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放軍的跨海導彈火力 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艦載武器》雜誌供中華網稿件   解放軍的跨海導彈火力   ◆本文根據外媒和國內(含港台)部分公開出版物的報道編寫,不代表本刊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管帶   跨海火力支援是解放軍對台灣作戰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   從1996年以來,大陸媒體多次展示了以戰術彈道導彈作為攻擊台灣的火力戰手段,通過幾次演習和公開刊登的照片報道情況看,解放軍跨海導彈火力作戰的規模和模式要比展示的彈道導彈演習大得多。平均寬度130千米以上的台灣海峽是解放軍進攻台灣的最大天險,也是台軍防禦所能利用的最好屏障。如此大的寬度,使解放軍的進攻作戰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利用導彈火力戰能夠跨越海峽精確打擊台灣目標,摧毀台灣的防禦體係,同時也是戰場遮斷的重要手段。   ◆ 導彈的使命與能力   據《參考消息》報道,解放軍原屬二炮的短程彈道導彈部隊在2000年以後改屬集團軍。指揮權的這種變更本身說明,500千米射程內的彈道導彈將作為集團軍戰役地幅內的火力支援武器,而不再是原來直屬二炮的戰略縱深打擊手段。因此,短程彈道導彈的作戰使命除包括打擊台灣地區戰役縱深的重點高價值目標外,還包括承擔集團軍炮兵的戰場遮斷、火力支援、摧毀壓製台灣炮兵和重型武器等毀傷任務。2004年陳水扁發表的競選演講中聲稱,大陸短程彈道導彈部署在福建、江西以及廣東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區,並聲稱有400多枚導彈。根據導彈作戰的基本使命,對台火力戰將具有空前強度和密度。陳水扁很可能混淆了400枚導彈和400個發射裝置的關係,通常一個發射裝置要配備數倍的導彈。成批生產的短程彈道導彈成本並不比高級轎車的售價高,而且解放軍很短時間內就能儲備足夠數量的導彈。對這些地處內陸的部署地區,台灣目前的反擊手段望塵莫及,無法減緩或削弱解放軍的導彈轟擊強度。   導彈火力戰中,飛航式導彈火力單位是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於彈道導彈武器係統,飛航式導彈對高價值點目標有很高的命中精度,通常用於打擊雷達站、通信中心、防空導彈陣地、空軍基地飛機掩體、碼頭以及近海的機動雷達車隊等重要目標。解放軍已經裝備有紅外製導的對陸攻擊飛航式導彈以及慣性和高度表地形匹配的巡航導彈,新型的“鷹擊91”反輻射導彈也可能裝備部隊。此外激光製導的戰術導彈也已經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飛航式導彈通常由飛機攜帶,部分可用岸防導彈發射係統發射。20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已裝備了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飛航式空對地導彈,射程在120千米以上,可以在大陸沿海地區上空發射,打擊台灣本島的目標。而台灣空軍進行攔截則要進入大陸防空導彈火力圈,這將遭到解放軍的地麵防空係統和戰鬥機的雙重威脅。飛航式導彈及巡航導彈大部分屬於空軍或海軍編製,在對台作戰中,解放軍將組成戰役指揮機構來統一指揮和協同這些兵種單位的作戰行動。   當前彈道導彈進行戰術打擊多采用集束戰鬥部。這類戰鬥部在防空導彈陣地或停機坪上空爆炸,殺傷效果很好。尤其是防空武器通常沒有頂部防護,容易被集束戰鬥部摧毀。台灣很多指揮機構設置在地下,配備鑽地戰鬥部的彈道導彈具有很大的攻擊優勢。台灣堅固的地下工事通常在數百米深的山下,具體情報獲取難,不能保證戰鬥部能有效摧毀,但對打擊諸如出入口、通風口等地下工事的淺層部位當屬有效。解放軍的巡航導彈較彈道導彈精度高,可能配用高爆戰鬥部對地麵堅固目標進行爆破。   ◆ 對目標的偵察和跟蹤能力   進行遠程導彈火力戰的先決條件是確定目標的位置。台灣海峽的寬度對於解放軍實施電子偵察並沒有影響。2000年,屬於解放軍的圖154大型電子偵察機圖片已出現在互聯網上。這種由民航機改裝的偵察機有多種大孔徑偵察天線罩,很可能已安裝了寬帶電子偵察接收機。如果真像台灣所說的那樣,這種飛機定期在台灣海峽大陸沿岸上空作偵察飛行的話,那麽台灣的固定雷達台站和通信台站情況大陸當盡可掌握,至少對台軍雷達和通信台站的常備位置和頻道情況已經了解。任何一支軍隊在戰時都要使用另外的備用頻道或波段,同時有戰備機位陣地等,解放軍的電子偵察機在戰時也能在大陸沿海上空保持監視巡航,連續跟蹤台灣雷達和通信的頻道和位置變化情況,而東南沿海建立的網絡係統能夠立即將偵察信息綜合到指揮部的係統中,發動導彈快速攻擊。   90年代中期,中國進行過合成孔徑和逆合成孔徑的研製開發,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就有用合成孔徑測繪的港口和船隻等圖像。這些技術能夠在偵察機上使用,裝在飛機側麵的合成孔徑雷達能夠對台灣公路上的車輛進行探測和定位。合成孔徑雷達還能利用“交叉路徑相位測量”進行動目標識別。這使得解放軍擁有對車輛停放地點或停放分布情況、對可能架設的地麵武器係統以及隱蔽在野戰掩體中的台灣作戰飛機進行定位或監視的能力。這類係統如果安裝在運-8和圖-154改裝的偵察機上,就更會擁有連續跟蹤整個戰區地幅內台灣地麵目標的能力。   台軍大型裝備具有機動能力,如從美國進口的“鋪路爪”遠程雷達係統等。機動規避會導致解放軍對其偵察定位跟蹤發生困難。大型電子偵察機能夠處理大部分地麵移動目標,並對開機工作的雷達迅速定位。根據大陸有關公開刊物報道,偵察接收機能夠做到一個脈衝就能定位,而對於假目標或偽裝目標等,則能通過電子偵察機、偵察船隻、偵察衛星和潛入的特種部隊人員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鑒別,還可以憑借定位偵察信息進行判斷。偵察獲得的信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回大陸沿海的情報中心。解放軍在90年代末已經完成了東南沿海的網絡係統建設。   ◆ 導彈與製空作戰   在寬闊的台灣海峽作戰,取得製空權尤為重要。台灣製空體係除空軍作戰飛機外,還包括地麵防空係統和海軍的艦基防空係統。台灣海軍防空力量主要分布在台灣以東的西太平洋和南北兩側,由大型作戰艦隻擔任,這些裝有防空導彈的大型艦艇不會進入海峽。台灣空軍因為多數情況下處於防禦,戰鬥機可以保持在中央山脈附近或台灣海岸上空巡航。這樣的部署能使戰鬥機處於地麵防空火力網之後,因此,解放軍戰鬥機必須穿過台地麵防空火力網才能將台灣戰鬥機巡航空域納入中距導彈射程。這使得台灣能夠利用戰鬥機和地麵防空係統協同進行反擊,同時台灣戰鬥機能夠彌補地麵防空係統的低空盲區,使台灣防空體係在海峽內的低空盲區處於100千米以外。保持巡航的台灣戰鬥機還能夠及時向西前出,攔截解放軍越過海峽中線的作戰飛機和船隻,甚至在中線以東就能攻擊大陸沿海港口。麵對如此嚴密的防空體係,解放軍雖然擁有大量的先進戰機以及經過改進的老式戰機,但利用航空兵單獨爭奪製空權是非常艱難的。進攻的解放軍作戰飛機在海峽中線以東將脫離大陸地麵防空係統的掩護和依托,而麵臨台灣來自空中和地麵的雙重威脅。彌補這種固有不利態勢的選擇就是解放軍的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的製空作戰包括對台灣機場、雷達台站和通信台站等相關設施的襲擊。摧毀一定數量的這些目標後,將嚴重削弱台灣的防空體係和空軍出動能力。台灣防空依靠由空軍和海軍的31個雷達站以及10多台機動雷達和4架E-2T預警機組成所謂“強網”係統,係統範圍可覆蓋台灣島及周圍廣闊空域。該係統指揮中心設在台北貢關山地下指揮司令部中,在澎湖、花蓮、屏東、高雄等處設有5個分指揮中心,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設有16個聯絡雷達站,各個聯絡站能夠整體聯網並能與分指揮中心傳遞交換情報。這些固定陣地的雷達站能夠在平時進行定位和探測,雷達或大型通信站天線係統不可能隱蔽,而且中遠程雷達天線尺寸大,容易被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摧毀或命中。這些雷達係統和通信係統被摧毀後,台灣防空網將出現很多雷達盲區和通信盲區,解放軍的作戰飛機便可以通過這些盲區接近台灣腹地,進一步擴大戰果。   導彈火力急襲與航空兵協同,對台灣的預警機威脅很大。由於解放軍的導彈能夠在短時間內使台灣防空係統遭受沉重打擊,而且對機場的轟擊可使台灣無法及時組織足夠的戰鬥機升空攔截,因此解放軍的戰鬥機出動能力不受影響,能夠采取多批次多方向進攻,即便台灣預警機能夠探測,也沒有能力進行攔截。少量升空的台灣戰鬥機會遭到解放軍部分航空兵的糾纏,無暇顧及保護預警機。解放軍的戰鬥機完全能夠直接進攻台灣雷達預警機,削弱台軍整個防空體係的預警能力。更為主要的是,台灣空軍目前沒有能力對大陸發動大規模突襲,因此很難有效遏製解放軍作戰飛機大規模、高強度的連續升空作戰。   台灣軍隊的固定係統很難在解放軍的導彈火力下生存。盡管台灣宣稱其電子戰係統十分強大,但僅僅對有雷達或光電末導係統的導彈起作用,對慣性製導和地形匹配的導彈以及彈道導彈毫無作用。在有電子幹擾的情況下,解放軍可以利用這類導彈對事先確定的目標位置進行轟擊,或者結合電子偵察攻擊台灣雷達係統,不必使用容易受到幹擾的反輻射導彈。依靠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打擊方式,能夠大大削弱台灣電子戰能力。台軍遠程雷達天線通常有20至30米,甚至更大,接近解放軍彈道導彈的圓概率誤差,因此能夠進行直接摧毀,或用集束戰鬥部進行摧毀。對台軍機場目標更是不在話下。目前,解放軍裝備的彈道導彈精度足以分別打擊機場跑道、停機坪、油庫、機堡掩體和塔台目標。   90年代後期,以色列媒體聲稱解放軍采購了以色列飛機公司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相對於反輻射導彈,無人機能夠長時間在可能有雷達的地區上空巡航,迫使敵方長時間不敢開機。但台灣地麵防空武器和光電探測裝置密度很大,這類反輻射無人機容易被擊落,未必能在製空戰中發揮作用,更可能是用於地麵交戰中,對前沿的戰場偵查雷達和火炮偵察雷達進行壓製。   ◆ 對海導彈戰和開辟海上走廊   消滅台灣海上目標並為登陸船隊提供火力保障,是解放軍導彈火力作戰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台灣附近活動的解放軍艦艇或登陸船隊,在離台灣本島100千米左右時就已經進入了台軍岸艦導彈的射程。尤其是向台灣進發的登陸船隊,更要在台灣岸艦導彈射程或艦艦導彈的射程內航行數小時之久。在航渡過程中,解放軍開辟海上通道並製止台灣海空軍對編隊的襲擊都隻能依靠導彈火力,直到編隊靠近台灣海岸,護航艦隻才能有效打擊陸上目標。解放軍彈道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台灣的岸防係統,包括對海雷達、海軍通信中心以及導彈發射陣地。開辟通道的火力戰中,解放軍的彈道導彈並不需要打擊清除區域外的台軍武器,因為那些係統並不能威脅編隊的海上走廊。在限定範圍內的台灣遠程武器係統數量是非常有限的,部署陣地部分是固定式,部分為機動,解放軍可以通過偵察係統的連續跟蹤確定其位置,用導彈火力進行預防性清除。台灣對海防禦同樣是海空軍以及陸軍聯合作戰,在開辟通道的作戰中,解放軍的彈道導彈火力既要壓製台防空係統,又要打擊小型艦艇基地。根據台灣方麵公布的解放軍導彈數量,足夠完成開辟通道的任務。   解放軍巡航導彈的研製一直是個謎。據公開出版的《航空知識》等雜誌報道,大陸科研部門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期,已經完成了彈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和地形匹配技術,因此解放軍的一些導彈完全能夠達到90年代初期美國BGM-109“戰斧”導彈的水平。大陸巡航導彈采用慣性製導和地形匹配方式較美軍更有優勢,因為台灣距離大陸很近,導彈飛行時間短,導航係統積累誤差小,命中精度更高(美軍發射距離往往在幾百甚至上千千米)。此外,大陸地理優勢能夠轉化為製導優勢,解放軍能利用東南沿海的地麵係統,對即將入海的巡航導彈進行“協同式”校正,使慣性製導精度達到GPS製導的精度水平。2003年,中央電視台報道了射程250千米的新型導彈試驗,說明大陸完全具有遠程巡航導彈的生產能力,增加射程不過是很小的工作。不斷在網上傳聞的遠程巡航導彈很可能在內陸發射,通過多次校正打擊台灣目標。這種發射模式也可能利用前出的潛艇、水麵艦艇和偽裝偵察船作為校正平台,將打擊範圍延伸到西太平洋的目標。台灣無法對解放軍的巡航導彈進行幹擾,而且在導彈火力戰摧毀探測平台後,台軍的攔截能力都很成問題。巡航導彈能夠進行高精度點穴式打擊,主要針對體積小的製導雷達、炮瞄雷達以及一些難以被彈道導彈命中的目標。但目前解放軍是否裝備了這類導彈尚無法證實。   反艦作戰主要依靠飛航式反艦導彈。台灣海軍大型艦隻不大可能靠近大陸或進入海峽活動,但是台灣裝備的導彈艇大量部署在海峽附近,是前出突擊大陸編隊的主要力量。這些導彈艇體積小,高速航行時艇體部分掩沒在尾浪中,雷達有效反射麵小。台“海鷗”級和“光華”6型艇雷達發射麵都很小,解放軍老式的導彈和火控係統很可能無法捕捉和鎖定這些目標。目前,解放軍海軍導彈艇和作戰飛機裝備的部分反艦導彈采用電視或紅外製導,對這類目標比較有效。此外,雙方都可能出動直升機或戰鬥機對海峽內的水麵艦艇目標進行突襲。直升機飛越海峽隻需要20分鍾左右時間,而固定翼飛機更快。由於海峽上空不僅有雙方密集的地空導彈對射,300米高度將可能有上百個各種雷達照射信號,而且還有沿各自海岸飛行的戰鬥機攔截,因此對導彈艇等小型水麵目標的導彈突襲,要非常突然和快速。直升機或攻擊機通常由偵察機、高山雷達或海軍艦艇提供目標指示,超低空發動攻擊後立即撤離。   威脅海峽的台灣海軍艦艇不僅僅是海峽區域內的導彈艇,還有西太平洋的大型作戰艦艇,其裝備的“雄風”2和“捕鯨叉”導彈射程足以覆蓋海峽以內大部分海區,與導彈艇、岸艦導彈和空軍戰鬥機構成了綜合火力。解放軍對付這些遠距離目標需要動用轟-6丁或殲轟-7戰鬥轟炸機攜帶反艦導彈進行突擊。2003年,大陸公開宣布射程達250千米的導彈試射成功,這類遠程導彈中很可能有雷達主動製導和電視紅外製導的反艦型號,這使得解放軍能夠從靠近大陸沿海的海麵發射,打擊台島以東的台灣海軍艦艇。   在開辟編隊走廊的火力戰中,解放軍可能同時發起壓製台灣空軍、摧毀台灣防空體係和指揮係統的攻勢。目前,解放軍有持續壓製台軍幾十分鍾或更長時間的導彈火力戰能力,這個能力發揮時機很可能選擇在大規模進攻作戰過程中,攻勢過後,台灣將陷入損失慘重的半癱瘓狀態,使解放軍的後繼攻勢能減少損失並給予台軍更沉重的打擊。達成這個效果對解放軍來說也是相當的挑戰,武器儲備、作戰勤務和技術保障等都要具有應付長時間連續作戰的能力。   ◆ 對陸火力支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中,從英格蘭南部出發的盟軍橫渡海峽的平均距離為80千米左右,而且具有絕對的製空權。德軍主力集中在法國內地和200千米外的加萊地區,全因盟軍航空兵有效的戰場遮斷而受堵。麵對地域狹小、兵力密度和防禦體係水平都遠遠高於當年德國的台灣島,解放軍進攻作戰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解放軍的炮兵火力對登陸作戰的支援能力不足,而海軍艦隊要擔負封鎖和遮斷周邊海區的作戰使命,並不能全部投入對登陸作戰的戰術火力支援。大陸公布的曆次演習照片中,解放軍有采用大型船隻運載火炮對岸射擊的情況。大型船隻雖然比較穩定,而且解放軍已經獲得使用經驗,但是這類船隻容易遭到台灣遠程武器的打擊,而且難以伴隨前幾波登陸部隊。在登陸作戰中,進攻兵力隻能梯次投入,而掘壕據守的台灣軍隊則已經完全展開,能夠全力以赴。要打破這種態勢,解放軍的導彈火力戰非常關鍵。   根據大陸公開出版的登陸作戰書籍,解放軍導彈的對陸支援作戰首先是清除威脅登陸地區的台灣中遠程重型武器(包括反艦導彈和“雷霆”2000火箭炮)、陸軍重型火炮和裝甲部隊的陣地、集結地,而輕型武器火力點則交由登陸兵的兩棲坦克和步兵武器摧毀。這種跨海導彈火力支援的作戰模式需要在登陸兵部隊中配屬專門的小組或分隊,配備測距和照射等特種器材,還需要有通信保障分隊和設備,解放軍的偵察機也將擔負目標指示和打擊任務。最初登陸的部隊是最為艱苦的,最需要導彈火力支援,需要導彈采用高爆戰鬥部或集束戰鬥部。解放軍裝備集束戰鬥部和末敏子彈藥的報道極少,但在國際武器裝備展中,大陸兵工企業卻有相關的產品介紹。這說明此類彈藥開發對於大陸科研部門毫無困難,很多刊物也有相關的技術研討,因此無需懷疑解放軍已經裝備了這類彈藥。“東風”11導彈攜帶集束戰鬥部將能夠摧毀一個裝甲連的陣地,效果相當於15000噸級的空爆核武器。   麵對蜂擁而來的解放軍登陸部隊,台灣必須緊急調派增援,去彌補被削弱的防禦體係,組織台軍向登陸地區補充和增援。對陸支援作戰模式包括轟擊交通樞紐、橋梁和隘口,打擊行進的車隊和部隊等。彈道導彈對交通樞紐的攻擊包括集束和高爆戰鬥部直接摧毀以及地雷戰鬥部封鎖,兩種模式很可能同時使用,以在較短時間內癱瘓和封鎖通往交戰地區的交通線。中遠程巡航導彈和機載飛航式導彈則可以直接摧毀橋梁等設施。據稱解放軍在小型水麵艦艇上裝備了對岸作戰的導彈武器,能夠在近海發起對岸攻擊,用導彈摧毀臨海公路的橋梁,甚至直接攻擊行進中的目標。   ◆ 作戰組織與部署   對於解放軍來說,導彈火力戰不隻是戰役行動,其中交織了各個層次的作戰目的。解放軍的導彈數量、發射平台數量和偵察、指揮係統,都足以支持大規模的導彈連續作戰。這種持續數小時,甚至十數小時的火力戰,足以使台灣整個防禦體係遭到重創且難於短期恢複。導彈火力戰要達成預定效果,重要因素就是組織指揮和後勤保障。   強調突然和猛烈打擊是90年代以來解放軍公開場合提得最多的模式。數量龐大的彈道導彈部署在廣東、江西和福建的廣大地區內,攜帶導彈的作戰飛機和艦艇遍布沿海。這些部隊和陣地要做到統一指揮和快速反應,必須具有覆蓋整個戰區的通信和指揮體係。經過多年的建設,解放軍在東南沿海已經完善了通信指揮網絡。從一些讚揚施工部隊先進事跡的報道可以看出,沿海地區還修建了大量的坑道。   火力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後勤保障。解放軍的海空軍基地通常有專用鐵路、公路以及彈藥和燃油庫,加大儲備能夠存儲足以進行襲擊戰役的基數,但分散部署的彈道導彈部隊後勤要複雜得多。大陸近20年建設了高速公路網,對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也進行了大量的改造,這些道路網都將大大改善後勤狀況,有利於部隊的快速機動。   解放軍的導彈火力戰很可能是在幾小時內集中火力,同時遂行大規模的製空、製海並打擊戰役縱深高價值目標,在台灣防禦體係和海空軍遭受重創後,開始進行持續性的封鎖和壓製作戰,切斷台灣武器裝備的補充渠道,至少減緩台軍得到補給的速度。然後再進行後續的導彈火力戰,並選擇時機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在對台作戰中,導彈火力戰的各種使命同時交織,並不會出現時間上的割裂,隻是反映在台灣同時遭受打擊的範圍和目標類型的差異。有跡象表明,解放軍正努力將大陸導彈技術和產量的優勢轉化為奪取製空權和製海權的可靠保障。■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