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放軍專家詳解氣象武器:具有毀滅性無法控製 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軍事和氣象曆來有著緊密的聯係,從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營開始,人類曆史上利用氣象條件在戰爭中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例子層出不窮。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氣象條件對於戰爭又有怎樣的影響?麵對越來越多正在研製、在未來可能應用於實戰的氣象武器,我們應該持一種什麽態度?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解放軍理工大學羅堅副教授和王偉民副教授。   記者:您怎樣理解氣象對於戰爭的作用?您覺得氣象對戰爭到底存在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更多的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   羅堅:戰爭與氣象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從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到本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氣象與戰爭如影隨形。可以說,無論作戰樣式如何變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都要受到氣象的影響。氣象條件是把雙刃劍,對作戰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關鍵看誰能駕禦它而不受其影響,如果能合理利用氣象條件,氣象將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   記者:在近期發生的戰爭中,有哪些利用氣象條件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例子?   羅堅:這種例子很多。海灣戰爭中,海灣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是多國部隊戰略決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選擇對伊作戰的時機時,美軍氣象部門向國防部提供海灣地區的氣候報告時指出:對伊作戰的時機應選擇在12月至次年3月,盡管這一時期陰雨和霧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溫、風沙天氣,這種影響要小得多。如果把戰爭拖到3月以後,高溫和風沙天氣對美軍的人員和武器裝備都有很大的影響,會大大降低美軍的作戰能力。   在選擇首次發起空襲的時機時,美軍同樣也認真考慮了海灣地區的氣象條件。西方軍事家認為:美軍應在某個無月光、無雲和少霧的深夜向伊軍發起閃電般的進攻。多國部隊氣象保障部門在仔細研究了各種氣象資料後,提出了3個最佳時段: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日~19日。根據氣象預報,海灣地區1月16日~20日為理想的無月夜,天氣晴朗,多國部隊就選定在1月17日淩晨發起空襲。在無月光的晴朗黑夜條件下,多國部隊充分利用其夜戰能力強的優勢,達成了戰役上的突然性。因而多國部隊的第一波攻擊,沒有遇到伊軍防空力量有組織的抵抗,飛機全部安全返航。   記者: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把氣象氣球放到空中,以獲取空中氣象條件的畫麵。在現代戰爭中,除了這種比較初級的方式,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哪些手段來獲取氣象信息?   羅堅:氣象雷達、氣象衛星是最重要的現代探測手段,它與常規氣象觀測互為補充。   天氣雷達一般用於探測熱帶氣旋,雷暴、颮線等強對流天氣係統,以及實時監測與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的強度、位置和移動情況。   氣象衛星搭載了紅外掃描輻射儀、微波輻射計、電子攝像機等多種遙感儀器,對地球及大氣層實施被動式的遙感探測,能獲得大範圍連續的氣象要素。   除上麵所講的探測手段外,人們還在飛機、遠洋船舶上搭載氣象觀測儀器,獲得非常規氣象資料,彌補以上探測手段的不足。   在戰爭條件下,敵方會最大限度地封鎖氣象情報,這時可用氣象偵察飛機、無人駕駛的大氣探測遙感飛機、下投式探空儀和空投式自動氣象站等手段來獲取目標區的氣象信息,甚至向目標區派遣氣象小分隊攜帶野戰氣象儀收集目標區的氣象情報。   記者:對於軍事氣象預報和普通的麵向公眾的氣象預報有什麽區別?您能否針對不同的武器裝備,舉幾個例子?   羅堅:大家對氣象預報一定十分熟悉,我們每天都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以決定我們的日常生活。但軍事氣象保障中的氣象預報與我們熟悉的麵向公眾氣象預報相比,從保障對象、預報內容和預報精度都有很大區別。   軍事氣象預報是軍事氣象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軍事行動是海陸空等多軍種參加的聯合作戰,不同的武器裝備,不同的作戰任務、不同的作戰樣式,都有它最適合的氣象條件,預報的內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軍事氣象保障工作十分複雜,既要有保障某個軍兵種獨立作戰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戰區各軍兵種合同作戰的能力。   記者:現在,有很多人在使用“氣象武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和人工影響天氣相比有什麽區別?   王偉民:把人工影響天氣的手段運用到軍事上,作為一種戰術來使用,造成對敵方不利、對我方有利的戰場態勢,就可以稱之為氣象武器。但是,與人工影響天氣相比,氣象武器的概念更大一些,除了人工影響天氣的手段外,還包括人工影響環境的手段,比如說:人工臭氧洞、人造酸雨甚至人工影響電離層等。這是更加廣義的氣象武器的概念。但是,人工改變颶風路徑和人工臭氧洞還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東西,還處於實驗和探索狀態。   記者:媒體上有很多關於人工降雨、人工造雷、人工驅霧之類的報道。您認為,人類是否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設想和希望隨意地影響和改變天氣?   王偉民:不是這樣。影響天氣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以人工增雨為例,隻有當天空中陰雲密布的時候,在天空中播撒一定的催化劑,雨才會下得更大。而在晴空萬裏的時候,你在空中播撒催化劑是毫無效果的。所以,人工影響天氣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氣象條件。   記者:像人工改變颶風路徑這類的設想,以現在人類的技術水平,它變為現實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偉民:美國曾經嚐試過,但是不太成功,主要問題是理論方法上沒有更多新的突破,主要的難點是如何在理論和技術上找到一個突破口。目前用催化劑的方法難度還是很大的。如果解決了理論和技術上的難點,人工影響颶風路徑就並非是不可能的。   記者:作為軍事氣象方麵的專家,您覺得我們對待氣象武器應該持一種什麽樣的態度?   王偉民:聯合國在1977年通過相關協議,禁止將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運用與軍事領域。這個協議主要是考慮到這種技術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對於戰爭來說,一旦戰爭爆發,一切的行動都會使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燃燒油井、燃燒輪胎製造煙幕以及飛機轟炸都會對空氣和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由於氣象條件對於戰爭的重要影響,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世界各國關於人工影響氣象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   由於在技術上、原理上很多東西我們還不太清楚,所以在影響天氣和改變天氣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超出你原先預想的狀況,甚至天氣發展的狀況和你所希望出現的結果完全相反。天氣係統是非常複雜的,你希望通過人工增雨的作業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實際的降雨量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控製,這樣不僅打擊了敵人,也給己方帶來了一場災難。所以,在理論研究還沒有到達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做相關的研究和實驗應該慎之又慎。   記者:對於內容不同的氣象武器實驗,我們是否應該采取同一種態度?   王偉民:對於不同的實驗內容,我們應該區別對待。就像對待武器一樣,有的武器是常規的,有的是具有毀滅性的。對於人造酸雨、人工製造臭氧洞等計劃,對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大的,你無法去控製它,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不可預測的後果,我覺得是應該非常慎重的。對於這些問題,我個人覺得可以做一些基礎理論的研究,而決不能輕率地進入實施階段。   專家簡介:   羅堅,男,1965年1月生,現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軍事氣象係副教授。主要從事熱帶天氣學、氣象信息處理和軍事氣象業務自動化等方麵的研究。   王偉民,男,1963年4月生。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海洋與空間環境係空間環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長期從事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及空間環境的教學科研工作。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