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俄羅斯媒體眼中的中美兩國主力戰機性能大比拚 zt

(2006-08-22 16:25:43) 下一個
在2004年的珠海航展中,俄羅斯《航空全景》雜誌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編輯的濃厚興趣,這是一個俄羅斯人根據他掌握的材料而闡述的對F-15和蘇-27的看法。作為俄羅新人,自然他對本國的戰機倍加推崇,但也不是無原則的狂熱,其中披露的一些技術細節還是第一次看到。   2004年2月16-26日,印美兩國在印度瓜廖爾空軍基地舉行了代號為“對抗印度04”的聯合空戰演習。演習的內容主要是空戰識別訓練(DACT),包括程視距導彈攻擊、遠程目標鎖定、無線電幹擾、空中格鬥等複雜科目。演習原定於2月14日開始,但由於受邀的130名美方人員直到14日當天才抵達空軍基地,因此演習被推遲到16號開始。印方派出“米格-21”、“米格-27ML”、“米格-29"、“幻影2000C”、“美洲虎”、“蘇-30MK”戰鬥機以及“伊爾-78”空中加油機參與這次演習。原計劃“蘇-30MKI”飛機也將參加這次演習,但由於美方原計劃派出的F-16戰鬥機因故取消,印方拒絕展示蘇-30MKI,隻同意讓未裝備矢量推力發動機係統的“蘇-30MK”參演。美國空軍派出了6架單座F-15C戰鬥機和一架KS-135運輸-加油機。編號從84-0023到84-0028的F-15C及其機組人員來自駐阿拉斯加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的美空軍第3飛行聯隊第19飛行中隊。   2003年,印度空軍參謀長克裏希納斯瓦米上將訪問美國期間與美國空軍參謀長最後確定了此次大演習的具體內容。當時美軍正在研究俄羅斯的新型戰機,即具有超機動能力的重型戰機“蘇-30MKI”。此次演習結果顯示“蘇-30MK”的確占有很大優勢。   在這次演習之前,印美兩國也曾進行過類似的聯合演習。2002年10月,兩國舉行了代號為“對抗印度02”空軍運輸演習。同年,兩國空軍開始實施教官交流計劃。“對抗印度04”演習前,印度空軍選派一個精英飛行小組赴美國熟悉美空軍的作戰程序。3名印度飛行員與他們的美國同行甚同駕駛了F-15D雙座戰鬥機,親身體驗了美國空軍戰機的全套作戰程序。   2004年7月,印度還參加了在阿拉斯加舉行的“協作對抗雷”國際聯合空戰演習。新近從俄羅斯購置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參加了前往阿拉斯加的不間斷飛行,這在印度曆史上也是第一次。      國際上至今認為美軍飛機的先進航空電子設備能夠克製“蘇-27”係列戰機的優異機動性。理論上F-15C裝備的預警係統(AN/APG-63機載雷達,AN/ALR-56雷達照射預警係統,REB AN/ALQ-128多模式係統)能夠更早地探測到敵方,為F-15C的決策、瞄準和發射導彈贏得寶貴的時聞,從而使F-15C占據空戰優勢。不過印度的飛行員井不像美國人那樣認可F-15C的作戰性能。印度空軍副參謀長麥馬恩中將表示:“美軍以為我們會按照西方的教條來實施戰鬥,但是我們進用的是俄羅斯模式,結果在對抗中取得勝利。”當然這次的勝利還屬於俄羅斯的蘇霍伊飛機製造廠,“蘇-27”係列飛機在參加的3場空戰演習中,獲勝2場。 印度飛行員徹底顛覆了美軍的空戰戰術構想:他們根本就沒有開啟機載雷達,而使用“蘇-30MK”的機載光電係統,這一點使得他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逼近美軍飛機,實施近距離攻擊;在空中纏鬥中,機動性較差的F-15C很難有機會逃脫。所以根據印度指揮部的報告,美機被“擊落”不下20架次。此次演習也表明印度“蘇-30MK”的雷達係統優於美方的雷達係統:印方雷達能夠先敵捕獲F-18C戰鬥機,即便它在60千米外並處於山幕背景的掩護之下;而美方的雷達在同等的情況下是“看不見”對手的,這是由於山體造成的多次反射,從而使美方雷達根本無從辨識山體前的目標。   美方就演習數據做了一個詳細報告,該報告至今仍未解密。不過從美國政府透露出來的一些跡象來看,它將對美國政府2005財年的國防撥款產生影響,美國空軍希望為購買F/A-22戰機爭取更多的經費,以便未來能夠用F/A-22取代F-15裝備部隊。    F-15C的AN/APG-63機載雷達將由擁有更近探測距離的全新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AESA)—AN/APG-63(V)2係統代替,換裝新型雷達的F-15C戰機已參加了美國國內的演習。該雷達係統特別為在戰術區域內捕獲小型、低可觀測度目標而設計。2002年年末,第3飛行聯隊的18架F-15C/D戰鬥機已裝備了新的雷達係統。此外,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F-15C戰機的雷達反射區較大,這一缺陷增加了其被蘇製空對空導彈擊中的幾率。而一位戰術研究專家還認為F-15C的紅外信號是絕大多數戰機的3倍以上,也因此,印度的“蘇-30MK”飛行員願意在被動模式下(不開啟雷達)執行任務。另一方麵,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印方和美方的飛行員在各自雷達係統的輔助下,幾乎是同時發現對方,然而印方多半能夠率先開火,贏得戰鬥。    印度飛行員的訓練水平也使美國飛行員大驚失色。印度飛行員認為,如果美國飛行員每年的飛行時間為250小時,那麽印度飛行員的飛行時間則不少於300小時。在大部分空戰演習中,美空軍簡單的認定假想敵裝備的技術性能,人員的訓練水平都遠低於己方。而作為演習對抗方的印度空軍卻相反,他們認為自己的對手擁有最好的戰機和飛行員。   “對抗印度04”的演習結果還顯示出,過時的機型通過大幅度改進和裝備全新的航空電子設備及新型空對空導彈後,其威力不可忽視。印方的“米格-21”戰鬥機經大幅度改進後,具有強大的戰鬥力,也使美機不再能輕易躲避了。   美空軍官方代表聲稱,直到最近,美空軍第三聯隊的飛行員在曆次演習中的都擁有2:1的勝負優勢。根據美國空軍司令部的觀點,這個比例反映了大多數戰場態勢,或者說代表著美國空軍的實力情況。總的來說,演習中美方有多種不利因素:印度人擁有的裝備更先進,有著超強的機動性,更好的飛行員訓練,更長的飛行時間,完全不同的戰術……簡而言之,一切都和美國的慣用規程、事先設想不同,這樣最終出現了預想不到的結果,但從政治角度來說,這一切是應該預先設想到的。與此同時,美國人也出人意料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美國飛行員說,要想獲得針對印度飛行員的空中優勢,就要裝備具有低可觀測度的隱身戰鬥機,通過先進的,作用距離更遠的雷達係統獲得率先於對手開火的優勢;能夠得到其他探測平台的支持,獲得相關情報數據的能力等等。要具備這些性能,恐怕也隻有F/A-22戰鬥機了,但這種戰鬥機還在緩慢地進人批量生產階段。   得出這樣的結論時,美國人還沒有在空中真正麵對“蘇-30MKI”戰鬥機,上帝仁慈,沒有讓F-15徹底的失敗。不過懷疑論者可能會提出這樣個客觀的疑問:如何保證既昂貴又複雜,發展極為拖遝艱難的F/A-22就不會輸給“蘇-30MKl”這樣的戰鬥機?下一個問題也自然而然的產生:在美國空軍飛行員的訓練中,他們還要在多長時間內把對手當作“白癡”,輕視他們的作戰能力?    “對抗印度04”的演習結果使美國空軍司令部大吃一驚。空軍決定在2004年發起一次軍事演習,F-16作為西方國家的主戰飛機將參與這次在印度境內舉行的演習。計劃中,F-16將與印度空軍的“米格-29”一同進行飛行訓練。由於印度的潛在對手——巴基斯坦空軍也裝備了F-16,所以雖說美軍提供的是較老F-16A/B機型,但印方仍對該演習充滿期待。為了避免在西方盟國麵前顏麵盡失,(這些國家正準備用在JSF計劃下發展的F-16未來型多用途戰鬥機代替本國的陳舊戰機),美軍決定派出2架機載預警和控製係統(AWACS)飛機,即E-3C,這2架飛機將為美國的戰鬥機提供空戰的控製和目標識別。對印度來說,在購買具有類似能力的俄羅斯A-50預警機前,有機會通過E-3C檢驗該類係統的作戰效能是再好不過的了。 很久以來,美國人就希望能夠通過一些狡猾的手段了解“蘇-30MKI”戰鬥機的飛行性能、探其威力。F-15戰鬥機曾在空戰訓練中輸給基本型的“蘇-27”係列戰機,而“蘇-30MKI”多功能飛機是在“蘇-27”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國際航空展中,“蘇-27”一再顯示出其非凡的飛行性能。然而航展、飛行表演和刷新的40多項世界紀錄也還不能代表“蘇-27”真實的作戰能力。   1987年國際航空界首次目睹了標準型“蘇-27”戰鬥機的超強機動性能,該型戰鬥機也即將交付蘇聯國土防空軍。同年9月13日,挪威空軍駐紮在安德內斯空軍基地的第333聯隊的一架P-3B“獵戶座”反潛巡邏機(據挪威國防部的消息“當時是在巴倫支海麵做常規偵察飛行”),為了更準確地觀察一支在巴倫支海公海區域航行的蘇聯艦隊,一時疏忽,越過了國際海域,距離蘇聯最東邊的摩爾曼斯克港僅48英裏。 蘇聯第10防空軍第941飛行團的飛行員瓦斯裏坦西姆貝爾接到命令,駕駛“蘇-27”攔截挪威飛機,阻止其放置回音探測浮標。這是年輕的坦西姆貝爾第一次攔截真實目標。逼近“獵戶座”反潛巡邏機後,坦西姆貝爾試圖迫使其改變航線,但對方沒有理睬,頑固的“獵戶座”繼續執行自己的使命。根據挪威國防部的陳述,當時“蘇-27”逼近P-3B的左側,距離不足18米。緊接著,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獵戶座”的飛行員決定擺脫“蘇-27”,他做了一項標準技術動作——突然降低飛行速度。按照預想,對方的飛機,即“蘇-27”不可能在如此低的速度下繼續貼近自己的飛機飛行,必將進入失速狀態。然而“蘇-27”仍在“獵戶座”機身下方保持穩定的飛行,隻是“措戶座”的飛行員看不到“蘇-27"。自以為得勢的挪威飛行員遂開始進行空中機動,結果其右外側的螺旋槳撞上了“蘇-27”的左側垂直尾翼。也許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蘇-27”的飛行員在空中機動時,垂直尾翼撞上“獵戶座”的螺旋槳。P-3B的螺旋槳轟然破碎,碎片高速四散,擊穿了“獵戶座”的機身,機艙氣壓急劇下降,而“蘇-27”垂直尾翼尖部的無線電透射天線也被撞毀。此後“獵戶座”被迫撤離,而“蘇-27”則安全返回基地。雙方飛行員的行為並沒有被特別的評判,挪威空軍堅持其飛機是在蘇聯的領海附近進行回聲探測,以監視蘇聯潛艇的行動。不過此次事件後,挪威空軍的偵察行動明顯做了後撤。“蘇-27”的超強機動能力使其能夠在巡邏機近側作機動,對巡邏機構成了威脅。   這次事件促使美國空軍司專部開始認真考慮:如果F-1 5與“蘇-27”在實戰中遭遇,情形將對F-15不利。美軍的許多幻想破滅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當時F-15C戰機執行空中巡邏任務,阻止伊拉克的飛機進入伊朗。整個行動中美方損失148架飛機,其中戰鬥機為115架。   除了同挪威的P-3B“獵戶座”巡邏機發生的這次衝突外,“蘇-27”飛機一直沒有適宜的時機,在對手麵前展示自己。“蘇-27”沒有參加過作戰行動。當然,“蘇-27”一直不斷在各個國際航空展上表演其卓越的機動性,但這些都不過是在人口稠密的狹小空域內進行的有限度的表演。不過很快,“蘇-27”得到一個機會同F-15“鷹”式戰機一道參加一次飛行演習。   1992年8月,俄空軍接受美方邀請,由俄空軍利佩茨克飛行訓練中心主任哈爾切夫斯基少將親自率隊,前往美蘭利空軍基地進行友好訪問,2架雙座“蘇-27UB”和“伊爾-76”運輸機也隨團來到美國。在代表團訪美期間,俄羅斯方麵提議同美方進行空戰演練。在全世界的目光匯集下,美國以該地區人口稠密,處於多條航線上為理由,婉拒了俄羅斯的提議。事實上作為美空軍基地必然會有其專屬訓練區域或臨時訓練區域,民航飛機和私人飛機是不得人內的。   未了,美國在大西洋海麵上空組織了所謂的“聯合機動”空戰演練。蘭利基地的第1飛行聯隊被認為是美國最優秀的航空部隊。其飛行員的選拔有嚴格的條件限定。飛行員經過優良的戰術訓練,駕駛的是最先進的戰機。   美國人軍先進行了F-15單機飛行,因而俄羅斯的飛行員可以有針對地指出該型號飛機的優缺點。俄羅斯飛行員考徹維斯基後來回憶:“我們看到了它做種種飛行動作,我們對F-15的性能的了解變得清晰。”   “聯合機動”演習的地點位於距美國大西洋海岸200千米,2500~8500米的空中。1架雙座的“蘇-27UB”(俄多斯飛行員坐在前艙。一名美空軍基地的指揮員坐在後艙)和1架F-15D(美國飛行員坐在前艙,1名俄羅斯教官坐在後艙,他也是飛行員,協助進行攔截操作)參加了對抗演習。另有1架雙痤F-15D飛機作為護衛和觀察飛機參加演習,該機後艙中乘坐的是負責影像記錄的攝影師。對抗演習的內容場景為典型的空中格鬥攻擊從“敵機”的後半球(AHS)一側發起,咬住其“尾巴”;而另一方則要全力挫敗這次進攻,既而發起一次同樣的進攻。 對抗演練中,根據事先製訂的演練預案,第一輪較量是“蘇-27”戰機尾追美軍F-15進行攻擊,然後交換角色,進行第二次較量。結果,在兩次較量中,“蘇-27”都輕鬆勝出。美國“鷹”根本無法擺脫“蘇-27UB”的眼蹤,而“蘇-27UB”則不必費大力就可緊緊咬住F-15D。在交換位置的第二回合,結果更加奇人震驚,F-15D由“蘇-27UB”的後半球一側發起攻擊,“蘇-27UB”啟動加力燃燒高速爬升,迅速擺脫了F-15D的跟蹤,接著“蘇-27UB”通過一個1周半的機身翻轉,飛行至美國“鷹”後側,將其“擊落”,但獲勝的“蘇-27UB”發現,它鎖定跟蹤的是另一架負責護衛和觀案的F-15D戰鬥機。此後“蘇-27UB”重新投人“戰場”,找到了它真正的對手——另一架F-15D雙座戰鬥機,那架飛機已經完全把“蘇-27UB”丟失,當它正要求另外的護衛觀察飛機為其指示對手方位時,“蘇-27UB”已經迅速占據了F-15D後半球的攻擊位置,F-15D絲毫沒有察覺,而當護衛觀察飛機通知它目前的處境時,F-15D開始做出各種機動,企圖擺脫“蘇-27UB”,但是它的所有努力都無濟於事。   此後雙方都更換了飛行員,進行新一輪的空戰演練,結果依然如此,俄羅斯飛行員仍然擊敗了美國飛行員,倍受褒獎的美國“鷹”在俄羅斯的“蘇-27”麵前栽了個大跟鬥。美國的眾多媒體沒有公開這次2個潛在競爭對手的友好較量結果,以免納稅人提出尖銳的批評。   參加對抗演練的俄空軍王牌飛行員認為。俄戰機獲勝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蘇-27”具有超強的機動性能和更高推重比,F-15無法像“蘇-27”那樣在爬升飛行時還能急劇加速,它必須在某時刻平飛一段時間後才能增速,而這一弱點被俄飛行員充分利用。   所有美國飛行員的這些交戰經驗,使得美空軍修訂了多個基本行動準則,並影響到了正采購裝備的工程設計和改進。以及飛行員的訓練和戰鬥機的作戰應用戰術。其引發的一個重要同距就是升級美國的主戰機型F-15和F-16,加強第五代戰機“猛禽”F/A-22的研發。盡管F/A-22在研投和係列生產過程中困難重重,但在美國人看來,與F-15和F-16相比,F/A-22有明顯的優勢。曾參與了製空戰術研究和飛行員培訓工作的美國空軍少校亞曆克新對他在美國尼利斯空軍基地參加的係列試驗深有感受。在內華達,2架F/A-22戰機奉命抵禦8架“入侵”飛機。扮演“入侵者”的為F-15和F-16。“我們在15240米的飛行高度,以大約15馬赫的速度飛入該區域,在5分鍾內解決了全部“敵人”。正如亞力克斯所言,2架F/A-22隻是在可視距離內做了一次小機動。它們隻需30秒就可調整到最佳位置,機載武器也準備就緒,隨時可向目標開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