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實現祖國的完全徹底統一 -- 美、日協防台灣戰略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艦載武器》8期文章“美國協防台灣戰略剖析”未刪改稿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處境岌岌可危,美國對其采取了撒手不管的政策。但是,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改變了美國對台灣的政策,美方明確表示要擔負起協助台灣防禦大陸侵略的義務。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國正式建交而與台灣斷絕官方外交關係。 令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尤其是平衡台灣海峽兩岸戰略利益的需要,1979年4月1日,美國又通過了一部《與台灣關係法》公開宣布不能拋棄老朋友,要確保台灣的防衛能力而繼續向其出售先進武器。經過中國大陸的鬥爭,1982年8月17日,中美簽定了《八一七公報》,宣布美國將限製並最終解決對台出售武器的問題。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國際戰略格局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美蘇矛盾被相對弱化的美俄矛盾所取代。原來建立在國際反蘇統一戰線基礎上的中美戰略關係的基石崩塌,遏製削弱中國成為美國的一大戰略目標。此時,台灣作為美國全球戰略中遏製、牽製中國大陸的一枚重要棋子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 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海峽兩岸事實上分裂了半個多世紀,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逐漸坐大。台獨勢力多次挑戰祖國大陸,發出獨立、修憲、更改國號的叫囂,一根重要的救命稻草就是國際上尤其美國方麵經常發出錯誤的信號,使得台獨分子有恃無恐,以為有洋主子在背後撐腰,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回赤膊上陣“協防”台灣。 認真地剖析美國、日本等國在海峽兩岸統一問題上的戰略,對從最壞處出發向最好處努力,做好實現祖國完全徹底統一的全方位尤其是軍事鬥爭準備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急不可耐的台獨急先鋒--跳梁小醜陳水扁之流 台灣島內在統獨問題上大體上可以分為統一派、獨立派、不統不獨派(維持現狀派)。其中,獨立派又可分為急獨和緩獨派,陳水扁就屬於急獨的代表。2000年,陳水扁上台之初曾信誓旦旦地作出所謂“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四年來,陳水扁的所作所為表明,他自食其言、毫無誠信。他說不會宣布“台獨”,卻糾集各種分裂勢力進行“台獨”活動。他說不會改變所謂“國號”,卻不斷鼓噪“台灣正名”、“去中國化”。他說不會將“兩國論入憲”,卻拋出兩岸“一邊一國”的分裂主張。他說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卻千方百計地利用公投進行“台獨”活動。他說沒有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的問題,卻早已將它束之高閣,令其名存實亡。他還強行撕裂台灣社會,惡意扭曲台灣民意,肆意煽動仇視大陸、“對抗中國”,竭力挑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公然提出通過“製憲”走向“台獨”的時間表,將兩岸關係推到了危險的邊緣。   “台獨”沒有和平,分裂沒有穩定。祖國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決不妥協,爭取和平談判的努力決不放棄,與台灣同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決不改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誌決不動搖,對“台獨”決不容忍。   中台辦、國台辦受權明確宣告有兩條道路擺在台灣當權者麵前:一條是懸崖勒馬,停止“台獨”分裂活動,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一條是一意孤行,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最終玩火*。何去何從,台灣當權者必須作出選擇。中國人民不怕鬼、不信邪。在中國人民麵前,沒有任何事情比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更為重要、更加神聖。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如果台灣當權者鋌而走險,膽敢製造“台獨”重大事變,中國人民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徹底地粉碎“台獨”分裂圖謀。 麵對國台辦義正詞嚴地警告,陳水扁在5月20日發表了題為《為永續台灣奠基》的就職演說。這個演說文詞堆砌、貌似語調圓轉,實則暗藏玄機。懾於內外壓力,陳水扁5月20日演說談及兩岸關係時,沒有出現“一邊一國”、“製定新憲法”等字眼。。然而看過他的演說全文後,人們都會得出一個結論:陳水扁的演說通篇充滿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意涵,實質上在繼續鼓吹“一邊一國”。這表明他絲毫沒有放棄“台獨”分裂立場,更談不上什麽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為了安撫島內極端“台獨”勢力對用詞上由“製憲”改為“修憲”的不滿,陳水扁前不久會見極端“台獨”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的人員時,以他豢養的寵物狗為例說:“跟我跑步,它不是跑直線的,但是我抵達目的地前,它已經跑到我前麵等我。隻要大家對我有信心,我們的夢一定會實現。”這寥寥數語,明白無誤地表明了陳水扁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早在2000年,陳水扁上台之初,中共中央就明確了對陳水扁要實行“給他五年的觀察期”、“聽其言,觀其行”、“文攻武備”的策略。麵對祖國大陸仁至義盡的一係列舉措,陳水扁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在“台獨”的危險道路上不斷加速以致於越走越遠。陳水扁之流有自己的分析,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條:(1)北京將在2008年舉行奧運會,屆時不可能武力攻台;所以,台灣加緊在2006年“製憲”,然後在2008年實施“新憲法”,為“台獨”創造條件。這是一些台灣政客所說的“關鍵的兩年”。(2)大陸現在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到萬不得已,輕易不會對台使用武力,這樣給台獨分子挑戰大陸的政策底線拓展台獨活動空間提供了可乘之機。(3)通過長期的努力,台灣軍隊的質量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具備了一定的“以武拒統”的資本。(4)大陸從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對戰爭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老一輩相比有較大差距,很難具備進行實現祖國統一尤其是很可能要同美國、日本作戰的戰爭意誌。(5)台灣島內的獨立意識明顯壯大成長起來,為推動台獨提供了民眾心理基礎。(6)美國始終不肯拋棄台灣這個老朋友,對台灣提供從出售軍火到戰時給予各種幫助,直至直接出兵協防尤其是這一點成為台獨的最後的心理防線和精神支柱。 但這隻是他們的一廂情願。麵對維持國家領土完整的重任,中國將不惜一切代價,隻是目前仍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力爭和平統一。 2、胡蘿卜加大棒的山姆大叔--由模糊逐漸清晰的美國對台政策 在中國大陸、美國和台灣三邊互動中,中美兩國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利益。美國和台灣具有共同的最大利益,那就是台灣的和平獨立,而中國大陸的最大利益就是和平統一。隻有當和平獨立不可能的時候,或者說非和平的獨立會給美國帶來巨大代價的時候,美國才會傾向於維持現狀。這個邏輯對中國大陸來說也是一樣的,即隻有當和平統一沒有可能性的時候,或者通過非和平手段達到統一還不到時候的情況下,才傾向於維持現狀。當中美兩國都有這個認知的情況下,兩國才會在台灣問題上找到一個共同的利益,即維持現狀。 美國和台灣共同的最大利益表明一旦有些微的機會,美國就會協同台灣追求這個最大利益,台灣向獨立前進一步,美國的利益就得以增加,反之,中國的國家利益就被損害。無疑,中國大陸最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人利用這複雜的三角關係巧妙地為台灣的和平獨立“保駕護航”。 從各種跡象分析,伴隨著大陸對台獨勢力日益坐大日益不安,對陳水扁等人徹底喪失信心和連戰等國親黨人無力回天的失望,軍事鬥爭深入持久不可逆轉的進行,逐漸把長期以來的對台軍備建設質量上的劣勢逐漸轉化為優勢,采用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甚至成為首要的必須地選擇,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也逐步地從模糊變得越來越清晰,美軍的全球布局也逐漸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目前,美軍海外駐軍的重心也已經調整為亞太地區,製定了一係列針對協防台灣的作戰計劃,並且不斷通過演習等方式加以檢驗和完善。 1979年以來,美國政府對處於僵局的台灣地位問題一直有意采取模糊政策。它一方麵承認北京是‘中國’,一方麵又通過《與台灣關係法》,承諾使台灣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每一屆政府,無論民主黨政府還是共和黨政府,都反複聲明反對大陸用武力求統一的任何企圖,同時支持雙方共同接受任何和平解決方案。”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認為,“對北京來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叛逆省份,其最終命運必須是與大陸實現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雙方在缺少互信的情況下,努力推進自己的立場,都不急於動用武力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地位問題。但是,雙方“也都明白這樣的對抗很有可能爆發戰爭”。 美國對海峽兩岸的政策可以概括為不獨不武,即(一)、台灣不獨。2002年8月,陳水扁宣布說“一邊一國”之後,美方希望雙方加強“事先告知”的做法。(二)、大陸不武。二○○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國家安全會議顧問賴斯麵告我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美國無法接受他一九九五年以核武威脅洛杉磯的說法;中共也不該誤判,以為可用武力脅迫台灣統一,因為美國有能力和意願履行對台北在防衛上的承諾。這項消息還是白宮主動向華盛頓時報提供的獨家新聞,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助卿凱利的某好友2002年11月上旬在夏威夷對台灣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說:“華府的台海政策已定,是雙重明確(即台灣不獨,大陸不武)”。十一月中旬,美前國防部長佩裏率團來台北後赴北京。代表團中某重要成員說,當美國為了防止台北或北京誤解,而強調這兩者中任何一項時,並不表示美國在另一項上的立場後退。 克林頓時期兩岸政策的特點是“戰略模糊”,對於中共武力犯台,美國政府不承諾要如何因應。美方當時以為模糊的態度使得北京猜不透,於是不敢輕易嚐試。但是,你模糊,我試探,試探便產生危機。一九九六年三月的台海危機嚴重的挑戰了美國“戰略模糊”的思維。小布什上台後采取了說清楚的辦法,這多少受到賴斯的影響。她的重要心得之一是:“領導人一定要把外交政策解釋得很清楚,讓一般人都能了解”。 小布什政府說清楚的方式是雙管齊下:美國絕不容忍中共對台用武;美國不支持甚至反對台獨。這就是戰略清晰。至於中共武力威脅下,如何防禦台灣、用何防禦台灣、何時防禦台灣,美國保留戰術層次的模糊。也就是“戰術模糊”。 美國政府的兩岸政策,表麵上呈現出左右擺動的軌跡,其實長期的大方向卻保持不變。如此調整政策,是要兼顧美國的三大國家利益:民主人權(政治)、戰略安全(軍事)、貿易賺錢(經濟)。正因為這三大利益不無矛盾之處,要長期均衡的、整體的維護三大利益,便不免在短期作政策的搖擺以維持總方向不變。 民主人權上,美國與台灣最契合。貿易賺錢上,美國目前憧憬大陸市場的潛力,以中國為主要考量。戰略安全上,情形不斷變化。冷戰後期,美國重視中國牽製蘇聯的作用。冷戰結束後,美國愈來愈體會到中國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位的威脅,於是更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九一一之後,本.拉登取代了中國成為美國首要安全的顧慮。為了反恐,美國必須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但是美國並沒有忘卻:中國不斷提升戰力,對美國仍是個潛在的威脅,因此台灣的重要性不能忽視。 中國方麵認識到中美之間三個沒變:一是中美之間合作的基礎沒有變;二是中美之間存在的基本矛盾沒有變;三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麵性不會變。對於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接觸與遏製的雙重戰略,中國方麵也采取軟硬兩手戰略。一方麵,在一些不涉及中國國家直接利益特別是需要中國參與的一些諸如伊拉克、朝鮮核問題、反恐、防擴散等問題上,中國一般都支持至少不投美國的反對票。另一方麵,在涉及中國的直接利益例如台灣問題上,中國對美並未放棄鬥爭的一手。例如,解放軍加強新三打、三防(打武裝直升機、、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防精確打擊、防偵察定位、防電子幹擾)尤其是打航母的訓練更是直接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對美軍的作戰;北京和美國稱為“邪惡軸心”國家維持聯係。對台,祖國大陸也並未放棄硬的一手,從1995年就提出作好以解決台灣問題為核心的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 但是,在美國的模糊戰略的保護下,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台獨勢力日益壯大起來,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獨勢力代表人物李登輝、陳水扁在島內呼風喚雨,兩岸的軍事形勢可謂劍拔弩張,隨時有擦槍走火的危險。 美國一方麵在大陸、台灣之間充當判官角色,希望兩岸維持現狀,任何一方企圖單方麵改變現狀都是美方所不接受的;同時,每當台獨勢力甚囂塵上台海形勢緊張的時刻,美國第七艦隊的航母和戰機就會虎視眈眈地出現在台灣海峽附近。這與其說是對台獨勢力的警告,不如說是對大陸的警告、示威和震懾。2004年6月,美國政府正式成立機構,協助台灣爭取加入以主權國為單位的世界衛生組織。雖然美國口中仍聲稱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上述行動進一步說明美國言不由衷,表裏不一。過去,美國官員辯稱支援台灣獨立的隻是美國國會的部分議員,但這次卻是美國政府的行動,與陳水扁上月就職時所說的話(台灣要在兩年內加入世衛)互相呼應。可見,美國與台灣一唱一和,正一起走向危險的邊緣。在政治上,美國不斷向台灣發出錯誤信號,令台灣以為有美國撐腰,有恃無恐。例如,美國多次讓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人進行“過境外交”,而且活動範圍一次比一次廣,呂秀蓮最近還在美國提出所謂“新國號”。在在說明,美國和台灣正在“扯貓尾”,不斷使用暗渡陳倉之法各取其利。 在軍事上,美國一麵向台灣大力推銷軍火武裝台灣軍隊,另一麵,又不斷提升美台軍事合作的水平和規格,建立準軍事同盟關係。6月4日,台灣所有的主流媒體均刊登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不少美軍軍官悄然抵台,暗暗研究台灣有那些基地可以使用,因為美軍“很可能後年開始進駐台灣”。台灣前“海軍總司令”顧崇廉6月3日在台灣“立法院”公開宣稱,若以氣象學的用語來比喻台灣目前的處境,“台灣現在是在危險半徑內”。在危險半徑內隻會愈陷愈深,很難擺脫。他認為,“2006年可能是關鍵時刻,中國若要對台動手,不隻是針對台灣而已,也會把美國當成對手”,因此,不少美軍軍官已然進抵台灣,為美軍可能重新駐台做準備。顧崇廉這麽說並非空口白話。6月2日,法新社、《中時晚報》和美國《華盛頓時報》同時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辦公室的亞太事務總管約翰艾倫少將將於7月份訪問台灣,從而突破美台斷交後美國“現役將領不得訪台”的禁令,成為25年來到都沒有證明此事,因此不便作出更多的評論。如果艾倫少將確能成行,那麽勢必會對中國大訪台灣的美軍最高級別的軍官。事實上,5月20日,陳水扁演說當天,美眾議院就通過一項國防授權修正案,規定美國可派將軍和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到台。 美軍如果重返台灣,那實質上是撕毀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必將導致不單是兩岸攤牌,而且是中美決裂的境地,這是對全球都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危機。 從美國的政策走向上分析,不排除美國希望台灣走和平獨立道路的可能。這樣,對美國而言至少有以下好處:(1)可以極大地打擊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2)可以使海峽兩岸都操縱於自己手掌之中,討好於自己,使自己處於左右逢源的地位;(3)可以衝擊和幹擾甚至改變中國以經濟建設中心的大好局麵。鄧小平同誌曾經強調實現台灣統一“這個問題晚幾年解決,無傷大局”,但是,如果出現台灣獨立的局麵,中國政府也被迫不得不暫時放棄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因為台灣問題而使中美關係出現倒退,我們也隻能接受這個現實。(4)將中國拖入軍備競賽的泥坑,同時,從台灣大發軍火財。眾所周知,美國早已把中國視為未來的假想敵,長期以來都想盡辦法遏製中國發展,台灣問題就是其中一招。說穿了,美國仍然處於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的冷戰思維,希望用兵不拈刃的方法把中國弄垮,就像當年裏根用冷戰和“星球大戰”之法把前蘇聯拖垮一樣。令美國成為唯一的霸主。即使今天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但美國仍然不放心,抓緊任何一個機會來削弱中國的成長。(5)即使因為台灣獨立而大陸被迫動武,以台灣現有的實力加上美國、日本的協防,也完全有可能用較小的代價來重創正在崛起中的羽翼尚不豐滿的中國,從而實現自己打擊、遏製潛在的競爭對手的目的,在今後更長時期內維持美國一超獨霸世界的局麵。在一定意義上,現在打比以後中國實力更加強大的時候打所付出的代價要小一些,就如同與一個未成年人打架要比等他成年以後再製服他要容易。 3、磨刀霍霍、蠢蠢欲動的東瀛武士--覬覦釣魚島、台灣的日本 美國要協防台灣,在亞洲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積極的助手就是磨刀霍霍覬覦中國釣魚島和台灣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製定的和平憲法明確禁止向海外派兵。到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後,就試圖向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發展,頻頻突破和平憲法,在向海外派兵問題上不斷鬆綁。1992年,日本政府強行突破憲法限製,將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艇開進波斯灣;1992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合作法案》,向柬埔寨派出首批維和部隊;1994年日本政府修改《自衛隊法》把海外軍事活動作為自衛隊的重要職能。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的防衛重點由北向西轉移,不斷強化日美安保體製。1997年9月,新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出台,明確將台灣海峽未來戰事包括在範圍之內;1999年5月,日本通過《周邊事態法》,不僅防衛範圍可任意擴大,而且可為美軍提供後勤支援。   2001年10月,日本通過了小泉提出包括《恐怖對策特別措施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海上保安廳修正案》在內的“反恐法案”。根據這些法案,日本可在國內外協助美國進行反恐活動。   2003年6月,日本又通過了極具爭議的“有事三法製”,認定日本首相在危急時刻可不經過國會同意直接派部隊采取軍事行動。隨後日本決定向伊拉克派遣自衛隊,這也是日本在二戰結束後首次向一個仍處於戰鬥狀態的國家派遣自衛隊。   日本國會2004年6月14日通過了包括《限製外國軍事用品海上運輸法案》、《美軍行動便利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交通通信管製法》、《國民保護法》、《處罰違反國際人道法法案》和《俘虜處理法案》等7項法案。根據這些法案,日本政府在緊急狀況下有權直接向國內部署自衛隊,采取必要的軍事行動。分析人士指出,這7項法案成立後,意味著日本的戰爭立法徹底完備。   從日本方麵來看,其國內鷹派長期以來覬覦台灣,近來隨著台海局勢的升溫,日本一些強硬派分子無疑想乘機有所動作。就在陳水扁5月20日發表就職演說的當天,日本議會下院通過了7項法案,目的是加強日本自衛隊對日本最南部島嶼及台灣海峽危機的反應能力。   據日本共同社從日本防衛廳獲得的機密文件表明,日本防衛廳已擬定一項計劃,在日本最南端的一些島嶼部署7200人的地麵部隊,以防止中國對日本的這些島嶼發動攻擊。“這是首次在日本內部文件中發現日本假定中國攻擊日本領土。”   文件顯示,日本防衛廳下屬的陸軍參謀部認為,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時,中國有可能攻擊這些島嶼,以阻止日本和美國向台灣提供聯合支持行動,這時將允許日本潛艇反擊中國船隻。 日本鷹派將陳水扁連任看作是與台灣加強合作的機會,陳水扁方麵似乎也留意到了這一信號,二者間大有一拍即合之勢。據《中國時報》5月26日報道,為預防台海戰爭,台灣“國防部”首度提出了所謂“接觸”和“嚇阻”並用的“和戰雙重戰略”。“國防部”稱,美國對台軍售所設定的條件可能放寬,同時日本戰略重心也隨之由北往南調整,為避免其生命線受到威脅,台海局勢發展已納入日本戰略思維,未來日本不會坐視任何危及台海穩定的因素,尤其當美國協防台灣的時候,日本更是會趁火打劫,借機充分展示自己作為亞洲乃至世界政治軍事大國的實力和作用。而美國也需要有人為自己的軍事行動出錢、出力,提供後勤支援、海空軍基地,直至直接的出兵聯合作戰。 同時,日本也體會到2003年11月12 日中國的“明級”常規潛艇公開出現在日本近海的震懾力。2004年2月5日,美國負責處理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阿米蒂齊宣布如果日本領土遭到攻擊,美國將協防日本。日本乘機大肆宣傳美國與日本將協防保衛釣魚島。美日加緊了協防釣魚島的計劃的擬訂,而且美軍也加快了對亞太駐軍部署的調整,使其更加適合於應對可能發生的對中國的作戰。 4、心態複雜的周邊各國 對於可能發生的大陸對美國、日本、台灣的台海戰爭,周邊各國懷著不同的心態關注著戰爭的進展,決定著各自不同的對策。 對於俄羅斯來說,一方麵希望中國持續購買自己的武器裝備而不要對台動武;另一方麵,又不希望中國失敗。因為,如果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俄羅斯武器的聲譽會再一次的大打折扣,而且,俄羅斯在對抗美國、日本時很可能會感到更加孤立無援,在亞洲大陸上製約美國、日本的中國的力量可能變得弱不禁風。美國可以騰出手來,把打壓圍攻分化的重心轉向俄羅斯,從而使其處境更加困難。 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的中亞幾個小國對我國恐怕也隻能提供有限的道義上的支持。 東邊的近鄰朝鮮忙於自己的事情,也不可能給中國以實際的支持,充其量隻能起到讓駐韓大部分美軍仍然留在原地的作用。 對於韓國來說,出於擔心中國用中遠程導彈攻擊設在其本土的美軍基地的擔心,其可能會在戰時拒絕美日方麵使用這些基地。但是,由於同美國、日本很深的戰略淵源,韓國也不可能對中國表示多少支持。 至於南沙各國,由於同我國在南沙主權上的爭端,往往也會以幸災樂禍的心態注視著戰爭的進展。西南邊陲的印度更是巴不得中國在台海戰爭中一蹶不振,從而無力同印度爭奪有爭議的領土。 環顧四周,耳畔不時回蕩起“中國威脅論”的鼓噪。遙想當年,不論是朝鮮還是越南戰爭,一方麵中國是地麵戰場的主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要忘記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中其他國家尤其是蘇聯從宏觀戰略直到具體的戰役戰術層麵的支持。鬥轉星移,世事滄桑,如今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衰微無力也無心與美國進行堅決的抗衡,昔日團結奮鬥的集體早已蕩然無存。中國在未來的台海戰爭中不免有些勢單力薄之感。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國的形勢也不樂觀。而美國不但自身實力強大無人能夠與之比肩,並且,一呼百應雲從影集,身旁聚集了一批戰時惟其馬首是瞻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的盟友。 5、美國、日本可能采取的協防方式 世界格局的變化,美軍的戰略布局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戰略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了東亞地區,主要的應對目標就是朝鮮和中國尤其是中國。因為該地區存在著與中國直接關聯的潛在衝突:台灣問題以及南海爭端。拉姆斯菲爾德認為,隨著中國日益強大,“中國的目標在美國的雷達上變得愈來愈大”,美國在該地區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對抗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對於可能發生的台海戰爭,美日製定了多種方案。在此,我們不妨根據公開披露的情況進行一番推演。 針對台海可能發生的戰事,美國國防部有著非常係統的評估體係,根據已知情報進行戰爭模擬是決定美軍是否介入以及介入程度的重要環節。不論是前任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萊爾還是現任司令法戈都曾經公開宣布,美軍已經得到授權,一旦台海形勢緊張,美軍就會馳援台灣。布萊爾明確表示美軍尊重中國大陸在陸地上的作戰實力,但是,要注意到解放軍比美軍要落後15到20年,雖然,中美雙方都為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製定了作戰預案。言外之意,就是大陸的解放軍在這種海空高技術戰爭中還不是美軍對手。在美軍中也始終有一種傾向,希望能夠找機會和中國軍隊再較量一番,洗雪朝鮮和越南戰場失敗的恥辱。 在檀香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作戰指揮中心的牆壁上,掛著一張巨大的作戰示意圖,圖上畫有各種標識,並根據不同顏色來區分哪些國家、地區與美國有防務條約,哪些國家、地區獲得了美國的安全承諾。中國台灣也在這張圖上,並被認定為得到美國安全承諾的地區。此外,太平洋司令部還有一份絕密的《台海防禦應變計劃》,詳細列出了中國大陸、台灣地區、美國在台灣海峽附近部署的武裝力量,台海衝突的幾種可能性,美軍的應對方案。美軍還一直根據需要和不斷變化的戰區形勢補充、調整和修改《台海防禦應變計劃》。由於不便於同台灣公開搞聯合軍演,所以,美太平洋司令部每年都舉行一次或數次針對台灣局勢的電腦兵棋推演,完善既定預案。 按照慣例,美軍的兵棋推演由美太平洋司令部作戰模擬中心完成。最近幾次兵棋推演的結果讓美方很不安。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介紹,美軍在一次兵棋推演中,原計劃用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等最先進的隱形戰機*解放軍機場和導彈陣地;美國陸軍在5天之內將一個師的兵力運上前線;海軍陸戰隊搭乘可以垂直起降的旋翼飛機深入敵後。但在推演過程中,美軍3艘航空母艦在解放軍反艦導彈的威脅下,不得不遠離海岸線,艦上250架戰機毫無用武之地。美軍能用得上的隻有B-2隱形轟炸機和巡航導彈,但它們對於戰爭的勝負難以起到決定性作用。2004年5月24日的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刊出該報副主編丹尼的長篇文章《避免與中國開戰》。文章稱,2005年和2006年是爆發台海戰爭的高危期。美國國防部一份計算機兵棋推演的報告指出,若解放軍突然大舉攻台,拿下台灣隻需幾天,而是此前估計的幾個星期,美軍根本無法及時支援台軍;如果美方參戰,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至少被擊沉一艘航空母艦。 在曆次兵棋推演中,美軍有兩大擔心。一旦擔心台軍士氣。當前,受島內政治亂象的影響,藍綠陣營的意識衝突已經開始影響軍隊。據報道,在模擬作戰時,藍綠支持者分別佩戴象征各自立場的微章。另一個擔心是盟國在戰時的態度。美軍認為,戰時韓國和日本很難冒著卷入戰爭的危險向美軍開放空軍基地和軍港。如果盟國不支持,美軍的補給線將完全暴露在解放軍潛艇部隊的火力下。 美軍模擬協防台灣的前提是大陸主動攻打台灣。美國著名的谘詢機構蘭德公司認為,“盡管諸如對台灣實施有限的導彈襲擊等脅迫性作戰方案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對台動武時最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我們卻對更為極端的方案--直接的空中進攻和兩棲登陸作戰進行了評估。” 蘭德公司設想,大陸進攻台灣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雙方爭奪製空權。除空對空作戰外,空中作戰還包括大陸對台灣的空軍基地、地空導彈陣地、早期預警雷達和指揮與控製設施實施導彈攻擊和空中打擊;第二階段可能與第一階段同時開始,主要爭奪海峽製海權。參戰部隊包括空中力量、水麵艦艇部隊、潛艇部隊和岸基反艦導彈部隊。反航空兵作戰、反水麵艦艇作戰和反潛作戰登陸,都將是這一階段的內容;第三階段,大陸方麵一旦奪取了製空權,後續空中打擊將集中在摧毀沿岸據點、台灣軍隊的炮兵和裝甲集群,全麵軟化台灣島上的防禦體係;第四階段,將是在台灣沿海實施登陸作戰的階段,這一階段將包括兩棲登陸、傘兵突擊和直升機攻擊,其目的是在島上建立堅固的立足點、打垮台灣軍隊的最後抵抗。   在未來美國對台灣局勢的幹預中,美國主要依靠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所轄大約30萬兵力以及日本自衛隊可能出動的部分兵力,美第七艦隊將充當打頭陣的“急先鋒”和主力作用。據報道,該艦隊擬定的對華作戰預案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種軍事行動模式:   “越南模式”:像當年參與越南戰爭那樣,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對中國大陸實施重點海上封鎖和快速部署。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為遏止越南人民武裝發動的攻勢,於5月9日宣布對越南北方沿海地區實施海上封鎖。第七艦隊航空母艦在8個月內共出動艦載A-6、A-7型攻擊機布雷近400次,越南近70餘艘船舶觸雷沉沒,基本切斷了越南同外國的海上交通聯係,對南方戰場物資供應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模式可能是美軍第七艦隊未來幹預台海局勢采取的最主要模式。近年來,隨著台海局勢的緊張,美軍在其軍事演習中,加大了海上封鎖作戰課目的演練。 但是,這一形式有可能遭到中國用潛艇以水雷、魚雷、潛地導彈、岸基中遠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鬥機以空射巡航導彈從防區外進行反製打擊其包括航母在內的作戰平台以及位於日本、美國等地基地的危險,從而達到製空於地、變敵人的後方為的前方的目的。同時,如果距離中國海岸過遠又會造成鞭長莫及有勁使不上的效果,從而降低了打擊的效能。   “朝鮮模式”:像當年爆發朝鮮戰爭那樣,美軍出兵台灣,直接與中國進行交鋒。從美台加緊提升軍事交流的規格和形式來看,美軍有可能直接派出部分兵力進駐台灣。但是,從近年來美軍強調揚長避短發揮海空高技術優勢而減少人員傷亡來看,這又是美軍所希望避免的一種方式。美軍更多地會派出軍事顧問而不派或者少派部隊直接進入台灣。 “日本模式”:設想台灣被軍占領後,美軍采取當年打擊在新不列顛島日軍的作戰模式,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於台灣島上。1943年,為了孤立日軍在新不列顛島的重要基地拉包爾,麥克阿瑟製定了“艾可頓”作戰計劃,奪取新喬治亞島群。在新喬治亞行動的實施過程中,美軍第七艦隊擔負了主要攻擊力量。該艦隊進行預先偵察,掌握了島上日軍的兵力部署和地形特征。當年6月22日,美軍第七艦隊登陸成功,將島上日軍全部殲滅。筆者認為美軍采取這種戰術的可能性比較大甚至是首選方案。同時,還會根據台海作戰的特點加以進一步發展完善。 近年來,美軍在亞太的駐軍不但數量增加,而且重心西移明顯靠近台灣地區,其重要目的就在於便於迅速馳援台灣,奉行所謂的以台灣為中心的“一艦雙錨多點”的戰略。並且,美軍、日軍可以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首先,在開戰前,大量出售先進武器給台灣,培訓台灣軍隊官兵,派遣美軍軍官觀摩和指導台灣的防務建設和軍隊演習增加台灣軍隊和美軍之間的了解縮短磨合期。從1999年開始,美大批軍事考察團頻繁赴台,先後完成了對台空軍、陸軍戰力的技術評估。台灣《中國時報》報道,台軍正進行一項所謂“台美軍事協防”的作戰規劃,這項代號為“樂成”的計劃被列為絕對機密,是機密等級最高的專案計劃。據了解,“樂成”計劃現仍在紙上參謀作業階段。另據報道,最晚到2006年美軍就會進駐台灣。目前,美方近年積極評估並協助台灣提升戰力,美方按部就班,目前已完成海、空軍、陸軍戰力評估,其評估結論與建議,列為美方軍售重要參考依據。其次,台美兩軍還在軍事軟件領域不斷深入開展合作,近年這種合作呈現愈演愈烈之勢,美協助台完善C4ISR係統,謀求建立兩軍間兼容互通的指管通情係統。據美方評估團表示,台灣三軍缺乏統一指揮機製,美方要求台灣設立“海空安全通道”,讓船、機可以在短時間“向台灣進行補給”。2000年,美積極尋求向台提供先進的地空、艦空和岸艦等型數據鏈通信係統,美先後售台的LINK-16陸軍通信係統和“改良機動用戶設備”即是典型的可用於與美軍戰場通聯的先進設備。下一階段,美軍和台灣軍隊之間將建立起兼容共享的指管通情信息係統以整合美軍和台軍,甚至可能建立統一的聯合指揮部指揮對我軍的作戰。第三,利用美軍嚴密完整地衛星監控體係對大陸進行戰略、戰役、戰術監視,與台灣自身建立的比較先進完善的監控係統實行情報信息共享,對大陸進行從太空的“天眼”、高空的“鷹眼”、地麵和海麵的“千裏眼”、“順風耳”、技術與人工偵察相結合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偵察監視。 一旦大陸對台動武,美日軍可以在戰爭初期將兵力機動到台海附近坐山觀虎鬥,等到大陸與台灣兩敗俱傷的時候,從一旁殺出坐收漁翁之利。由於,美軍按照前沿部署的原則已經在亞太地區部署了機動能力很強的B-52戰略轟炸機與戰斧巡航導彈、洛杉磯級核潛艇等打擊力量,其兵力和火力的投送速度遠比外界一般人想象得要快得多、強得多,而且處於一個回旋餘地很大的有利地位。而大陸受到國際法的限製且難以掌握美日的分寸底線,也不便於先下手為強。並且,使得大陸的力量分散難以達到集中兵力、火力、打擊力的目的,處於兩線作戰的境地。   一般來說,美國、日本要協防台灣也有自己的一些軟肋,同時,也成為大陸一些人認識上的誤區。(1)、缺乏深厚的民意基礎。自911以來,美國出兵海外,有三個特點:1、以“反恐”的名義,做到師出有名;2、基本上實現零傷亡,減弱民眾反戰力度;3,能夠速戰速決。具備此三項條件,民眾反戰的聲音就非常弱,時間也不長。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就全然沒有這三項條件。美國民眾的多數,對美軍直接介入“協防台灣”,均持否定態度。反觀中國,多數人都支持對台一戰以維護祖國的統一。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美軍在吸取越南戰爭期間記者的攝象機鏡頭把戰場的殘酷場麵拉到美國老百姓眼前而引起強烈反戰情緒的教訓,實行嚴格的戰時新聞管製,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而且,經過長期地醜化、妖魔化宣傳,中國的形象在美國民眾心中並不算好。相反,台灣以追求民主自由的麵目,在西方包括在美國公眾心中樹立比較好的形象,贏得了許多人的同情和支持。而且,如果在戰時中國攻擊了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基地,有可能引起珍珠港事件的效果。(2)、美軍勞師遠征具有地利上的劣勢。許多人認為中國具有地利上的優勢,這方麵美方又居劣勢。這種觀點講對了一部分,但是,忽視了現代戰爭特點以及地利上的優勢。拉姆斯菲爾德提出10-30-30戰略就是說在10天內美軍發投送要到達全球任何一地,30天內要解決戰鬥。當然,不是說能夠在30天內解決對我方的作戰,而是說其戰略機動能力很強。並且,通過前沿部署,在我國周邊包括台灣周圍已經布放了許多軍事基地。因此,其地利的劣勢並不明顯甚至具有不少優勢。(3)、天時上的局限性。有的認為現在美軍深陷伊拉克泥潭,朝鮮核危機、基地組織等問題也搞得美國心煩意亂。這些講對了一部分。美國對這些問題也自有應對策略。對於善於扶植代理人的美國不久就會大為減輕在伊拉克的負擔,朝鮮又敢把美國如何,基地組織的恐怖襲擊威脅似乎幾年來對美國的震懾作用也不算大。(4)軍力配置上的局限性。固然中國可以集中舉國之力專注於一場現代的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美方軍力配置上卻不得不分散,這是美國長期以來就存在的擔負“世界憲兵”的無限戰略目標與其有限的戰略資源之間尖銳矛盾的具體表現。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沒那金剛鑽不攬那瓷器活。美軍的作戰效能是相當高的。二戰以來的曆次戰爭中,美軍幾乎在兵力的數量上都處於劣勢,但是美軍又往往都能以少搏多。即使在朝鮮、越南也隻能算是打了個平手。盡管世界上還有一些熱點需要美國去關照,也不要低估美軍用來“協防台灣”的兵力的作戰能力。畢竟輕敵是兵家之大忌。當然,類似地優劣短長還可以再列舉一些。 波詭雲譎的台海形勢,考驗著中國大陸13憶同胞的膽略和勇氣。有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國富還須兵強,和平崛起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要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膽略和勇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