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亞時評】胡布會後的中美全球搏弈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一.再評胡布會 中國式兩麵手法對陣美國式兩麵手法 我們在上期時事分析對胡布會的總結中指出了胡溫在對美戰略方麵和江朱的不同,指出江朱最大的問題是過於迷信中美之間“不能發生全麵衝突”的共識,卻忽略了中美之間在“如何才會引發中美之間全麵衝突”問題上的缺乏共識。由於不能使小布什相信“美國支持台獨將引發中美全麵衝突”,中國在台海屢陷被動,步步退讓。美國在台海屢屢得手,江朱的上述問題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則是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兩麵手法(見《胡布會結語篇:中美之間最大的共識是什麽?》。 美國的兩麵手法可以總結為讓小布什出麵營造中美元首之間的所謂“良好”氣氛,同時讓其手下兩位鷹派旗手切尼和拉氏躲在背後扔石頭,這個策略十分恰當地利用了中國人喜歡要麵子的特點,所以每次江澤民風風光光地和小布什會麵營造出中美之間的“良好”氣氛後,中國隨後就會被美國突發的暗箭擊中。中國屢屢吃虧,江朱卻樂此不疲,直至台海危機步步升級到隻差一步就到“法理台獨”的地步。 胡溫正式執掌中國外交後,第一步就是徹底扭轉中國在對美關係上的被動狀態,不再營造中美元首之間的所謂“良好互動”,所以溫家寶第一次踏進白宮就鐵青著臉告訴小布什美國在台海的所作所為將導致中美之間的全麵衝突,並通過隨後的一係列措施,尤其是《反分裂法》的出台,讓美國意識到台海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徹底擺脫中國在台海的被動。 事實證明,在美國外交政策被新保守主義勢力控製的情況下,美國樂於營造中美之間的所謂“良好互動”說到底是為了掩護其對中國的遏製戰略,而對美國新保守主義的無理而霸道的遏製戰略中國除了強硬回擊別無選擇。而通過營造中美元首間的所謂“良好互動” 影響台海局勢的想法說到底是本末倒置。 針對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兩麵手法,胡溫對美“軟硬兼施”的兩麵手法通過這次胡布會也逐漸清晰。具體來講就是,一方麵營造中美民間的良好氣氛,另一方麵則對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的遏製戰略作出強硬回擊。關於中國對美國的硬的一手的實施是我們在胡布會前的分析重點,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石油戰略布局對美國針對中國石油運輸通道的威脅作出強硬回應,並借一次秘而不宣的軍演逼退美國介入釣魚島爭端的意圖,這些“硬的措施”都是脹?攔?絲床壞降模煌?痹諍?跆蔚鍬矯攔??按筧齠ǖィ?悶脹?攔?艘饈兜街忻攔叵嫡?7⒄溝鬧匾?裕??廡┰蚴瞧脹?攔?絲吹眉?摹V泄?悅饋叭磧布媸?鋇惱庖皇址ㄈ夢頤且?伎吹街泄?諤ê!叭淼母?懟∮駁母?病鋇牟唄緣撓忠淮問凳??皇嵌韻蟛煌?? 所以,在胡錦濤踏上北白宮的紅地毯之前,胡錦濤這次這次訪美的主要使命基本上已經完成,和小布什已經沒有什麽好談的了。和江朱時期,中美之間每一次元首會晤都意味著美國下一輪對華遏製戰略實施的起點不同,這次胡布會則意味著中美上一輪搏弈的終結,其結果已經明了。 麵對遭到強硬回擊的美國遏製戰略和“無話可談”的胡布會,如果美國再營造中美元首之間的“良好互動”氣氛等於默認美國前期在印度洋和釣魚島的一係列戰略布局的失敗,所以我們才看到胡布新聞發布會上一係列鬧劇的上演。對於美國刻意營造中美元首間的這種意外的“不良好氣氛”,我們十二分的理解。而別有用心的《尼爾森報道》把胡布會上的鬧劇歸咎於中國外交部和駐美大使在我們看來則等於默認這些鬧劇是美國安排好的。請看下麵的報道: 美國《尼爾森報道》消息:李肇星周文重地位不穩可能下台 專門報道內幕消息的美國《尼爾森報道》(The Nelson Report)引述中美消息來源透露,外交部長李肇星及駐美大使周文重,很可能會因為胡錦濤較早前訪美期間在白宮遇到的尷尬事件而下台。在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在白宮舉行儀式歡迎胡錦濤到訪期間,有美方司儀誤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宣讀為「中華民國」國歌;又有FLG示威者在胡錦濤致詞時鬧場,令到場麵尷尬萬分。 星島日報引述《尼爾森報道》指出,目前還未悉白宮的事件會否對伊朗核危機及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等造成影響,不過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李肇星將因此而下台。另外,駐美大使周文重的地位亦可能不保。 報道透露,周文重的家人已告訴友人說,他的官運似乎已經到此為止了。報道引述中美消息來源指出,由胡錦濤以至其他中國高層官員,幾乎沒有人相信白宮事件不是美方故意的,特別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說成「中華民國」。加上以女記者身分混入白宮的成員王文怡,在胡錦濤於白宮演講時鬧場,白宮好幾分鍾之後才阻止等。另一方麵,白宮附近亦沒有懸掛中國國旗,意在讓人認為美方冷待胡錦濤。 尼爾森認為,中方普遍相信這些尷尬場麵是美國蓄意造成的。而胡錦濤這次美國行,已被視為未來美中關係潛在的嚴重問題,並已在政治上對胡錦濤造成損害。報道指出,中方並不相信美國官員及其他人士所說,連串失誤事件純屬意外;北京的極右派並認為這些重大失誤,證明胡錦濤信任美國並想和喬治布殊合作,根本是愚蠢的。 【東亞時評】這個專門報道內幕消息的美國《尼爾森報道》把胡布新聞發布會上的鬧劇歸咎於外交部長和駐美大使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而製造“李肇星周文重地位不穩可能下台”的小道消息更是到了無恥的地步。在我們看來,《尼爾森報道》報道繼續炒作胡布新聞發布會上的鬧劇是美國營造中美元首間“不良好互動” 氣氛的繼續,根本就是在承認這些鬧劇都是美方刻意安排的。對此我們無意再做評論。 二.中俄聯手對陣美日同盟的新冷戰格局隱然成型 和江朱時期中美之間的每一輪搏弈均以中美元首間的“良好互動”開始,到中國被新保守主義勢力的暗箭所傷為止相反,中美這一輪搏弈以美國對中國加強遏製開始(《四年防務指針》,對中國石油運輸通道的威脅和作出介入釣魚島爭端姿態等),到美國刻意營造中美元首間的“不良好互動” 氣氛為止,中美這一輪搏弈的勝負已明。我們認為,中國在這一輪中美搏弈中最大的收獲是初步解除了高懸在中國頭上的石油供應之劍,並在此基礎上借一次秘而不宣的軍演逼退美國介入釣魚島爭端的意圖。 胡布會後,中美全球搏弈也就隨即進入下一輪,是我們今後關注的重點。要理解中美下一輪搏弈的性質,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美國對外政策的製定權掌握在誰手裏,因為明確了這一點,中美下一輪搏弈的大致方向也就基本明確。 很顯然,胡布會後,小布什內閣的兩位鷹派旗手,切尼和拉氏,在經曆了一場“彈劾” 風暴後安然無恙,並於近日再次站到美國對外政策的前台,顯示兩位鷹派旗手地位穩固。切尼和拉氏重新得勢後,美國今後直至下屆總統大選的美國對外政策的總體方向基本上已經定了調。雖然在國會中期選舉前美國反切尼和拉氏的聲音還會持續不斷,但我們認為,這些聲音難以對切尼和拉氏的地位形成實質性威脅。我們得出此結論是因為在距國會中期選舉剩下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小布什已經沒有時間再次考慮通過讓切尼和拉氏退出決策層以挽救共和黨民意的時間,因此,這次切尼和拉氏重返前台意味著小布什對於挽救共和黨中期選舉和繼續推行由切尼和拉氏主導的單邊主義政策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而在渡過國會中期選舉“難關”後的剩餘兩年任期裏,切尼和拉氏將不會再遇到諸如此類的地位危機(但批判是免不了的),這也意味著小布什在剩餘的任期裏將繼續推行單邊主義政策,這就是今後一段時間中美戰略搏弈的大背景,即美國對華遏製戰略和中國的反遏製將是今後中美搏弈的主軸;同時也決定了中俄聯手對陣美日同盟的戰略搏弈的大方向,即中俄對陣美日同盟的新冷戰格局初步成型。 我們無意對切尼和拉氏如何渡過“民意”難關作詳細分析,類似的“民意關” 在去年的卡特麗娜颶風後小布什也遇到過。切尼和拉氏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兩次渡過“民意關” 本身說明小布什繼續推行單邊主義戰略的決心,對此我們不應該再保有任何幻想。因此,胡布會前中國對美國實施“軟的一手” 的意圖顯然是針對美國普通民眾下一屆政府(很可能是民主黨政府)時的中美關係。而對現在的小布什政府的剩餘任期,中國將會聯合俄羅斯對美國的單邊主義遏製戰略針鋒相對。所以,切尼和拉氏主導美國對外政策是中俄對陣美日同盟新冷戰格局的特征之一。 小布什力保切尼和拉氏的最大原因是此兩位鷹派旗手主導了小布什從第一個任期開始的幾乎所有對外政策,如果讓其下台等於承認此前的所有政策都是錯誤,這個代價對小布什來講實在太大,沒有連任壓力的小布什不會為區區國會中期選舉作出如此巨大犧牲當可理解。對拉氏來講,美國人把拉氏在伊戰的失誤看得很清楚,但對拉氏的一項巨大“功績”卻無緣見識,這項“功績” 就是在“揉搓”日本右翼勢力的過程中抓住了美國新保守主義單邊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即通過構建美日反導係統建立一道針對中國的反導(早期預警)網(有關詳情見《時事綜合分析:聚焦美國最新全球戰略調整》)成為美國去年少有的外交亮點之一。美國而構建針對中俄的反導(早期預警)網謀求對中俄的永久核優勢是中俄對陣美日同盟新冷戰格局的特征之二。 我們最早提出中俄朝韓對陣美日同盟的新冷戰格局是在五個月前根據中韓聯手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向美國施加壓力的分析中提出的(見《中俄朝韓對陣美日同盟的新冷戰格局會不會形成?(上,下)》。美國國防部《四年防務指針》出台並明確對華遏製戰略的方向後,韓國在“脫美”問題上的立場再次出現搖擺,韓國對日本強硬但對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懼怕的心理更是被日本看在眼裏,並挑起獨島爭端作為向美國施加壓力以促其在釣魚島問題上重回支持日本的立場,這是我們前期時事分析的重要結論之一。除此之外,文中所提各種新冷戰的特征更加明顯。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兩個特征,我們當時還提到中俄聯手對陣美日同盟的新冷戰格局的一大特征是中俄聯手具有的靈活性,即“中俄之間的緊密程度將隨美國遏製戰略的進逼程度的變化而隨時調整”,從而使美國永遠麵對一個從軍事和經濟上都無法撼動的強大對手。 中俄聯手的這一靈活性在胡布會前俄羅斯力助中國打破美國對中國石油運輸通道的威脅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有了俄羅斯這個石油輸出大國站在中國背後,美國對中國的石油籌碼剛一拿出即被廢除。另外,我們當時根據普京訪華時出現在軍報上的一篇長文(《軍報定性:長劍護我大國崛起之路》)提出普京訪華的一個目標是作出一旦美國介入中日釣魚島爭端,俄羅斯將不會袖手旁觀的姿態,以此逼退美國介入釣魚島爭端的意圖。這也是中俄聯手靈活性在軍事上的表現。胡布會前後中日美各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表現使我們對這一推斷更具信心。 綜上所述,隨著小布什的任期和美國新保守主義單邊政策進入倒計時,美國對中俄的遏製戰略絲毫沒有收斂的跡象,而以切尼和拉氏重掌美國的對外政策為標誌,中俄對陣美日同盟的新冷戰格局也逐漸清晰。但上麵的事實也決定了美國新保守主義一廂情願發起的這場新冷戰將是短命的,根本沒有象美國贏得針對前蘇聯的冷戰的可能。 三.爭奪石油控製權是中俄對美日新冷戰的主要方向 胡布會後,最新的發展勾畫出了美國在小布什剩餘任期的全球戰略的大體輪廓,具體如下: 1.胡布會後,美日迅速達成關於駐軍調整的協議說明拉氏依然主導東亞事務,借美日同盟構建美日反導係統的方向不會改變; 2.國務卿賴斯依然負責修複和歐洲的關係,並協助拉氏一起負責中東事務,主要是設法穩定伊拉克局勢和在伊朗核問題上向聯合國施加壓力;賴斯和拉氏同時突防伊拉克既是證明; 3.最有趣的發展是副總統切尼開始插手中亞事務,我們認為這是美國下一階段在針對中國石油運輸通道的威脅失敗後對其全球戰略所做的最大調整,是我們今後關注的重點。請看下麵的報道: 美國副總統切尼近日的東歐之旅格外令俄羅斯關注,克裏姆林宮極為不滿他在民主和人權上對俄的批評,但俄方顯然更為擔心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能源企圖,而這在切尼的此行中是重要話題。   美稱俄進行能源訛詐   在4日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出席黑海及波羅的海地區領導人大會時,切尼講話中批評俄羅斯不僅背離民主,限製人權,而且還用能源優勢作為政治杠杆訛詐別國。   俄外長拉夫羅夫回應稱,作為美國副總統,切尼應該了解,不論是蘇聯時代,還是俄羅斯時期,40年來俄從未背離過向其他國家輸送天然氣和石油的協議。切尼出席這次有許多獨聯體成員國領導人參加的會議,看上去是在“聯合起來對付某方”。   而俄媒體則更為直接地認為,美國早就在中亞以反恐為名行爭奪石油之實,以此來滿足美在中亞地區的石油利益。美國目前的做法無非是希望加固同中亞地區各國的關係,以獲得這些國家豐富的能源。美國正試圖推動建立繞過俄羅斯、且將伊朗排除在外的新油氣走廊,以遏製俄羅斯和中國在中亞的影響,並削弱俄羅斯在歐洲天然氣供應問題上日漸增強的控製權。   俄媒體還認為,美國總統布什日前在與到訪的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會談時盛讚阿塞拜疆是能源供應的可靠夥伴,有能力供應更多的能源。這已流露出美國垂涎中亞能源的意圖。   爭奪哈薩克斯坦   切尼5日還對哈薩克斯坦進行了訪問。分析人士指出,切尼對哈的訪問進一步證明,在失去烏茲別克斯坦一個重要軍事基地之後,美國希望與一些關鍵的中亞夥伴國加強聯係。   在與哈總統納紮爾巴耶夫會談時,切尼極力遊說哈將天然氣輸往阿塞拜疆。他建議先將天然氣輸往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傑伊漢。這樣,哈就可以繞過俄羅斯向歐洲等國供氣,就可以打破蘇聯國家向西方能源出口被俄羅斯壟斷的不利局麵。   切尼建議說,美國希望看到哈擁有一條始自哈薩克斯坦卡沙幹氣田,穿越裏海,連接阿塞拜疆沙赫德尼茲氣田的管道,使哈天然氣向西通過格魯吉亞送往歐洲,而不是向北通過俄羅斯。   分析人士指出,一直以來,中亞地區油氣輸出渠道都通往俄羅斯,或經黑海附近港口新羅西斯克入黑海裝船,或通過俄羅斯中心地區流入歐洲。為減輕能源開發和輸出對俄羅斯的依賴,中亞各國一直都在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以求建立多方向油氣輸出走廊。切尼此舉正是想抓住這些國家的心理,冀望這一地區的能源輸出繞過俄羅斯,為己所用,從而達到控製裏海能源的目的。   俄政治經濟學家柳德米拉分析說,由於哈薩克斯坦沒有出海口,以往其石油隻能向北運至俄羅斯,向南送往伊朗,或是通過裏海的港口向外運輸。如今中哈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將為哈薩克斯坦提供另一個石油市場。   由於中國積極參與中亞地區的能源開發,已經使中國成為除俄羅斯和美國之外在中亞地區另一個深具影響力的國家。如果中亞國家越多地將石油和天然氣輸往中國,他們能向美國或歐洲輸出的石油就越少。因此,這種趨勢無疑成了美國的一塊心病。   柳德米拉告訴記者,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而且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量還在繼續增長。切尼的做法其實是在選擇二者擇一的方案:伊朗核問題沒有解決,那就先控製中亞。(本報特約記者臧文茜發自莫斯科) 【東亞時評】如果賴斯和拉氏突防伊拉克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話,切尼出訪獨聯體國家則多少有些意外。我們應該記得,去年國務卿賴斯和國防部長拉穆斯菲爾德曾對中亞各進行過一次失敗的外交之旅和一次失敗的軍事之旅。從那以後,美國在中亞的處境不僅沒有得到好轉,反而每況愈下,美軍基地也麵臨被趕出中亞的境地。切尼訪問哈薩克斯坦此舉本身說明美國不會放棄和中俄爭奪對中亞的控製權,而從切尼訪哈之前的一係列舉動說明美國對中亞的策略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改變先前推動“顏色革命”的外交手段和保留軍事力量的軍事手段,利用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在能源問題上的矛盾,在中亞推行全新的能源戰略。當然這不是在說美國會放棄“顏色革命”和駐軍中亞的政策,而是在“顏色革命” 和駐軍行動受挫後的另一選擇。隻要有機會,美國會隨時推動“顏色革命”,更不用說駐軍。 如果我們沒有說錯的話,切尼所說“俄正在把對能源的控製作為政治杠杆對某些國家施壓” 是指俄羅斯年初對烏克蘭的懲罰。美國以此挑撥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關係更不是第一次,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普京訪華前及時出現在美國媒體上的那篇關於中國推進能源多樣化以擺脫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的文章,極盡挑撥中俄能源合作之能事。其中就有關於俄羅斯如何利用石油作為政治武器對鄰國施加壓力的評論,現在同樣的話又從切尼的口中說出,而且是直麵哈薩克斯坦總統,挑撥的檔次也隨之升高了一個檔次。 對於切尼的挑撥,俄外長拉夫羅夫回應稱:“作為美國副總統,切尼應該了解,不論是蘇聯時代,還是俄羅斯時期,40年來俄從未背離過向其他國家輸送天然氣和石油的協議。切尼出席這次有許多獨聯體成員國領導人參加的會議,看上去是在‘聯合起來對付某方’”。 我們認為,以能源問題為籌碼涉足中亞事務是美國為保持對中亞的影響力,和中俄爭奪對中亞控製權的新策略。俄羅斯外長所指切尼出訪獨聯體成員國領導人的會議,聯合起來要對付的是指俄羅斯,但在我們看來,切尼要對付的何止俄羅斯,更有急需中亞能源的中國,還有美國新保守主義在中東的最大心病,伊朗。 四.上合組織能源共同體是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的惡夢 我們認為,和賴斯和拉氏突防伊拉克不同,切尼出訪中亞獨聯體國家絕非一時之舉,一方麵表明美國將在中亞和中俄展開能源爭奪戰以另一種方式滲透中亞;另一方麵,作為美國的長期戰略,有著深厚能源背景的切尼來負責這一美國采用軍事和外交手段都無法滲透的對中俄和美國都至關重要的地區的控製權非常合理。而切尼這次的能源之旅本身也是在上合組織加強能源合作的背景下發生的。 我們先前曾根據巴基斯坦對建設中巴能源通道的積極性推斷,上合組織的兩大發展方向,一是借反恐加強軍事合作,二是構建可以和歐佩克相提並論的能源共同體。這樣的一個共同體除了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石油資源,將來還將包括伊朗的石油資源。這樣的一個共同體和歐佩克的不同之處是: 1.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勢力,可以保障所有成員國的安全; 2.既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又有發達的消費市場,供給和消費都有保障; 3.所有成員國都可以通過陸地連接,成員國之間石油運輸不受海上運輸的製約。 我們認為正是這樣一個集政治,經濟,軍事勢力於一身的能源共同體的前景才會使巴基斯坦產生構建對華能源通道的強烈興趣,因為這樣的能源通道意味著巴基斯坦在能源和安全兩方麵都被直接置於上合組織的保護之下。 如果這樣的能源共同體建成,無疑是美國新保守主義勢力最大的惡夢。而建立這個能源共同體的關鍵就是中亞國家,因為沒有中亞國家,上合組織成員之間的能源合作充其量是一些孤立的線。試想在缺少中亞國家的情況下,即使建成中巴能源通道,從伊朗,巴基斯坦到中國再加上中俄和中哈石油管道,頂多隻是一個沒有閉合的圓;而隻有把主要中亞國家都包括進來以後,這些孤立的線才能連成片,並把美國苦心經營得中亞據點,阿富汗,裹在當中,大大削弱其對美國的戰略意義。 其次,我們在《聚焦美國最新全球戰略調整》一文中曾提醒把歐洲視為“自己人”的危險,因為歐洲作為大國外交的鼻祖,利益至上是其確定外交路線的基本原則。在伊朗核問題推進到即將跨越“濃縮鈾” 的門檻這一步後,歐洲的立場將逐漸向美國傾斜,這和先前中俄歐利用伊朗核問題聯合牽製美國中東戰略的過程中歐洲所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盡管歐洲向美國傾斜的過程是漸進的。對歐洲來說,維持中俄和美國之間的平衡是體現歐洲價值的最佳選擇。過分削弱美國在中東的實力並不符合歐洲的利益,因為這將意味著歐洲將不得不轉向中俄。而伊朗擁有核武器就是這樣一種嚴重削弱美國在中東實力的情況。 因此,上合組織能源共同體一旦建成,利用歐洲對俄羅斯和中東石油的依賴,中俄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歐洲,至少可以保障歐洲不會和美國走得太近。 正因為中亞國家在未來的上合組織能源共同體中的重要性,美國不會坐視中俄逐漸把中亞國家逐漸納入上合組織得能源合作,以俄羅斯懲罰烏克蘭為借口裏間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並進一步破壞未來的上合組織能源共同體的建設也就成為美國的不二選擇。因此,我們認為,中俄和美國對中亞的爭奪將會變得更加激烈,對中亞的爭奪也將成為中俄對陣美日同盟新冷戰的一大重要特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