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劉亞洲談伊拉克戰爭對中國啟示:我們必須當強者 zt

(2006-08-22 16:25:43) 下一個
  伊拉克戰爭已成為昨天。仗是打完了。環顧戰場,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淒涼感。我不禁想起曆史上法國莫萊特元帥發給拿破侖的一封電報:“陛下,戰鬥已成為過去。這裏已是片甲不留。”戰場上可能片甲不留,但戰場之外的東西卻有許多。我在思考。軍隊在思考。國家在思考。———劉亞洲(空軍副政治委員,中將)   伊拉克戰爭之初,我們有些軍事專家說看不懂。專家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傳統的戰爭觀念裏。我在看電視時也聽到他們說“包餃子”啊,“紮口袋”啊,“埋地雷”啊,“地道戰”啊等等,差點把我帶到《平原遊擊隊》的電影裏去。   《紐約時報》當時發表了一篇名為“薩達姆的中國參謀”的文章,說“在這些專家的頭腦中,仍然頑固地殘存著‘人民戰爭’的陳舊思維”。並說,有這樣的專家,中國軍隊也許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這種說法隻能代表西方政界和軍界的某些觀點,不足為憑,但是,用半個世紀前的戰爭觀念看今天的戰爭,的確是刻舟求劍。伊拉克戰爭不是一場新得讓人看不懂的戰爭。十二年前的海灣戰爭,四年前的科索沃戰爭,兩年前的阿富汗戰爭,大同小異嘛。二十年前的馬島之戰、格林納達之戰,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我軍實現現代化有太多的瓶頸,但觀念束縛是最大的製約。      啟示1   改變軍事觀念   觀念的改變是最大的改變,也是最根本的改變。   和美軍同處一個時代,既是我們的不幸,又是我們的大幸。不幸是因為其強大,大幸也是因為其強大。相比較我軍,美軍反而有些不幸。我認為,美國空軍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飛機越來越先進,而戰術卻越來越呆板。因為相當長時間以來,美國空軍缺少一個真正的對手讓他們來檢驗自己的飛機到底有多麽強,更談不上戰術上的較量了。所以美國空軍現在的發展,實際上也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舉個例子:美國一所軍校在射擊訓練課程中,從不使用我們軍隊常見的那種人像平麵靶。他們把木靶穿上敵軍製服,在裏麵塞滿幹草,然後把番茄醬倒入塑料袋中並戴上帽子,作為靶頭。學校的教程中寫道:你可曾在戰場上看過敵人在胸部掛著一塊白色木板,上麵還畫著圈圈,標出數字的呢?敵人不會直挺挺地站在那裏擺好姿勢讓你射擊,他們隻會像老鼠一樣從掩體內伸出頭來窺視四周。我要你打的就是這顆老鼠頭。要你平時就熟悉腦殼破裂時迸出像番茄醬一樣的血漿的血腥鏡頭。這才是貼近實戰。   美國人並不把解放思想成天掛在嘴頭上,但思維始終是開放的。自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本土130多年沒有戰爭。這樣一個從未遭受過外敵入侵的國家,他的軍隊的報紙卻天天聚焦於各種國際衝突的熱點,天天討論美國應該應付怎樣的挑戰。隻看那些文章的題目,你一定會以為有人已經逼到了他家門口,他已瀕臨戰爭的邊緣。另一方麵,全球唯有美國在世界各地不斷地進行戰爭。其戰鬥力已錘煉得爐火純青。美軍對世界軍隊來說,已不僅僅是一支軍隊,而是一種符號,代表著一種價值體係。它不停地在高起點上啟動。它開風氣卻都不為師。   美軍不強調變革,是因為它天天都在變革。我軍知道規則,美軍知道例外。最不好玩的遊戲是——輪到你上場時卻改變了規則。人生往往如此,戰爭又何嚐不如此?對一支現代化的軍隊而言,觀念就是戰鬥力,就是素質,也就是說它是最本質的東西。武器裝備的差別可以通過采購得到彌補,軍人素質的差別卻用錢買不來。   我們軍事評論家為什麽會判斷失誤?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的觀念落伍了。譬如,我們的專家談“誘敵深入”,談“空城計”,但美軍根本就沒有同你周旋的企圖。   啟示2   一定要注重軍事戰略   伊拉克戰爭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是:一定要注重戰略。我這裏指的是軍隊發展的戰略。軍事戰略也是國家戰略。迄今為止,美國軍事戰略已經曆了九次大的調整。我認為,中國軍隊的改革,隻有戰略問題沒有戰術問題(或者說暫時沒有),隻有決心問題沒有能力問題。麵對美軍咄咄逼人的態勢,我軍必須有所準備。   在製定戰略上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是避免失誤。我舉個例子。在這次伊拉克戰爭前後,法國就存在著戰略失誤。從民族感情上講,恢複昔日大國榮光一直是法國政府和民眾追求的目標。法國輝煌曆史始終是激勵法國人民為之奮鬥的精神動力。但是,法國對恢複世界大國地位的強烈願望,總是使其對自身實力的影響力做出不切實際的估計,以致戰略目標與戰略資源脫節,經常陷入尷尬境地。回顧戰後法國外交史,可用一句話概括:以二流國力充當一流大國角色。在“低位政治”上,法國的確為世人矚目;但在“高位政治”上,法國總是铩羽而歸。進攻越南是這樣,出兵阿爾及利亞也是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中武力入侵西奈半島也是這樣。此次伊拉克戰爭,麵對美國的堅定決心、強硬姿態和懲罰威脅,法國不得不再次低下高貴的頭顱。在一般性事件上當“出頭鳥”,結果很多為他人所乘。   戰略的貧困是一個國家不能發展的大忌,也是軍隊不能發展的大忌。伊拉克之戰後,國防大學副校長高金佃說:“戰爭變小了,戰略變大了。”他以睿智的頭腦觸到了問題的實質。我軍目前的戰略主要是戰爭準備問題。有一種現象很耐人尋味;我軍要麽思考軍事哲學,思考得特別抽象;要麽思考軍事鬥爭,思考得特別具體。高金佃說:“我們不應總是翱翔於軍事哲學的天空下不來,也不應總是沉湎於具體戰法的低層而不上來。”我一直記著毛澤東的一句話:“要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要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術。”   啟示3   中國軍隊必須走自己的路   伊拉克戰爭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是:中國軍隊必須走自己的路。美軍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因為在這方麵我們很難趕上他們。美軍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澤東化。當然,“毛澤東化”隻是一種提法,我使用它無非是想給人以深刻印象,其實質就是發揚我軍自身的特點。   對任何戰爭,不能做簡單的類比。如果誰真的把我們當成伊拉克,把美軍想像成未來入侵我國的敵軍,隻能說這是一種弱智。     傳統的人民戰爭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守土衛家的理論。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軍事思想的精髓都是作戰思想,其核心內容又稱為總戰法。信息作戰,是當今最時髦的軍事術語。它首先是作戰思想,其次才是一種作戰方法。美軍總強調不對稱作戰,其實,人民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恰恰是不對稱作戰,我們才是不對稱戰爭的老祖宗。遏製美軍的杠杆不在戰場之內,而在戰場之外。我們對美國的戰略威懾越是切實可信,美國就越是不敢強度介入。在今天的情況下人民戰爭怎麽打?需要研究。如果我們還以傳統的看家護院式的人民戰爭作為根本的戰略指導,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的敵人不費一槍一彈就達到了它們的目的———把中國死死地壓在那片黃土上。   我一直在研究美國,我發現美國有一個大戰略———它總是造成一種態勢,讓你感到你的本土受到威脅,迫使你把人力和物力全部投到陸地上,從而把海上和天空的通道給它閃開,而它決不會從陸地上到你那裏去,它從天上去。我們的戰爭觀念不能再困在領土上了。國家利益的邊界在擴大,軍事戰略要體現出這一時代特征。   我們的地麵觀念根深蒂固。戰爭從來遵循揚長避短、避實擊虛,我們懂這個道理,敵人也懂。比如我軍曆來的傳統是擅長近戰、夜戰,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地麵的殲滅戰。美軍在朝鮮戰爭期間和越南戰爭中得出的最大的教訓是,大規模機械化兵團的地麵作戰,弊病太多。首先是在國家層麵上動員複雜,投送戰場耗資太大。更主要的,地麵大兵團在山嶺、叢林地區無法展開,笨重遲緩,因此無法對付分散持久的遊擊戰。這兩場戰爭後,美國進行了痛苦的反思,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它再也不動用大量的地麵部隊進行大規模作戰了,而主要以空中力量為主。地麵則是讓搜集情報和指示目標的特種部隊唱主角。它的主要戰略目標都要求通過空中打擊實現,地麵纏鬥和機械化決戰被禁止。我們也許還會對未來地麵戰爭的消失感到將信將疑,但美國人卻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   看看世界軍事的發展潮流,高技術戰爭不僅在改變著戰爭樣式,也在改變著戰爭的倫理觀念。在精確戰爭時代,不僅要強調自己低傷亡、少傷亡甚至零傷亡,也不喜歡多殺傷敵人。畢竟戰爭的目的不是殺人比賽。從這一點說,美國花買路錢瓦解伊軍高官也好,用空中力量斬首和震懾也好,有它值得研究的地方。而使用陸軍或主張攻堅戰,主要以人力對抗而不是技術和智慧對抗,隻能是將更多的生命變成屍體。這本身就是違反軍事發展規律和戰爭本質的。   啟示4   我們必須當強者   有人問,我軍未來發展應當把握的重心是什麽?我認為有這樣幾點:第一,我軍一定要具備“大贏”的精神。麵對新的時代新的戰爭,我們應當培養和確立一種進攻意識,就是在總體防禦戰略前提下首先要有強大的反擊能力,而不是防禦能力,以攻對攻,才能以戰止戰。以前機械化時代,是防“線”,還可以在邊界屯兵,加大縱深節節抵抗。現在是防“麵”,怎麽防?防不勝防。就像一個隻拿著盾牌上戰場的士兵不會打贏戰鬥一樣,一支隻注重防禦的軍隊既不能得到勝利也不會帶來安全。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有威懾力,就是因為可以打出去。如果換成防空導彈就沒有這麽大的威力。   我們幾千年的軍事思維就是守和防。中國的地勢西北西南是高山,東邊南邊是大海,冷兵器時代都是天然屏障。惟北部可做通道,但我們的祖宗卻搞了個萬裏長城,沒有擋住別人,卻把自己永遠地擋住了。到了清朝後期,世界進入熱兵器時代,大海不僅不是屏障,反成坦途。可惜清廷不知權變,還是防,在海邊架起炮台。從虎門到吳淞口到大沽口再到旅順口,炮台如林。那簡直可稱作海上長城。結果怎麽樣?到現在我們還在還曆史的欠賬。我們有些人繼承了老祖宗那種保守固守的基因,不能守就考慮防,試圖把自己武裝成一個刺蝟以自保,就是沒有想過,為什麽不可以武裝幾顆牙齒和利爪撲退敵人?   我們必須當強者。西方所尊重的強者包含三重意思:第一,你必須有實力;第二,你必須證明你有實力;第三,你必須讓別人明白,你有勇氣和決心在必要時使用你的實力。三者缺一就不夠格。   剛才我說,第一是“大贏”,現在說第二:以人為本。這裏也包含著三層意思:1.人文意識與現代精神。我曾對一些企業家說過:“單憑你模仿大人物的舉止、言語這一點,我就知道你是個小人物。他們總是把金錢放在首位,把人放在末位。軍隊中也有類似的問題。2.人才戰略。征戰天下的戰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戰略。今後的戰爭已煥然一新,需要軍隊擁有一大批專業人才。我軍中高級幹部的文化程度不要說與美軍相比了,就是與地方幹部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這次,我軍許多專家學者預測伊拉克戰爭都不準確,原因就在於不熟悉研究現代化戰爭所應堅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3.容忍不同思維的精神。我們的幹部不尊重人的另一種表現是思維求同,這種心態使得我們愛重用那些表麵上聽話的所謂老實人。天才是稀缺資源,但比天才更稀缺的是讓天才茁壯成長的土壤。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社會取向,即個體服從整體,淹沒於整體,很多有個性的人才都被無情地扼殺。   我們不能不看到,和我們國家其他領域的改革進程相比,軍事領域的改革步伐還不夠大,思想還不夠解放。軍隊改革滯後於國家改革是曆史造成的。滯後一點尚可,滯後太多就有問題了。   一位美國軍事專家說:麵對未來戰爭,如果我們必須去打,就應該從脖子以上準備好,而不是脖子以下。人類進入21世紀才幾年,已經連續經曆兩場大規模戰爭。兩次戰爭都證明空軍——空中力量已到達戰爭的頂點,但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空間時代空軍已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從空中力量過渡到空—天力量,並繼續朝天—空力量前進。就像空中戰場是地麵戰場的延伸,太空戰場也必然是空中戰場的延伸。五角大樓說我們不得不停止想明天,而去想後天。我在想,後天的戰爭是什麽樣呢?■劉亞洲文   摘自《戰略演講錄》郭樹勇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