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戰略觀察:印度海上力量進軍馬六甲 zt

(2006-08-22 16:25:42) 下一個
2006年02月27日 10:39 環球時報   想掌控多國經濟命脈 為“東進”亞太暗作文章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陳繼輝   環球時報駐馬來西亞特約記者 孟 青傅小強 錢峰   美國海岸警衛隊邀請印度海上監控部隊和海岸警衛隊,在馬六甲海峽進行聯合巡邏———這件事聽起來讓人費解。兩國的近岸部隊突然變成了“遠洋海軍”,跑到別國的“家門口”巡邏。對於此事,印度海岸警衛隊總司令帕萊裏說得很明確,“(印度)願意盡快采取措施加強馬六甲海峽的海上安全。那裏的安全與穩定對印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印度海軍前伸了1000多公裏   印度“十分關注”的馬六甲海峽地處亞洲東南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上橋梁”,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海上紐帶”,其航運貿易量占全球的1/3,原油航運量占世界的1/2。海峽目前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管。在海峽的西部出口,由244個島嶼組成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就像一條“鐵鏈”,緊緊鎖住這一戰略水道,而舞動這條“鐵鏈”的就是印度。1998年,印度以安達曼島為基地著手組建東方艦隊。2001年,印度以該艦隊為基礎組建了安達曼———尼科巴司令部(簡稱東方海軍司令部),使其成為繼孟買、維沙卡帕特南之後,印度海軍的第三個作戰中樞。目前,印度在當地投放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據報道,東方海軍司令部擁有14艘大型艦隻,在尼科巴群島配備俄製“伊爾—38”和德製“道尼爾”海上偵察機。印度空軍則擴建尼科巴島上的坎貝爾機場,準備部署1個戰鬥機中隊,同時還部署了8架俄製“米—8”直升機用於後勤補給和兵力投送。為增強對地攻擊能力,印度陸軍抽調了一個旅約3500人駐紮在島上,今後這支部隊的規模將擴大至8000人。令人關注的是,為了加強對海上專屬經濟區和緬甸島嶼的監控,印度還將在蘭德夫島設立先進的“托馬森”遠程監控雷達,其監控範圍達200海裏。這些先進裝備使印度海軍的戰略前沿延伸了1000多公裏。   印度的東方海軍司令部經過幾年苦心經營已初具規模,它不再滿足於“陳兵”馬六甲海峽,而是不斷加大活動力度。今年1月9日至14日,東方海軍司令部主辦的“米蘭—2006”軍事演習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所在的海域展開。共有9個國家參與了這場海上演習,其中包括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三國。由此可見,印度在馬六甲海峽周邊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帶動力已超過了當地的其他國家。   印度的目的是在馬六甲海峽造一扇“門”   在獨立初期,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雖然從未在印度高層的地緣戰略構想中消失,但由於當時軍事實力及經濟發展等因素的限製,印度對於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還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加緊實施“印度洋控製戰略”和“藍水工程”,印政府才開始切實著手在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布局。這種布局有著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首先,在政治上增強對印度洋的控製力,打開“東進”亞太的門戶。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的一位高級研究員在與記者交談時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六甲海峽在當前印度地緣戰略構想中的分量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該地區是多個大國的全球經貿及能源通道,一旦在馬六甲海峽掌握了主動權,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就會因此而大不相同。此外,印度認為要作世界大國就要進軍亞太。因為全球地緣戰略重心已轉向亞太,在亞太地區,美、日、中、俄四國唱主角已成定局,就連東盟這個區域集團在推動亞太多邊安全合作方麵的風頭也曾一度蓋過了印度。從地緣政治上看,大國角力主要集中在亞太,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當屬東亞。如果常守南亞,印度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因此,掌控馬六甲海峽就等於掌控了很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東進”亞太成為世界大國也就順理成章。   其次,從經濟角度看,安達曼群島在北,扼守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北緯10度航道”,尼科巴群島在南遙相呼應,直逼“古瑞特航道”。東南亞國家與印度的能源和貿易合作越來越多。如果將來發生地區衝突,馬六甲海峽被敵方搶先封鎖,能源和貿易損失將對印度經濟構成致命打擊。   第三,在軍事上,未來若局勢緊張,在本土強有力的支援下,借助航空母艦和空中加油機,印度可以關上“大門”,阻止任何大國海軍進入印度洋。在和平時期,以此為基地,印度海軍能比以往更加容易地進入太平洋,直達南中國海,在亞太地區實施軍事影響。   第四,限製美國影響,牽製中國崛起。印度洋沒有美軍的大型艦隊,美國也沒能完全控製馬六甲海峽。印度在軍事安全領域不斷加快與美國接觸的步伐,意在讓美國認同印度在印度洋的地位,避免美軍在印度洋安“大釘子”。另一方麵,印度一些右翼學者則從“牽製中國”的角度呼籲政府應向馬六甲海峽拓展力量,他們的理由是中國正在緬甸、孟加拉國獲得壓倒印度的影響力,這讓印度東部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戰略壓力,如果印度能在馬六甲海峽取得一定地位,就能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能起到牽製中國的作用。   既防美國也防印度   對於馬六甲海峽周邊國家對印度的態度,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報》曾刊登《東南亞國家新軍備熱潮》一文加以分析。文章指出,東盟是一個“小國俱樂部”,它們用微薄的軍事力量看守著馬六甲海峽這樣重要的咽喉要地,難免成為大國覬覦的對象。“9·11”事件後,新加坡率先響應美國重返東南亞的戰略需求,協助美軍進駐樟宜基地,以此來增強自身的影響力。這讓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感到極為不安。為牽製美國,它們邀請印度、中國、日本等國以某種方式參與馬六甲海峽的安全防衛,但前提是必須由馬六甲海峽主權國來主導上述活動。這種矛盾心態就如同“請一頭大象為瓷器店壯門麵,但又不允許大象闖進瓷器店”。馬來西亞學者指出,印度在尊重沿岸國家的前提下,可以發揮“不幹涉”的良性作用,比如向有關國家提供偵察雷達等。他們認為,對於武裝巡邏,印度目前需要的是沿岸國家的邀請,美國也是一樣。在一些私下場合,也有印尼和馬來西亞官員表示,馬六甲三國雖然要防範很多國家向海峽滲透,但最主要的防範對象就是印度和美國。   印度隻是馬六甲海峽的“利益相關者”   盡管印度涉足馬六甲海峽的意圖非常明顯,但擋在印度麵前的遠不止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   首先,印度自己非常清楚,大國利益是其掌控馬六甲海峽的最大障礙。印度防務專家、退役陸軍少將馬赫德·辛夫稱,印度海軍實力在近20年間盡管有顯著提高,但仍不能完全排除美俄等地區外大國的影響。而美國、日本、印尼、澳大利亞等國的經濟安全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它們也不可能允許馬六甲海峽被印度把持。   其次,印度海軍的崛起已讓有關國家產生警惕,印度專家擔心過早地露出鋒芒會使印度對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提前消退。據瑞士媒體《國際艦隊》報道,澳大利亞正大力建設西海岸的丹皮爾港,並計劃將那裏作為SEA 4000級宙斯盾驅逐艦的母港,潛在防禦對象就是作戰半徑日益擴大的印度海軍。自1998年以來,印度的圖—142MSD反潛巡邏機多次示威性地出現在澳大利亞西部水域,令澳大利亞不得不開始重視印度對本國安全的影響。不光是澳大利亞,馬六甲海峽附近的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國紛紛采購新式潛艇、重型戰鬥機,這都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它們對印度海軍過分強大的擔憂。   第三,印度目前的國力也不足以支撐印度海軍在馬六甲海峽稱雄。雖然印度經濟已有很大起色,但印度發展軍備的速度與其經濟增長速度不相上下。隨著馬六甲周邊國家和地區外大國不斷加大對馬六甲海峽的安全投入,印度以一國之力是很難與之抗衡的。   因此,印度防務專家曾多次建議當局修正過去的軍事隔離主義政策,與馬六甲海峽相關國家進行海軍合作和聯合演習,以此建立軍事交流機製,促進了解,消除它們對印度政治動機的懷疑。這樣一來,既顯示了印度想當地區領袖的願望,又不至於給美俄等大國留下“一家獨大”的印象,從而為自己在馬六甲海峽事務上繼續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