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星期三 06年01月25日 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法國稱希望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到安理會討論
【巴黎消息】法國政府1月25日呼籲國際社會對目前的伊朗核問題僵局做出“堅決、一致和快速”的回應,並表示希望將該問題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討論。
據美聯社報道,法國外交部發言人讓-巴普蒂斯塔·馬太在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希望國際社會做出堅決、一致和快速的回應。”
此外,馬太還稱法國政府希望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到安理會。
25日早些時候,伊朗核問題首席談判代表拉裏賈尼曾表示,一旦該國核問題被提交到安理會,伊朗將重新啟動工業規模鈾濃縮活動。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位法國外交部發言人通過這份聲明所表示的、“我們希望國際社會做出堅決、一致和快速的回應”、本質上是法國總統希拉克日前用“拎著核武器反恐”的方式、向伊朗發出“到了簽署協議的時間”之“強烈信號”的“繼續”。
●再論華盛頓“提前發布”那份伊拉克議會大選的“定向抽樣結果”
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歐洲人、甚至伊朗人抄起伊核問題、針對華盛頓的軟肋發起的奮起一擊、主要緣起於華盛頓“提前發布了”那份伊拉克議會大選的“抽樣結果”。
在我們看來,華盛頓搞出的那份以“醫院、監獄、海外”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作為統計口徑的“抽樣選舉結果”、顯然是一份“非常有利於”伊拉克親美勢力的“抽樣結果”。明眼人是一看就知,美國人來這一手,就是想達到兩層目的:
第一,當然是想以此“提前放風”、試探“中歐俄”、以及伊朗、阿拉伯國家對這種選舉結果的具體反應;
第二、更是想在“中歐俄”麵前展示一種強硬的姿態、其潛台詞就是、華盛頓“無意放棄”用2000多人的生命、以及數千億美元、還有“自由女神”的“名節”為代價、才摸到手的伊拉克事務主導權。
●美在伊選舉問題上曾經有過的“強硬姿態”、實際上是對“中歐俄”“兩個建議”的強硬反擊
顯然,華盛頓在伊拉克選舉問題上的“強硬姿態”、本質上是對俄羅斯、實際上是“中歐俄”分別針對“美伊”、在伊核問題上提出“兩個建議”的強硬反擊。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我們從美國保守勢力的角度去看問題的話,那麽,“中歐俄”提出的“伊核六方會談”、簡值是在明目張膽地將美國推入“第二個朝核問題”、從而象北京利用朝核六方會談、用了兩年的時間、慢慢地奪取了華盛頓的朝鮮半島安全事務主導權那樣、也慢慢地去奪取美國在中東安全事務上的主導權。
實際上,我們也認為,就算我們從“中歐俄”的立場去看問題、那麽,我們也不難看,這幾大強權的確是想借這個模式、慢慢消去美國在中東安全事務上的主導權。
伊拉克的“三年時光”、幾乎磨光了美國保守勢力那種“我是流氓我怕誰”的自信
然而,盡管美國人不願意,並痛恨“伊核六方會談”這條建議、但是,俗話說得好,是形勢比人強。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伊拉克的“三年時光”、以及美國人為這三年時光所開銷的巨大政治、經濟、軍事成本、幾乎磨光了美國保守勢力那種“我是流氓我怕誰”的自信。
●賴斯的那番““騰挪跳躍”,終究不過是一套“花拳繡腿”而已
東方評論員認為,華盛頓“自信”的缺失、不僅表現在美國社會對伊拉克戰爭的反思上、更表現在以賴斯為代表的、針對單邊主義的“政策微調”上。然而,眾所周知,自賴斯上任以來,盡管她在“中歐俄”間極盡全能地“騰挪跳躍”,但是,由於布什政府無意自那種“搞定伊拉克、嚇倒敘利亞、拿下伊朗、獨占中東”的“既定中東戰略”上進行根本性的反省,因此、這也就注定了賴斯的那番““騰挪跳躍”的手段、終究不過是在“中歐俄”而前耍弄的一套“花拳繡腿”而已、是中看不中用。
●圍繞賴斯的“外交轉型”運動,幾乎所得無幾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圍繞賴斯的“外交轉型”運動,可以說不論是美國總統布什、還是副總統切忌、更或是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直到賴斯本人,他們的每一次出訪、不論目的地是歐洲、還是中國、或者是俄羅斯、出訪成績都是“泛善可陳”:這表現在先嚐試著去修補歐美關係、再回頭擠壓中國、與俄羅斯、結果是“不行”;接著又嚐試
著用“中國威脅論”來對北京進行強攻猛打、結果卻遭到中國的痛擊:中國拉著俄羅斯、在中亞上演了一部精彩的“逐客令”,對美國借911之機、好不容易建立的中亞橋頭堡來了一番“攻城拔寨”。結果顯示,針對中國拋出“中國威脅論”之後的華盛頓、在遭到中國的反擊之後、除了狼狽之外、幾乎所得無幾、結果還是兩個安:“不行”。
●“利益共同者”的“高帽子”不錯、但這“高帽子”絕不應該妨礙北京的自主行動
最後,就是這位仍然在北京的佐利克、弄出了個“利益共同者”、大方地將美國視為私有財產的“國際管理公司”的部分“股權”“勻”了部分給北京、從而給北京戴上了“利益共同者”的高帽子、企圖用“負責任”這幾個字來約束北京,再用“中美是利益共同者”中的“事實部分”、轉身再去離間“中歐俄”、結果、就如我們在昨天的點評中所說的那樣,北京不願意“不明不白”接收佐利克從太平洋彼岸“掮”過來的這項高帽子,因為在中國的眼裏、“利益共同者”的“高帽子”不錯、但是,這種“高帽子”絕不應該妨礙北京憑借自己的實力、在全球取得自己的“重大利益”的努力、妨礙北京的自主行動。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目前而言,伊核問題中所蘊涵的重大利益、以及華盛頓指望北京放棄伊核部分利益的企圖心、都是孔泉在昨天的記者會上、將“利益共同者”的“產地說明書”明確地貼上“美國製造”之標簽、拒絕為之“立刻背書”的深層原因。
東方評論員認為,綜上述,就一句話,那就是,美國人在其實力已經不能確保其戰略順利實施、又“不肯反省其戰略正確與否”的情況下、卻想憑借什麽“外交轉型”、搞什麽“名不符實”的“利益共同者”的花架子,就想撈到美國憑借實力都不能撈到的好處、根本就是在緣木求魚。
●“利益共同者”的說法何以“名不符實”?
在這裏,東方評論員想強調一點的是,中美有重大的利益交集、這是事實,但我們之所以說“利益共同者”的說法是“名不符實”,就在於美國仍然在戰略上視中國為敵人、並繼續圍繞這一點在進行戰略布局、這一點從華盛頓繼續在操縱日本、在東亞方向挑釁中國核心利益的一連串動作中、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又怎麽肯為了戴上華盛頓“精心製作”的那頂高帽子、而不去另辟戰場、在中東方向去繼續衝擊美國人的核心利益呢?其他的權力中心、比如歐洲、俄羅斯、在“心諳”華盛頓“仍然不肯放棄支配中東、支配地球之野心”的情況下、又怎麽可能不瞅準這個機會、去一點點兒地掏空美國的中東利益呢?
顯然,賴斯“調整來、調整去”、滿腦子裏想的都是“中東要務”、因此,“中歐俄”“聯手來、聯手去”、手中練的全是“中東問題的絕活兒”。雙方絕對是在針尖對麥芒。
美國為伊拉克選舉結果“提前放風”,這一輪伊核危機也就立刻“隨風而起”
因此,東方評論員也就看到,就在美國人在伊拉克議會選舉結果的問題上、通過那種方式進行“提前放風”、公布了旨在為“確定一個符合華盛頓獨掌伊拉克重建進程的伊選舉結果”的“定向抽樣”之後,這一輪伊核危機也就立刻地“隨風而起”,經過方方麵麵大量的“台前幕後”、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刻意表現出強硬姿態、並在伊拉克選舉問題上企圖先聲奪人的華盛頓、在“中歐俄”借助伊核危機這把工具的“連打帶削”下、終於不得不接受由俄羅斯“提出”、歐洲人“背書”、中國人“欣然入座”的“伊核六方會談”。
●“中歐俄”用“伊核危機”打了美國一記悶棍之後,伊拉克選舉結果就給“打了出來”
到今天為止,在美國“提前放風”顯示強硬、卻遭“中歐俄伊”打了“伊核危機”這一記悶棍之後,可以說華盛頓已經後退、這也就有了前天的那一份大體反應了“伊拉克政治地圖”的伊議會“選舉結果”,也就是說,伊拉克這份“大體反應了伊拉克政治勢力對比”的選舉結果,硬是被“中歐俄”甚至是伊朗、拿“伊核危機”這根棍子給打出來的。
●伊拉克選舉結果的“最後確認過程”、實際上是個“觀察期”
盡管“這個結果”因伊拉克有些派別的“抗議”而需要進行“某種調查”、從而“並沒有得到最後的確認”,但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種“最後確認的過程”、有兩層意思,第一,它實際上正是華盛頓所設立的一個“觀察期”、既要求歐洲在歐盟高級代表索拉納去華盛頓“討價還價”、在已經“拿到了”這個足以令歐盟、中國、俄羅斯、甚至是伊朗、都會“大體滿意”的伊拉克議會選舉結果之後、也要拿出“相應行動”的“觀察期”。
●接受了俄羅斯“建議”、且公布了伊選舉結果的華盛頓、實際上正在“打量”著“中歐俄”
對此,首席評論員就指出,這個“觀察期”其實是雙向的、這就是第二層意思,既:已經接受了“伊核六方會談”、且已經公布了伊拉克議會選舉結果的華盛頓、實際上正在“打量”著“中歐俄”、意思是要已經拿到這些東西的“中歐俄”、也要盡快施加“強大的壓力”、讓伊朗立刻接受俄羅斯的“另一個建議”;
●已經拿出行動、並對伊朗施加壓力的“中歐俄”、也在“打量”著華盛頓
而另一方麵,則是已經開始對伊朗施加壓力、逼迫伊朗“向接受俄羅斯建議的方向”靠近點兒的“中歐俄”、也在“打量”華盛頓、意思是:這份有利於中歐俄、甚至伊朗都可以在伊拉克事務中施加更大影響力的“伊拉克議會選舉結果”的“公布”、還不過是“所有條件中的一個”而已,也就是說,華盛頓調整其中東政策、多單邊主義走向多邊主義的“誠意”、仍然處於“國際社會”的“觀察之中”。
●到了繼續向華盛頓發出“下一個強硬信號”的時候了
顯然,這也正是我們認為“伊朗明言願意接受俄羅斯的另一個建議、但唯一條件是'要求中國也參與'的”的動作、不過是伊朗“就地尋找的一個劫材”而已的原因。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伊朗尋找的這個“劫材”、對已經發展到這一地步的“伊核大局”、事實上已經沒有多大的意思了。但是,值得強調的是、也正是有了這麽個“劫材”、伊朗就可以在“最後接受”俄羅斯的另一個“錦禳妙計”之前、盡力達成兩個目的:第一,就是滿足了已經從華盛頓手中拿到了“伊拉克議會選舉結果”的“中歐俄”、需要對華盛頓“有個交待”的“需要”,第二,伊朗如此這般、也是在如此地敦促“中歐俄”:既,是時候到了繼續向華盛頓發出“下一個強硬信號”的時候了。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這個所謂的“下一個強硬信號”之前,先通過一段新聞、來了解一下中東的另一個重大問題。
巴勒斯坦今議會選舉 新政治格局將浮出水麵
【綜合報道】巴勒斯坦議會選舉今天舉行,最終結果引人注目,選前各方對“哈馬斯參選”這一敏感話題的立場轉變,同樣值得玩味。誰也不是鐵板一塊。改弦更張的立場背後,是政治舞台上角色轉換、臉譜轉變,巴勒斯坦新政治格局浮出水麵。
恐怖組織參選歐美兩難
據報道,自認巴以和平進程主導者的美國,在哈馬斯參選問題上注定陷入兩難:一方麵堅持原則“不與恐怖分子談判”,認為襲擊以色列的哈馬斯不適合參選,另一方麵美國意識到,涉足政壇會讓哈馬斯減少襲擊活動。
有媒體將美國目前的態度,描繪成“兩張麵孔”:告訴以色列美國反對激進組織從政,同時告訴阿巴斯,哈馬斯可以參選,但必須放棄使用暴力。換句話說,跟以色列差不多,美國可以接受“變臉”的哈馬斯。
不同於以色列,布什政府不願卷入巴以衝突的基本原則沒有改變,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將比以色列更加超脫、更加靈活。
以色列:可以接受“變臉”的哈馬斯
對於哈馬斯參選,以色列一開始反應強烈。不但不允許哈馬斯參與政治進程,還表示不會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談判、不會討論撤軍、或任何有利於巴勒斯坦建國的行動,除非巴方解除哈馬斯武裝。
盡管以色列誓不與“恐怖分子”談判,但是以色列知道不可能與沒有哈馬斯的巴勒斯坦達成任何和平協議,沒有哈馬斯參與,巴勒斯坦當局代表性“不夠”。以色列最終態度轉變,取決於哈馬斯是否“變臉”———解除武裝、成為政治團體,並承認以色列地位。這個過程不會很快完成,也不會順利完成。
【時事點評】從這段新聞中可以看出,盡管美國與以色列一樣、對“哈馬斯參選”是左一個不願意、右一個不情願,但是,自認是、實際上“的確也是”“巴以和平進程主導者”的華盛頓,由於中東的“那一大把子事兒”、而不得不在這個問題上“低頭”。
●哈馬斯的參與,是“美國之外的外部勢力”更深介入“巴以和平”進程的“優良跳板”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以色列對於哈馬斯的參選,其反應可以說是“極其強烈”的。在我們看來,這也難怪,一個有哈馬斯參與的、且哈馬斯還可能占有相當一部分權力的巴基斯坦政治權力結構、無疑將成為“美國之外的外部勢力”更深介入“巴以和平”進程的一個性能極其優良的“跳板”。
●一定會出現一個讓這個欲在中東“遍種民主自由花”的華盛頓“尷尬”不已的政治權力架構
我們認為,對巴勒斯坦的這次選舉、從哈馬斯得到的民眾支持率近乎一半的事實去不難判斷,其結果不論如何,被美國公開宣稱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都將強勢地姿態進入巴勒斯坦政治權力結構,因此,選舉之後的巴勒斯坦、一定會出現一個讓這個欲在中東“遍種民主自由花”的華盛頓“尷尬”不已的政治權力架構。
●假如哈馬斯贏得了選舉,華盛頓怎麽辦?
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作為一種可能,假如哈馬斯贏得了選舉(從民意支持上看,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華盛頓怎麽辦?是選擇承認、還是選擇其它?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正期待著將巴勒斯坦選舉結果”做成“一塊跳板”、一塊可以借之更深介入“巴以和平”進程的“美國之外的外部勢力”、正在“觀察著”華盛頓、“觀察”美國人在“做對”了事關中東安全的“伊核六方會談”、事關“大中東民主計劃”的伊拉克選舉結果問題、這兩道選擇題之後、在事關“中東和平計劃”的巴勒斯坦選舉問題這道題目麵前、急於緩和伊核危機的華盛頓、又準備如何做答?
直到目前為止,“這一輪伊核危機”的遊戲、一直就是這樣玩的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準確地講,是在“中歐俄”、伊朗、阿拉伯國家看來,華盛頓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每多做對一道選擇題”,那麽,伊朗同樣就會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朝著“最終接受”俄羅斯“建議”的方向再靠近一步。
東方評論員認為,直到目前為止,“這一輪伊核危機”的遊戲、一直就是這樣玩的。不過,對“中歐俄”、美、伊而言,隻是心情各異而已。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http://www.dongfang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