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星期五 06年3月17日 zt

(2006-08-22 16:25:43) 下一個
??伊朗一名高官聲稱願與美國對話伊拉克問題         【綜合外電消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6日(北京時間17日)援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道說,伊朗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秘書阿裏·拉裏賈尼當天在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說,伊朗願意與美國就伊拉克問題展開對話。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道說,拉裏賈尼說,伊朗接受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委員會領導人阿卜杜勒·阿齊茲·哈基姆的請求。哈基姆在一家什葉派電視台發表講話時表示,希望伊朗與華盛頓談判。“我們很快將為展開對話任命一個談判小組,”拉裏賈尼說。      美聯社還援引拉裏賈尼在閉門會議上的講話說:“為了解決伊拉克問題,並幫助在伊拉克建立一個獨立和自由的政府,我們同意與美國對話。”      美聯社認為,這是伊朗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首次正式呼籲與美國進行對話。目前,伊朗和美國之間沒有外交關係,也沒有任何對話機製。      正在澳大利亞進行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公開稱,伊朗是“恐怖主義中央銀行”。         【時事點評】我們注意到,出來代表伊朗宣布這則消息的是阿裏·拉裏賈尼,我們知道,“這位”阿裏·拉裏賈尼先生與剛剛攜帶伊朗總統親筆信、飛到北京控訴“單邊主義已經給中東帶來了巨大災難”的那位賈瓦德.拉裏賈尼不是一個人,他可是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         ●伊朗政府讓自己的首席核談判代表捅出這則新聞,其用意是不言自明!      另外,我們想強調一點的是,這兩人官職雖然“大不同”,卻是地地道道的“兄弟倆”。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伊朗政府讓自己的首席核談判代表、而不是他的兄弟--賈瓦德.拉裏賈尼、或者是其他的什麽官員、去“捅出”這則“伊朗願意與美國就伊拉克問題展開對話”的新聞,其用意是不言自明!這就是說,“這種對話”就是與伊核危機“解決進程中”的一部分,是在“揭露”華盛頓所強調的“隻談伊拉克、不談伊核”之說詞,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在繼續我們的討論之前,我們再來瀏覽一段新聞報道,之後,東方評論員將就伊朗的這個“最新態度”給出我們的觀點。           布什新“國家安全戰略”出爐 伊朗升格為美最大威脅         【綜合外電消息】當地時間3月16日(北京時間17日),布什政府在時隔三年之後首度公布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盡管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文件本身並沒有法律效力,但卻是美國政府各部和高官在軍事、外交、經濟和其他領域的政策指南,因此,最新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可被視為布什政府在全球反恐戰爭打了三年之後,軍事、政治和外交等領域的政策是否發生調整,布什政府未來政策走向將是怎樣的指向標。      核心一:重申“先發製人”      2002年9月,布什總統在其國家安全戰略中首度提出了“先發製人”的戰略,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但布什總統不為所動,而是將其直接運用到薩達姆政權的身上,並揚言要對伊朗、朝鮮和“一切專製的獨裁政權、國際恐怖組織”下手。      在新國家安全報告中,布什總統表示,他對“先發製人”的戰略沒有其他想法,美國執行“先發製人”的戰略“將跟以前一樣”:“哪怕敵人襲擊我們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定,我們仍一定會搶在敵人之前向他們實施武力。”        核心二:推銷“美式民主”      堅定不移地推銷美式民主是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的第二個核心。      在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講中,布什總統明確表示,在全世界範圍內推銷美式民主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根基”,而新國家安全戰略重申了這一目標,事實上,新國家安全報告的開篇語便是從布什連任就職演講稿中挪過來的:“美國的政策就是尋求和支持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民主運動,終極目標是結束全世界的獨裁專政。”      核心三:“第一敵人”伊朗      打壓伊朗是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的第三個核心。      新國家安全戰略的撰寫者戴維E·桑格爾宣稱,“如果就單個國家來說,伊朗是美國現在和不遠將來最大的威脅。如想避免美伊發生衝突的話,那麽以美國為首的外交努力務必阻斷伊朗的濃縮鈾計劃”。不過,新國家安全戰略非常謹慎地避免了一旦外交努力失敗後,美國將采取下一步具體措施。      美國學者哈德雷和其他政府官員表示,新國家安全戰略使用了“衝突”這個字眼是為了避免讓外界有美國正在對伊朗進行武力恐嚇的印象。        核心四:中俄成美“新患”      在上次國家安全戰略中幾乎沒有被提及的中國成了美國的“新挑戰”。      日漸緊張的美俄關係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更有體現。新國家安全報告對俄羅斯政府“迷失民主之路”深表擔憂:“最近的種種趨勢說明俄羅斯正在偏離自由與民主之路,俄美兩國未來的關係取決於俄羅斯如何調整其政治、外交和國內政策。”         【時事點評】顯然,由於“時間的高度巧合”與“內容的高度相關”,許多媒體很容易將伊朗的“願意與美國談”與華盛頓推出的這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相互聯係起來,並就此下了個“定論”,那就是:伊朗人在美國“再彈”“先發製人”的威脅下屈服了。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         ●對這份文件中所提及的“美國政策”,我們所能抱持的態度,隻能是“姑且聽之”!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這份報告”我們應該把握兩點:首先,這份報告是布什政府在時隔三年之後“首度”公布的一份“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事實上,它也是一份美國軍事、外交、經濟和其他領域“最新版本”的“政策指南”。因此,就如我們不能完全相信華盛頓的誠信一個樣,對這份文件中所提及的“美國政策”,我們所能抱持的態度,隻能是“姑且聽之”!         ● 美國戰略家“精心總結”出來的這份“政策指南”,的確“也有理由”被賦予一點兒“起碼的尊重”      然而,在曆經伊拉克軍事勝利的輝煌、又紮紮實實地“苦熬的三年”之後、可以說已經“嚐夠了”單邊主義之“酸、甜、苦、辣”之後的美國戰略家“精心總結”出來的這份“政策指南”,的確“也有理由”讓人們在對待它時、比平常“多點兒認真”、並被賦予一點兒“起碼的尊重”。         ●這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台的“時機”非常耐人尋味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東方評論員還認為,這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台的“時機”非常耐人尋味。我們知道,眼下的形勢、對華盛頓而言,可不象三年前布什宣傳“先發製人”時那樣“風景這邊獨好”。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在“2002版本”“政策指南”指導下、在曆經三年的時間裏,盡管美國是上下齊動員、但是,華盛頓強推“先發製人”的結果、不僅是“碩果不見”、反而“苦果連連”:不僅在伊拉克的“先發”並如期沒有得到“製人”的效果,在伊核問題上,更是顯得還未“先發”就已經“製於人”了。      現在,我們就在把握住上麵兩點的基礎上,再來“仔細端詳端詳”這份新鮮出爐的“安全報告”。(注,全部文本下載於美國白宮官方網站、翻譯之後形成的中文版本,將在今日晚些時候放入數據庫,請大家在終端上自行調閱)。         ●這份報告無處不在散發著“自相矛盾的信號”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我們大致瀏覽了全文之後,總體的感覺是有兩點:      第一,我們切實感覺到的是:這份報告無處不在散發著“自相矛盾的信號”。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報告的前言部分是由布什親自撰寫的。在我們看來,布什的“這段前言”、顯然已經為整個報告定了“基調”,即:“美國正處於戰爭時期”。      顯然,在這種基調下的“報告”中、我們自然是隨處可見與之相符、且到處都能聽到“重談的老調”。         ●“02版”的三個“令人印象深刻之處”      我們記得,就在2002年9月,布什公布了他上任以來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當時的”那份報告(簡稱02版)就有三個“令人印象深刻之處”:      一是直白地提出“先發製人”的手段打擊恐怖分子;二是“口是心非地”強調要加強與“大國”的合作;三就是“非常廉價的”、所謂要在全球“促進繁榮與民主”了。         ●“02版”的各項對外政策中,,“真正指導了”布什政府具體行動的隻有兩個部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非常清楚的是,在過去的三年日子裏、在“02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堆砌的”各項對外政策裏、“真正指導了”布什政府具體行動的隻有兩個部分:         ●布什“隻推”了“民主”、卻沒有“促繁榮”      頭一個是被布什拿來“實踐”過的政策、就是所謂的在全球“促進繁榮與民主”。顯然,就是這一條“什麽時候都不會過時”、也不論是資本主義、或者是社會主義,誰都可以“啷啷上口”的“大標語”,東方評論員看到的是:“布什主義”也沒有來得及全部兌現。      也就是說,對比這條“大標語”去驗收布什執政成績的話,那麽,很清楚的是,布什“隻推”了“民主”、而沒有“促繁榮”。         ●“殘酷的現實”接連三次撞擊了華盛頓的中東戰略、甚至是全球戰略之“腰”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一理論”的具體指導下、其主要成果就是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搞了一連串的顏色革命、外加伊拉克、巴勒斯坦的“民主選舉”。然而,我們想強調的是,不論是伊拉克選舉的“不如意”、還是巴勒斯坦的“民主選舉”結果的“意不如”、更或者是那一連串的“顏色革命”成功之後的“一一失色”、其結果無異於在“殘酷的現實”麵前,華盛頓的中東戰略、甚至是全球戰略之“腰”,接連三次、被連環撞擊了!      另一個被布什具體使用過的政策、就是所謂的“先發製人”了。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華盛頓強行攻打、並推翻薩達姆政權,就是“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具體結晶”;         ●華盛頓遵循“先發製人”的結果,就是3年的“損兵折將”竟然連一個“安心抽取伊拉克地下石油的環境”都沒有掙回      然而,華盛頓遵循“先發製人”理論的結果就是在伊拉克一耗就是3年、不僅搭上了2000多條人命、近2萬美國大兵的傷殘,麵子上更掛不住的是,在花費了幾千億美元的戰爭費用之後,竟然連一個“安心抽取伊拉克地下石油的環境”都沒有掙回。         ●看來華盛頓仍然不知錯在哪兒!      顯然,當我們在“06版”再次看到“先發製人”的章節、且內容竟然與“02版”中的相關章節毫無二致之後,東方評論員也就隻能這樣說:看來華盛頓仍然不知錯在哪兒!看來對美國新保守勢力而言,“3年的痛與苦”仍然沒能讓其單邊主義的心魔“徹底泯滅”。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新報告”的“三點變化”值得注意,一是“06版”確認,美國“可能從未麵臨比伊朗更大的單一國家的挑戰”。伊朗取代了伊拉克,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      ●“第一份”報告是為了打伊拉克、“第二份”報告是為了打伊朗?      於是乎,東方評論員也就注意到,考慮到在2002年9月布什發表了他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先發製人”的反恐策略之後、就立刻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的“曆史”,那麽,到現在為止,在布什發表了其第二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並再次強調“先發製人”、並首次將伊朗視為華盛頓“最大的敵人”之後、人們似乎更加有理由相信布什的這份“報告”、是華盛頓專門用來準備發動“伊朗戰爭”的戰前“政策宣傳”。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正是“第一份”報告是為了打伊拉克、“第二份”報告是為了打伊朗“這一說法”的“消息來源”。         ●在我們“繼續翻閱”“06版”報告時,一個與“先發製人”的“單邊主義”矛盾的信號也就出現了      然而,“上述說法”隻是問題的一麵,在我們“繼續翻閱”“06版”報告時,一個與“先發製人”的“單邊主義”矛盾的信號也就出現了。這也正是“新報告”中的“第二個變化”。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與“02版”最顯著的區別在於“06版報告”突出了與盟友的合作,“更多地強調”了要用多邊渠道,采取集體行動打擊恐怖主義,防止核武器擴散,在全球推動所謂的民主。當然,“新報告”中所說的“這個集體行動”、是特指在“美國的領導”之下的“集體行動”。         ●首席評論員對這份報告的“精辟的評價”就是:“克林頓似乎又回來了!”      正是這個“第二點變化”,引發了首席評論員對這份報告的“精辟的評價”,那就是:“克林頓似乎又回來了!”事實上,“這一點變化”是如此地顯著,許多戰略分析人士都敏感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其中,我們甚至注意到,就在“第一時間”裏,一位美國政府前高官就此發表高見,說:這即意味著“布什的革命正式宣告結束”,也意味著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從此將重歸克林頓路線。         ●布什的單邊主義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要想一步就“回到過去”是何其艱難?      在這裏,我們想強調的是,與上麵這種“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從此將重歸克林頓路線”的論斷相比,我們更加傾向於持首席評論員所說的“克林頓似乎又回來了!”的觀點。理由就是,布什的單邊主義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要想“回到過去”是何其艱難?         ●不論是“布什主義”、還是“克林頓主義”,本質上卻是“曲巷通幽”      特別是在伊朗問題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不論是布什的“單邊主義”濃烈的安全政策、還是克林頓“多邊主義”味道“多一點兒”的安全政策,本質上卻是“曲巷通幽”、盡管“主義”不同,但是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實現“支配地球”的獨霸思想。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隻要華盛頓不從根本上放棄這一點,那麽,不論布什政府是繼續奉行臭名昭著的“布什主義”、還是“改弦更張”地走臭名“不那麽昭著”的“克林頓主義”、都無法實現“見容於”國際社會的目的、都無法修補那張已經被伊拉克戰爭徹底撕破的“大西洋友誼”。         ●我們想強調兩點的就是,大國間“所有對立”都可追溯到克林頓時代!      在這裏,我們想強調兩點的就是,“大西洋友誼”出現的第一道裂縫、就是科索沃戰爭前後“凸現於世”的,那可正是“克林頓主義”坐陣白宮的時候;更值得強調的是,中美、美俄間的戰略對立“凸現於世”的背景,也正是科索沃戰爭前後,也就是說,大國間“所有對立”的“凸顯”,都在科索沃戰爭前後、都可追溯到克林頓時代!         ●“過去幾年的時間”帶給美國、以及美國之外的大國的“不同感受”、已經很難逆轉了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決策層的內心中、不論是“重歸克林頓路線”,也不論是“克林頓似乎回來了”,“過去幾年的時間”帶給美國、以及美國之外的大國的“不同感受”、已經很難逆轉了。         ●布什“重歸克林頓路線”也隻不過能緩解一下這種痛苦而已      我們想說的就是,如果“過去幾年的時間”帶給華盛頓更多的是“痛苦”的話,那麽,就算是布什“重歸克林頓路線”也隻不過能緩解一下這種痛苦而已;如果“過去幾年的時間”帶給“中歐俄”“更多是一種快樂”的話,那麽,就算是“克林頓似乎回來了”、也不可能讓它們“高興得”主動放棄這種“已經獲得的快樂”!         ●“中歐俄”在“享受快樂”的時候、將會表現得更加“隱晦”一些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中歐俄”而言,再沒有什麽比從中東局勢的逆轉中獲得的快樂更讓人難忘的了。因此,不論是伊拉克問題、還是巴以問題、特別是伊朗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將會繼續享受“過去幾年時間積攅下來的快樂”。我們認為,唯一有區別的將是、“中歐俄”在“享受快樂”的時候、將會表現得更加“隱晦”一些:畢竟“克林頓主義”比“布什主義”的名聲好一點兒,兩相比較,也值得“中歐俄”去鼓鼓掌,表示一下“歡迎”之意!         ●伊朗“願意與美國對話”,本身就是“中歐俄”在“鼓掌”歡迎布什重歸多邊主義      如果我們站在這一背景下去理解伊朗的“願意與美國對話”的話,那麽,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本身就是“中歐俄”在“鼓掌”,在“表示”對布什“頓悟”之後、有意“重歸多邊主義”的一種“歡迎詞”;         ●華盛頓那種“隻談伊拉克問題,不談伊朗問題、或者是不談伊核問題的”說法,不過是在“掩耳盜鈴”而已!      然而,在我們看來,誰都知道,美國一直不願意與伊朗單獨談,同樣,誰都知道,美國人先前的誓言是“絕不與伊朗單獨談核問題”;因此,到了現在,我們也都知道了美國願意與伊朗單獨談了、盡管是“隻談伊拉克問題”;      與此同時,誰都知道,華盛頓想與之談伊拉克問題的“那個國家”、不僅有個核問題弄得美國人是“心神不安”,就是在伊拉克問題上、憑借其對伊拉克什葉派的巨大影響、也弄得布什“日夜難眠”;         ●伊朗的這種做法、本身就是玩一招“此地無銀三佰兩”      顯然,如果我們從這一角度去看待“中歐俄”在聯合國“主席聲明”的問題上表現出一種靈活性之後,伊朗政府立刻就別的人不選,偏偏選它的“核問題首席代表”來宣布“願意與美國談伊拉克問題的一切事務”的話,那麽,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伊朗的這種做法、本身就是玩一招“此地無銀三佰兩”,就如我們在上麵所說的那樣:其用意是不言自明!這就是說,伊朗即是在強調“這種對話”就是與伊核危機“解決進程中”的一部分之外,也是在“揭露”華盛頓所強調的“隻談伊拉克、不談伊核”之說詞,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道理很簡單:當你同一個人說話時,你能說“我隻對你的左耳朵說,不關你右耳朵的事”嗎?         ●華盛頓有必要這樣“掩耳盜鈴”嗎?      不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伊拉克問題與伊朗問題之間、伊朗在伊拉克、在中東的影響問題與伊朗核問題之間,根本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麵。所以,華盛頓那種“隻談伊拉克問題,不談伊朗問題、或者是不談伊核問題的”說法,不過是在“掩耳盜鈴”而已!      隻是華盛頓有必要這樣“掩耳盜鈴”嗎?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布什並沒有打算真心回歸多邊主義的話,那麽,布什還真有必要玩這種“小把戲”!         ●在伊核危機已經到了臨近攤牌的時候,華盛頓的“理智的選擇”      東方評論員認為,在伊核危機已經到了臨近攤牌(聯合國的鬥爭已經白熱化了)、而華盛頓又的確找不到比動武更有效的辦法來阻止伊朗核計劃的情況下,將問題拖一拖、放在以後去解決、意圖達到“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自然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值得強調的是,在伊朗“願意與華盛頓談伊拉克問題”的背後,本質上應該是華盛頓願意與“中歐俄”重新商量伊拉克問題,甚至是重新商量巴以和平問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正是“中歐俄”一直想要的東西。         ●“中歐俄”肯定也清楚,這不過是華盛頓的情急下的“緩兵之計”      我們認為,對於“中歐俄”而言,就如上麵所說的,就算是布什真心“重歸克林頓路線”,也不可能讓中歐俄“高興得”主動放棄那種“已經獲得的快樂”,何況“06版報告”的“另一部分”顯示:“布什主義”仍然占據著華盛頓決策層的心靈。      因此,“中歐俄”肯定也清楚,這不過是華盛頓的情急下的“緩兵之計”而已。         ●華盛頓終於拿出了“之前一直不願意拿出來的”伊拉克問題      但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歐俄”甚至伊朗肯定對這一點都更清楚,那就是:隻要“能談”就是好事情,特別是華盛頓“願意談”伊拉克問題、願意將伊拉克這個之前“一直不願意談”的問題終於拿出來了、就更是件好事情。能將伊拉克問題借伊朗與美國之間的“伊拉克問題談判”、而慢慢注入伊核問題、最後將伊拉克問題慢慢導入“伊核問題六方會談”那就更好了。         ●我們也就不難清楚地分辯出,在整個問題上,到底是誰在讓步!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從布什發表“信號矛盾的”“06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再到“中歐俄”在聯合國達成“主席聲明”的問題上所表現出的“靈活性”、之後再到伊朗的“此地無銀三佰兩”、最後再對比華盛頓的“掩耳盜鈴”,那麽,我們也就不難清楚地分辯出,在整個問題上,到底是誰在讓步!         ●華盛頓做出讓步的“另一個信號”就是台灣問題      事實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核危機臨近攤牌的關鍵時刻,華盛頓做出讓步的“另一個信號”就是台灣問題。東方評論員注意到,與“02版”的相比,“這份報告”中沒有了“與台灣關係法”、這個美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名詞”。      在一則台灣媒體的報道之後,東方評論員將對上述話題繼續補充一些觀點。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