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歐助伊朗核武計劃20年 曾出售15座核反應堆 zt

(2006-08-22 16:25:40) 下一個
  作者:餘火 劉作奎   編者按:隨著伊朗核問題的激化,美歐相繼威脅要對德黑蘭揮起製裁的大棒,甚至有媒體稱美國正在秘密製訂攻打伊朗的計劃,核問題顯然已成了伊朗與美歐之間的火藥桶。然而人們可能不知道,為伊朗核問題劍拔弩張的美歐各國,50年前卻曾秘密支持過伊朗前國王巴列維的核計劃。   伊朗國王要造原子彈   1953年8月22日,一列豪華車隊駛出了伊朗的德黑蘭國際機場,車隊沿著縱貫德黑蘭南北的巴列維大街飛速行進,一頭紮進了大街最北端的高牆大院———巴列維國王的王宮。車隊停穩後,從一輛防彈車上下來一位體格強壯、目光深邃的男子,他就是伊朗國王巴列維。   此時的巴列維國王顯得有些倦怠,因為這幾天的經曆對於他來說確實有些驚心動魄。就在一個星期前,巴列維與首相摩薩台徹底鬧崩了,後者力主從英國人手中收回石油權益,這讓巴列維受到了來自西方世界的巨大壓力,於是巴列維決定換掉不聽話的首相。可沒想到摩薩台得到了伊朗人民的廣泛支持,大量伊朗人擁上街頭抗議,巴列維的計劃慘遭失敗,狼狽地逃往伊拉克避難。就在他陷入絕望時,忠於巴列維的軍隊在美國人的幫助下,於8月19日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政權,迎回了巴列維。   離開祖國短短幾天後又能重新回到權力的中心,巴列維格外興奮。坐在金碧輝煌的辦公室裏,遙望著窗外厄爾布爾士山上的積雪,巴列維開始盤算自己的宏偉藍圖。   這次由美國中央情報局一手策劃的政變讓巴列維對美國更加感恩戴德了。在巴列維看來,美國對他真是恩重如山。早在二戰結束時,因為美國的壓力,蘇聯才未能割占伊朗的北部領土,使巴列維保全了伊朗的領土完整。冷戰開始之後,美國又加大了對伊朗的支持,大批美援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入。從1951到1956年,美國共向伊朗提供了2.5億美元的援助,僅在這次政變後,美國就提供了4500萬美元的緊急現匯貸款,緩解了伊朗政府的財政危機。與此同時,美國還開始大力扶持伊朗發展軍事力量。巴列維國王其實很清楚美國的目的,一是利用伊朗阻止蘇聯的擴張,二是想獨占伊朗的石油資源。但巴列維對此並不在乎,還對美國投桃報李,同意加入美國主導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因為他有更大的計劃需要依賴美國的支持,那就是研製核武器。   國王要用核武使伊朗成為世界第五強國   伊朗應該擁有核武器,這是巴列維國王很久以來的夢想。巴列維曾多次公開表示:“我要將伊朗建設成繼美、蘇、英、法之後的世界第五大強國,同時我們的軍隊也將發展壯大成世界第五大軍事力量。”而一支強大的軍隊怎能沒有核武器?沒有核武器怎能確立伊朗中東霸主的地位?不是中東的霸主怎能當美國在中東的“憲兵”?於是,巴列維國王鐵了心要讓伊朗成為伊斯蘭世界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巴列維開始了尋求核武之旅。   最初,巴列維曾考慮過蘇聯,蘇聯也承諾幫助伊朗修建核反應堆,並提供濃縮鈾。但隨著蘇聯的勢力逐步從伊朗退出,其承諾也就無法兌現了。但巴列維很快就看到了新的希望———美國。雄心勃勃的巴列維國王打算利用與美國的密切關係,全麵實施核計劃,初步考慮興建23座核電站。美國也想借提供核技術的機會,進一步控製巴列維。1957年,經過幾輪談判,巴列維國王親自與美國簽署了協議,美國同意向伊朗提供核技術,巴列維多年來的核武器夢想終於有機會實現了。   然而一開始,伊朗的核計劃進展並不順利,但巴列維並沒有灰心,他多次在伊朗頂尖核科學家馬赫維的陪同下視察核研究機構,給科研人員打氣,並不斷催促美國加速提供核援助。1967年,美國人的承諾終於兌現了,在德黑蘭市中心的德黑蘭大學旁邊,一個直徑50多米的半球形建築開始悄悄地興建。這是美國提供的一座小型核反應堆。負責反應堆建設的是伊朗原子能機構研究中心。巴列維指示該中心,成立一個專門從事核武器研究的小組,建立一個鈈提取實驗室,並進行激光同位素分離的實驗,加快核武器研製的進程。   當然,巴列維國王也沒有忘了向歐洲夥伴伸出求助之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加快核建設步伐,巴列維秘密派遣大量研究人員到西歐國家尋求先進核技術,以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核工業。在美國人的帶頭下,當時的聯邦德國(西德)、法國也開始主動向伊朗提供核技術援助。1974年,西德的電站聯盟公司與伊朗簽署合同,在波斯灣北岸的布什爾動工建造兩座130萬千瓦的反應堆。到1979年1月巴列維被迫出走之前,伊朗已從美國購得核反應堆8座,從法國購得5座,西德建設的2座核反應堆也已大部完工。有了美歐的支持,巴列維在自己的核計劃上顯得底氣十足,他信誓旦旦地說:“伊朗無疑可以在人們無法想象的短時間裏擁有核武器。”   巴列維的核武夢被伊斯蘭革命擊碎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巴列維國王躊躇滿誌奔向核武大國的目標之際,1978年底,巴列維的錯誤經濟政策導致國內矛盾激化,伊朗國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國王運動。1979年1月16日,巴列維被迫出逃海外。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利用什葉派教士的力量,果斷地抓住機會發動政變,創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這次,美國人也幫不上巴列維的忙了,巴列維自此再未踏上祖國的土地。1980年7月27日,61歲的巴列維帶著自己的核武夢客死埃及首都開羅。   霍梅尼正式接管伊朗政權後,美國曾試圖拉攏伊朗新政權。但在霍梅尼的眼中,美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邪惡超級大國,是穆斯林最大的敵人,他宣布:“我們決意不與超級大國妥協,我們不願意受美國的控製。”兩國關係日趨緊張。   1979年11月4日,以學生為主體的伊斯蘭革命武裝襲擊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包括美國外交官在內的近70名使館人員。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總統辦公室裏,卡特總統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這一切。德黑蘭狂熱的人群讓他心神不寧,他終於得出結論,伊朗新政權是徹底反美的,美國的政策必須改變,而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成為當務之急。但美國人這回沒有太費周折,因為有人幫美國人完成了這一任務。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由於雙方都擔心對方先擁有核武器,從而取得戰略上的優勢,於是互將對方的核設施作為最重要的打擊目標。1980年9月,伊朗空襲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而伊拉克則在1984—1988年間7次轟炸了伊朗的核設施,巴列維留下來的核武計劃也隨之灰飛煙滅了。(來源:環球時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