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非常罕見:從伊核看中國調整「韜光養晦」戰略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聯合國安理會五月六日開會討論美英法針對伊朗核問題提出的第一份決議草案時,中國和俄羅斯聯手否決了草案。中國這個舉動非常罕見,其幕後蘊含了很多含義。 美英法三國草案,以進一步製裁為威脅,意在強製伊朗停止提煉濃縮鈾。中國對於伊拉克、伊朗及朝鮮核問題所持的立場,翻來覆去就是兩點﹕一、反對核擴散,二、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因此,反對含有強製性措施的決議草案,乍看隻是中國遵循自己的一貫立場所為之而已。但是,如果回顧中國在伊朗核問題上外交立場的變化,就頗能發現耐人尋味之處。 中國之前一直堅持伊朗核問題應該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解決,反對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層麵。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去年八月曾說「安理會並不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合適場所」。可是,在今年二月四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表決向安理會報告的決議時,中國雖然認為「當前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解決伊朗核問題仍有空間」,但仍然投了讚成票。這是一次重大的態度改變。如今夥同俄羅斯在安理會高調否決美英法的決議草案,又是一次重大轉變。 俄羅斯與伊朗有地緣關係上的重大戰略利益,隻要它不同意,英法的決議草案就不可能在安理會過關。中國與伊朗沒有地緣上的利害關係,完全不必要跑出來高調反對,隻需依照慣例投棄權票即可。過去,在伊拉克問題上,俄、法、德三國與美英立場嚴重分歧,在有他人出頭的情況下,中國一直保持低調。中國這樣做,是延續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規避與美國直接衝突的風險,為中國經濟發展爭取外部安全環境的招數,早已司空見慣。 既然如此,為什麽中國現在要跑出來唱高調呢﹖有分析說,這是中國要保護自己的能源利益,因為伊朗是中國的最大石油供應國,兩國能源協議總額據說可達到一千億美元。這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最根本的因素。要理解短短四個月內的這兩次轉折,不能不考慮到胡錦濤四月的美國之行。 去年九月的卡特裏娜颶風,延宕了既定的胡錦濤訪美計劃,也使中美擱置了對於訪問規格是否「國是訪問」的爭拗。此後,美國放口風,視中國為「利益相關者」,中國也投桃報李。去年十一月,胡錦濤就已承諾第二次調整人民幣匯率。胡錦濤四月訪美之前,中國轉變態度,同意把伊朗核問題向安理會報告,並且由鐵娘子吳儀帶去一百六十億美元的采購大禮包,較溫家寶訪美時的禮包大了將近十倍。 但是,胡錦濤此行,不論是在訪問規格的定位,還是期待布殊表態「反對台灣獨立」,乃至於胡錦濤在美國多次表述希望中美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非但都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反而美國國內要求製裁中國的聲音仍然繼續看漲。 胡錦濤結束訪美行程之後,中國外交官旋即就在伊朗核問題方麵高調反對美國支持的英法決議草案,甚至與俄羅斯聯手否決美英法草案。這折射出,北京或許認為,「韜光養晦」已經不能躲開美歐對中國的不滿了。 在自然界,一頭幼象可以將自己隱藏在樹影之下躲避風險。當牠逐漸長大,樹影再也藏不住龐大的身軀,那麽牠會不會走出樹影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呢﹖ 中國的持續發展,導致它的利益逐步向全球範圍拓展,與美國既有的全球利益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例如中國新拓展的能源供應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美國有很深矛盾的國家(例如伊朗、委內瑞拉)。這就涉及到中國是否要調整戰略從而保護自己應有利益的問題。 在江澤民主政時期,中國已經開始積累好牌,但是牌不多,中國不輕易打出去。中國現在手中的好牌日益增多,如果不打出好牌就會導致輸局,中國還會繼續持牌觀望嗎﹖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外交高調,至少可以看作是中國對四月中美峰會外交的一次響應。至於是否意味著中國外交從此脫離「韜光養晦」,轉向積極進取的戰略調整,則仍需進一步觀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