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平可夫:軍事對峙由接近到逼近 如何防止中日出現軍事意外 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作者:平可夫 中日關正在形成新的冷戰構造。雙方幾乎進入每月都有刺激動作的時代。種種跡象表明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中的比重在上。日本外相麻生有關"日據時期台灣獲得了很高的教育水準"的談話意味著今後日本在尋求走向"正常國家 "的道路上台灣正在成為一張被利用得更多得手中牌。而且在去年底小泉首相南亞訪問時提出了"人權意識形態"問題之後中日關在軍事上相互猜疑的同時意識形態的爭議成為新的外交牌。與中蘇日蘇冷戰對抗所不同的是中日冷戰對抗除了具備領海爭議意識形態爭議軍事猜疑等傳統的冷戰構造特性之外還增加了嚴重刺傷兩個人民感情的曆史問題以及資撮_采爭議。雜程度大大增加。 軍事上進入實戰準備階段 在中日之間形成新的冷戰構造的過程中尤其不能忽略的是雙方在軍事安保問題上的猜疑成份進一步加大兩國事實上已經進入互為假想敵的時代。自從2004年的中國海軍的"漢"潛水艦闖入日本領海之後雙方之間的軍事對峙色彩明顯加大。日方不斷指責中國海空軍的各種電子偵察機頻繁接近日本領空防衛廳內部出現了更多的"再有中國潛水艦入侵的情況發生的話就打沉它"的呼聲。同時海空自衛隊開始明確空中開火的條令規則。今年開始日本將首次直接以實戰方式派遣特種部隊到美國演習南方外島遭到中國部隊入侵情況下的對應措施。東京的防衛關者告訴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聲稱最近若年來自衛隊在每年都舉行針對中國的不同層次的假想圖上演習首長司令部演習每次都以"頭痛的結局"而終了。"這是因為中國的潛水艦部隊空軍勢力的大大增強所致 上述態勢顯示中日安保關所出現的猜疑不僅僅局限於理論上而且已經在軍事部署實戰準備方麵邁出了實際的步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無獨有偶在一係列的交談過程中日中的部份戰略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對筆者聲稱中日之間軍事上也許有一點什麽小事情發生才好對於日本而言這樣的看法是基於"向正常國家轉型"的需要適當增大外部環境中的中國壓力有助民眾在野黨更加支持自民黨的"軍隊正常化防衛廳改防衛省"計劃的加速進行。對於台灣而言"有點小事才好"的主張主要是認為中日關的進一步激化有助改善台灣的外部環境。在北京的部份戰略學者看來中日關出現"小事"可能強化軍隊的凝聚力與危機意識消除軍隊內部在訓練腐敗等方麵暴露的諸多問題"要準備打仗"的思潮一直在軍中蔓延。 中日之間從無"小事" 筆者認為上述看法是極端危險的。中日之間從無小事尤其在軍事領域。隻要任何一方有一子彈打出有一人傷亡其仇恨效應將超過100次參拜靖國神社的後果。數十年之內都可能難以恢複中日關將徹底步入新仇舊恨交加的時代尤其在中國方麵吃虧的情況下諸如如果EP3E撞機事件如果發生在中日之間那麽極有可能雙方都處於無法控製的局麵。中國的內政社會將會因此而嚴重動對日本企業的報複行為升級的結果將使雙方的經濟關大幅度倒退進而引發日本公司撤出中國的浪潮。世界經濟也將進一步波動。對於台灣而言無可否認目前中日關處於嚴重倒退有利於台灣生存的外部環境。但是筆者從來認為就大的三角關而言中日之間如果發展到爆發突的地步很有可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不利於台灣的長遠戰略利益。首先經濟上的波動會促使台灣股市同樣受到重創其次台灣很難在中日軍事突中置之度外如何表態台灣社會政黨也將因此更加陷入無休止的政治爭議困局。一旦事態進一步失控台灣都可能不得已入突之中。 中日軍事對峙由"接近" 到"逼近" 筆者認為就大環境而言中日之間爆發突的可能性非常微小雙方目前的步驟主要是"造勢威懾"的需要。但是不能樂觀的問題是雙方的對峙態勢已經由"接近"到"逼近 "緊張氣氛將會有所升級。中方聲稱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防空識別圈"最接近中國的地方隻有130公如果屬實平可夫認為這意味著中日空軍的防空識別圈將會有重疊的可能性。航空自衛隊的消息來源告訴筆者事實上日之間的防空識別圈都有重疊。日方高度關注空軍Mirage2000-5戰鬥機數度在"日本防空識別圈內 "實施高水平電子戰演習的狀況。防空識別圈相互重疊的結果可能使雙方戰鬥機相互戒備的狀況升級。尤其是在關不好的時候。 普通民眾有所不知的是軍事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人發明機器建立製度進而被機器製度反過來操縱"的時代。例如如果再度發生軍用飛機異常接近對方水麵艦潛水艦闖入對方領海的情況下即使人不願意也可能促使對方水麵艦反潛兵器的作戰指令係統處於某種自動反應的狀況進而釀成大禍。兩伊戰爭期間美軍水麵艦以艦對空導彈誤擊客機事件就是這種"人被機器操控" 的結果。 中日冷戰構造與美蘇冷戰構造的差異 中日冷戰構造比美蘇冷戰態勢更加麻煩其原因在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美蘇冷戰構造始終避免了爆發直接的突。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對"談判""溝通"的理解所不同。越是關不好越是危險越要加強在不同層次的溝通越要來往因此美蘇在冷戰最為嚴峻的7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很好的溝通渠道包括熱線。這樣從根本上避免了"誤會"的可能性。熱線的功能在1973年的第三次中東危機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最終起到了遏製戰爭的作用。對於中日關而言總體關不好就不來往這樣的思考方式是危險的。 "不來往"的思路已經被雙方高層的政治家所確定。中國作出的種種政治姿態已經表明在小泉時代北京將不同他來往。而小泉在APAC會談之前參拜靖國神社的意義也在於他早就不想同中國高層來往借筆風波不同的表態隻是一種國際姿勢罷了。小泉首相希望讓東盟等國家了解中日惡交的原因不再他而在安保領域"不來往"的思路是非常麻煩的。迄今為止中日雙方沒有建設必要的熱線。而總體安全關卻在日趨失速惡化之中。 如何避免中日出現軍事麻煩 平可夫認為已經到了控製中日軍事關全麵惡化的時候。再無所作為可能出現無可挽回的嚴重麻煩。因此首先必須導入"緩和"的機"緩和"的第一步就是必須建立有效的軍事危機處理溝通管道。這些步驟包括 其一保持中日軍隊最高層次的經常性密切接觸直率地毫不妥協地提出問題。關越緊張越要加緊接觸。例如中國的軍事透明度的問題防空識別圈的劃定問題建立戰區導彈防係統的問題等都需要提出直率的疑問。 其二在兩國軍隊最高層次建立直接的熱線刻不容緩。 其三比照中俄日俄雙方軍事交流的經驗在各軍兵種艦隊(方麵隊)艦隊航空兵之間建立必要的熱線管道。全麵保持溝通接觸。 其四在適當時期進行艦隊之間航空兵之間的通訊演習。確保戰略戰術熱線的有效運作。 其五確立"敵我識別"技術管道在萬不得已的最後情況下利用"敵我識別"裝置判明對方。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中日對峙與兩岸對峙所不同的是在長達半個世紀以上的對壘過程中海雙方都非常了解對方事實上確定了約定俗成的戲規則。而且思考反思非常接近。而中日之間卻沒有這樣的經驗。 中日永不再戰的口號必須從實際做起現在加以落實。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