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以核武庫而言 中俄每一家都可以與美國單獨抗衡 zt

(2006-08-22 16:25:43) 下一個
  中國核戰略的指導思想,可追溯到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不久。當時毛澤東就指出:“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他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士?斯特朗的談話中,發表了著名的“原子彈是紙老虎”的論斷。   毛澤東對核武器的基本觀點是:一是在戰略上藐視它,二是在戰術上重視它,但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民,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這就是中國核戰略思想的源頭。   中國發展核武緣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為什麽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搞原子彈?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就多次麵臨美國的嚴重核威脅。   一次是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出兵之後,美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為扭轉戰場上的不利局麵,美國曾多次準備並揚言要使用原子彈。另一次是1955年的金門馬祖危機期間。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國民黨軍隊全部撤逃大陳島等島嶼,美國認為中共將對金門、馬祖發起總攻,對此,美國又一次發出了核威脅。3月12日,艾森豪總統在被問及美國在亞洲的全麵戰爭中是否會使用核武器時說:“我認為沒有理由不能使用原子彈。”再一次是1958年炮擊金門期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戰爭計畫,要求通過對“共產黨中國”進行核子攻擊,來防衛金門和馬祖。核子攻擊的目標包括人口非常稠密的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地區的軍事目標。   為什麽美國多次打算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最後都沒敢下手?根據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計畫室主任史密斯的備忘錄披露,當時美國之所以沒有對中國實施核打擊,既不是因為在如何對付“共產黨中國”上白宮與五角大樓存在原則分歧,也不是白宮的主人“良心發現”,覺得使“數百萬平民傷亡”有違道德良心,僅僅是因為害怕核武器也會落到自己頭上,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引發美蘇核大戰,美國遭到蘇聯實施的核報複。      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認為,要使中國免受核攻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核狂人知道,當他們打算用核武器攻擊中國時,他們自己也會遭到核攻擊。因此,才下定決心不惜作出巨大犧牲,節衣縮食,發展自己的核力量,以使自己免遭核威脅。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逼上梁山的。   體現智慧的核武方針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發展戰略核武器,莫斯科宣布將按照協定提供給中國核裂變材料。後來由於意識形態等分歧,中蘇雙方鬧翻,1959年蘇聯單方麵撕毀與北京簽訂的核技術合作協定。美蘇兩個核超級大國先後都曾打算把中國的新生核力量扼殺在搖籃裏。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同時,鄭重向全世界作了莊嚴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中國的一項基本的核政策。中國政府的這一莊嚴承諾,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擁有核武器的疑慮和恐懼,卻遭來種種曲解,如說中國所以作此承諾,隻是因為中國的核力量還很弱小,是一種權宜之計,等等,甚至還遭來新一波的核威脅。   中共第一代領導人當然明白,如果說在中蘇兩國關係尚好的時候,中國是在“老大哥”的核保護傘下免於核威脅(在其後期,中國已感覺這個保護傘不可靠),那在兩國關係破裂之後,則是利用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矛盾,暫時免除了核威脅。這並非長久之計,關鍵是要盡快地發展壯大自己的核力量。   中國既已決定發展核武,那麽,其方針又是什麽呢?毛澤東一直主張有限度地發展核武器。鄧小平主政後,非常強調“有效”。因此,可以說“有效、有限”的發展核武器的方針,是一項非常聰明的選擇,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   據美國媒體估計,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核武國。而到了上世紀末,美國估計中國已擁有超過2350件各式核武器,其中1800件為戰略核武,550件為戰術核武,年產核武總數為140~150件。   中國發展核武器是有資源、有資金、有技術,條件具備,那麽為什麽要把自己的核武庫壓縮到兩千件的規模?第一是為了提高品質;第二是吸取了前蘇聯過分追求核武數量,使自己背上沉重包袱的經驗教訓;第三體現了“有效,有限”的方針。前蘇聯曾擁有約20000個核彈頭,美國約15000個,兩家都感到是沉重負擔,相約核裁軍,最後的目標就定在1700~2300個的水準。中國目前的核武庫規模,正好與此相吻合。太少缺乏“威懾”力度,太多會成為“包袱”。   中國新建軍方針的背後   中國新時期的建軍方針是“打贏現代高科技(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似乎與核戰略無關,其實它隱含了一個前提:中國的核力量能夠使中國未來可能麵臨的戰爭不致升級成全麵核大戰。而且隨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不僅已建立了自己的核保護傘,並且對自己的核力量充滿自信。   具體表現在:1996年3月台海危機時,大陸一位將軍曾釋放出一個資訊,謂“相信美國關心洛杉磯的安全更甚於台灣”。這表明,北京自信已具有向美國本土發動核反擊的能力,而北京最高決策層也希望美國最高決策層瞭解這一點。1992年4月全國人大決定修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時,當時請了“有關機關”負責人向代表們作了專題說明,代表們是心裏有了“底”,才投了讚成票的。   然而長時期以來美國官方卻極力貶低中國核能力,曾有一說法指中國戰略核武器隻有20多件。但美國克萊蒙頓研究所研究員、曾為簡氏年鑒等多家軍事雜誌撰文、被視為大陸導彈研究權威的林長盛表示,大陸於1982年至今共建有23個導彈旅,可以發射洲際導彈的有9個旅,分別是三個使用東風31的八○六(陝西韓城)、八一三(河南南陽)、八二○(山東萊蕪)導彈旅;三個使用東風5號甲的八○四(河南楗川),八○五(湖南通道),八一八(湖南會同)導彈旅;和三個使用東風4號改良型的八○三(湖南靖州),八一二(青海德令哈)、八一四(青海大柴旦)導彈旅。二炮部隊為一些現役導彈部隊已換裝射程超過1.2萬公裏的東風4號改良型導彈。到去年底,大陸將有108枚洲際導彈,遠超過原先美國估計的20多枚。因此,以大陸目前的洲際導彈數目,美國要想介入台海軍事衝突,沒有這麽簡單。   而五角大樓2005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尚未公開的部分第一章,描述了中國導彈部隊的概況,竟與林長盛透露的資料有驚人相似,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為何堅持“後發製人”?   中國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一種後發製人的戰略。由於布希政府的始作俑,“先發製人”已經成為時髦貨色,連台灣陳水扁也嚷嚷著要“先發製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核戰略為什麽還堅持“後發製人”呢?因為中國顯然有實力作後盾。   早於1995年初,解放軍報曾報導,華北某山區建成一座長城工程。據西方戰略專家推斷,該工程是為了增強二炮部隊的核反擊能力而建造的一個總長5000 餘公裏的地下網狀走廊,地點可能是在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區。戰略彈道導彈將在這個地下迷宮中遊動部署,並從數百座真假混雜的地井群中發射。該地區複雜的地形賦予地下工事1000米的土地覆蓋,這還不包括任何人工加固層。如果用鑽地核彈來對其進行攻擊,將需要3枚500千噸當量的核彈頭連續擊中同一點方可擊穿。超級大國即使在第一波“先發製人”的核攻擊中,向中國發射上萬個核彈頭,也扼殺不了中國的核反擊能力,使“後發製人”的核反擊成為可能。   2001年初,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在南京戰區宣布二炮增加一個導彈機動旅的會上指出:“機動導彈部隊、海軍潛艇上發射導彈是解放軍今後發展中距離、長距離導彈打擊力量和第二次反擊力量、包括核反擊力量的保證。”這樣,與規模龐大的地下工事縱深體係相結合,流動部署的戰略核力量、陸基機動戰略導彈、戰略核潛艇載戰略導彈三位一體,構成了中國核反擊力量的基本框架。這就是中國堅持“後發製人”的核戰略的物質基礎和保證。   五角大樓叫賣“中國威脅論”,在極力誇大中國的常規軍力的同時,卻蓄意貶低中國的戰略核反擊力量,甚至指中國“還沒有實現彈艇結合”。美國一些政客想重溫當年雷根 “星球大戰”計畫“拖垮蘇聯”的舊夢,以為在今天也可以通過國家彈道導彈防禦計畫(NMD),掀起新一輪“軍備競賽”來拖垮中國,是很不現實的。   中國神舟飛船多次升空,神舟六號甚至成功實現變軌操作,外電驚呼,如果這不是一艘太空船而是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美國軍方需在“十小時之後”才能獲得其軌道資訊,意味著什麽?不管NMD的攔截導彈有多少,上百枚或更多也好,它的指揮中心隻有一個或幾個,隻要用少數可變軌導彈把它打掉,諸多攔截導彈全都成了睜眼瞎了。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現在以至可預見的未來,並沒有力量打破和中國之間業已形成的核戰略平衡,盡管這是非對稱的,但就雙方都有能力摧毀對方數百座城市而言,在這個意義上,雙方又是平衡的。   “不首先使用”的原則會變嗎?   自從中國提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以來,西方一直抱有懷疑。近年來,雖然中國政府一再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可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這種“懷疑”還是不斷。   美國一位熟悉中國事務的人士說,北京方麵曾經說“絕不率先使用核武”,可是,如果美國講明確要使用核武對付中國,中國的戰略構想是否會改變?   解放軍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今年7月14日在對來訪的駐香港國際媒體簡報時,被記者問及如果美國介入台海戰爭,中國將如何反應?他表示,“如果美國將他們的導彈和定位發射係統對準中國領土內的目標,我想我們將一定用核武器予以還擊。”他還補充說,“中國的領土包括戰艦和飛機。”他說,“如果美國人決定幹涉,我們就決定還擊。我們中國人準備好西安以東的城市全部被毀,但美國人也要準備好數百個城市被我們中國人摧毀。”盡管他同時又表示這隻是他的 “個人意見”,但此言一出,世界震驚。由此引發的一個焦點問題是:“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諾是否已變?”   筆者以為,不能隻停留在看“表態”的層次,還須深入討論以下兩個問題:一、朱將軍為何明知中國政府以往的承諾,還是要出此言?二、中國政府重申承諾的現實根據在哪裏?   首先,上一次對中國“首先使用”承諾表示異議的浪潮,背景是五角大樓的《核態勢評估報告》。這一次可能就是五角大樓對華戰略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它發覺如《核態勢評估報告》那樣,真的使用核武器對付中國,對美國不一定有利,倒是充分發揮美國常規軍力在海空等方麵的巨大優勢,很合乎兵法上“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原則,風險最小,戰果最大。   最近,美國軍方高官公開聲稱要“將中國全國的重要軍事目標列入美國空軍的遠端打擊目標”說明五角大樓的鷹派們正是這樣想的。那為什麽“威懾”也在考慮之內呢?因為以美國在核武上的“絕對優勢”,可以把中國嚇住,不敢采取“核反擊”;再說,中國自己又作了“不首先使用”的承諾,自己把自己的手腳捆住了。這樣,就可以把戰爭限製在非核範疇,以便充分“以我之長,擊敵之短”。   為什麽不把核戰爭列為選項?目前的現實是,就核戰力而言,如前所述,中美雙方基本上實現了非對稱的平衡;但就常規的“遠距離投放軍力”而言,雙方又是很不平衡。具體地說,美國的常規軍力,能夠對中國的戰略縱深,尤其是集中了全國經濟、工業、科技精華的沿海發達地區,構成嚴重威脅;中國的常規軍力,即使對美國本土構成一定威脅,也不是很大。一個基本平衡,一個很不平衡:這就是中美雙方戰略態勢的基本特點。據此基本特點,揚長避短,就造成了五角大樓的以威懾與全麵戰爭為選項的對華戰略;據此基本特點,揚長避短,朱將軍提出了核反擊戰略。就軍事論軍事,各有其理。   還有一個情況需要特別提出來探討。1995年11月26日,《美國之音》的一次專家討論會,提及不久前由美國防部聯合參謀本部,在羅德島新港市海軍軍事學院舉行的美中戰爭電腦模擬推演中,兩次均被中國擊敗,最後再來一次,才打成平手。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原來是“由於中國的導向飛彈射程遠,準確度很高,第七艦隊無法密集列隊作戰,而體積龐大的航空母艦正好成為飛彈的箭靶,以至敗北。”   這件事表明,美軍的遠距離投放的海空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航空母艦戰鬥集群來體現的,而它易遭攻擊的弱點,表明美軍的海空優勢是相對的。而中方導彈使用的是常規彈頭,如果使用的是新一代核彈頭結果又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核子攻擊,那就是全麵核大戰,那是沒有贏家的。如果使用戰術核武器,吃大虧的將不是中國。   正因為使用核武器在軍事上變得對中國相當有利,就催生了朱將軍的“核反擊”戰略。它雖然是以“個人意見”發表出來,在大陸軍方其實是有相當的代表性的。那麽,既然“核反擊”戰略在軍事上對中國如此有利,中國政府為什麽拒絕采納呢?   中國核承諾不會動搖   克勞塞維茨有句名言:“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暴力手段)的繼續。”現在的中國領導人顯然是根據它來考慮和處理戰爭問題。中國政府堅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則,是從政治上而不是單純從軍事上考慮而得出的結論。   中國政府認為,不采取“核反擊”戰略,從政治上(輔之以必要的、非核的軍事手段)也能破解五角大樓的“威懾與全麵戰爭”戰略。其措施之一,就是豐富、深化、提升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5年7月1日中俄發表“關於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致力於建立新型的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而與布希政府霸道的單邊主義主導的所謂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相區隔甚至對立。緊接著聯合聲明的,是代號“和平使命-2005”的中俄聯合軍演。五角大樓的“威懾與全麵戰爭”戰略是以俄國不會與中國站在一起應對共同麵臨的威脅為前提的。一旦失去這個前提,整個戰略就不攻自破了。事實上,正是美國政府霸道的單邊主義,一步一步地迫使俄羅斯與中國走到一起的。   以核武庫而言,中俄每一家都可以與美國單獨抗衡,何況是五角大樓硬是要把中俄並列為美國核子打擊對象。美國《核評估報告》把中俄並列為核子打擊目標,簡直愚蠢之極。如果真的把“全麵戰爭”強加於中國,中國也不會被動挨打,不主動出擊。中俄越是加強“戰略協作”,越能達成“和平使命”。畢竟,能夠維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對中俄兩國發展各自的經濟建設,都是有利的。“能戰方能言和,言和更須備戰。”這是辨證法。   中國政府堅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則,還有一個更為深刻的政治考慮。中國根據自己信奉的意識形態,一貫認為,威脅中國的是美國政府的十分霸道、咄咄逼人的政策,而不是美國人民。美國政府這種政策是違反美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多次的美國民意調查,都證明了這一點。   “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民,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正是遵循毛澤東這一科學論斷,中國政府再次向全世界莊嚴重申“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並且“今後也不會改變”。這是真誠而堅定的承諾。(來源:《軍事文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