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元帥和美國五星上將的直接交鋒 zt

(2006-08-22 16:25:40) 下一個
朝鮮戰爭期間,彭德懷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5 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此時已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五星上將(最高軍銜)。 中國元帥與美國將軍,一個在北美洲,一個在亞洲,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經曆不同、信仰不同,但1950 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卻使他們走上了同一戰場,成為沙場對手,進行了讓世界軍事家矚目的生死角逐。最終,彭德懷勝了,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麥克阿瑟敗了,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撤了職,告老還鄉。 兩國名將交手前的不同經曆 “叼著玉米芯煙嘴,握著曲柄手杖,穿著佩戴五顆上將銀星的開領襯衫。”這是麥克阿瑟的形象。“一臉威嚴的表情,很少留下笑容,給人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剛直烙印。”這是彭德懷的形象。 1898 年10 月24 日,彭德懷誕生在湖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這一年麥克阿瑟已經18 歲。第二年,他考入美國的“將軍搖籃’---- 西點軍校。23 歲時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走出軍校大門,取得了該校25 年來的最高學分---- 98 . 14 分。與彭德懷相比,麥克阿瑟還有一個任美國駐菲律賓軍事總督(中將軍銜)的父親阿瑟· 麥克阿瑟,而彭德懷的父親隻是一個農民。“我6 歲讀私塾,讀過《 三字經》 、《 論語》 、《 大學》 、《 百家姓》。8 歲時母死、父病,家貧如洗,即廢學。”這是彭德懷生前留下的一段文字。出身、學曆、家境,彭德懷與麥克阿瑟有著天壤之別。 1914 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麥克阿瑟成為赴歐洲領兵作戰的師參謀長、師長。1918 年2 月,在與德軍的作戰中,榮獲十字軍功章,並創紀錄地獲得了7 枚銀星獎章。1919 年,麥克阿瑟成為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28 歲時成為最年輕的美國陸軍準將。這期間,彭德懷於1916 年3 月加入湘軍,在湖南陸軍第二師三旅六團一營一連當二等兵。1922 年6 月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第二年8 月畢業後回六團一營一連任連長。1926 年任營長,不久參加北伐戰爭,後任代團長、團長,先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和軍閥之間的幾場小規模戰鬥、戰役,沒有太大的建樹。與此時戰功顯赫的美國準將和西點軍校校長麥克阿瑟相比,彭德懷顯然沒有優勢。 1928 年是彭德懷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擔任團長的彭德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率部舉行了平江起義,脫離了舊軍隊,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五軍軍長、紅三軍團軍團長、抗日先鋒軍司令員、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五次反“圍剿”和長征,戰功卓著。此時的麥克阿瑟也很輝煌,他1928 年擔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 年50 歲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被授四星上將,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在任期間,他主張並領導實現了美國陸軍從騾馬化到機械化的轉變。1936 年,麥克阿瑟當上了菲律賓陸軍元帥。一個美國軍人當了外國元帥,在美國他是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指揮過“百團大戰”和對日寇的大反攻作戰。此時的麥克阿瑟走上了軍事生涯的“黃金時期”。1945 年,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率部打敗日軍,此後,擔任西太平洋地區盟軍陸海空三軍司令。 1945 年9 月2 日,麥克阿瑟在“密蘇裏號”軍艦上代表美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1945 年到1951 年,麥克阿瑟擔任美國駐日本占領軍司令,成為戰後美國駐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在中國解放戰爭中,彭德懷先後擔任過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過延安保衛戰及進軍西北的多次重大戰役。 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當過“將軍搖籃”西點軍校的校長,擔任過駐菲美軍司令和菲律賓元帥,美國陸軍最高指揮官,又有幸成為戰後美國駐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麥克阿瑟,在世界戰爭舞台上,叱吒風雲,名聲顯赫。而此時的彭德懷,在中國戰場雖然頗有名氣,但在世界上還鮮為人知。 麥克阿瑟與彭德懷的用兵特點各有千秋: 世界軍事家公認麥克阿瑟用兵有四大特點:一是“跳蛙戰術”。這種戰術就是通過占領前方基地,有計劃地測算轟炸機前進路線,每前進一個階段,都以一個機場為目標,作為第二個進程的墊腳石。當航空線向前推進時,在新建的空軍機場掩護下,海軍又獲得了海上交通線。這樣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向前延伸,就如同跳蛙在前進。二戰中,麥克阿瑟擔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時,把這種“跳蛙戰術”幾乎貫穿了整個西南太平洋戰爭始末,成為他的主體戰術,把日寇打得無可奈何。二是“以詐製勝”。麥克阿瑟在戰術運用上常常“不攻示之以攻,因勢用詐製勝”,也就是善於以假象牽著對方鼻子走。每當他選擇好攻擊目標後,便想方設法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調動對手,或似攻非攻,或聲東擊西,對方一旦入甕,則立即大刀闊斧地奪取攻擊目標。三是“抽薪斷糧”。麥克阿瑟用兵善於攻擊對手的補給線,切斷後勤運輸和補給,從而達到以小的代價取得大的勝利。1943 年2 月28 日,日軍由8 艘運輸艦組成龐大艦隊向萊城和薩拉莫阿戰略要地運送軍備物資,船隊由8 艘驅逐艦、7000 多名陸戰隊隊員護航。麥克阿瑟動用400 多架飛機襲擊該艦隊,日軍陸戰隊隊員大都喪身魚腹,部隊給養、軍需用品、彈藥全部沉入大海,萊城和薩拉莫阿輕取而勝。在整個新幾內亞戰役中,麥克阿瑟指揮盟軍的飛機、魚雷快艇、潛艇摧毀日軍大約8000 艘艦船和其他運輸工具,使日軍的補給增援陷入癱瘓。四是“出奇製勝”。麥克阿瑟在軍事上敢於冒險,善於出奇製勝,別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別人不敢為的他敢為,對日戰爭中他多次以險仗製勝,以出奇製勝,朝鮮戰爭中的仁川登陸也是他出奇製勝的傑作。 彭德懷用兵的特點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善於各個擊破;正麵進攻和兩翼迂回相結合,斷敵後路,多路圍殲;遊擊戰配合正麵戰,善打近戰、夜戰,陣地防禦與機動防禦相結合。此外,彭德懷用兵從不墨守成規,總是根據不同的對手、不同的戰場、不同的環境,改變戰法,勝不驕,敗不餒。 麥克阿瑟走的是一條“富貴”的軍人之路:出身軍人世家、就讀名牌軍校、統領世界裝備最優良的軍隊、到世界戰場錘煉、任職世界各國占領區;而彭德懷走的是一條“貧窮”的軍人之路:家境貧寒、學曆不高、遊擊戰起家、在步槍土炮的軍隊裏任職、始終沒有離開過中國戰場。 正是在這樣不同的經曆和背景下,中美兩國將帥開始在朝鮮戰場交手了。 第一回合:麥克阿瑟損兵折將1 . 5 萬人 1950 年6 月25 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戰爭爆發之初,朝鮮人民軍所向披靡。1950 年8 月中旬,南朝鮮軍隊僅剩下幾萬人,連同前來增援的10 萬美軍被圍困在朝鮮最南端釜山的狹小地域。危難時刻,麥克阿瑟力排眾議,率領美軍實施了仁川登陸,將朝鮮人民軍攔腰斬斷,使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朝鮮戰局發生逆轉。美國國內掀起了一股頌揚、崇拜麥克阿瑟的狂潮。 正當麥克阿瑟走上軍事生涯的輝煌頂峰時,彭德懷開始迎戰了。 當時,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總兵力44 . 1 萬餘人,其中地麵部隊34 . 9 萬餘人,海軍5 . 6 萬餘人,空軍3 . 6 萬餘人;投入各種作戰飛機1100 餘架、艦艇200 餘艘。麥克阿瑟掌握著絕對的製空權和製海權。而朝鮮隻有3 個師的兵力尚可堅持作戰,大部分兵力被困在南朝鮮,潰不成軍;中國出動陸軍6 個軍,總兵力約29 萬。然而,中國軍隊一個軍裝備的火炮,僅相當於美軍半個師裝備的火炮,且彭德懷手中沒有海軍和空軍。 朝鮮戰爭之初,中朝的兵力、裝備與“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相比都有巨大差別。顯然,彭德懷與麥克阿瑟之間的較量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較量。1950 年10 月25 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四十軍在朝鮮戰場與南朝鮮軍發生了遭遇戰,從而拉開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序幕。這是彭德懷與麥克阿瑟第一回合的交鋒。 麥克阿瑟采取以南朝鮮軍為先導,美、英軍殿後,以師甚至團、營分兵冒進,長驅直入,向中朝邊境逼近。彭德懷最初的部署是打防禦戰。中國人民誌願軍渡江後,由西向東,按照三十九軍、四十軍、三十八軍、四十二軍的順序在龜城、泰川、球場等地區組織防禦,以反擊、襲擊、伏擊等戰法消耗敵人有生力量,製止敵人進攻,穩定戰局,為反攻創造條件。但麥克阿瑟用兵神速,搶先到達預定作戰地區。在中國人民誌願軍還沒部署完畢前,南朝鮮軍第六師第七團已經竄到鴨綠江邊的楚山,向中國邊境炮擊。 彭德懷的第一作戰方案隻得廢除。在第一回合剛開始的較量中,麥克阿瑟棋勝一著。 敵變我變。彭德懷立即修改部署,決定:以誌願軍第四十二軍主力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阻擊“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向江界方向推進,鉗製東線之敵,保護西線誌願軍主力的側後安全;集中誌願軍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和四十二軍一二五師於西線,在雲山、溫井、熙川地區,各個殲滅南朝鮮第一、六、八師;並確定了先打南朝鮮軍,再打美英軍的原則。 10 月25 日,誌願軍第四十軍在朝鮮溫井地區與南朝鮮軍第一師、第六師先頭部隊遭遇,全殲了敵人一個加強營和一個炮兵中隊。 麵對首戰勝利,彭德懷沒有絲毫的喜悅,反而??我們原定計劃是利用戰役發起的突然性,一舉殲滅偽軍兩三個師。現在這樣一打,過早地暴露了我軍,能否實現戰役企圖,就難以預料了。這天中午就餐時,彭總一言不發,邊吃邊沉思,後來轉過身對我們說:‘好事多磨,恐怕又要改變計劃縷! 午餐後,彭德懷聽取了誌願軍第四十軍一一八師師長鄧嶽的遭遇戰匯報。為了適時捕捉戰機,他又一次臨機應變,果斷地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命令各軍:抓住戰機,分頭殲敵! 而麥克阿瑟卻忽視了這次與誌願軍的遭遇戰,認為中國不敢與美國公開對抗,隻是中國小股部隊的虛張聲勢,他堅持分兵向中朝邊境冒進的戰法不變。正因為這“變”與“不變”,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在西線,誌願軍第三十九軍於雲山地區殲滅美軍王牌“開國元勳師’― 騎兵第一師和南朝鮮軍第一師2046 人,其中美軍1840 人。殲滅英軍第二十七旅一個榴炮營。誌願軍第三十八軍、四十軍、五十軍、六十六軍也給美二師、美二十四師、南朝鮮第六師、七師不同程度的打擊。在東線,誌願軍第四十二軍殲滅美軍陸戰第一師、南朝鮮第三師、首都師2700 餘人,有力地配合了西線作戰。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彭德懷指揮誌願軍在東、西兩線共殲滅美軍、英軍、南朝鮮軍1 . 5 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穩定了朝鮮戰局,使北朝鮮在生死線上起死回生。 第一回合的較量,麥克阿瑟輸了。 第二回合:麥克阿瑟淪為“蠢豬”司令官 彭德懷在第一回合交鋒獲勝後,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反而節節後退,把麥克阿瑟搞嚕了,誌願軍官兵中也有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50 周年前夕,我采訪了彭德懷當年的秘書楊鳳安。楊老是軍事科學院原副軍職研究室主任,從解放戰爭後期起就跟隨彭德懷,抗美援朝期間擔任彭德懷的軍事秘書兼誌願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直到朝鮮戰爭結束。我請楊老解釋了當年誌願軍第一次戰役“勝仗撤兵之謎”: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我們打垮了美軍王牌騎一師、陸戰一師,南朝鮮軍第三師、第六師,殲敵1 . 58 萬餘人。正在誌願軍勢如破竹,乘勝追擊時,彭總在作戰室中突然命令:‘各部隊停止追擊!’當時,作戰室的人都愣住了,我也很納悶。 “彭總看出了大家的心思,解釋說:‘麥克阿瑟錯誤地估計了我軍的出國兵力,認為我們過江的部隊人數不多,隻不過是一支象征性的部隊。麥克阿瑟狂妄得很,他求勝心切,還會卷土重來。所以我考慮采取誘敵深入,適時地放棄陣地,誘敵進入預定戰場,再合圍殲滅。 “彭總的解釋為我們解除了困惑。誌願軍副司令鄧華、洪學智都同意彭總的戰法。後來,彭總又命令部隊大踏步地後撤20 公裏,並在沿途丟掉小鍬、背包等物品,造成倉皇逃跑的假象。果然,‘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上了鉤,大批的‘聯合國軍’進入了彭總布設的口袋陣。 麥克阿瑟果然像彭德懷預料的那樣“卷土重來”。事前,盡管他乘專機專門到了朝鮮新義州以西鴨綠江出海口上空視察,但仍狂妄地認為中國軍隊是“象征性進攻”、“裝備低劣,怯戰敗走”,中共軍隊隻有6 萬至7 萬,並不是不可侮的力量。於是,他製定了新的作戰方案。第一回合的交戰,使麥克阿瑟“感恩節前返鄉”的計劃落空,現在,他提出了“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 在這一方案中,麥克阿瑟為阻止誌願軍增兵朝鮮,發動了以轟炸鴨綠江上所有橋梁為主要目標的空中戰役,每日出動飛機1000 多架次,連續轟炸達兩周。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集中了美軍、英軍、土耳其軍、南朝鮮軍共5 個軍、13 個師、3 個旅和一個空降團22 萬人的兵力,仍分東西兩線向中朝邊境全麵推進。第二回合麥克阿瑟投入的兵力比第一次戰役增加了8 萬多人,擁有作戰飛機1200 多架。在強大的航空兵支援下,麥克阿瑟分散兵力,平麵推進,發起全線進攻。 為了對付麥克阿瑟的“聖誕攻勢”,彭德懷集中了9 個軍30 個師38 萬餘人,其中西線23 萬人,東線15萬人。彭德懷采用的戰術:一是圍點打援,調動敵人,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二是不把主要兵力放在正麵與裝備優良的“聯合國軍”硬碰,而是側翼迂回,大膽穿插,斷敵後路,前後攻擊;三是以弱兵鉗製敵人的強兵,集中強兵殲滅敵人的弱兵;四是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多種戰法相結合。 “聖誕攻勢”發起前,麥克阿瑟從朝鮮視察返回到日本東京後,立刻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二天,美國各大報刊登出消息:“麥克阿瑟將軍保證,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聖誕節前士兵可以回家。 11 月16 日,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開始試探性進攻。彭德懷指揮誌願軍按計劃且戰且退至24 日,將西線的敵人誘至延興洞、上九洞、豐田裏一線,將東線敵人誘至柳潭裏、新興裏地區。此時,“聯合國軍”已呈現出兵力分散、側翼暴露、後方空虛態勢。 11 月25 日,誌願軍打響了第二次戰役。 當日黃昏,誌願軍第三十八軍和第四十二軍在西線誌願軍各軍的配合下,向德川、寧遠地區的南朝鮮第七師和第八師發起反攻。26 日拂曉,誌願軍第四十二軍殲滅南朝鮮第八師大部。26 日14 時,誌願軍第三十八軍將南朝鮮第七師的5000 餘人基本吃掉,其中俘虜2000 多人,打開了戰役缺口。 與此同時,誌願軍第四十軍也向西線的正麵之敵美軍第二師發起進攻。四十軍的任務是割斷南朝鮮軍與西麵美軍的聯係,保障德川、寧遠地區的作戰。26 日,誌願軍第四十軍纏住了美二師,消滅美二師1000 多人,使其無法東援,從而支援了德川、寧遠的戰鬥。在德川、寧遠地區的戰鬥中,彭德懷指揮誌願軍殲滅南朝鮮兩個師的大部,割斷了“聯合國軍”的東西線聯係,從美第八集團軍的翼側打開了戰役缺口。美第八集團軍主力的右翼完全暴露,西線誌願軍形成了對敵人實施側後戰役迂回、正麵突擊分割、各個殲敵的有利態勢,控製了戰場的主動權。 誌願軍捷報頻傳,麥克阿瑟深感不安,他緊急調動美軍“開國元勳師’― 騎兵第一師和土耳其旅增援,企圖堵住戰役缺口。 彭德懷采取雙層戰役迂回,切斷了美軍第八集團軍的退路。28 日,誌願軍第四十二軍完成了外層迂回任務;誌願軍第三十八軍粉碎了土耳其旅的進攻,穿插到三所裏,切斷了美軍第九軍的退路,完成內層迂回;誌願軍第三十九軍重創了上九洞地區的美軍二十五師。至此,誌願軍在西線對美軍第九軍形成了三麵包圍,“聯合國軍”側後受到嚴重威脅。麥克阿瑟這時才如夢初醒。29 日,他命令“聯合國軍”開始全線收縮。 按照麥克阿瑟的命令,美軍第一軍向平壤方向退卻,第九軍第二師從三所裏突圍。美軍騎兵第一師和英軍第二十九旅北援接應,但卻被穿插到三所裏的誌願軍三十八軍一一三師在他們之間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美騎兵第一師與第九軍第二師的敗兵僅相隔一公裏多,卻死活不能會合。麥克阿瑟急得破口大罵:“什麽‘開國元勳師’,都是飯桶! 麥克阿瑟看到從三所裏突圍無望,又組織敗軍企圖從龍源裏突圍,但又一次被誌願軍一一三師三三七團所阻攔。誌願軍三十八軍主力迅速向三所裏和龍源裏靠攏,誌願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六十六軍給予積極配合。12 月1 日19 時,戰役結束。此役,西線誌願軍殲滅南朝鮮第七、八師和土耳其旅大部,給美二師殲滅性打擊,重創了美騎兵第一師、第二十五師,共殲敵2 . 3 萬餘人,繳獲、擊毀各種火炮500 餘門,坦克100 餘輛,汽車2000 餘輛,各種槍支5000 餘支。在東線,彭德懷指揮誌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對美軍第十軍分割包圍,給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殲滅性打擊,全殲了美軍“北極熊團’― 步兵第七師第三十一團,共殲敵13916 人。 第二次戰役從11 月25 日打響到12 月1 日結束,共消滅了“聯合國軍’3 . 6 萬餘人,其中美軍2 . 4 萬餘人,解放了朝鮮首都平壤,“聯合國軍”敗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被世界軍事家稱為經典戰役。毛澤東高興地稱讚:“彭德懷同誌很能打硬仗、惡仗。他這次運用得更大膽,是用兩個軍迂回,四個軍突擊,雙層包圍,尾追堵殲,打敗了美國所謂王牌騎兵師,又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這下,麥克阿瑟可慘了。“聖誕攻勢”徹底失敗,美聯社、合眾社痛聲疾呼: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最黑暗的年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用盡汙言穢語大罵麥克阿瑟是“最壞的笨蛋”、“蠢豬式的司令官”。麥克阿瑟的威望一落千丈。 第二回合較量,麥克阿瑟又輸了。 第三回合:麥克阿瑟失去漢城 第二回合較量失敗後,麥克阿瑟改變了最初對中國軍隊的認識,悲觀地認為,隻有將整個美國的力量用來與中國對抗,甚至對中國動用核武器,起用國民黨軍隊,才能挽救失敗的命運。 正是在這種沮喪的情緒下,麥克阿瑟與彭德懷展開了第三回合的較量。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麥克阿瑟集中“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34 萬人,在“三八線”以南部署了三道防線,改變以往兵力部署,將南朝鮮軍部署在第一線,將美、英軍部署在第二線。 彭德懷集中誌願軍6 個軍,在朝鮮人民軍3 個軍團的協同下,向敵人的“三八線”防禦體係實施正麵進攻。在第一、二次戰役中,由於敵人火力強,又有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的快速增援,包圍敵人一個師、一個團,很難將敵全殲。彭德懷針對這一現實,改變戰法,一般隻包圍敵人一個營或一個連,快速殲敵,快速撤離戰場,由?31 日,彭德懷下令展開第三次戰役。31 日17 時,經過炮火準備之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200 多公裏的戰線上,向“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組成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進攻。不到一天時間,就全部突破南朝鮮軍防線。 誌願軍乘勝向美、英軍防線攻擊,誌願軍利用一個師或兩個團包圍美、英軍一個營,先後包圍了美軍、英軍近20 個營,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1951 年1 月2 日,彭德懷指揮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全線突破敵人防禦縱深15至20 公裏,將麥克阿瑟的整個部署打亂。麥克阿瑟擔心又被迂回包圍,擔心其10 多萬大軍擁擠在漢江北岸背水一戰,陷入險境,無可奈何地在1 月2 日開始全線撤退。 誌願軍第五十軍在高陽以北擊退美軍第二十五師的抵抗後,截斷英軍第二十九旅的退路,全殲英軍1 個步兵營和“二戰名將”蒙哥馬利的“王牌”皇家坦克營,活捉了坦克營營長。 誌願軍第三十九軍在議政府殲滅美軍二十四師二十一團一部,並殲滅英軍二十九旅兩個連。 誌願軍第三十八軍、四十軍在議政府以南殲滅美軍第二十四師十七團一部。 緊接著,美、英軍的第二道防線又被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全部突破。 南朝鮮軍拚命地跑,英軍拚命地跑,美軍也拚命地跑。李奇微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他的部隊狼狽逃竄的情景:“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麵敗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著各種征用的車輛逃到這裏的。他們隻有一個念頭― 逃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他們扔掉了自己的步槍和手槍,丟棄了所有的火炮、迫擊炮、機槍以及數人操作的武器。 彭德懷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一鼓作氣占領了南朝鮮首都---- 漢城。 1 月8 日,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中朝軍隊將麥克阿瑟的戰線從“三八線”推進到370 度線附近,向前推進了80 至110 公裏,共殲敵1 . 9 萬餘人。 第三回合的較量,麥克阿瑟再一次輸了。 第四回合:麥克阿瑟告老還鄉 第三次戰役後,彭德懷的“勝不驕”與麥克阿瑟形成了鮮明區別,這就決定了彭德懷比麥克阿瑟更為成熟。 “誌願軍第三次戰役勝利後的大退兵,顯示了彭總指揮藝術比麥克阿瑟高明得多。”彭德懷的秘書楊鳳安為我談了這次退兵的經過。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突破“三八線”,占領了漢城,殲敵1 . 9 萬餘人,正在向南乘勝追擊時,彭總又果斷地下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他對幾名誌願軍領導說,乘勝追擊容易,但我們要十分慎重。第一,敵人雖遭第三次沉重打擊,但主力沒被削弱,後備力量很強,技術裝備仍占極大優勢。第二,敵人在“三八線”以南地區有既設的堅固工事。第三,我軍相當疲勞,特別是減員很大。第四,隨著戰線的逐次南移,後勤運輸線已延長到550 公裏到700 公裏,在敵機封鎖襲擾之下,我後方弱點暴露更多,前運後送更加困難。 “彭總這次命令部隊停止追擊是頂著三股壓力的。”楊老表情嚴肅地對我說。一是誌願軍官兵和朝鮮人民軍正在進攻的勢頭上,突然停止進攻,感到不好理解。二是經過三次戰役,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 占領了漢城,國內普遍認為美國佬沒什麽了不起的,隻要一鼓作氣,就能把“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對勝利的期望值過高。最後一股壓力來自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他曾是二戰後期蘇軍進入朝鮮向關東軍進攻時的蘇軍集團軍司令員。 楊老說,當時拉佐瓦耶夫的基本觀點是朝鮮戰爭可以速勝,主張乘勝追擊。他說,在蘇軍的戰鬥條令中,沒有進攻勝利後停止進攻的;彭總則認為朝鮮戰爭是艱苦的持久戰,當前必須停止進攻,防止敵人反撲。 事實正像彭德懷預料的那樣,麥克阿瑟企圖在誌願軍孤軍深入後發起第二次仁川登陸。發現誌願軍沒有上鉤後,便在第三次戰役剛剛結束十幾天,就集中了“聯合國軍”個軍16 個師又3 個旅和一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的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麵部隊共23 萬餘人,發起了全麵反攻。由於彭總及時命令部隊停止攻擊,後來又主動後撤,放棄漢城,采取機動防禦的戰略,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第四次戰役從1 月25 日至4 月下旬結束,共殲敵7 . 8 萬餘人。 經過四個回合的較量,美國當權者已經失去對麥克阿瑟軍事上的信任。後來,麥克阿瑟又與杜魯門總統在是否擴大朝鮮戰爭問題上產生了巨大分歧。1951 年4 月11 日15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事先沒有通知麥克阿瑟,通過新聞媒體宣布解除了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陸軍總司令的職務,此命令立即生效。從此,那個“叼著玉米芯煙嘴,握著曲柄手杖,穿著佩戴五顆上將銀星的開領襯衫”的麥克阿瑟,從軍事舞台上消失了。 朝鮮戰爭結束後,各國軍事家對麥克阿瑟與彭德懷的交鋒做了這樣的評價:“麥克阿瑟頭一次領略了彭德懷有別於他國的用兵之道,感到異樣、新鮮、詭異、莫名。’、 ‘麥克阿瑟和他的部隊遇上了一個全新的對手,他對對方出手的方式、動作、時機、戰術運用、火力特點和謀略運籌都不適應,無所適從。’、 ‘彭德懷以全新的戰略戰術給麥克阿瑟等美國將軍上了一堂他們銘刻終生的軍事課。過去對麥克阿瑟一向仰之彌高的美國將軍們,這一次真切地看到了麥帥灰暗的臉色。”. 將帥風采 《黨史博覽》 2005 年第9 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