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出現了“印度威脅論”zt

(2006-08-22 16:25:44) 下一個
2006-04-11 新浪軍事 > 國際展望 最近在美國出現了“印度威脅論”。這一論調首先表現在軍事領域。印度和美國上月就民用核能合作問題達成協議,在許多防擴散問題專家當中就引起強烈反彈,認為美國政府的做法正式宣告了國際防擴散體製的崩潰,其引起的負麵效應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對於美國幫助印度發展衛星科技的做法,華盛頓的防擴散專家理查德·斯比爾也認為,這是美國在“養虎為患”。斯比爾曾供職於美國軍備控製與裁減署和國防部長辦公室,並曾參與建立導彈及其技術控製製度的談判。斯比爾日前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表示,印度目前的衛星運載火箭可以轉換成運載彈道導彈,甚至攜帶核彈頭。印度目前正在發展的“烈火三型”中程彈道導彈,射程已經可涵蓋中國全境。印度正著手發展“蘇裏雅二型”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將遠達8000到1.2萬公裏,“已經可以打到美國首都華盛頓”。 斯比爾還說,印度還有意發展“蘇裏雅三型” 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將達2萬公裏,這意味著全球所有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都將處於它的攻擊範圍之內。斯比爾說,這是全球最巨大的洲際彈道導彈,其發射重量比美俄最大的洲際彈道導彈還要大3倍。斯比爾說,印度為什麽要發展像蘇裏雅這樣的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呢?印度軍事評論家最近宣稱,這是用來抵禦擁有先進科技的敵人的侵略。“我想,敵人在此所指的,應該就是美國”。 除了軍事方麵,經濟領域的“印度威脅論“影響似乎更大。記者在美國的網上論壇看到有網民發表這樣的評論,“班加羅爾今天被許多美國人視為對美國人就業的嚴重威脅,就像拉登被視為對美國人生命的嚴重威脅一樣!”全球最大的電腦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前總裁安德魯·葛羅夫曾經公開表示,印度是對美國在高技術領域壟斷地位的“主要威脅”,他還預言印度的軟件和高技術服務業很可能在2010年超過美國。 “印度威脅論”為什麽會在美國出現呢?首先也是軍事方麵的原因。在近代曆史上,印度曾經肢解巴基斯坦,多次卷入與主要鄰國的衝突。今天的印度在軍事上依然雄心勃勃,正在全力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 據報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就努力增強軍事力量。資料顯示,在1980-2000年間,印度國防資本增速達到10.4%。目前,印度除了擁有核武器之外,還擁有一支包括陸海空軍及其他部隊在內的強大軍隊,總兵力達137萬人。陸軍實力雄厚,海軍位居世界十強之一,空軍位居世界第四。印度是亞洲第一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2004年印度與俄羅斯簽約,購買俄退役航母“戈爾什科夫元帥”號,預計2008年能夠服役,同時印度正在自己製造一艘航空母艦。在2004―2005財年預算中,印度國大黨政府將國防預算總額提高到7700億印度盧比(約合168億美元),與上一財年實際軍費開支相比,增幅高達27.69%。 印度在軍事現代化方麵邁出的強勁步伐引起了世界各國軍事專家的高度關注。美國知名軍事評論員哈羅德·C·休切遜曾發表文章預測說, 20年之後,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的超級軍事強國,而印度將會“超越中國緊隨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 除了軍事外,經濟領域印度的大幅度擴張也是造成“印度威脅論”的重要因素。印度在經濟領域曾經一直扮演著沉默寡言的角色。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IT產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徹底改寫了外界對印度經濟的看法。在軟件開發和信息技術的大力推動下,印度在過去3年中年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8%,一躍成為亞洲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前不久有權威調查機構在20個歐洲國家企業中進行了一項名為“全球歐元區年度IT信心調查”。有300位企業首席執行官、經理和副總裁接受了對未來IT信心的調查。其中76%的被調查者認為,在IT技術製造領域,印度將很快超過美國和歐洲處於領先地位。 正是由於印度具有高度發達的IT製造技術和大批精通英語的廉價勞動力,跨國公司紛紛把大量原本在本土進行的業務外包到印度。如今,印度已經成為美國公司外包的最大海外基地之一。據統計,印度的外包工業預計將在2006年為印度創造220億美元的巨額收入,而這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跟美國公司簽署的外包合同。 實事求是地講,印度在服務業領域給美國造成了巨大衝擊,“呼叫中心”和標準化軟件程序員等職位上的印度雇員講英語,按美國時間上班,並且和中國的廉價產品相比,他們更難被取代,這意味著美國這方麵的職位流失更可能是永久性的。為了尋找這些流失的職位,美國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度,跑到印度的“矽穀” 班加羅爾等城市,尋求職業發展的機會。據印度全國軟件和服務協會最新公布的數字,目前已經有近800名美國人在印度各地的信息公司工作,其中年輕人的人數在急劇增長。 除了軍事上的雄心勃勃和經濟上的咄咄逼人之外,從文化的角度看,印度的擴張態勢也十分明顯。眼下印度英語已經成為全球化中的強勢語言,印度人在國際組織中人多勢眾,在重要的國際論壇中往往擁有話語權。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不少美國人開始把印度視為威脅,“印度威脅論”在美國人當中占據了一定市場。 雖然“印度威脅論”在美國有一定市場,但是據記者的長期觀察,總的來看,這種論調基本上不代表主流社會的普遍民意,在美國的受歡迎程度遠不如“中國威脅論”。這一點從美印軍事合作可以看得很清楚。 印度軍力的快速發展並不是什麽秘密,但美國對此並不在意,更不認為印度將威脅美國和世界。相反,印度軍力的發展還得到了美國的鼎立支持。“9·11”後,印度與美國的軍事關係不斷深化,2002年美國宣布向印度出售價值1.46億美元的八套武器定位雷達係統。2005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到訪的印度國防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簽署了一份為期10年的印美防務合作協議,這份旨在提升印美防務合作、被稱為“美印國防合作新框架”的協議包括兩國聯合生產武器、相關技術轉移以及在導彈防禦體係方麵開展合作。除美國外,印度還可以從俄羅斯、以色列、以及法國等歐洲國家購買先進武器,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研究成果,2002年,印度進口武器增長率高達72%,堪稱世界第一。 許多美國專家學者都堅決反對“印度威脅論”。卡托研究所主管國防及外交研究的副總裁卡本特曾公開撰文表示,美國應“停止把印度視為威脅”,認為印度根本就不是美國的威脅,除非美國“短視的政策”導致印度變成威脅。美國經濟戰略學會總裁、曾任裏根政府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的普雷斯托維茨日前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也說,對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來說,印度融入全球經濟和在經濟上的崛起不是威脅,而是機會,會使發達國家受益無窮。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理查德·霍爾布魯克日前也公開表示,“印度的成功就是我們所有人的成功”。在美國政界,“印度威脅論”也沒有太多的市場。美國總統布什今年3月訪問印度時公開表示,印度不是美國的威脅,“雙方聯手能改變世界”。這算是美國最高領導人對“印度威脅論”的一個正麵回應,基本上代表了美國政府的主流觀點。 中國和印度同樣是兩個快速崛起的亞洲國家,但在美國乃至西方“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而“印度威脅論”卻少有耳聞。有專家做過統計,在冷戰後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已經流行了至少5輪。而對印度卻有越來越熱乎的跡象。美國和西方為何如此“眷顧”中國,而對同樣快速崛起的印度卻“無動於衷”呢?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首先是地緣政治方麵的原因。實際上,美國和西方對印度也並非完全沒有戒備心理,1998年印度核試驗之後,美國和西方對印度的製裁就表明不希望印度發展核武器。但是,近年來中國的崛起成為亞洲最為顯著的地緣政治現象,在這個背景下,印度崛起在西方造成的負麵形象就相對下降乃至不存在了。雖然美國大多數決策者並不認為利用印度遏製中國有什麽益處,但是他們的確希望運用印度的影響力來平衡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在亞洲建立力量的均衡一直就是美國亞洲戰略的核心,防範中國與“力挺”印度的分野背後,的確很難忽視這種地緣政治的博弈因素。其次是意識形態因素。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威脅論”的背後與西方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製度的偏見有關。而相比之下,印度自1947年以來一直實行穩定的民主議會製度,印度也常常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身份自居,這一點與南亞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根據康德最先提出的“民主和平論”的觀點,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美國外交富有傳教士的使命感,極其注重意識形態,自然會對印度多一些親近感。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裴敏欣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中印崛起在西方形成的不同反應表明,西方對中國意識形態及政治製度的偏見已經成為對中國外交的一個強大製約,如何突破這個製約,需要中國外交的大智慧。” 第三,國際間力量對比的變化和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中國和印度都是國際體係中的“利益相關者”,即成功地利用了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兩國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印度的增長模式被人們歸納為“印度服務”,強調的是印度在高技術製造和服務業上的優勢,而中國的增長模式則被歸納為“中國製造”,強調的是中國在低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優勢。正是這種模式的選擇造就了中印兩國和美國這個全球經濟中心發生經濟聯係的不同方式,反映到美國國內政治上就是:在經貿問題上不斷“敲打中國”,而對印度的咄咄逼人則熟視無睹。 獵貓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