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戰略觀察:全麵解讀中國國防開支 zt

(2006-08-22 16:25:44) 下一個
  2005年7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以及10月下旬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華時,都講中國的實際國防費用遠高於公開之數,真相到底如何呢?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受到世界關注後,國防開支問題便成為某些人渲染“中國威脅論”的一個話題。中國政府雖一再發表統計數字和國防白皮書,申明軍事開支的比例和絕對數在國際上都屬於較低水平,美國、日本乃至一些西方國家卻普遍不相信。   繼05年7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稱中國的國防實際開支是公開數的“二至三倍後”,10月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到北京後利用直接會談機會,再度向中方呼籲在軍費開支方麵加強所謂“透明度”。美方聲稱自己“並不是要挑戰中國的軍費開支數字,而是對缺乏透明度感到不滿”。麵對質疑,中國軍方和外交部門在不同場合都一再說明本國的國防費開支確實如此,並認為誇大數額的做法是惡意炒作,就此形成一個不易消解的爭執點。   中國曾為自保不露虛實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各項事業的公開化程度越來越高,長期作為機密的軍事項目也逐漸拉開神秘帷幕。不過,美國要求中國像其自己一樣實現全麵“透明”,卻不可能被接受:自19世紀後期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和平時期都公開政府各項開支並包括一般性的軍事費用,新式武器及許多裝備研製計劃都可以展示。采取這類做法,除了受議會監督機製的要求,很大程度是由於其處於窮國弱國難以挑戰的強勢地位,公布別人無法企及的軍事開支和炫耀新式武器還可以起到震懾作用。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成立,從解放初開始便長期處於來自美國的戰爭威脅下,對強敵沒有多少可誇耀的物質本錢,因此越是處境困難或危機感增強,保密範圍便越廣泛。   50年代的中國雖窮困卻充滿自信,還有蘇聯作戰略後盾,對經濟建設和財政收入、支出的主要指標基本上還能公開,國防方麵的保密性卻比較強。當時解放軍的兵員數字、部隊番號和裝備型號性能等都不公開,不過50年代的國防費開支在一些公開報告中還時有披露。如1956年9月彭德懷在中共八大做軍事報告時,便公布了同年軍費開支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已由1951年的百分之四十八降至百分之十九,如再用公開的國家財政收支數字一折算便可知道這兩個數字分別是56億和61億元人民幣。   進入60年代初,由於“大躍進”受挫使預定產量指標落空,隨後“文革”又造成國內經濟嚴重下滑,為防止動搖人心,在近二十年的時間國家工農業主要產量和政府財政收入都不對外公布。直至70年代末,中國普通民眾對本國經濟軍事數據及其同世界強手的對比,基本都處於渾然不知的狀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各項實力,在很多領域也隻能靠分析情報和零星的報道來猜測,不過還是比中國老百姓所知要多得多。   用過分保密的神秘化取代公開性,雖然有時能起迷惑對手的作用,卻也剝奪了包括中下級幹部在內的廣大人民的知情權,不允許知道真情也難以行使民主權利。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對內對外全麵實行了改革開放,此後國家經濟指標基本上都公開,80年代後國防總開支也逐漸公諸於世。1982年中國還公開了軍隊總數為423萬的數字,對軍內番號、裝備和費用的具體數字卻繼續保密。當時標榜對華友好的美國核潛艇專家要求參觀中國的核潛艇,聲稱看後可幫助改進,同時說明能“對等”地讓中國參觀美國的核潛艇。中方請示了時任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的潛艇雖然比美國落後,卻不能讓他們知道到底落後多少!”改革開放後中國在軍事上的保密措施,恰恰是基於這一戰略性考慮。   在潛藏著戰爭危險的國際環境中,弱勢者讓別人摸不到虛實也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方法。一個健美運動員隨時願意脫衣展示肌肉,一個胸前排骨畢露且易受攻擊者卻要注重衣裝包裹,軍事上是否能透明同樣出於此理。   對中國軍費的爭執關鍵何在?   在80年代中國的綜合國力較弱時,美國,日本並未太在意中國國防費支出的公布數字。自蘇聯瓦解,美日等國自1993年相繼出現“中國威脅論”的炒作,對中國的國防費用實際數字是多少便長期出現了質}疑。除了以“購買力標準”認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太低以致造成核算不合理外,一些國外軍界和政界人士長期認為中國有大量隱性國防開支。   實際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國防費的界定有很大區別,計算方法也不相同。9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出於提高公開性和消除外部疑慮的需要,中國政府在繼續公布財政支出內的國防費總額之外,還連續五次發表了國防白皮書,對外說明國防政策和開支用途。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中還詳細地列舉了這一年1694億元人民幣國防開支的分配——人員生活費540億元、活動維持費581億元、裝備費572億元。今年中國公布的國防費總額是2420億元,不過沒有列出細目分配數字。   05年春天,針對日本防衛廳長官大野認為中國國防費透明度應該提高的說法,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駁斥說,中方有關部門曾經發表過白皮書,“這難道還不夠透明嗎?”10月下旬中美兩國國防部長會見時,曹剛川也對拉姆斯菲爾德說:“中國2005年的國防費,按照新近調整的人民幣與美元匯率,是302億美元,這是實實在在的數字,中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隱瞞國防開支。”應該說,在中國目前的財政經過人大審議和公開化大大加強的情況下,隱瞞大量國防開支確不可能。   不過細讀中國三年前的國防白皮書三項細目,可看出其中包含的都是人民解放軍的生活、日常活動和采購武器裝備的費用,即一般意義上的現役部隊的“軍費”。在許多國家看來,“國防費”還應包括服務於軍事的科研部門、民防部門、內衛和預備役部隊等費用。美國公布的(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中的表述是:“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涉及到匯率,實際購買力或者兩者之間),對中國防務開支進行分析的工作非常複雜。”“官方的預算額並不包括采購外國武器裝備的經費(每年僅從俄國就要進口價值近30億美元的武器)、武裝員警的開支、核武庫和第二炮兵的維持費用、國防工業的補貼、一些與防務有關的科研工作的經費、地方和省政府對武裝部隊的捐助額。這些額外經費加在一起將使公開的軍費開支增加兩至三倍。這意味著中國的國防事業在2005年可獲得900億美元的經費,這使中國成為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大防務支出國。”   在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確實未列出國防科研費、民防和民兵預備役的費用,擔負海邊防和內部防衛且數量龐大的武裝員警部隊的費用也算在公安開支中。采用這種演算法,也有中國統計部門自身的理由和習慣。如80年代以前研製武器裝備的二機部至八機部費用便列入國務院開支而不算國防費,後來這七個部都改為集團公司以民品生產為主兼產軍品,而目前國防企業的產值中大部分是民晶生產創造,以民養軍的方式能夠解決大量的科研費,這部分科研費和生產資金究竟算國防費還是民用便不好界定。   再如由國防科委和二炮掌握的戰略火箭部隊也兼管航太發射,像最近升空的“神舟”載人飛船便能軍民兩用,為外國發射大量衛星的商業創匯也可用於解決自身很大一部分需求。至於美國所說的每年中國向俄羅斯采購武器的30億美元左右的武器費用,應視為外貿節餘中的一小部分,順差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對美貿易中獲得的,一些美國反華政客曾以此指責“中國是從我們這兒賺了錢用於買俄國的武器”。   若仔細對比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與美國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分析計算時各自包含的項目,便可看出雙方主要分歧在於對“國防費”界定範圍不同,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所列出的開支是指“軍費”。其它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公布防務費時也隻講軍費,如台灣輿論界便抨擊其政府不把研究武器的中山科學院和民防等費用列入防務開支,否則“國防費”還要增加三四成。各國的計算法自有理由並不足為怪,隻是美方對中國軍費之外的國防類開支的估算大得離譜。   和平崛起決定國防投入不能過大   按中國目前公布的國防費,在世界上低於美,日,英而居第四位,而且隻相當美國四千億美元的年度防務費的十三分之一。美國認為中國年國防開支為九百億美元,並認為對外公布年國防開支為170億美元的俄羅斯的實際防務費為1000億美元,這都帶有很大程度的渲染誇張色彩,重要目的是樹立強大對手形象,以便為自己增強軍備製造輿論。例如今年俄羅斯的GDP剛超過6000億美元,政府財政收入不過折合2000億美元左右,在民眾和杜馬的監督下怎麽可能把一半的國家預算用於軍事目的呢?   中美雙方對中國國防費的計算雖存在界定範圍的差別,不過即使按照西方的計算標準把類似美國國民警衛隊的武裝員警部隊、民防和軍民兩用的科研費算上,頂多會再增加幾成,絕不會達到公開數字的三倍。近些年中國對外公布國防費數字時,總強調自己的絕對數和相對數額比例都處於較低水平,除了韜光養晦的考慮外,也是不願意刺激軍費競賽。10月間國防部長曹剛川回答美方有關中國軍費開支的提問時便強調,當前中國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中國不可能在國防建設上花費很大財力。這句話並非宣傳之辭,確是發自由衷。   在不處於大規模戰爭的環境下,一個國家的防務開支多少,對經濟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處於發展中的窮國弱國更是如此。從50年代至80年代,蘇聯在自身國民收入隻及美國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情況下,追求軍事優勢而使防務開支與對手不相上下,最後拖垮了自己。中國自身在此領域也有沉重的教訓,尤其是60年代至70年代總以“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為準備基點,軍隊員額長期高達五六百萬,這一時期國民收入的百分之十和政府財政開支的近三分之一都用於同備戰有關的項目之中。   鄧小平主持工作後,在80年代強調軍隊要忍耐,國防費比例和按購買力標準而定的實際數額一減再減,成為促成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按照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國防費的比例遞減直至2001年降到最低點,僅占GDP的百分之一點三,在政府財政支出中則占百分之七點六。此後兩個數據雖有所增長,在今年不過是GDP的百分之一點六,在政府財政支出中則占百分之八。相比之下,今年美國防務費在GDP和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分別是百分之三點四和百分之十三,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防務費比例大致也在這一水平。   目前中國增加國防費存在許多障礙,最主要的還是受製於財政不足的製約。近十幾年來,中國的財政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一直偏低,國家公務人員的數量龐大和公款消費太多。05年國家財政收人雖超過三萬億人民幣,還隻是勉強超過已統計的GDP的百分之二十,遠未達到西方國家普遍能達到的百分之三十的水平,一求發展、二求穩定以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又需要增加大量社會福利投入。在這種的形勢下,不可想像中國在和平時期會像美國所說的那樣投入900億美元即7200億人民幣用於國防費。   80年代以後的很長時期,中國為改變過去軍費比例過高的狀況,以矯枉過正的方式大幅壓低國防費用,造成許多新技術裝備發展滯後以及軍隊被迫經商以彌補用費不足的問題,並留下嚴重後遺症。進入2l世紀後,中國在經濟實力增強的基礎上自然應該適當加大國防投入,卻不能再走到另一個極端。從中國這樣的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角度看,包括國防科研在內的防務費能達到西方國家那種占GDP的百分之三至四的水平,便是一個適當比例。加上中國的國內消費和人力費遠比西方便宜,可以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如日本養二十幾萬自衛隊年需生活費160億美元,中國軍人數量十倍於此而生活費卻不到100億美元。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軍人的工資待遇也需要相應提高,不過由於軍隊數量減少而軍費增加,隻要經費使用合理還是可以有效保障國防事業跟隨世界潮流發展。   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國防費疑慮最大,然而正是由於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才使布什政府更注重對華關係,05年11月布什本人在總統任內第三次訪華也表明了這一點。不論各國對外如何宣傳,講的都是實力政策,國防費作為增強實力中最強硬的部分自然最受人關注。圍繞著中國國防費的爭論越激烈,越是反映出中國崛起的趨勢引起了國際範圍內的進一步重視。△ ◎餘平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