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在日本國內設有十大情報機構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2006年05月10日11:13 世界新聞報   本報特約記者 顏 一   日本近年的“不安分”動向,不僅引發鄰國的高度警惕,也讓它的靠山美國心存忌憚。前不久,美國國會發布研究報告稱,日本正變得“過分自信”,很可能“挑戰”美國利益。報告引用了大量證據,說明日本政治、軍事、科技等方麵的動向,透露出美國對日本社會各領域都了如指掌。   美國是如何掌握這些信息的呢?據外國媒體披露,美國對日本的監控由來已久,除借助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等諜報力量外,更在日本國內設有十大情報機構,暗中監視日本社會的風吹草動。   駐日使館武官辦公室   隻要有情報,什麽方法都肯試   美國駐日大使館武官辦公室設在東京,是五角大樓在日本的全權代表,除處理駐日美軍的軍事外交事務外,主要任務是搜集日本的防衛政策、戰略動向及作戰行動等軍政情報。該辦公室現有5名通過外交途徑派遣的防衛武官及12名行政要員,他們不僅都有諜報背景,而且個個精通日語。   該辦公室偵搜手段很多,隻要能獲得有價值情報,什麽方法都願意一試。武官們認為,從每天報紙發布的消息中獲取情報簡單快捷,即便是舊報紙,也可能提供有價值的情報。因此,他們專門建立新聞數據庫,供情報檢索用。   武官辦公室還通過經營人際關係網來獲取情報。他們廣泛接觸日本防衛廳、自衛隊官員等社會各階層,並經常在使館內舉辦宴會,邀請各界高層人士,聽取他們的意見。據說,武官們還利用美國人經營的私人偵探公司,與日本情報機構拉關係,從中套取情報。   據報道,該辦公室還利用美國媒體駐日記者來搜集情報。這些記者在被派出前,都接受過專業培訓,活動能力很強。盡管美國駐日使館曾出麵否認此事,但這些記者的偵搜能力確實不容小覷。2001年,一家美國網站公布了六百多名日本特工的名字,嘲笑日本情報機構是“世界上最無能的情報機構”,令日本很沒麵子。後來調查發現,正是該網站駐日記者“竊取”了這些絕密資料。   在刺探日本軍政情報的同時,武官辦公室還很重視反情報。美駐日使館很少雇傭日本職員,他們用過的廢紙都會被集中送入碎紙機,任何一張帶字的紙都不允許被帶出大使館。一次,武官辦公室的一台複印機發生了故障,為了不讓日方維修人員進入大使館,他們不惜將複印機搬到大門口。   陸軍遠東研究辦公室   每年回國兩次,接受新任務   該辦公室隸屬於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主要負責搜集日本技術和裝備的發展動向,並向陸軍科研機構提供情報。為給美國陸軍的各種研究、開發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他們經常安排美國陸軍科研人員訪問日本軍方研究機構,還時常主辦各種技術學會及研究會,定期與美國其他對外技術情報搜集組織交流信息,其目的是獲取最前沿的技術情報。   1992年以前,該辦公室僅有一名科研聯絡官員,每逢遇到較大規模活動時,不得不到海軍研究辦公室亞洲室借調人員。1993年以後,該機構迅速擴編,聯絡官增至4名,還增加了5名輪駐科研人員和1名機動人員。據悉,聯絡官每年至少要回國兩次,在帶回情報的同時還要授領新任務。   該辦公室深諳日本社會交際之道,不惜花血本拉“關係網”,不僅與日本科研機構建立定期互訪機製,還與日本防衛廳、自衛隊官員關係密切。有報道稱,該辦公室通過隱秘手段,與日本某些情報機構有聯係,還建立了情報共享機製。   環境科學技術辦公室   緊盯高科技,嚴防核擴散   該辦公室設在美國駐日大使館內,隸屬於美國務院東亞·太平洋局,由7名科技人員和4名行政人員組成。   為確保同日本社會的聯係,4名行政人員都由日本人擔任,技術人員中有兩人具備專業背景,3人精通日語。其主要任務是搜集日本科技情報,尤其是核技術發展動向,以防發生核擴散現象。   據披露,該辦公室通過一個被稱為STRIDE的計劃,將搜集到的情報通報給美國國家技術情報局,然後轉發給政府及非政府機構。據說,日本國內高科技領域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反映到STRIDE的通報中。   1969年5月,日美就衝繩返還問題進行交涉,日本駐美大使館向日本外務省拍發密電,就如何處理美軍秘藏在日本的核武器一事進行磋商。磋商的一舉一動及相關細節都被美國了如指掌,而日本政府卻一直蒙在鼓裏。直到1985年,當年的美軍情報人員著書披露此事時才真相大白。   海軍研究辦公室亞洲室   學者職員擔當“暗探”   為有效掌握日本海軍基礎科學研究進展,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在東京設立亞洲室,負責搜集某些尖端領域研究開發的最新成果。該室由4名科學聯絡官、1名訪問學者及5名工作人員組成。聯絡官必須同日本科技出版界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且必須是政府或產業學術界的高級研究員;訪問學者則必須精通日語,還要在日本發表過多篇科學論文。   該辦公室的情報搜集手段很多,除公開的技術文獻資料外,還經常派人出國訪問,必要時,還會直接出麵組織科學技術研究會,廣邀各路學者與會,以伺機套取所需資料。   陸軍遠東科技中心   頂級專家5年更新一次   該中心位於東京橫田基地,隸屬於美國陸軍資料司令部,由1名指揮官、13名技術人員及19名行政人員組成,其中有軍人也有文職人員。技術職員都是精挑細選的頂級專家,每五年更換一批,以保證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中心主要搜集日本時效性強的技術情報資料,特別對日本先進應用科技研究有獨到見解。工作人員不定期出席各種會議,以便搜集有價值的最新情報。他們還跟日本政府及民間科技人員私交密切,從中獲取情報。   其他五大機構   空軍第一分遣隊 分遣隊位於東京橫田基地空5軍司令部內,主要為空軍部隊在該地區行動提供技術情報,同時也負責搜集亞太地區的科技情報,如航天航空武器係統及相關輔助設備性能、尖端技術項目及產品動向等。分遣隊還負責為作戰司令部製定、調整作戰預案,提供情報支持。   國防技術辦公室 該機構隸屬於美國駐日大使館美日相互防衛援助辦公室,由一名負責人和海、陸、空三軍各一名參謀組成,同時還有數量不定的訪問學者。主要負責搜集亞洲地區的高新技術情報。此外,還負責協調美國防部與日本防衛廳技術部門間的關係,促進日本高新技術向美防務產業轉移。   能源部駐東京辦事處 該辦事處設在美國駐日大使館內,有技術人員3名,他們精通日語且具備技術、商業及經濟背景。主要通過監視日本科技文獻,同日本政府、科技界及民間科研人員進行定期會晤等形式,搜集與能源開發相關情報資料,並及時向能源部報告。   亞洲航天航空研究開發辦公室 該辦公室配有精通日語且具備技術經驗的3名研究人員,還有一些科技及行政人員。其主要任務是監視日本在航天領域的科技研發活動,並對其國防關鍵技術做出預測。其工作人員除依靠公開出版物獲取情報外,還有選擇地參加特定的會議及研究會,並定期訪問日本學術界、政府以獲取情報。   國家科學財團駐東京辦事處 該辦事處設在美國駐日大使館內,由1名科研人員和4名日籍職員組成。主要負責同日本政府及產業界的溝通,以及搜集日本科學政策及科技發展方麵的情報。   該機構主要對日本通商產業省的預算及立項情況進行監視。其科研人員通過閱讀公開出版物,或出席日本政府、民間會議的方式,來搜集所需的科學情報。   美對日武器研發嚴密設防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對日政策變得有些微妙,一方麵希望強化美日同盟,借以推行其亞太戰略,另一方麵又擔心日本超過自己,不再聽自己“招呼”。為此,美國明顯加大了對日掌控力度,特別是在防務技術上層層設防。   首先,迫使日本更多地購買美國武器,在關鍵領域對日本嚴密設防。20世紀90年代,美國同意日本根據美國許可證生產F-15J戰鬥機,但對其關鍵裝置——中央計算機處理裝置卻拒絕向日本轉讓技術,使得其國產率隻有55%。此外,美國還對日本衛星技術層層設限,據日本防衛廳知情人士透露,日本衛星的許多關鍵零部件都來自美國,日本“太空開發事業團”隻負責組裝和發射,這是日本衛星發射不時出事的重要原因。近年,美國向日本提供的武器零部件,越來越多地采取“黑盒子”方式出口,使得一心想拆解、研究、模仿的日本人無技可施。   第二,要求日本轉讓軍民兩用技術,借日本高技術武裝自己。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向日本轉讓軍事技術,但近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在看到日本的技術優勢後,美國強烈要求日本提供其在民用產品領域掌握的尖端技術,並多次派專家赴日調查。其中,三菱公司的導彈技術、東芝公司的激光技術等,都被美國列入“征用”名單。   第三,以共同開發的形式,牢牢控製日本武器研發和生產。F2戰鬥機就是一個典型事例。一開始,日本打算自行研製F2戰鬥機,美國通過“眼線”察覺日本這一意圖後,做出了強烈反應,認為這是向美國發出“挑戰”。在經過長時間的爭吵後,迫於美國的壓力,日本不得不同意其中40%的零件由美國提供,並將它獨立開發的新型“隱形”技術、超地平線雷達等無償提供給美國。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