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環球時報:中俄關係堪稱大國關係典範 zt

(2006-08-22 16:25:43) 下一個
 ●世界新形勢呼喚大國建立新型關係,以國家利益為起點,以競爭與合作為過程,以雙贏為結果   ●中俄以互信為基礎排除幹擾,雖有時出現某種利益上的矛盾,但並沒有造成國家關係的扭曲   冷戰結束後,世界新形勢呼喚大國建立新型關係。這種新型關係包括起點、過程和結果三個環節。起點是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同 時尊重對方的國家利益,兩者缺一不可。過程是競爭與合作同在,摩擦與妥協並存,競爭要守規矩,合作要誠信,摩擦不要導致對抗,妥協要適度。結果是雙贏、共贏,而不是任何單方麵獲益。當前的中俄關係正是這一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   中俄新型關係的表現特征   中俄關係之所以稱作“新型”,其一是在堅實基礎上奠定關係。中俄兩國都在致力於國家振興,一定意義上皆屬轉型國家,改革的著眼點都是以擴大同國際社會的聯係為方向,力求提高經濟效益和科技水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作為近鄰,兩國相互理解、同情和支持,都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兩國關係的基礎,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決心成為平等互信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兩國都尊重各自的道路選擇,不讓意識形態因素影響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世代友好、永不為敵”。   其二,在互補基礎上增強合作。兩國的互補性主要指經濟互補,或曰優勢互補。這取決於兩國領導人肩負的曆史使命和兩國具備的優越物質條件。兩國在經濟上各具優勢,有4200多公裏的共同邊界,市場非常廣闊,合作潛力巨大。   其三,在共識基礎上應對世界。兩國對於國際形勢的看法以及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所采取的對策,存在著許多共同點。這涉及對時代特征、世界格局、地區熱點的認識,在對付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提出新安全觀、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方麵的主張,等等。   其四,在互信基礎上排除幹擾。中俄關係得以保持穩定,重在政治上互信。“中國威脅論”目前在俄羅斯還有一定市場,例如傳言俄遠東地區現有150萬中國人,“不久中國將吃掉俄國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俄《勞動報》今年初發表文章澄清事實稱,那個地區僅有3.5萬中國人,加上臨時居留人員,總共不超過20萬。還說,如果沒有中國人,這一地區很難振興。中國方麵也有對俄羅斯的信任問題。前兩年,俄方決定改變鋪設安加爾斯克———大慶輸油管道的計劃,這引起不少人的疑慮和不安,也有人對俄羅斯在設備、科技等方麵的優勢抱懷疑態度。值得慶幸的是,雙方領導人顧全大局,不斷采取措施,防止和避免了種種消極因素對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幹擾。   為何堪為大國關係之典範   中俄關係的特色在於:不結盟而又戰略協作;關係密切而不存在依附性;維護各自尊嚴和利益而無顛覆對方之心;根據是非曲直處理國際事務而不搞雙重標準;重視與超級大國美國發展關係而又反對單邊主義;有利益分歧卻能協商解決;推進世界多極化而又不謀求霸權。正如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所稱,俄中關係走上一條穩定、強勢的發展道路,已經摸索出一個相互關係的最佳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我們最大限度地考慮到我們兩國的國家利益,並且依照“永遠友好、永不為敵”的公式,滿懷信心地展望兩國關係的未來,堪為“典範”。   大國關係形形色色,類型各異,大國間有結盟關係,也有非結盟的密切關係,但“結盟”、“密切”都不等於“典範”。例如,美英關係、日美關係非常緊密,它們在亞歐大陸東西兩頭相互借重,英日在全球戰略上對美國亦步亦趨,這實屬主從關係,與“典範”相差甚遠。再比如,俄德、俄法關係看似和睦,但在北約東擴、科索沃戰爭問題上存有分歧,德法在人權問題、車臣問題的政策有損俄利益,又對普京推行“可控民主”政策頗有微詞,雙方關係不太穩定。中歐關係較好,但歐盟卻在對華貿易和軍售方麵設置障礙,要解決尚待時日。有人說德法共同托起歐盟,關係再好不過,其實兩者存在對歐盟的主導權之爭,法國輿論界更是發出“歐洲不能按德國的笛子跳舞”的聲音。至於美俄關係,雖不像美蘇那樣劍拔弩張,但兩者時冷時暖,反複無常。   中俄戰略協作的一些經驗   時代潮流、國家利益和人民意誌,將中俄關係引向了坦途。兩國較好地做到了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文化上互通,處理重大國際事務方麵互動,遇到複雜問題時互商,遭受意外困難情況下互助,從而達到利益上互贏、雙贏。兩國之間有時也難免出現某種利益上的矛盾或差異,但這並沒有造成國家關係的扭曲,更沒有惡化,相反,經過雙方認真對待、平等磋商、及時磨合,兩國關係始終朝著共同追求的目標不斷攀升。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內容廣泛,就雙邊關係來說,兩國要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強各個領域的長期合作,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和其他領域;合作形式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兩國領導人本著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和對人類未來的曆史責任感,將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協調與合作。   中俄關係為大國關係的健康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其一,兩國須有明確的長遠發展方向,著眼於更長時段,而非權宜之計。其二,兩國須有堅實的政治基礎,這就是通過聯合聲明和各項文件,彼此承諾在相互關係中嚴格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這不僅符合兩國民眾的利益和願望,而且有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其三,兩國須有有效的機製保證,這就是兩國元首、總理、外長建立了定期會晤製度;同時,中俄之間還成立了民間組織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從而加深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社會基礎。   (作者是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