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焦點交鋒:南太平洋,是中國戰略思維的演練場?zt

(2006-08-22 16:25:44) 下一個
“南太平洋一直被視為戰略上無關緊要的地區。其實這恰恰是中國可以試驗其上升中的實力和能力、發展國際盟友,而不被東京和華盛頓警覺的實驗場。我想,最終中國是將自己視為這一地區的天然主導,將南太平洋作為其後院,”澳大利亞智庫獨立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ependent Studies)外交政策研究項目主任蘇珊·溫迪班克(Susan Windybank)在《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如此解釋中國的外交觸角向南太平洋地區延伸的戰略用意。 2006年4月初的一周中,中國總理溫家寶對澳大利亞、斐濟、新西蘭與柬埔寨四國展開了一場友好的外交之旅。這是中國總理首次正式訪問南太平洋島國,也是中國總理近18年來首次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相比於中國領導人的歐美之旅,這次訪問似乎沒有引起眾人特別矚目,然而戰略專家們卻由此看到了中國地緣戰略的走向及其國際回應。 溫迪班克認為,“南太平洋對美國而言地理位置非常遙遠,更何況美國正被反恐和伊拉克戰爭牢牢拖住了後腿。中國此時到訪是在鑽美國的空子。”然而,她留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美國正在加強其西北太平洋的軍事部署,這暗示著美國或許並沒有忽略亞太,即使它在其他地方有些分心的事情。” “中國以采購能源為誘因在海外發展外交關係,同時,在自己身邊不滿日本、台灣,對它們采取孤立政策。這套外交政策實行到現在頗有成效,但是也造成一些反彈。”美國裏士滿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政治學副教授王維正(Vincent Wang)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像巴西、印尼、印度,都是正在開發中的地區性大國,和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態十分相似,長期而言,它們會把中國視作潛在的經濟挑戰者。” 出訪南太平洋是戰略之旅? 溫家寶行前,就有分析人士將此次訪問稱為中國的“資源之旅”。尤其是澳大利亞,其豐富的鈾和鐵礦石產量是中國經濟快車不可缺少的原動力。同時,也有人說,中國此次是為壓縮台灣“外交空間”而來。在台灣當局25個“邦交國”中,有6個是太平洋島國。溫家寶此次從政府、企業、民間多方位著手向這一地區的鄰國示好,有利於強化它們對“一個中國”原則認同。 “戰略考慮中通常都有經濟因素。因此,我不認為南太平洋地區的資源是引發中國興趣的主要動力。從外交上講,孤立台灣也無法再解釋中國的用意,因為前者在這裏的外交空間已被視為‘死水一潭’。我看到了一個更加長遠的原動力在進行當中,”溫迪班克的言下之意是,中國是為了伸展肌力而來。 在王維正看來,資源、台灣和戰略外交都是溫家寶此行的目的,其中,“天然資源是中國向大洋州拓展外交的最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時,他也看到,“中國的實力上升,尤其是海權的發展,使它需要有一個延展影響力的場所。雖然這可能是要到20、30年,甚至50年以後才能真正實現的目標,但是提早部署總不是壞事。” 拋開澳大利亞占全球40%的鈾儲量能為中國的核能發展出力不說,中國要發展全球導航係統,要發展新的導彈計劃,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和南太平洋建立邦交可以在那裏建立多個觀測基地,這對未來中國發展衛星武器和太空科技有關的技術,將起到重要的影響。 “人們越來越有這樣的感覺,南太平洋地區正先後從英國和美國的主導中逐漸剝離出來,如今麵臨著幾個世界大國的爭奪。日本、韓國和歐盟在這一地區也愈發活躍了。但是,隻有中國有潛力改變這一地區的實力對比,”溫迪班克說。 澳大利亞的擔憂 基於兩位學者的分析,“能源之旅”與“台灣外交之旅”都無法概括中國的深層戰略思考。那麽以澳大利亞為首的南太平洋島國對中國要做何反應,又要如何反應“後院”之說呢? “目前看來,這一地區要成為中國的後院是很難的事。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中國的‘前門’。換句話說,如果台海真的開打,澳大利亞可能不會加入對抗大陸的戰爭,但是如果不得不在中美間進行選擇的時候,它們會選擇美國,”王維正說。 溫迪班克則認為,中國的戰略想法是否會被歡迎,還是被抵製,尤其是美國的抵製,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中國自身的內部實力演化。 “澳大利亞和其它國家不應該遏製中國,而是切實加強南太平洋各國間的經濟和政治多方合作。”溫迪班克進一步指出,“澳大利亞目前最關切的是,台海局勢會演化出這一地區更多的腐敗與不穩定,從而破壞澳大利亞為改善這裏的政治管理而付出的援助和努力。” 在訪問斐濟期間,溫家寶出席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會議,席間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湯加、庫克群島以及紐埃的總理會晤。中國還承諾,將在今後3年內向太平洋島國企業提供人民幣30億元(約合3.75億美元)優惠貸款,以及5項援助措施。西方認為,南太平洋島國大多是地小人稀,其實對中國並沒有多少經濟上的好處,中國和台灣在這裏競相“撒錢”隻是為了在聯合國等場合需要,爭取政治籌碼。 “大陸和台灣的‘支票簿外交’(checkbook diplomacy)隻能讓一小部分政治精英們受益。體育館和新型政府大樓也不會領導廣義上的國家發展,不會給這一地區的普通百姓帶來工作機會和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溫迪班克直言,“如果中國想和這些國家做真正的朋友,它應該試圖加入澳大利亞的努力,鼓勵這裏的改革進程,為太平洋的島民們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而非取悅政客,攫取自然資源。” 來自台灣的王維正對兩岸的外交競賽表示理解:“大陸和台灣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金援外交’由來已久,短期內恐怕是無法停止了,即使這些錢助長了當地政客們的腐敗,在道德上說是有些問題。” “實質的問題在於,過去,台灣能用這一招‘買’到邦交國,但是大陸的國力一直在上升,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台灣玩這場遊戲時就感到越來越吃力。然而,台灣不肯就此罷手,因為台灣當局認為其在外交上有責任用這種方法拓展國際空間。”王維正說。 中國外交,遠交近攻? “中國在南太平洋的戰略映射了其在世界其他領域的外交攻勢,如在中東、非洲和拉美地區,”溫迪班克指出。她對此提出了幾種解釋,表示中國對自然資源的“全球找尋“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她懷疑中國真的會僅僅依靠這些資源建立其良好的國際關係,或者說,中國會發展軍力,尤其是伸長藍水海軍的觸角,以保護這些海外供給線;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強國,正在四處尋找國際地位和認同。 王維正說,“美國已經看到,亞太的安全局勢有加碼的必要。2002年和2006年的國防評審報告(QDR)中都講得很清楚,在全球戰略部署中,歐洲已無戰事,亞太將是下一個重點。作為回應,美國加強了和日本的同盟,還開啟了由日美兩國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參加的‘2+2’會議。” 他說:“雖然美國在亞洲的勢力還沒有到退出或被迫退出的地步,但是,中國的影響力無疑是在不斷提升當中。尤其是以‘和平崛起’理論為背景,中國正積極和東南亞展開自由貿易,和周邊的鄰國關係日益緊密。” “然而,在美國看來,中國目前在亞太的發展還沒有到值得緊張的地步,還不需要像過去對付前蘇聯那樣防範。”王維正說,美國對中國的發展仍在觀察之中,同時美國對中國有合作與圍堵的正負兩手準備,端看事態是往和平還是軍事方向發展。 另一方麵,王維正也看到,無論是東南亞,還是以澳大利亞為首的南太平洋地區,都清楚地認識到了目前的局麵。一方麵,遏製中國是行不通的,但是這些國家仍然對中國有不放心的地方,於是對華采取的是“兩邊下注”(hedge)的策略,希望在中美間維持一種平衡。 “中國和鄰國也總有一些矛盾。中日間的隔閡自不必說,韓國和中國的蜜月期也已經過去,而高句麗的紛爭仍在。這些誘因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引發雙邊衝突。因此,中國的鄰國們仍需要美國在亞太的實力存在。”他說。 高句麗是朝鮮族的先民建造的城邦,其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已被聯合國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中韓兩國卻為高句麗文化遺產的歸屬問題起了爭執。韓國人認為,高句麗體現的完全是朝鮮族的文化遺產,而從中國角度來看,高句麗一直在中國境內,在申報世界遺產前,從來沒有韓國或是朝鮮說過這裏是他們的國土。 李焰 ,《華盛頓觀察》周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