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專家深度分析:美國的大戰略是絕對不允許中國崛起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邁克爾·T·克萊爾
【摘要】美國大戰略的基本目標是:阻止一切在未來可能對美國壓倒性軍事優勢構成挑戰的競爭者的崛起。有足夠的證表明:在美國決策者看來,中國目前唯一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的潛在超級大國,因此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圍堵中國的崛起。出於這一目標,美國正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拉攏南韓、澳大利亞甚至印度,以形成一個反華軍事聯盟,同時加強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以求在台海軍事衝突等情勢下贏得與中國的終極對決,永久保住美國在這個地球上的霸主地位。
布什政府正在緩慢而確定地展示其大戰略。這一戰略的基本目標,並不是打敗全球恐怖主義、芟除流氓國家或者在中東擴散民主。這些東西雖然可以支配著布什政府的對外言論,而且確實也是其直接關注的焦點,但它們並不是支配著關乎長期軍事資源分配的關鍵性決定因素。真正的首要目標——亦即長期資源分配和軍隊部署的根本基礎——是遏製中國。
在布什政府上台後的最初七個月裏,遏製中國這一目標支配著白宮的計劃編製;隻是在2001年9月11日後,由於感到有義務凸顯反恐,這一目標才被放在一邊;現在,盡管喬治·W·布什麵臨伊朗、伊拉克的當務之急,但白宮還是重新強調中國是其首要關注點,並為此不惜冒險在亞洲重新掀起一場具有潛在災難性後果的軍備競賽。
布什及其高級助理們在2001年初進入白宮的時候,已經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重新實施1996—1999財年防務計劃編製綱要(DPG)中明確提出的長期優勢學說,這是美國在後蘇聯時代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美國戰略目標。根據這個文件最初的官方草稿(它在1992年初被泄露給媒體),美國戰略的基本目標將是阻止一切在未來可能對美國壓倒性軍事優勢構成挑戰的競爭者的崛起。
這個文件聲稱:“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防止又出現一個新的對手……它會象蘇聯那樣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於是,“我們(必須)致力於防止任何敵意政權支配某個地區,該地區的資源如果被置於集中的控製之下,就足以產生全球性的力量。”
這個學說最初被公開時,美國的盟友和許多國內領導人譴責說它過於專橫霸道,因而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喬治·W·布什被迫將其拋棄;但是政府的戰略家們並沒有拒絕把美國單一超級大國地位予以永久化的目標。事實上,當小布什於2001年2月接任總統之後,這一目標開始成為美國軍事政策中的支柱性原則。
●以中國為目標
當永久優勢學說於1992年被首次闡述時,並沒有明確指出需要用強製性行動予以堵截的未來挑戰者的確切身份。當時,美國戰略家擔心的是,可能出現一個包括俄國、德國、印度、日本和中國等潛在對手在內的混合體;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據信都能在幾十年內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因此必須阻止其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然而,喬治·W·布什入主白宮後,在精英們看來,潛在對手的名單已經減少到隻剩一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據說中國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超級大國,擁有挑戰美國經濟和軍事能力。因此要將美國的全球優勢永久化,就意味著要對中國力量進行遏製。
2000年,時任德克薩斯州州長的喬治·W·布什競選總統時,其外交政策顧問康朵麗薩·賴斯就第一次係統地明確提出了遏製中國的迫切性。在其發表於《外交》雜誌的一篇被廣為引用的論文中,她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有雄心抱負的崛起中大國,將不可避免地挑戰美國的切身利益。“中國是一個有著未解決的切身利益的大國,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她寫道。“中國也憎惡美國在亞太地區扮演的角色。”
出於這些原因,她宣稱,“中國不是一個‘現實’的大國,但是一個由於其自身利益考慮而可能改變亞洲力量平衡。僅此一點,即可使它成為一個戰略競爭者,而非克林頓政府一度稱謂的‘戰略夥伴’。”她提出,采取一種戰略,防止中國崛起成為地區性大國,這是至為關鍵的。特別是“美國必須深化其與日本和南韓的合作,並維持其在此地區保持強大軍事存在的承諾,”並把美國帶入一個反華聯盟體係。
回過頭來看,這篇文章令人印象深刻地預示了現在布什政府正在太平洋和南亞實施的戰略。她的論文提出了許多明確的政策,從增強與日本的聯係到向印度示好,如今都正在實施中。
無論如何,由於這個戰略重點的確定,到2001年春夏季,最引人注目的結果就是賴斯和其他高級行政官員沒有費心關注從奧斯瑪·本拉登和基地問題。賴斯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高級顧問的第一個月,她致力於實施其在外交雜誌上提出的(遏製中國)計劃。從所有情況來看,她在這個時期主抓的頭等大事,就是廢止與俄國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並與日本、南韓和台灣聯結形成聯合導彈防禦體係,這個體係被指望能夠最終演變成為以五角大樓為核心的反華聯盟。
白宮的高級反恐顧問理查德·克拉克後來指控說,由於賴斯把當務之急放在俄國、中國和大國政策上,因此忽視了基地組織可能對美國發起襲擊的警告,從而沒有能夠采取本應能夠防止襲擊的防衛性行動。盡管911委員會沒有認可克拉克指責的準確性,使得賴斯得以僥幸逃脫厄運,但一切認真的曆史學家必然會從這一關鍵時期美國過於重視遏製中國這一事實開始,尋找布什政府不可原諒地罔顧潛在對美恐怖襲擊警告的原因。
●遏製中國政策被暫時擱置
911之後,布什、賴斯和其他高層政府官員大失體麵地推遲了其反華計劃——因為他們無論如何都得立即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一個長期的鬥爭目標,即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把美國力量投射到整個中東地區。於是,此類“全球反恐戰爭”(或者五角大樓所說的GWOT)成了他們談論的主要話題,入侵伊拉克成了他們的工作重點。
但是布什當局並沒有完全忘記其對中國在其長期戰略中的重要位置,即使在它在這個問題上無力作為的時候也是如此。實際上,對伊拉克的閃電戰爭和美國勢力對中東的更多投入,至少部分是要警告中國:美國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挑戰美國霸權是無效的。
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美國忙著重建其心目中伊拉克,鎮壓出乎意料地強大的伊拉克起義,花費了太多的精力,於是中國顯然被暫時擱置在一邊。然而,同時美國沒有忽視的是,中國加大了對現代軍事能力的投資力度,而且其持續增長的經濟影響到了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多數是與獲取石油和其他關鍵商品有關。
到2005年春,白宮已經重新回歸到賴斯的全球大戰略上。6月4日,國防部長唐納德·拉莫斯菲爾德在新加坡會議上發表了一個廣為公布的演講,意示白宮政策製定中將有新的重點,他在演講中敘述了中國正在進行的軍力建設,警告說這對地區和平和穩定將造成威脅。
他聲稱,中國“正在擴張其導彈力量,使它們能夠打擊世界許多地區的目標”,而且在亞太地區“提高其投射力量的能力”。他隨後以一種高岸的虛偽姿態問道:“既然沒有哪個國家威脅中國,我們就必須思索:為什麽中國要增加軍事投資?為什麽要繼續和增加購買武器?為什麽要繼續增加軍事部署?”盡管拉莫斯菲爾德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但其含義是明顯的:中國現在已經走上了可能使其成為地區性強國的道路,因此有朝一日可能站在讓人難以接受的平等地位上挑戰美國。
與反華論調相一致的初期信號,是與之相伴的更為具體的行動。2005年2月,賴斯和拉莫斯菲爾德在華盛頓主持了一次與日本高級官員的會談,簽署了一個增進兩國軍事合作的協定。這個協定被稱為“美日安全谘詢委員會聯合聲明”,它呼籲美國與日本軍隊在從東北亞到南中國海的區域內進行更多的合作。它也呼籲在涉台政策上進行更為密切的磋商,這隱約暗示著:在台灣宣布獨立從而觸發中國軍事打擊的情況下,日本準備向美國提供協助。
這種情勢是在北京對台獨活動和日本複活軍國主義行徑提出強烈警告的情況下出現的,因此喚起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痛苦回憶,當時日本入侵中國並且對中國平民犯下了巨大暴行。故爾可以理解的是,美日之間的這個協定隻可能被中國領導層解讀為布什政府決心支持一個反華聯盟體係。
●新的大棋局
為什麽白宮選擇這個特殊的時刻恢複其遏製中國的努力?對於這個轉折,無疑有許多解釋,但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肯定是它感覺中國已經作為一個自行其是的地區性大國崛起,並開始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長期優勢相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這已經在軍事方麵——五角大樓如是稱——得到了證明,因為北京已經開始用更加現代化(盡管幾乎不具鋒芒)的俄製武器替換朝鮮戰爭時代的武器。 然而,真正使美國決策者們警覺的,卻並不是中國的軍事行動——多數職業分析家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武備仍將持久地落後於美國——而是北京運用巨大的購買力和對資源的渴求,成功地與美國的長期盟友如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
建立了友好關係。由於布什政府的專心致誌地應對伊拉克戰爭,因此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對抗這一趨勢,結果中國在東南亞的快速獲利最終向華盛頓敲響了警鍾。
同時,共和黨戰略家們開始逐漸關注發展中的中國對波斯灣和中亞地區的介入——由於這些地區擁有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因此被美國認為在地緣政治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美國戰略家們受到了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其《大棋局:美國至上與地緣政治學規則》首次強調了中亞的重要性)的很大影響,試圖對抗中國的侵襲。盡管布熱津斯基本人由於與深受鄙視的民主黨總統傑米·卡特的政府的聯係而被基本上被排除在共和黨精英圈之外,但他關於集聚美國力量以控製中國東部和西部邊緣地帶的呼籲已經被現政府的高級戰略家們接受。
沿著這條路線,華盛頓對發展中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的關切已經與美國在波斯灣和中亞的霸權糾纏在一起。這使得對華政策在華盛頓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並且有助於解釋它頗帶情緒化的回應,雖然它表麵上正在全力以赴以應對伊拉克戰爭。
無論各種因素如何才能實現完美的平衡,布什政府現在顯然致力於作出協調和係統的努力,以遏製中國在亞洲的力量及影響。這一努力看來有三個大的目標:將現有的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南韓的關係轉變為一種穩固和有機的反華聯盟體係;把其他國家,特別是印度,納入這個體係;擴張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
自從布什政府在一年前開始努力加強與日本的關係以來,兩國已經接連進行會談,製定用以實施其2005年戰略協定的相關條約。10月份,華盛頓與東京公布了聯盟轉型與重組報告,以指導美日進一步整合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以及同時對美國駐日基地係統進行改造。(其中一部分基地,特別是衝繩島的基地,已經成為美日磨擦的一個根源,因此五角大樓現在正在考慮縮減其招致反感的設施。)
日美官員也致力於研究聯合“協同能力”,以使美日間戰鬥與通訊係統的“接觸麵”更加順暢。“在聯合導彈防禦體係建設方麵也進行了密切合作,”美國太平洋司令部(PACOM)的總司令威廉·法隆海軍上將報告說。 在這個正在進行的巨大努力中,美國也已采取步驟把南韓和澳大利亞牢牢地納入美日聯盟體係中。南韓很久以來對於是否與日本合作感到猶豫不定,因為朝鮮半島在1910年至1945年期間被日本殘暴地占領,至今仍然擔心日本軍國主義;然而,現在布什政府卻鼓動在漢城、東京和華盛頓之間建立所謂“三方軍事合作”。正如海軍上將法隆所指出的,這個提議明顯含有反華因素。
美國與南韓的關係必須適應以“中國軍事現代化”為代表的“變化中的安全環境”,法隆在3月7日告訴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他還說,通過與美國和日本合作,南韓的軍事考量將從以北韓為重心轉變為“更加具有區域性的安全和穩定觀點。”
對於賴斯來說,將澳大利亞納入這個正在成形的反華網絡具有重大的優先性。賴斯於3月中旬在澳大利亞呆了幾天。盡管她這次訪問的意圖是加固美澳聯係(這在過去幾年被華盛頓忽視了),但其主要目的卻是與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的高級官員會談,研究製定一個共同戰略,以抑製中國在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力。沒有宣布正式的結果,但紐約時報的史蒂文·維斯曼在3月19日報道說,賴斯召集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加深三方區域聯盟,部分目的是與無處不在的中國取得平衡。”
在華盛頓看來,更大的戰利品是把印度整合到這個正在成形的聯盟體係中,這是首先由賴斯在《外交》雜誌上提出的可能前景。由於美國國會反對印度的核武器計劃以及印度拒絕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PT),這個步驟受到了挫折。
按照美國法律,諸如印度之流在核不擴散方麵拒絕合作的國家是可以被排除在各種形式的援助和合作之外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布什上個月在新德裏會見了印度官員,談妥了一個印度允許國家原子能機構檢查其民用核反應堆的協定,因此使印度就其龐大的核武器計劃進行不擴散合作方麵出現了一絲微光。如果美國國會批準布什的計劃,那麽美國就能夠對印度提供核援助,從而在此過程中顯著擴張正在增長的美印軍事關係。
在與印度簽署核協議時,布什沒有暗示其政府的反華計劃,隻是說這將為一個“持久的防禦關係”奠定基礎。但是沒有人會被這種含糊不清的表述所欺騙。根據紐約時報維斯曼的報道,多數美國議員將這個核協定視為美國政府意欲將印度變成“中國力量抵消者”的表現。
●啟動太平洋軍備建設
與這些主動的外交行動相伴隨的,是美國國防部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能力的巨大(但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報道的)努力。
五角大樓2月5日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QDR)第一次明確闡述了美國戰略的廣闊範圍。在談論對美國安全的長期威脅時,它一開始就重申1992年已經清楚地表達過的基礎性規則:美國將不允許任何一個競爭性的超級大國崛起。
這個文件聲稱:美國“將試圖阻遏一切軍事競爭者發展破壞性或者其他性質的能夠形成地區性霸權或者以美國為敵的能力”。它隨後認定中國就是這類競爭者中最有可能和最具危險性的國家。“在主要的正在崛起的強國中,中國部署了具有破壞性的軍事設備,可能不斷抵銷傳統上美國具有的軍事優勢”——然後,它沒有忘記補上一腳——“如果美國不采取對抗戰略的話。”
按照五角大樓的說法,為對抗未來中國軍事能力的任務,就必須研發(然後采購)那些能夠確保美國在一場全麵軍事衝突中獲勝的重要武器係統。“美國將發展足夠強大的軍事能力,以對抗任何具有綜合性和多維度挑戰手段的敵手,並且使其製定進攻計劃的工作變得複雜化,”QDR解釋說。這包括穩步提升諸如“遠程打擊、隱身能力,戰略距離上的空、海、陸軍的戰場機動和維持能力,以及空中優勢和水下作戰能力” 等“美國持久優勢”。
換言之,對於美國軍事—工業聯合體中的大型武器製造公司來說,備戰對華戰爭將成為未來的搖錢樹。例如,備戰需要是獲得如F—22A“猛禽”戰鬥機、多用途聯合打擊戰鬥機、DDX驅逐艦、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和新型洲際突擊轟炸機等昂貴新型武器的基本理由,這些武器隻有在與另一個大強國發生全麵衝突時才可能具有效用,這樣的敵手隻會是未來某個時候的中國。
除了這些武器研發計劃外,QDR也呼籲加強美國戰鬥部隊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存在,並特別強調了美國海軍(在正在進行的對伊戰爭和占領中使用得最少的軍種)。“艦隊將在太平洋地區更加有力地存在,”這個文件指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海軍計劃調整其部隊的姿態和基地,以向太平洋地區提供至少6支可作戰和可維持的航母艦隊和美國海軍60%的潛艇,以支持美軍在此區域的作戰、巡弋和威懾。”
由於每艘航母其實都是一個由諸多支援艦和保護艦構成的巨大陣列的核心,這一行動肯定會使美國在西太平洋上麵臨繁重的海軍能力建設任務,而且將肯定使美國需要對在本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實質性的擴張。——法隆海軍上將及其PACOM的參謀人員已經對這一需要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此外,為了評估作戰行動對軍力建設的需求,今年夏天美國海軍將在西太平洋上進行它自越南戰爭以來最為廣泛的軍事機動,可望有四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和很多支持艦船參加。
綜上所述,那麽作為結果的戰略隻可能看作是一個係統性的遏製行動。沒有政府高官會用這麽多話來談論它,但是有可能把賴斯和拉莫斯菲爾德以各種方式的行動作出解釋。從北京的觀點來看,現實是絕不會被弄錯的:美國持續在中國東邊、南邊和西邊邊境進行軍力建設。
中國將如何應對美國的這種威脅?目前看來還得依賴於魅力外交和運用經濟利益,以疏離澳大利亞、南韓甚至印度與美國的關係。這種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為這些國家都尋求從中國目前非同尋常的經濟繁榮中得利——中國經濟需要從其亞洲鄰國得到種類廣泛的如石油、鐵、原木和其它物資供應。
胡錦濤主席在最近對美國的訪問中,也會運用這種戰略。當中國的鈔票在波音和微軟等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公司大放光芒時,胡錦濤也就提醒了共和黨那些有著企業背景的人士:隻要繼續保持不威脅中國的姿態,就會繼續有巨大的經濟利益。
然而,中國也已經對所察覺的包圍威脅作出了強有力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假設北京將會平衡好魅力外交與軍事建設的關係。這樣一種動力不會使中國在軍事上走向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這不是一種能夠在近幾十年內現實地企求的處境。但是它將為美國提供更多的理由,以加速遏製中國,因此將產生一種自我加劇的不信任、競爭和危機的不信任怪圈。
這將使得台灣問題和北朝鮮核計劃的持久和平解決變得更加困難,並且增加亞洲爆發並非有意的全麵戰爭的危險。在這場大災難中,很可能不會有勝利者。
●作者係英國漢普爾郡和平和世界安全研究所教授,著有《血與油:美國對進口石油不斷增長的依賴性的危險及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