉克,邁出了日本軍事力量全麵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從此,日本的軍事力量可以走向世界各個角落。最近,日本主要政黨還在醞釀全麵修改和平憲法,要求新憲法允許日本擁有名正言順的正規軍隊,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等,徹底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   可能會導致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惡化   盡管日本在政治、軍事上都有所膨脹,但金熙德認為,日本此舉並不等於是要再次發動一場戰爭,而是有可能擺出以實力解決的架勢來爭奪權益、幹預地區事務,甚至用武力介入解決海島、海域、海洋資源爭端和海上通道安全等權益性衝突。   那麽,日本的新一輪膨脹究竟會給東亞地區帶來哪些危害呢?研究日本問題的專家認為:首先,一旦日本的軍事力量給周邊國家帶來壓迫感,勢必會導致曆史上曾受過日本侵略的國家加強軍事力量,從而在東亞地區引起局部的軍備競賽和安全互信的大幅下降。其次,日本在政治和軍事方麵的迅速膨脹,對中國高速發展的焦慮與不適應,以及在處理外交問題方麵表現出的越來越強硬態勢,必將導致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惡化,進而影響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日本立法要求對中國船隻動武,就意味著日本很有可能成為該地區製造武力衝突的“廠家”。第三,日本的做法對其自身也有影響。日本在亞洲是一個重要又特殊的國家,背負著沒有徹底反省的曆史,又麵臨著去向不定的將來,這一點,曾經留下痛苦記憶的亞洲國家感受最深。日本與鄰國的摩擦積少成多,會令人懷疑其有軍國主義複活的跡象,損害其作為一個負責的國家的國際形象,自然不利於其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交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