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豹、梟龍,說到中國空中力量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作者:大仙貝貝(原創首發於中華軍網)
貝貝前番寫過一篇題為《中國未來15年的製空權誰來捍衛?》的文章,從中國現實的國情、軍情出發,對2020年之前的中國空中力量作出大膽揣測,自以為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但總覺得意猶未盡,今天有點時間,便拉拉雜雜寫下了些許文字,在“貝貝茶座”裏與軍友們交流。
先說說“飛豹”。
飛豹的列裝,無疑使中國空中突擊力量得到大大增強。
新飛豹入役中國空、海軍航空兵,標誌著此型戰機的性能得到了質的飛躍。
新老飛豹可以從機體外形上加以區分。新豹子改為一體化玻璃座艙,更具現代感;取消了原翼刀,由單腹鰭改為雙腹鰭等,飛行品質得到大大改善;武器外掛點增至11個,機載武器選擇性更加靈活。
某些軍友總是習慣於用老眼光一成不變地看事物,一提到老豹子就是陰陽怪氣,貝貝悄悄地告訴你:千萬不要以為老豹子還是當初的老模樣。也就是在新豹子研發的前後腳吧,中國軍工已經著手實施了對老豹子的現代化改裝計劃,借老豹子返廠大修之機進行了升級改造,以期接近新豹子的戰力水平。據《中國航空報》2004年11月16日報道:2004年11月13日我國首架“飛豹”戰機在某廠大修後重返藍天,並進行了一係列預定科目試飛,整體性能完全達到設計要求,首飛取得圓滿成功。另據軍報報道,最先列裝飛豹的我海航某團——“飛豹第一團”,已成建製形成“全天候”遠程作戰能力,其戰力水平攀升到一個新水台階。據悉,這架大修/升級成功的老豹子正來自“飛豹第一團”!
嗬嗬,如今老豹子已是“老瓶裝新醋”:形式沒變,內容變了。
關於飛豹的裝備數量問題,從媒體上公開的圖片來判斷,海航至少有三個團列裝了老豹子,有一個團列裝了新豹子;空航至少有一個團列裝了新豹子,總數應超過100架。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豹子生產裝備還會加快,並且飛豹已經走上了係列化發展的軌道。
關於飛豹的地位問題,它與蘇—30/殲—13一起將逐步替換老轟—6與老強—5,但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采取一對一的置換方式。可以預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轟—6與強—5的改進型號還將在役發揮餘熱。
再說說“梟龍”。
中新社成都四月二十八日電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梟龍”全狀態飛機零四架二十八日在成都進行首次飛行,飛機在空中飛行十六分鍾,首飛獲得圓滿成功。此前,在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中“梟龍”總設計師細說“梟龍”04架:裝備了國產先進的航電係統,座艙布局媲美最新型號的F—16。一下子把軍迷們的胃口都吊了起來,在軍網上也掀起了一股“梟龍”熱。軍友們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梟龍”該不該、能不能裝備中國空/海軍航空兵。
關於“該不該”裝備的問題,取決於“梟龍”戰機的性能能否滿足中國空/海軍航空兵的技戰術需要。“梟龍”是為適應21世紀初葉世界空戰環境而研製的一型先進多用途輕型戰機,綜合戰技水平與當今世界上第三代戰機相當,更在中國目前大量裝備的殲—7/8之上。認為中國空/海軍航空兵不應該裝備“梟龍”的理由是:我國已經裝備了更先進的、可以跟老美最新型號的F—16相抗衡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猛龍”亦即殲—10,再裝備“梟龍”不是多此一舉嗎?豈不是資源的巨大浪費?某些軍友還引用了《海陸空天慣性世界》56期上的一則軍事資訊:“猛龍”的效費比遠高於“梟龍”。雖然“梟龍”在單價上明顯要低於殲—10,但由於“梟龍”的技術水平要比殲—10低半代,即使是基本型的殲—10,其綜合作戰能力也已經是目前最新型“梟龍”的270%以上,對地攻擊能力較“梟龍”高將近4倍左右。在距離機場350—400千米的方向上,出動4架殲—10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往往需要8架甚至更多的“梟龍”才能完成。
貝貝以為,“該不該”裝備的問題沒有這麽簡單。“質量”與“數量”從來都是辯證的統一。武器裝備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科技條件下的現代局部戰爭中,一方較敵對的另一方在武器裝備的質量上如果占有較大的優勢,那麽就有更多的勝算;如果存在“代”的差距,那麽這個仗就很難打了,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都是鮮活的實例。但是,隻有質量沒有數量也是不成的,而且在一定限度內、在一定程度上武器裝備數量的優勢可以彌補質量上的不足。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在武器裝備發展思路上的迥異,就是以上原理的最好詮釋。
中國空域遼闊,點多麵廣,又由於地緣、曆史、意識形態等多方麵的原因導致中國空情複雜,這些都要求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具有一定質量和一定數量的強大空中力量。外媒報道,中國現役各型作戰飛機總數在3000架左右。近幾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航空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戰機質量不斷得到提升,第三代新型戰機裝備進程加快,我國最終需要戰機的總數應該不低於2000架。如果都使用高端、重型戰機,一是無此必要,在和平時期例行的巡邏警戒任務交給低端、輕型戰機就可以了,還能夠最大限度地延長高端、重型戰機的服役年限;二是我們還沒有那麽闊綽,我們的國情、軍情不允許,就是連老美也不可能把戰機一下子都換成F—22“猛禽”。因此,貝貝以為,中國空/海軍航空兵裝備一定數量的低端、輕型戰機是完全必要的,這跟是否裝備“梟龍”沒有任何關係。
關於“能不能”裝備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梟龍”是采取國際合作方式、瞄準國際市場需求、按市場規律運作的項目。簡言之,從研發之初其定位就是一型滿足外貿需求的戰機,是一型窮國、小國能夠買得起的先進戰機,具有性價比上的優勢。由於“梟龍”的編號是FC—1,故有的網友戲稱其為“發財一號”。嗬嗬,此比即形象又貼切。既然如此,“發財一號”主要就是為了賺銀子了。“梟龍”將優先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現實和潛在的國際市場極大,估計巴基斯坦方麵總需求量在200架左右,許多小國也都表示出了購買意願。目前中巴兩國都已建成了“梟龍”生產線,就在“梟龍”04架全狀態戰機首飛成功之際,該戰機在國內已投入量產,首批4架年內就要交付巴國軍方試用。隨後中巴兩國生產線將同時開動,幾年以內生產任務非常飽滿,就是加班加點地幹也不見得能忙過來。
——“梟龍”進入國內市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下述兩種情況下,中國空/海軍航空兵有可能列裝“梟龍”:一是中國所麵臨的國際形勢吃緊,殲—10/11等國產先進戰機裝備數量不足,用“梟龍”來彌補不失為權宜之計;二是“梟龍”的國際市場短期內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麵,為了刺激需求,增強潛在國際用戶的信心,也為了維持生產線正常運作,國內裝備“梟龍”無疑會起到經濟杠杆的調節作用。
最後聊聊中國的空中力量。
中國空/海軍航空兵是保衛國家領空安全、保持全國空防穩定的最重要的空中力量,在整個國防結構中是一極不可或缺的強力支柱。眾所周知的原因,致使中國空中力量的現實水平與當今世界空中強國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近兩代的差距。時不我待,我們必須上升到國家與民族興衰的認識高度,急起直追,隻爭朝昔,逐漸縮短這個差距,最遲到本世紀中葉可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敵手九霄辯道,蒼穹論劍,甚至超越敵手。
關於2020年以前中國空中力量的主力陣容問題。目前,中國空中力量剛剛由第二代跨入第三代,其顯著標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多型國產三代戰機研發成功,定型量產交付部隊,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空防的落後態勢;
——限製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瓶頸”陸續告破,航空發動機達到第三代水平;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等直逼世界先進水平;
——空中預警機等多型特種飛機腳跟腳地加入現役,成為中國空防力量的“倍增器”,真正結束了“畫餅充饑”的那一段尷尬曆史。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空中力量仍處於第二代與第三代的交替狀態,而且這種狀態將持續到2020年以前。這就是中國的國情與軍情!在未來近15年內,中國空中力量結構——國產作戰飛機部分的家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
——以空戰為主要任務的國產多用途空優戰機:殲—11/10係列機,形成“重—輕”搭配;也可能裝備一定數量的輕型戰機如“梟龍”,形成“重—中—輕”搭配;
——以對地/海攻擊為主要任務的國產殲擊轟炸機:殲—13(蘇—30的國產化型)??殲擊機:殲—8新改係列機(早期型號陸續退役);
——專司對地/海攻擊任務的國產轟炸/攻擊機:轟—6新改係列機(早期型號陸續退役);也可能保留一定數量的強—5新改,貝貝建議讓這些碩果僅存的強子退出空/海軍航空兵陣列而轉交陸航,既可以繼續發揮強子的“鐵拳”作用,又可以大大增強陸軍的突擊能力,強子本身就是一型前線攻擊機,裝備陸航是非常適合的;還可能裝備一定數量的由“山鷹”或“獵鷹”等教練機改裝而成的輕型對地攻擊機。
關於中國空中力量的發展方向問題。為了跟上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步伐,中國空中力量從戰略到結構都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主要是實現兩個“轉變”:
——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長期以來,中國空中力量主要執行國土防空任務,這是與防禦性的國防戰略相適應並為之服務的,戰機數目龐大,但性能落後,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今信息化空中作戰的需要了。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就是為了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大勢而對中國空中力量所作的戰略調整。
——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這是為了適應“攻防兼備”戰略而對中國空中力量所作的結構性調整。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重點發展新型戰鬥機、防空反導武器、信息作戰手段和空軍指揮自動化係統,培養適應信息化空中作戰的複合型人才,加強多兵種、多機種合同作戰訓練,提高空中打擊、防空作戰、信息對抗、預警偵察、戰略機動和綜合保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總體規模適度、編成結構合理、武器裝備先進、係統配套集成、信息支援和作戰手段完備的空中防衛作戰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空中力量正向著這個方向大踏步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